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 2018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 2018版
  • 张伯礼,李振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50818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580页
  • 文件大小:127MB
  • 文件页数:609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 2018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

二、中医药学理论基础及特点2

(一)中医药学理论内涵2

(二)中医药学理论特点4

三、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的实践5

(一)伟大的实践必将产生创新的理论5

(二)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案例6

(三)国医大师学术思想7

四、文化自信与标准自立8

(一)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当自信8

(二)将文化自信转化为自觉、自立,以国际标准引领世界9

上篇 重大理论传承创新成果13

第一章 青蒿素研究13

一、历史沿革14

(一)疟疾——自古以来的全球重大寄生虫病14

(二)中外对疟疾的防治14

(三)越南战争与“523”任务15

二、主要内容和标志性成果15

(一)青蒿抗疟活性化学部位提取的突破16

(二)青蒿素的发现18

(三)青蒿素抗疟的临床验证19

(四)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确定20

(五)青蒿素衍生物的开发21

(六)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制剂研发22

(七)青蒿素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安全性23

(八)青蒿素的其他功效研究24

(九)青蒿的资源培育、青蒿素的细胞工程和人工合成25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26

(一)我国原创的划时代的新型抗疟药26

(二)学术影响力和产品走向世界27

(三)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7

(四)国内外大奖激励创新正能量27

四、结语28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29

第二章 针麻镇痛研究30

一、历史沿革30

(一)古代论述30

(二)研究背景31

(三)存在的问题和科研思路31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32

(一)确认针刺具有镇痛作用32

(二)针麻镇痛机制探讨35

(三)针麻镇痛临床应用41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42

(一)学术影响42

(二)转化应用43

四、结语44

(一)针麻的优势44

(二)针麻的不足之处和克服之道44

(三)展望44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45

(一)获奖45

(二)代表性论文45

(三)代表性著作46

第三章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47

一、历史沿革48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49

(一)丰富发展血瘀理论49

(二)创新冠心病中医病因病机50

(三)规范血瘀证临床诊断51

(四)创建多种血瘀证模型及实验方法52

(五)深化血瘀证实质53

(六)创新发展活血化瘀治法53

(七)阐明活血化瘀作用机制55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56

(一)倡导活血化瘀治则及其方药治疗心脑血管病56

(二)活血化瘀治法辐射临床各科56

(三)血瘀证系列标准及相关实验方法普及行业应用56

(四)活血化瘀研究推动中药新药研发56

(五)通过专业学会及杂志促进学术交流57

(六)活血化瘀研究成果扩大了中医药国际影响57

四、结语57

五、获奖、专利、代表性论文及著作58

(一)获奖58

(二)行业标准58

(三)新药59

(四)专利59

(五)代表性论文59

(六)代表性著作60

第四章 中医肾的研究61

一、历史沿革61

(一)《内经》确定了肾藏象理论框架62

(二)肾阴、肾阳概念在汉至宋金元时期的发展62

(三)明清时期创立命门学说,肾藏象理论达鼎盛62

二、主要内容和标志性成果63

(一)阐明肾阳虚证现代生物学基础63

(二)肾阳虚证研究成果指导临床诊疗实践65

(三)提出系列中西医结合方法论原则69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71

(一)所建研究模式影响了后续相关研究,推动了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71

(二)理论研究不断转化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71

(三)促进了国内外合作交流,提升了中医的国际影响力72

四、结语72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72

(一)获奖72

(二)代表性著作73

(三)代表性论文73

(四)代表性专利73

第五章 脾虚理论及其应用研究74

一、历史沿革74

(一)《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虚理论基础75

(二)金元医家创立并阐发了脾胃学说75

(三)明清医家充实和发展了脾虚证治理论75

(四)脾虚研究——历史赋予现代的光荣使命76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76

(一)脾虚证诊疗标准研究76

(二)脾虚证客观指标研究77

(三)脾虚证治理论指导临床诊疗82

(四)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84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85

(一)学术影响85

(二)转化应用86

四、结语86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87

(一)获奖87

(二)代表性论文87

(三)代表性著作88

(四)代表性专利88

第六章 中西医治疗骨折研究90

一、历史沿革90

中医治疗骨折简史90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93

(一)建立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理论体系93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现代研究成果95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方法的形成96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发展104

(五)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趋势105

三、学术成果与转化应用105

(一)开创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方法105

(二)汇总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疗效106

(三)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实验基础研究107

(四)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107

四、结语108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109

(一)获奖109

(二)代表性著作109

(三)代表性论文109

(四)代表性专利110

第七章 中风病证治理论及其应用研究111

一、历史沿革112

(一)唐宋以前多从“内虚邪中”立论中风病112

(二)金元之后多从“内因致病”论治中风病112

(三)中风病证治体系逐步形成113

(四)中风病中医防治思路不断拓展113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114

(一)标准规范研究成绩显著,推动了行业标准化建设114

(二)创立新理论新学说,完善脑病学科理论体系116

(三)探索新治法新方药,优化综合治疗方案117

(四)构建临床科研一体化数据平台,探索中风病证治规律120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121

四、结语122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123

(一)获奖123

(二)代表性著作123

(三)代表性论文123

(四)代表性专利124

第八章 砷剂治疗白血病的分子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125

一、历史沿革125

(一)砷在古代中医和西医中的药用价值126

(二)粗提砒霜注射液在肿瘤和APL治疗中的应用126

(三)ATRA诱导分化治疗APL的成功实践126

(四)纯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APL的实践和细胞分子机制的揭示127

(五)三氧化二砷与ATRA协同靶向治疗使APL成为目前唯一能被基本治愈的AML127

(六)复方黄黛片的应用127

(七)砷剂与其他白血病和肿瘤128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128

(一)利用现代医学生物学手段破解APL发病机制129

(二)砷剂在APL治疗中的应用130

(三)砷剂和ATRA协同靶向治疗APL130

(四)砷剂和ATRA协同靶向治疗APL的作用机制132

(五)砷剂和ATRA协同靶向精准治疗APL的实践135

(六)中药复方砷剂治疗APL的作用机制136

(七)砷剂的其他作用靶标136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137

四、结语138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138

(一)获奖138

(二)代表性论文139

(三)代表性著作140

(四)代表性专利140

第九章 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142

一、历史沿革142

(一)《内经》奠定络病学说的理论基础143

(二)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络病证治基础143

(三)清代叶天士发展了络病学说143

(四)络病研究——历史留给当代的重大课题143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144

(一)建立“络病证治”理论体系144

(二)系统构建“脉络学说”145

(三)络病理论指导临床重大难治性疾病防治145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150

(一)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150

(二)制定脉络病辨证诊断标准,揭示血管性疾病共性病机及病理环节151

(三)创立“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中医药科研转化新模式151

(四)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提升学术影响力152

四、结语152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153

(一)获奖153

(二)代表性著作153

(三)代表性论文154

(四)代表性专利154

第十章 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155

一、历史沿革156

(一)研究历程156

(二)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157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158

(一)四诊客观化的基础研究159

(二)四诊客观化仪器设备的研发163

(三)四诊客观化仪器设备的临床应用研究168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170

(一)学术影响170

(二)转化应用171

四、结语171

(一)四诊客观化的优势171

(二)四诊客观化的不足之处和克服之道172

(三)展望172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172

(一)获奖172

(二)代表性著作173

(三)代表性论文173

(四)代表性专利173

第十一章 中医体质学说175

一、历史沿革175

(一)中医体质理论渊源176

(二)中医体质现代研究176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177

(一)系统构建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177

(二)提出“体质可分”理论,为个体化诊疗提供了分类的方法和工具178

(三)提出“体病相关”理论,发现了不同个体的发病基础和背景181

(四)提出“体质可调”理论,指导防治重大难治性疾病183

(五)创立“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推动中医诊疗模式系统化、多元化185

(六)建立“体质辨识”为核心的健康状态评价方法和体质三级预防概念体系,指导“治未病”和慢病健康管理186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187

(一)创立中医体质学新学科,形成中医体质新学派187

(二)制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行业标准187

(三)构建体质研究方法学体系,获得系列成果187

(四)“体质辨识”为核心的健康状态评价方法得到广泛应用187

(五)中医体质学的国际影响与评价188

四、结语188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189

(一)获奖189

(二)代表性论文189

(三)代表性著作190

第十二章 扶正培本治疗肿瘤应用研究191

一、历史沿革192

(一)先秦两汉时代:强调“虚”是肿瘤疾患发病中的主要原因192

(二)汉唐时代:“扶正培本”开始应用于肿瘤的治疗192

(三)宋金元时期:不同学派“扶正培本”方法在肿瘤方面形成学术争鸣193

(四)明清时代:“扶正培本”治疗肿瘤学术思想的进一步发展193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194

(一)系统构建肿瘤的“扶正培本”理论体系194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201

(一)“扶正培本”临床与研究实践,带动了中医肿瘤学科的发展201

(二)明确“扶正培本”的科学内涵,形成行业内规范化治则202

(三)深化“扶正培本”理论行业指导意义202

(四)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提升学术影响力203

四、结语203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204

(一)获奖204

(二)代表性著作204

(三)代表性论文204

(四)代表性专利205

第十三章 糖尿病中医药防治206

一、历史沿革207

(一)先秦两汉时期为消渴病的理论奠基期207

(二)魏晋隋唐时期为消渴病学术进展期207

(三)两宋时期为消渴病学术积淀期207

(四)金元时期为消渴病学术争鸣期207

(五)明清时期为消渴病学术提升期208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208

(一)开拓性创立“三型辨证”理论体系,指导糖尿病的防治和新药研发208

(二)创新性地提出基于“脾瘅”理论辨治肥胖2型糖尿病,针对现代糖尿病特点重新分类、分期、分证,填补了糖尿病早中期治疗的空白212

(三)按照经络与脏腑归类方法,提出“阴阳六经”辨治消渴病的理论216

(四)基于营卫气化理论,提出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的新策略216

(五)打破糖尿病从消渴论治的传统观念,以脏腑辨证为核心,提出肝脾肾同治法辨治2型糖尿病的新模式216

(六)以《内经》为基础,提出“脾瘅”“消渴”“消瘅”三期辨治消渴病的理论217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217

(一)“三型辨证”理论的创立和推广应用,丰富了糖尿病中医证治理论体系,促进了糖尿病中药新药研发的规范化217

(二)以“三型辨证”为诊疗特色,搭建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的糖尿病中医临床和科学研究平台218

(三)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肥胖2型糖尿病中医脾瘅理论,推动了糖尿病中医药防治学术进步,带动并促进了治疗糖尿病中药新药的研发进程和产业化发展,提升了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国际影响力218

四、结语220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221

(一)获奖221

(二)代表性著作221

(三)代表性论文221

(四)代表性专利222

第十四章 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研究224

一、历史沿革224

(一)古代医家奠定了通里攻下法的基本理论224

(二)通里攻下法在急腹症中的应用225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226

(一)建立中西医结合急腹症诊疗体系226

(二)通里攻下法治疗胆石病与重症胆道感染228

(三)通里攻下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29

(四)基于大肠腑实证所致多器官损害的研究232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237

(一)创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学术体系237

(二)开创了中医通里攻下治疗外科危重病的先河,获得良好疗效238

(三)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238

四、结语238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239

(一)获奖239

(二)代表性论文239

(三)代表性著作240

第十五章 醒脑开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241

一、历史沿革241

(一)研究背景241

(二)中风病病因病机历代认识242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244

(一)中医脑病理论244

(二)具有中医特色的中风病治疗规范246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254

四、结语254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255

(一)获奖255

(二)代表性论文255

(三)代表性著作256

第十六章 脏器纤维化的中医药防治理论与实践257

一、历史沿革257

(一)研究背景257

(二)古代论述和演变258

(三)存在的问题与思路259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260

(一)癥积正虚血瘀病机理论的确立为补虚化瘀中药复方有效干预多种脏器的纤维化奠定了基础260

(二)扶正化瘀方抗器官纤维化的配伍效应与主要作用机制263

(三)基于肝硬化病证病机,阐释不同功效古典方剂干预肝硬化的病理生物学基础264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266

(一)促进中医药防治脏器纤维化优势学术领域的形成与发展266

(二)肝硬化中医方证病理学基础研究促进古方新用的研究发展266

(三)加快成果转化,抗肝纤维化中成药广泛服务于临床267

(四)提高了中医药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267

四、结语267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268

(一)获奖268

(二)代表性论文268

(三)代表性专利269

第十七章 方剂配伍与组分中药270

一、历史沿革271

(一)方剂配伍理论发展271

(二)方剂配伍理论基础研究进展272

(三)组分中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73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273

(一)形成了组分中药理论,诠释方剂配伍规律273

(二)建立和完善了组分中药研究系列方法和技术274

(三)建立了中药组分库,为中药新药研究提供基础277

(四)开拓创新中药研究途径,研制多个组分中药278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279

(一)组分中药理论与方法,为中医药理论研究提供借鉴279

(二)组分中药理论和方法,引领现代中药新药创制方向280

(三)组分中药理论和方法,推动中成药二次开发和大品种培育280

(四)组分中药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推动中药制药技术升级281

(五)推动中医药研究团队发展和平台建设281

四、结语281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282

(一)获奖282

(二)代表性著作282

(三)代表性论文282

第十八章 分子生药学284

一、历史沿革284

(一)古代生药学时期285

(二)近代生药学时期285

(三)现代生药学时期285

(四)自然生药学时期285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286

(一)建立“中药分子鉴别使用”理论体系286

(二)系统提出道地药材形成模式假说并进行实践验证287

(三)建立中药资源多样性保护模式288

(四)快速、客观的中药鉴别技术的创新与应用289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290

(一)创立分子生药学学科290

(二)中药分子鉴别方法率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290

(三)创立了“功能基因挖掘-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合成生物学生产”的中药合成生物学研究新模式291

(四)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提升学术影响力291

四、结语292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292

(一)获奖292

(二)代表性著作293

(三)代表性论文293

(四)代表性专利294

第十九章 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295

一、历史沿革296

(一)《内经》的问世,奠定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对中药毒性理论的发展亦产生巨大影响296

(二)《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中药毒性的概念296

(三)《新修本草》奠定中药毒性理论的发展基础297

(四)《本草纲目》完善了中药毒性理论297

(五)中药安全性研究是传统留给现代的使命297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298

(一)创建中药安全性研究关键技术平台298

(二)解析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300

(三)系统揭示有毒中药的生物学机制301

(四)实证中药配伍经典理论301

(五)促进创新药物研发302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302

(一)创建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302

(二)启动了一批中药安全性研究项目303

(三)促进中药毒理学学科发展303

(四)支撑了一批创新药物的研发和再评价303

四、结语303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304

(一)获奖304

(二)代表性著作305

(三)代表性论文305

(四)代表性专利306

第二十章 道地药材传承创新研究307

一、历史沿革307

(一)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奠定本草的理论基础308

(二)唐代《千金翼方》《新修本草》等奠定道地药材理论308

(三)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等确立并发展了道地药材308

(四)道地药材研究是振兴中医药进而实现中华医药文化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309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310

(一)道地药材理论传承310

(二)道地药材理论创新312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318

(一)品质生态学318

(二)本草基因组学319

(三)基于创新理论下的道地药材研究新模式的应用319

(四)道地药材创新研究提升了国内外学术影响319

四、结语320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320

(一)获奖320

(二)代表性论文321

(三)代表性著作321

第二十一章 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科研范式及其技术支撑平台324

一、历史沿革324

(一)疗效评估是古代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324

(二)按照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范式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已取得长足进展325

(三)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326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326

(一)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科研范式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326

(二)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技术平台构建及工程化实施331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340

四、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341

(一)获奖341

(二)代表性论文341

(三)代表性软件著作权及专利341

第二十二章 穴位效应特征研究343

一、历史沿革343

(一)研究背景343

(二)古代论述和演变:腧穴效应的针对性而非特异性344

(三)存在的问题与思路344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345

(一)特定穴:穴位优效性研究的切入点345

(二)特异效应穴位:作用于靶器官明确的病变347

(三)穴位的非特异广谱效应348

(四)穴位特异性作用与非特异广谱作用的特征分析350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354

四、结语354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356

(一)获奖356

(二)代表性著作及专利356

第二十三章 中医药防治骨退行性病变研究357

一、历史沿革357

(一)中医骨伤科发展史358

(二)慢性筋骨病与气血、阴阳、肝肾、筋骨的关系358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359

(一)脊柱病继承与创新研究359

(二)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继承与创新研究363

(三)骨代谢疾病继承与创新研究365

(四)慢性筋骨病防治规律与规范化研究368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371

(一)建立了“慢性筋骨病”防治学术思想体系371

(二)推动了中医骨伤学科的发展371

(三)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372

四、结语372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372

(一)获奖372

(二)代表性著作373

(三)代表性论文373

(四)代表性专利374

第二十四章 中医药临床疗效循证评价375

一、历史沿革376

(一)研究背景376

(二)发展脉络376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378

(一)完成了一批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彰显了中医药优势378

(二)循证评价技术体系不断完善383

(三)方法学创新研究385

(四)中医药循证评价国际标准建立385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386

(一)循证评价为中药大品种培育提供技术支撑386

(二)循证评价方法用于中医药临床指南制定386

(三)循证评价方法用于医保目录和基本药物目录筛选386

(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387

四、结语387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387

(一)获奖387

(二)代表性著作388

(三)代表性论文388

第二十五章 SARS的中医药防治389

一、研究背景389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390

(一)科学设计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方案390

(二)多中心组织实施391

(三)质量保证体系392

(四)研究结果392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400

(一)促进SARS的中医药应急救治网络的建设,完善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救治体系400

(二)推动各领域和国际社会对SARS等疾病防治中中医药潜在优势的认可和重视401

(三)SARS基础数据库的积累401

(四)SARS临床研究成果对中医药防控甲流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影响401

四、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402

(一)获奖402

(二)代表性论文402

第二十六章 中医药标准化研究进展403

一、历史沿革403

(一)研究背景403

(二)古代论述和演变404

(三)存在的问题与思路405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405

(一)中医药术语研究406

(二)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程序与方法研究406

(三)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评价方法研究412

(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适用性改编研究415

(五)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指南研究416

(六)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传统医学章节研究417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418

四、结语418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419

(一)获奖419

(二)代表性论文419

(三)代表性著作420

(四)标准420

第二十七章 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研究421

一、历史沿革422

(一)研究背景422

(二)古代论述和演变422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423

(一)丰富中医理论对新型流感(甲流)的认识423

(二)科学开展中医药防治甲流的临床研究424

(三)及时制定并更新甲流中医药诊疗方案426

(四)全面开展甲流等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控体系建设426

(五)系统筛选并研发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甲流防治产品427

(六)坚持推广中医药防控甲流成功经验428

三、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428

四、结语429

五、获奖、代表性论文及著作430

(一)获奖430

(二)行业标准430

(三)新药430

(四)专利430

(五)代表性论文430

(六)代表性著作431

下篇 国医大师学术思想撷英435

第一章 “生生医学”理论及其意义435

一、背景435

(一)百年来中医自我认知的困惑435

(二)医学发展方向的现代转变435

二、主要学术思想436

(一)创新性论证“中医学是生生医学”436

(二)运用多学科理论,阐发“生生医学”理论439

(三)提出健康医学为中医学发展方向440

三、结语441

第二章 脾胃学说新论及其应用443

一、背景443

二、主要学术思想444

(一)五脏相关,脾胃为枢444

(二)强调脾胃同调444

(三)完善脾阴学说445

(四)调理中土以和为贵445

三、结语448

第三章 冠心病理论创新及其应用450

一、背景450

(一)先秦至汉时期《内经》奠定了胸痹病因病机的理论基础450

(二)汉代《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名称及“阳微阴弦”的病机理论450

(三)宋金元时期丰富发展了对“胸痹”“心痛”的认识450

(四)明清时期突出强调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451

二、主要学术思想451

(一)创建冠心病活血化瘀的诊治体系451

(二)完善从脾胃虚弱论治冠心病453

(三)拓展冠心病“热毒之变”455

(四)深化冠心病之络病诊治456

三、结语458

第四章 脑病理论创新及其应用459

一、背景459

二、主要学术思想460

(一)师法经典,正本清源,形成独特的中医“大脑生理”学460

(二)发皇古义,中西汇通,创新脑病病机理论461

(三)立足临床,融会新知,创立脑病证治方法体系462

三、结语464

第五章 外感热病理论创新及其应用466

一、背景466

二、主要学术思想467

(一)外感热病理论体系的建设467

(二)外感热病病因病机与辨证理论的发展469

(三)热病治法的创新472

三、结语475

第六章 肾病理论创新及其应用476

一、背景476

二、主要学术思想477

(一)强调五脏相关477

(二)重视脏腑气化478

(三)善用活血化瘀通络法478

(四)活用疏风祛风法480

(五)特殊疗法及方药480

三、结语482

第七章 湿病新论及其应用484

一、背景484

二、主要学术思想485

(一)百病多由湿作祟485

(二)湿邪为患,其性重浊黏滞,易兼夹转化487

(三)治湿病重理气调中,药用轻灵487

三、结语490

第八章 方剂理论创新及其应用492

一、背景492

二、主要学术思想493

(一)探索方剂组成与配伍规律的新思路493

(二)组方用药探索辨证思维新模式495

(三)丰富了下法、和法、补法的学术内涵496

(四)构建了中药调剂关键技术体系,提出中成药合理使用原则497

(五)对方剂学进行学科分化,确立中医实验方剂学学科地位498

三、结语498

(一)促进了方剂理论的发展与创新498

(二)对当代方剂配伍、中药调剂、中成药合理使用的临床指导作用498

第九章 肿瘤论治学术思想及其应用500

一、背景500

二、主要学术思想501

(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501

(二)祛邪和扶正相兼顾501

(三)分期用药,灵活辨治502

(四)引疡入瘤,从膜论治503

(五)阴阳双消,滋阴起亟503

(六)带瘤生存,以人为本504

(七)复法大方,综合调治504

(八)癌毒致病,解毒为要504

(九)辨证施食,杂合而治505

(十)自拟效方,随证治之505

三、结语506

第十章 风湿病诊治特色理论及其应用508

一、背景508

(一)风湿病中医病名规范508

(二)风湿病理论继承创新509

二、主要学术思想510

(一)风湿病脾胃失调论510

(二)风湿病诊治纲目论511

(三)风湿病浊瘀痹论514

(四)风湿病痹痿合病论514

(五)风湿病瘀热痹阻论515

三、结语516

第十一章 肺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传承与创新518

一、背景518

(一)风咳518

(二)肺阳519

(三)小儿“哮喘苗期”519

二、主要学术思想519

(一)创新中医“风邪”理论,立肺病之“八法八方”519

(二)注重“肺衰”研究,继承中医“通法”理论520

(三)注重整体观念和“治未病”思想521

(四)“治肺不远温”521

(五)“痰瘀伏肺”为哮病宿根522

(六)创新和发展“宗气”理论,补虚泻实原则指导慢阻肺治疗523

(七)小儿哮喘三期分治523

(八)从“苗期”防治小儿哮喘524

(九)小儿“哮咳”理论524

三、结语524

第十二章 妇科疾病诊治理法526

一、背景526

二、主要学术思想527

(一)诊治五脏并重,肝脾肾为本527

(二)女性生殖节律530

(三)月经周期调节法532

三、结语535

第十三章 当代针灸发展集萃537

一、背景537

二、主要学术思想538

(一)经络学538

(二)腧穴学539

(三)针法与手法539

(四)针灸处方543

(五)临床与专病544

三、结语545

第十四章 中医五官科的传承创新547

一、背景547

二、主要学术思想548

(一)耳病548

(二)咽喉病549

(三)鼻病551

(四)眼病554

(五)口腔病556

三、结语557

第十五章 皮肤病理论创新及其应用559

一、背景559

二、主要学术思想560

(一)病毒性皮肤病,多从毒论治560

(二)红斑和丘疹鳞屑性皮肤病,多从血从毒论治561

(三)皮肤附属器疾病,多从肝肾论治,亦重外治562

(四)变态反应性疾病,多从脾从毒分证论治563

(五)结缔组织病,多从毒从脾、肾论治566

(六)皮肤血管炎,多从毒、瘀论治569

三、结语571

(一)继承发扬,理论创新,效果令人满意571

(二)皮肤顽疾,久必及肾,开展基因组学研究,走中医现代化之路572

(三)解毒祛邪,以和为贵,创立验方572

(四)重视并创新外治,填补空白,形成系统的“中医皮肤病外治法体系”573

第十六章 民族医学国医大师诊治特色概述574

一、背景574

二、主要学术思想575

(一)藏医国医大师575

(二)蒙医国医大师577

(三)维吾尔医国医大师579

三、结语5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