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先秦名辩学及其科学思想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先秦名辩学及其科学思想
  • 周昌忠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6379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01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16页
  • 主题词:逻辑-研究-中国-先秦时代;辩学-研究-中国-先秦时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先秦名辩学及其科学思想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名辩思潮的源头:从礼官到孔丘4

第一节 礼官和名学之源4

第二节 孔丘的正名说6

第三节 管仲和韩非的正名思想8

第二章 名辩思潮的崛起:邓析和尹文的名学10

第一节 邓析:形名之同异和“两可”11

第二节 尹文:形名相别,不可相乱与相无13

第三节 邓析尹文名学的科学意义17

第三章 名辩思潮的中兴:墨家辩学25

第一节 辩学——“墨辩”作为逻辑学25

一、辩学其学26

二、《墨辩》其书29

三、“辩学”其名32

第二节 《墨辩》的存在论思想35

一、“物”的世界35

二、“物”的实体和性质37

三、“物”世界的秩序38

四、科学意义38

第三节 《墨辩》的认识论思想43

一、人的认识本性43

二、认识的能力44

三、认识方式:直接和间接48

四、认识和语言49

五、认识和行为49

六、因果关系的认识50

七、科学意义51

第四节 《墨辩》的语言哲学思想55

一、存在论的语言分析55

二、认识论的语言分析57

三、语法分析58

四、科学意义60

第五节 《墨辩》的辩学62

一、存在论出发点:“象”—“类”62

二、认识论取向:“明同异”、“察名理”64

三、“名”辩:“以名举实”65

四、“辞”辩:“以辞抒意”69

五、“说”辩:“以说出故”72

六、论证和反驳78

七、逻辑律82

第六节 “墨辩”的科学意义85

第四章 名辩思潮的大成:公孙龙名辩学89

第一节 名辩思潮集大成者公孙龙89

一、公孙龙其人90

二、公孙龙其书94

三、公孙龙其事105

第二节 《公孙龙子》的哲学——思辨的语言分析哲学109

一、《公孙龙子》哲学产生的文化背景109

二、《公孙龙子》哲学是思辨的哲学112

三、《公孙龙子》哲学是关于知性的哲学113

四、《公孙龙子》哲学是语言分析哲学117

五、《公孙龙子》哲学包含逻辑思想119

六、《公孙龙子》哲学的体系结构120

七、《公孙龙子》篇目的逻辑次序122

第三节 《公孙龙子》的存在论思想125

一、存在论:关于存在者的哲学学说125

二、偶然的和必然的存在以及现实的和潜在的存在134

三、物的世界:分离的个体136

四、共相的世界:类和性质141

五、科学意义149

第四节 《公孙龙子》的认识论思想151

一、知性思维概念152

二、知性旨在认识共相159

三、知性认识的感性环节163

四、科学意义169

第五节 《公孙龙子》的语言哲学171

一、语言哲学:语言意义理论172

二、涵义和指云的划分173

三、客体词和概念词的划分177

四、概念词的等级划分184

五、语句结构的分析186

六、指云的客观性192

七、指云的决定195

八、指云的辨识198

九、指云的变化199

十、科学意义200

第六节 《公孙龙子》的逻辑学203

一、逻辑学:朴素知性思维原理203

二、原始的确定性和分析性204

三、形式性和精确性的缺乏206

四、同一律思想210

五、矛盾律思想212

六、概念的逻辑214

七、系词的逻辑218

八、科学意义219

第七节 “二十一事”和“七说”解读221

一、存在包括共相和个体223

二、共相和个体别异225

三、个体同属于类226

四、知性概念和客体228

五、认识依赖知性思维231

六、知性思维超越经验232

七、知性认识推进常识235

八、名是人给予物的称谓236

九、概念词之间的不可比性237

十、概念词之间的不等同关系239

十一、科学意义240

第五章 名辩思潮的支流:惠施和荀况的名辩思想241

第一节 惠施的“辨物”思想241

第二节 荀况的正名思想244

第六章 先秦名辩学的历史命运248

第一节 昙花一现而至晋代已成绝学248

第二节 “怪”、“小”、“贱”而不容于主流哲学249

第三节 遗产由小学继承251

第四节 近世西学东渐中重光252

结语256

附录《公孙龙子》注疏(解题·注释·今译·疏解)258

名实论259

坚白论266

指物论273

通变论278

白马论287

迹府294

参考文献3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