图书介绍

现代调解制度 法制与自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调解制度 法制与自治
  • 史长青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ISBN:978754265344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83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301页
  • 主题词:调解(诉讼法)-司法制度-中国-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调解制度 法制与自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 调解的多元视角&李浩1

第一部分 调解与法制3

第一章 调解与法制——悖而不离的现象分析3

一、调解与法制的悖论3

(一)“自下而上的正义”与“自上而下的正义”之争3

(二)调解与法制:纯化抑或融通7

二、调解的法制化9

(一)调解在法制社会中的生存环境与发展契机9

(二)调解法制化的内在视角10

(三)调解法制化的切入点11

三、法制化中的调解优先14

(一)调解优先的表现形态14

(二)调解优先的根源17

结论22

第二章 交涉与合意:论诉讼的本质——一种诉讼法哲学探析24

一、问题的提出及基本立论24

二、交涉与合意在纠纷解决场面中的样式26

(一)诉讼中的私力因素从幕后走向前台26

(二)贯穿纠纷解决始终的交涉与合意28

三、揭示诉讼本质的理论创新和立法实践:民事诉讼的新动向30

(一)棚濑孝雄的“裁定模式”理论模型31

(二)德国民事诉讼立法和理论界出现的“合作主义”动向32

(三)英国1999年《民事诉讼规则》有关交涉与合作的规定34

四、体现诉讼本质的制度走向:刑事诉讼的新发展35

(一)关于刑事调解36

(二)关于辩诉交易37

五、结语39

第三章 调解制度中的强制性因素研究40

一、调解制度中存在的强制性因素40

(一)功能强制41

(二)程序强制43

二、强制性调解的理论争议45

(一)否定论45

(二)限制论47

(三)衡平论47

三、强制性调解的现实需要49

(一)法官依职权交付调解有助于妥善解决特定纠纷49

(二)法官依职权交付调解有助于纯化审判程序50

(三)强制性调解有助于实现效益最大化51

(四)调解的适度制度化能够避免更大的不公平52

四、强制性调解的制度界限53

(一)强制性调解与当事人的“接受裁判权”53

(二)强制性调解与当事人自治54

五、强制性调解在我国的走向56

(一)调解的强制性参加在我国是否可行56

(二)现行调解制度合意贫困化的原因及对策57

第四章 通过当事人自治发展调解优势60

一、当事人自治之意涵60

(一)应然的绝对性与实然的相对性61

(二)结果的绝对性与过程的相对性62

二、通过自治塑造优势63

(一)更多灵活和非正式63

(二)更充分参与64

(三)更好的解决方案65

(四)以人为本66

(五)迅速廉价67

(六)保密68

三、自治的风险与规避69

(一)自治的风险69

(二)风险规避71

结语73

第五章 ADR对司法职能的冲击——从裁判到和解74

一、ADR引入司法系统的动因:传统抑或结构原因75

(一)普通法国家的结构性原因76

(二)大陆法国家:既非结构原因,也非传统77

(三)我国法院调解复兴的原因: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79

二、ADR进入司法系统产生的影响80

(一)美国正在消失的审判80

(二)中国正在上升的调解(和解)率83

(三)从普通法国家的管理型法官看法官角色变迁84

(四)从美国的“多扇门法院”看法院性质转变85

三、“和解文化”背景下司法职能的重新定位86

(一)法院促进和解的正当性基础87

(二)正确看待和解与裁判的关系92

(三)时间维度上的司法职能变迁94

结语:从裁判到和解,一个“公”与“私”的合作96

第二部分 调解人行为规范101

第六章 调解人干预行为刍议101

一、调解人干预行为的类型101

(一)调解人干预:过程、内容与结果101

(二)积极干预与消极干预103

二、调解人干预程度的影响因素106

(一)当事人对调解人权威的心理依赖106

(二)纠纷的性质108

(三)纠纷的公益性程度109

(四)调解程序的设计109

三、干预的潜在风险及其规避110

(一)风险之所在110

(二)规避风险的策略111

结论113

第七章 调解人行为模式——在消极中立与积极干预之间115

一、调解人中立的含义辨析115

二、调解人价值观的隔离与渗透117

(一)隔离还是渗透118

(二)价值观渗透的风险及其规避策略120

三、调解人力量介入的正当性与策略122

(一)当事人力量不均的现实122

(二)调解人力量介入的困境与缓解策略123

结论126

第八章 调解人行为规范的国际视野与国内现象解读127

一、调解的多元发展与统一规制的国际背景127

(一)规制上的紧张关系128

(二)职业上的紧张关系130

(三)程序上的紧张关系132

二、调解人行为规范的国内外立法133

(一)国外有关调解人行为规范的规定133

(二)我国有关调解人行为规范的规定149

三、加强和完善我国调解人行为规范的现实必要性151

(一)我国调解人行为规范的现实状况151

(二)调解人行为直接影响个案调解的成败155

(三)调解人行为潜在地影响调解行业的健康发展163

四、制定一部统一的调解人行为法典的功效与意义167

(一)关于调解人行为法典的功效167

(二)制定一部强制性伦理法典的必要性170

第三部分 台湾地区乡镇市调解175

第九章 台湾地区乡镇市调解制度之考察175

一、“乡镇市调解条例”的立法变迁175

二、乡镇市调解之行政177

三、乡镇市调解之业务182

(一)因当事人申请而启动的调解业务流程184

(二)因法院移付而启动的调解业务流程185

(三)因检察署转介而启动的调解业务流程186

(四)调解程序之续行——调解书审核188

结语189

第十章 实践、制度与理论——台湾地区乡镇市刑案调解范围之扩张190

一、引言190

二、乡镇市刑案调解的适应性191

(一)从受害人角度分析192

(二)从加害人角度分析193

(三)从公权力角度分析193

三、乡镇市刑案调解的界限与突破195

(一)法定界限及其发展195

(二)实务与理论上的扩张197

四、乡镇市刑案调解的相关理论200

(一)乡镇市刑案调解与修复式正义:和而不同200

(二)关于非告诉乃论案件之刑事部分调解的两种思维202

第十一章 台湾地区乡镇市调解走势之研究——以民案调解为中心206

一、引言206

二、民案调解率走低的实证观察208

三、民案萎缩的深层分析213

(一)“以刑逼民”现象使然213

(二)乡镇市调解的制度化程度偏低215

四、启示219

第十二章 台湾地区家庭暴力之处理机制——从公力救济到乡镇市调解220

引言220

一、公权力干预家庭暴力由消极走向积极221

二、公权力介入家庭暴力之局限性223

(一)法院核发保护令速度过于迟缓224

(二)保护令内容保守225

三、调解方式处理家庭暴力的适应性230

(一)家庭暴力对公权介入呈现某种程度的排异性230

(二)对待家庭暴力调解的态度:从反对到赞同231

四、台湾地区乡镇市调解对于家庭暴力的制度应对233

(一)乡镇市调解处理家庭暴力的界限把握234

(二)调解书记载内容的可执行性235

(三)以调解书弥补保护令核发内容之不足236

(四)调解程序上的特别设计237

结论238

第四部分 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241

第十三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调解的地位重构241

一、人民调解的现状241

二、人民调解在市场经济中的重新定位243

(一)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243

(二)调解作为替代性解纷方式的优势245

三、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247

(一)人民调解功能单纯化247

(二)建立一套标准的调解规则247

(三)提高人民调解的司法服务水准248

(四)保留当事人的二次选择权248

第十四章 群体纠纷的法院调解机制初探249

一、法院调解群体纠纷的正当性250

(一)调解之于审判的特质250

(二)群体纠纷与法院调解的契合251

(三)法院调解群体纠纷产生的积极效应253

二、法院调解群体纠纷的特别程序设计256

(一)重视律师在法院调解中的作用256

(二)群体诉讼的法院调解不以调审分立为原则257

(三)强化法院在调解(和解)中的管理职能258

(四)允许群体诉讼成立之前达成和解协议260

(五)关注调解协议的实际履行261

第十五章 中国法官在诉讼调解中的角色变迁(1978—2014)263

一、司法职业主义下法院调解的走向263

(一)职业法官的代际更替已基本完成263

(二)法官理性选择的背后动因265

(三)裁判型法官的养成267

二、在法制化与政治化之间摇摆269

(一)市场经济改革与裁判型诉讼的兴起(1978—1998)269

(二)社会矛盾凸显期调解型法官再度回归(1998—2008)270

(三)调解型法官的巅峰时期(2008—2013)272

三、未来的路:调解与裁判关系的再次逆转275

(一)司法服务政治的传统仍将延续275

(二)政治气候再次改变276

(三)判决型审判方式正在回归277

后记2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