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宪法学 中国部分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宪法学 中国部分 第2版
  • 许崇德主编;王文彤等撰稿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6063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36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53页
  • 主题词:宪法-法的理论-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宪法学 中国部分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宪法总论1

第一章 宪法学导论1

第一节 宪法学概念、分类与研究对象1

一、宪法学概念1

目录1

二、宪法学分类3

三、宪法学研究对象5

第二节 宪法学的产生与发展7

一、外国主要国家宪法学的产生与发展7

二、中国宪法学的产生与发展11

一、宪法学体系15

第三节 宪法学体系与研究方法15

二、宪法学的研究方法17

第四节 宪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19

一、宪法学是法学的首位学科19

二、宪法学是一门重要的法学基础课20

三、宪法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础20

四、宪法学为科学的决策活动提供统一的基础21

第二章 宪法基本原理22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与分类22

一、宪法的概念22

二、宪法的分类35

第二节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40

一、宪法产生的基本条件40

二、宪法的发展45

第三节 宪法结构51

一、宪法结构体系51

二、宪法规范54

三、宪法渊源61

第四节 宪法作用64

一、宪法作用的前提条件64

二、宪法对经济制度的作用67

三、宪法对政治制度的作用68

四、宪法对法制的作用70

第五节 宪法修改71

一、宪法修改概说71

二、宪法修改的限制75

三、宪法修改的方式77

四、宪法修改程序79

第六节 监督宪法实施83

一、宪法解释83

二、宪法监督88

一、宪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提出108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宪法史108

第三章 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108

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112

三、北洋军阀与国民党政府颁布的宪法114

四、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116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118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18

二、1954年宪法120

三、1975年宪法123

四、1978年宪法126

五、1982年宪法128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139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139

第二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制度(上)139

第四章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139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发展141

三、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144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147

一、人民的概念和范围147

二、工人阶级的地位148

三、农民阶级的地位150

四、知识分子的地位151

五、爱国统一战线152

一、对人民实行民主154

第三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154

二、对敌人实行专政158

三、民主与专政的关系161

第四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163

第五章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65

第一节 中国各政党165

一、中国共产党165

二、中国各民主党派168

三、政党和政党制度175

一、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前提180

第二节 多党合作制度180

二、中共对民主党派的十六字方针182

三、多党合作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184

四、民主党派在同共产党合作中发展进步186

第三节 政治协商制度188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概念和特点188

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191

第四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2

一、性质和组织192

二、任务和主要职能195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概念198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概念和地位198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98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地位19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201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202

二、非公有制经济205

三、与所有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209

第七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11

第一节 宪法与精神文明建设211

第二节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213

第三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216

第四节 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218

第三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制度(下)221

第八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21

第一节 有中国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221

一、政权组织形式的含义221

二、政权组织形式的类型223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225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228

一、民主革命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28

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230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我国国家性质相适应的根本政治制度234

第三节 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234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方式和途径237

第四节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40

一、提高认识、保障人大代表人民依法行使职权240

二、加强和完善人大常委会的组织机构241

三、加强和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242

四、提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素质243

五、完善人大监督制度,加强监督工作244

第一节 选举制度的基本原理246

一、选举制度的概念与性质246

第九章 选举制度246

二、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与基本功能248

三、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252

第二节 选区划分与选民登记256

一、选区划分256

二、选民登记257

三、选举投票258

四、代表辞职258

第三节 候选人制度258

一、候选人提名权主体259

二、候选人提名方式261

三、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的确定程序264

四、候选人介绍制度265

一、选举管理的基本原则267

第四节 选举管理制度267

二、选举机构的设置与活动形式268

第五节 罢免制度272

一、罢免制度的理论基础272

二、选民和选举单位的罢免权275

三、人民代表对国家机关领导人的罢免权278

第一节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82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与分类282

第十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82

二、中国实行单一制的原因284

三、中国实行的单一制特点287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89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289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291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292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292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295

第四节 民族自治地方296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296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298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298

第五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299

一、自治机关的性质与地位299

二、民族自治机关的组成300

第六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治权302

一、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权302

二、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权304

三、财政自治权306

四、经济建设管理权308

五、公共事务的管理权308

六、组织公安部队权309

一、“一国两制”的内涵与基本特征310

第十一章 “一国两制”310

第一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310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312

第二节 “一国两制”是香港、澳门基本法的指导方针314

一、港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314

二、“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基本法中的体现316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319

第十二章 国家象征324

第一节 国旗和国徽324

一、国旗324

二、国徽326

第二节 国歌327

第三节 首都328

第四编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331

第十三章 权利义务概述331

第一节 公民与国籍331

一、公民的概念与特征331

二、公民的要件332

第二节 权利义务的概念及基本特征334

一、权利的概念及基本特征334

二、义务的概念及基本特征335

一、国家权力的概念与特征336

第三节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336

二、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337

第四节 人权与公民权利338

一、人权的概念338

二、人权与公民权利的关系340

第五节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发展341

一、共同纲领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341

二、1954年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341

三、1975年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342

五、现行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343

四、1978年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343

第十四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346

第一节 基本权利概述346

一、基本权利概念与特征346

二、基本权利的宪法地位347

三、基本权利的分类348

四、基本权利的保障与界限349

第二节 平等权351

一、平等权概念与特征351

二、平等权的宪法地位353

三、平等权的内容354

第三节 政治权利355

一、政治权利的概念355

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56

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357

第四节 宗教信仰自由361

一、宗教信仰自由的概念361

二、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363

三、国家的基本宗教政策364

第五节 人身自由365

一、人身自由的概念365

二、人身自由的内容366

一、社会经济权利的概念与特征372

第六节 社会经济权利372

二、公民个人财产权373

三、劳动权375

四、休息权377

五、退休权和获得物质帮助权378

第七节 文化教育权利380

一、文化教育权利的概念与基本特征380

二、受教育权381

三、文化权利382

一、监督权概述384

第八节 监督权384

二、批评、建议权385

三、检举权385

第九节 请求权386

一、请求权概述386

二、申诉权387

三、控告权387

四、取得赔偿权388

第十节 特定主体权利388

一、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权利389

二、残疾人权益受保护391

三、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权利受保护392

四、被告人有获得辩护的权利394

五、犯人享有的权利395

第十五章 公民的基本义务397

第一节 公民基本义务概述397

一、基本义务的概念和特征397

二、公民基本义务分类397

第二节 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398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398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399

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401

四、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402

五、依法纳税的义务403

六、其他义务404

第五编 国家机构407

第十六章 国家机构的沿革和原则407

第一节 概述407

一、国家机构的本质特征407

二、国家机关分类409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历史变化410

一、建国初期的国家机构体系410

二、1954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17

三、1975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18

四、1978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19

五、1982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20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422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422

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423

三、适应并推动经济发展原则424

四、分工与协调原则425

五、责任制原则426

六、活力和效率原则427

七、反腐倡廉原则428

八、民族平等、团结原则429

九、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原则430

十、坚持共产党领导原则431

第十七章 中央国家机关433

第一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433

一、性质与地位433

二、组成与任期435

三、职权437

四、工作程序439

五、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443

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445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447

一、性质与组成447

三、职权448

二、任期448

四、工作程序451

五、委员长会议45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453

一、产生和任期453

二、职权45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法律地位455

第四节 国务院457

一、性质和组成457

二、领导体制460

三、职权和会议制度462

四、国务院各部门及所属其他行政机构463

第五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465

一、性质和地位465

二、组成和任期466

三、职权467

四、领导体制468

第六节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469

第十八章 地方国家机关470

第一节 行政区划470

一、行政区划的概念与原则470

一、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471

二、我国现行行政区划471

第二节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471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476

第三节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478

一、性质和地位478

二、组成和任期478

三、职权479

四、领导体制479

五、所属各工作部门479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480

一、新中国成立后乡镇政权的历史演变480

六、派出机关480

二、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482

三、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487

四、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488

第五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490

第六节 特别行政区的政权机关491

一、特别行政区和特别行政区政权491

二、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493

三、特别行政区政府496

四、特别行政区立法会498

五、特别行政区司法机关501

六、行政长官负责制简析503

第一节 人民司法机关的建立和发展506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司法机关506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506

第十九章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506

第二节 审判机关508

一、人民法院的性质和任务508

二、人民法院的组织系统、职权和领导监督体制509

三、人民法院的组成和任期512

四、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制度514

五、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宪法原则517

一、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和任务521

第三节 检察机关521

二、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系统和领导体制522

三、人民检察院的组成和任期524

四、人民检察院的职权525

五、各级人民检察院的职责划分526

六、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原则529

七、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制度530

八、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关系532

后记534

再版后记5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