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著国语文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黎锦熙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555350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47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99页
- 主题词:汉语-语法-研究-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著国语文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 “句本位”的文法和图解法1
第一章 绪论15
1.标准语与国语文法15
2.字与词16
3.语与句17
4.词类17
5.句法18
6.词类与句法的关系19
第二章 词类的区分和定义20
7.词类九种约为五类20
8.实体词21
(1)名词21
(2)代名词21
9.述说词21
(3)动词,同动词22
10.区别词22
(4)形容词22
(5)副词22
11.关系词22
(6)介词,特别介词23
(7)连词23
12.情态词23
(8)助词24
(9)叹词24
第三章 单句的成分和图解法24
13.主要的成分24
(1)主语25
(2)述语25
14.连带的成分——(1)宾语25
15.连带的成分——(2)补足语26
16.内动词所带的补足语26
17.外动词所带的补足语(一)27
18.外动词所带的补足语(二)28
19.外动词所带的补足语(三)29
20.补足语的总括29
21.附加的成分——(5)形容性附加语30
22.名词用作形容性附加语(名词在“领位”)31
23.附加的成分——(6)副词性附加语32
附加语的附加语33
24.名词用作副词性附加语(名词在“副位”)33
25.单句图解法的公式和程序34
第四章 实体词的七位(变式的句法)37
26.七位37
主位和呼位38
27.主位38
28.变式的主位38
29.呼位38
宾位39
30.宾位39
31.双宾位40
32.变式的宾位(一)41
33.变式的宾位(二)43
34.变式的宾位(三)44
35.外动词的被动式(一)46
36.外动词的被动式(二)48
副位49
37.副位的两种——(1)有介词的(2)省略介词的49
38.有介词介绍的副位49
39.不用介词的副位50
40.变式的副位50
41.“有”字的特别用法——似主位的副位52
42.似宾位的副位——副词性的宾语53
补位56
43.对于主语的补位56
44.对于宾语的补位56
45.与“是”字同类的同动词57
领位59
46.领位的两种——(1)统摄性(2)修饰性59
47.统摄性的领位(分七项)59
48.修饰性的领位(“的”字变为形容词语尾)62
同位64
49.同位的第一种64
50.同位的第二种65
51.同位的第三种66
52.实体词七位的总括67
第五章 主要成分的省略(并短语)69
53.主要成分上的实体词69
54.对话时的省略69
55.自述时的省略70
56.承前的省略70
57.图解上的虚位71
58.动词的三种散动式72
59.散动词的第一种(散动词的定义)73
60.名词语74
61.形容语77
62.副词语(附三个例题)79
63.“的”字的特别用法——联接代名词81
64.量词的特别用法83
65.逻辑的主语之省略84
66.省略主语的平比句84
67.省略述语的平比句——形容词的平比法87
68.否定的平比句——形容词的消极的差比法90
第六章 名词细目92
69.名词的分类(三大类)92
70.特有名词(分六种)92
71.特有名词与数词(特名转为通名)94
72.普通名词(分三种)95
73.量词(分三种)96
74.抽象名词(分三种)97
第七章 代名词细目99
75.代名词的分类(四大类)99
76.称谓代名词(分五种)99
77.指示代名词(分四种)102
78.疑问代名词(四个)104
79.联接代名词(两个)107
第八章 动词细目108
80.动词的分类(四大类,用法上的两式)108
81.外动词(分八种)108
82.内动词(分五种)110
83.同动词(分两种)113
84.助动词(分前附、后附两系)117
85.外动词的被动式128
86.散动词128
第九章 形容词细目130
87.形容词的分类(四大类,两个特别用法)130
88.性状形容词(分四种)130
89.数量形容词(分两种)131
90.指示形容词(分七种)134
91.疑问形容词(分三种)135
92.形容词和语尾“的”字(可省与不可省)137
93.形容语(或形容句)和准介词“的”字(形容语分三种)139
94.形容词(或形容语)作述语用(国语的特点)140
95.形容词(或形容语)作补足语用141
第十章 副词细目143
96.副词的分类(六大类)143
97.时间副词(分四种)143
98.地位副词(分三种)148
99.性态副词(分两种)150
100.数量副词(分三种)155
101.否定副词——“不”,“没有”;“莫”,163
102.对话时的然否副词(分两种)163
103.疑问副词(分五种)165
第十一章 介词细目169
104.介词的分类(四大类,两个特别用法)169
105.时地介词(分五种)170
106.时地介词的充实性和连续性175
107.因缘介词(分二种)176
108.方法介词(分五种)178
109.领摄介词——“的”(底)182
110.介词的特别用法(有两种)182
第十二章 单句的复成分186
111.复主语(分两类)186
112.复宾语和复补足语187
113.复述语(分四类)189
114.复附加语(共八例)195
第十三章 附加成分的后附197
115.后附的形容附加语(分四种)197
116.后附的复形容附加语——“变式的副位”之成因199
117.后附的副词附加语(分二种)201
118.特别介词“得”字的用法203
119.后附的复副词附加语——“变式的宾位”之成因207
120.复副词附加语的综合观和分类法209
第十四章 包孕复句213
121.包孕复句(子句——分三类)213
122.名词句(三个用法)213
123.形容句(三样句式)214
124.省略本名的形容句(三种述语)215
125.“所”字的用法——三个原则(凡四例)216
126.副词句(两样句式)223
第十五章 等立复句——连词细目(上)225
127.等立复句(分句——分四类)225
128.平列句(分三种)225
129.选择句(分二种)231
130.承接句(分三种)233
131.转折句(分三种)237
第十六章 主从复句——连词细目(下)240
132.主从复句(从句——一名副句——分六类)240
133.时间句(分四种)241
134.原因句(分五种)244
135.假设句(凡七例)248
136.范围句(分三种)249
137.让步句(凡七例)254
138.比较句(分三例)255
第十七章 语气——助词细目260
139.助词的分类(分五类)260
决定句(附祈使句)261
140.表语气的完结——“了”,“啦”261
141.表语意的制限——“罢了”(九例);“就是”(七例)268
142.表语态的警确——“的”(二十六例)270
商榷句(附祈使句)274
143.表语气的商度——“罢”,“吧”274
疑问句277
144.表然否的疑问——“么”,“吗”277
145.助决择或寻求的疑问——“呢”281
惊叹句284
146.助惊叹的情态——“啊”(六种音变)284
第十八章 叹词291
147.叹词(分五种)291
148.表惊讶或赞叹292
149.表伤感或痛惜294
150.表欢笑或讥嘲——“哈哈”“呵呵”(四例)295
151.表愤怒或鄙斥296
152.表呼问或应诺298
第十九章 段落篇章和修辞法举例302
153.大规模的图解法302
154.古文图解举例(《后汉书》班超请还朝疏)311
155.树枝式的图解法(思想发表方式的进程)316
第二十章 标点符号和结论324
156.标点符号324
157.释名324
158.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325
新式标点符号326
159.(一)句号。或.(一名句点,住号,住点)326
160.(二)点号、或,(一名读号,逗号,逗点)327
161.(三)分号;(一名分点,停号)330
162.(四)冒号:(一名集号,冒点)331
163.(五)问号?(一名疑问号,问标)334
164.(六)惊叹号!(一名叹号,叹标)335
165.(七)引号『』「」(一名提引号,引标)336
166.(八)破折号——(一名延折号,转变号,搭附标)337
167.(九)删节号……(一名节略号,虚缺号,虚缺标)339
168.(十)夹注号()〔〕(一名夹注标)339
169.(十一)私名号——(一名私名标)340
170.(十二)书名号?(一名书名标)341
171.(十三)附则(三条)341
附录 旧式点句符号342
172.(一)圈号。〔注〕用·法342
173.(二)点号、〔注〕用·的位置辨别法343
174.(三)理由(没有标点符号之三害)344
175.结论(古文法之研究法和目的)346
热门推荐
- 1804686.html
- 37799.html
- 2313761.html
- 1128413.html
- 612277.html
- 1429140.html
- 714670.html
- 1666493.html
- 3316422.html
- 28234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90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704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022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492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13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554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49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99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150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48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