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化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栾维新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海洋出版社
- ISBN:978750277703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83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194页
- 主题词:海水淡化-产业-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我国未来淡水资源的形势严峻1
(一)我国淡水资源供需矛盾凸显1
(二)北方沿海地区淡水的供需矛盾尤其突出1
(三)淡水危机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2
二、海水淡化可以作为沿海地区“第二水源”替代某些长距离引水2
(一)长距离引水的环境代价较大2
(二)海水淡化有望成为沿海地区“第二水源”3
三、我国海水淡化事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4
(一)现有政策不利于海水淡化规模的扩大4
(二)成本核算体系不合理4
(三)没有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发展海水淡化5
四、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基本思路5
五、加速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进程的建议6
(一)提升海水利用的战略地位6
(二)国家加强对海水淡化的宏观管理与政策扶持7
(三)推广示范行业海水利用模式,提高企业海水利用率8
(四)建立多元投入保障体系,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9
(五)以海水淡化技术与装备为突破点,培育海水利用产业簇群9
(六)建立海水利用示范城市,突破技术关键10
第一章 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化的研究意义、依据与框架12
一、研究意义12
(一)海水利用产业化是国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12
(二)海水利用产业化使海水在水资源利用中更具竞争力13
(三)海水利用产业化是国家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13
(四)海水利用产业化有利益于优化沿海地区产业布局14
二、研究依据16
三、研究框架16
四、研究说明16
第二章 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化背景分析19
一、淡水危机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19
(一)水资源分布不均22
(二)水资源安全问题突出24
(三)水权纠纷与水浪费严重25
(四)水旱灾害频发28
二、我国淡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29
(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31
(二)水旱灾害频发,水土流失未得到根本遏制32
(三)水污染与水资源浪费严重33
(四)城镇水资源短缺严重35
三、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加剧了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35
四、几点启示37
(一)缺水问题已成为无国界的资源问题并列各种资源问题之首37
(二)我国水资源问题亟待解决,刻不容缓37
(三)寻求新的替代水源是解决世界和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途径38
第三章 淡化海水能够成为沿海地区的第二水源的可行性分析40
一、国际淡化海水替代淡水的成功经验40
(一)淡化海水替代传统淡水历史悠久40
(二)国外海水淡化发展现状与趋势40
二、我国水资源开源节流的现状45
(一)“开源”途径不少,但空间有限45
(二)“节流”难见成效48
三、沿海地区具备了海水淡化的综合条件50
(一)海水淡化自然条件较为优越51
(二)海水淡化技术条件成熟51
(三)海水淡化经济条件可行53
四、海水淡化已成为沿海地区新的水资源“开源”途径54
五、几点启示56
(一)海水淡化作为新的开源途径,已在全球得到了广泛应用56
(二)我国淡化海水事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56
(三)淡化海水具备比较优势,有可能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第二水源57
第四章 海水淡化有效替代长距离引水的可行性分析59
一、比较意义59
(一)长距离引水与海水淡化的比较59
(二)成本比较存在的问题60
二、长距离引水成本与影响分析61
(一)长距离引水的成本61
(二)长距离引水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影响67
(三)长距离引水可能引起的社会影响70
三、海水淡化成本与影响分析71
(一)海水淡化的成本71
(二)海水淡化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影响76
(三)海水淡化可能引起的社会影响79
四、综合比较分析79
(一)经济成本比较80
(二)生态环境影响比较80
(三)社会影响比较81
(四)其他相关问题比较81
五、结论81
(一)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是海水淡化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81
(二)结合产业化降低能耗81
(三)减少余液对海域的污染82
(四)两个内陆城市规划海水淡化的启示82
第五章 我国海水淡化发展状况分析86
一、海水利用(海水淡化)发展迅速86
(一)淡化技术日趋成熟86
(二)海水应用规模逐步扩大88
(三)关键技术和配套装置已有基础89
二、海水淡化产业存在的问题90
(一)海水淡化规模小、日产水量少91
(二)海水淡化技术力量薄弱91
(三)海水淡化成本相对偏高93
(四)“六无”现象限制产业发展93
三、海水利用推进缓慢的原因93
(一)观念、认识上的误区93
(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较少94
(三)经济条件与产业布局的影响95
(四)现有政策不利于海水淡化规模的扩大95
(五)成本核算体系不合理96
(六)海水淡化产业化体系不完善97
第六章 我国海水淡化的产业化机理研究99
一、海水淡化产业化机理的基本问题99
(一)内涵阐释99
(二)理论基础100
(三)海水淡化产业化机理的基本思路102
(四)海水淡化产业化机理的远景设计103
二、海水淡化与相关产业节能组合(节能)降低成本103
(一)电力工业—海水淡化组合103
(二)核能工业—海水淡化组合106
(三)纯净水生产—海水淡化组合107
(四)太阳能工业—海水淡化组合108
三、循环利用淡化余液来实现减排提高综合效益109
(一)淡化余液——新型盐化工109
(二)淡化余液——人工死海109
(三)淡化余液——高盐水养殖111
四、引导培育海水淡化的高技术与设备产业簇群,提高效益111
(一)海水淡化高技术产业簇群的市场需求分析112
(二)海水淡化高技术产业簇群的增长潜力分析112
(三)沿海城市发展海水淡化高技术产业簇群的支撑基础分析112
(四)海水淡化高技术产业簇群的核心产业链113
(五)海水淡化高技术产业簇群的培育机制114
五、结论114
(一)海水淡化与相关产业结合达到节能降耗来降低成本114
(二)循环利用淡化余液来实现减排并提高综合效益115
(三)培育海水淡化的高技术产业簇群来提高效益115
第七章 我国发展海水利用产业布局条件分析117
一、产业布局条件评价的理论依据117
(一)产业区位理论117
(二)产业生态学理论117
二、海水利用产业化条件评价的内容117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117
(二)海水利用规模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118
(三)海水利用产业化的技术经济条件120
(四)海水利用成本降低的内动力124
(五)淡水成本和价格增长的外部动力124
(六)国家政策背景125
三、海水利用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26
第八章 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化的对策与措施128
一、提升海水利用的战略地位128
(一)改变观念,加大舆论宣传力度128
(二)制定海水利用规划,纳入国家水资源规划体系中128
二、国家的宏观管理与政策扶持129
(一)调整传统水资源利用的相关政策129
(二)加强对海水利用的宏观管理129
三、统筹规划,空间有序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化130
四、推广示范行业海水利用模式,提高企业海水利用率130
(一)出台不同行业用海水替代的标准130
(二)政府宏观引导企业的海水替代131
(三)不同的示范行业采用相应的海水淡化技术路线132
五、建立多元投入保障体系,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132
(一)对海水利用企业提供财政补贴132
(二)对海水利用企业实行税收优惠132
(三)筹建水务产业基金,为海水淡化提供有效的投融资渠道132
六、以海水淡化技术与装备为突破点,培育海水利用产业簇群133
(一)组织实施海水淡化装备、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化133
(二)加大重大技术装备、技术攻关费用的支持力度133
(三)政府对海水淡化国产装备技术进步示范工程优先予以安排133
七、建立示范城市,突破技术关键,取得经验134
(一)选择示范城市的依据134
(二)示范城市的遴选135
(三)示范城市的发展举措136
第九章 实证研究:以大连市创建海水淡化示范城市为例138
一、大连市水资源特点及供水能力分析138
(一)大连市水资源特点138
(二)大连市水资源供给能力分析144
二、大连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147
(一)大连市水资源利用特点147
(二)金州以南地区水资源需求形势分析152
(三)几点思考162
三、挖潜本地水资源并提高中水利用率可部分缓解大连市水资源供需矛盾166
(一)本地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潜力分析166
(二)中水利用现状及开发利用潜力分析168
四、长距离引水可行性论证170
(一)长距离引水的利弊分析170
(二)长距离引水的成本结构170
(三)长距离引水成本中需要研究的问题172
(四)长距离引水成本研究引发的几点思考173
五、大连市发展海水淡化具备良好的基础与条件176
(一)大连市自然条件优越176
(二)已经具备良好的海水淡化开发利用基础176
(三)良好的国内外海水淡化技术支撑177
(四)淡化成本与引水成本接近178
(五)大连市委、市政府重视海水淡化178
六、对大连市争创海水利用产业化示范城市的建议178
(一)国家《海水利用专项规划》中相关政策性依据179
(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相关政策性依据180
(三)大连市具备建立海水利用示范基地的相关条件181
(四)围绕海水利用示范基地建设需要开展的具体工作181
后记183
热门推荐
- 487386.html
- 3505878.html
- 1397942.html
- 240825.html
- 3469415.html
- 43647.html
- 1404519.html
- 2039134.html
- 512502.html
- 16913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174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255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151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29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977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86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1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562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80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9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