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服饰美学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服饰美学史
  • 蔡子谔著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 ISBN:753101543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894页
  • 文件大小:169MB
  • 文件页数:94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服饰美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3

一、中国服饰美学史的对象和任务3

二、中国服饰美学史的研究方法8

三、中国服饰审美文化的美学特征11

第一编 先秦时期(上)41

第一章 人类物质生产劳动与服饰工具化的潜在审美文化特征41

第一节 人类物质生产劳动与服饰缘起的劳动工具化41

第二节 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服饰审美意识萌芽与发展44

第三节 原始服饰文化的工具性与审美性的统一47

第二章 祭服的“滥觞时期”和“图腾时期”52

第一节 祭服“滥觞时期”的致用功利特征52

第二节 祭服“图腾时期”的图符化审美特征及其祝融化“鸾”的图符演绎54

第三节 “龙”、“凤”图腾崇拜与伏羲氏、神农氏等人格神的图符化59

第四节 “宗彝”、“藻”等器物神的图符化61

第五节 祭服分期问题的几种形态的对应比较63

第一节 关于祭服之“芾”及其“黼黻”纹饰的考释66

第三章 祭服之“芾”:隐障和昭彰生殖器的遗制66

第二节 隐秘而神秘的榛狉世界:原始先民的生殖巫术和生殖崇拜70

第三节 冕服之“芾”与“黼黻”纹饰的崇拜生殖器(即生殖力)的遗制75

第四章 图腾服饰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最古老的起源81

第一节 “羊人为美”:图腾服饰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最古老的起源81

第二节 从“羊人为美”到“羊大则美”所体现的服饰文化审美意识的历史嬗变84

第五章 古老审美意蕴在图腾崇拜的历史积淀中的同一87

第一节 殷墟白石雕像特殊美饰部位的特殊审美意蕴87

第二节 “头饰”和“芾饰”的审美意蕴在图腾崇拜的历史积淀中归于同一90

第一编 先秦时期(中)95

第六章 冕服完备形制形成时代的历史概述95

第一节 毛公鼎铭文中的“虎冕练里”95

第二节 冕服完备形制的形成时代97

第七章 冕服的具体形制及其等级差异和种类101

第一节 冕服完备的具体形制101

第二节 冕服形制的等级差异和种类103

第一节 “礼乐”文化与冕服文化的内在联系106

第八章 冕服是维护宗法制度“礼乐”文化的形象化身106

第二节 冕服在祭礼中所体现的“天人关系”及其审美文化意义108

第九章 冕服审美文化体现的“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112

第一节 冕服具有“绝地天通”的特殊功用112

第二节 冕服是“天人感应”的“有用的对象形式”114

第三节 冕服体现的“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的必然联系115

第十章 冕服文化的“比德时期”及其章纹的审美意蕴117

第一节 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比德”审美范畴117

第二节 “衮冕”之“衮”的“比德”审美意蕴118

第三节 冕服上衣所绘“日、月、星辰”等的“比德”审美意蕴119

第四节 “藻”纹饰的“比德”审美形态和审美蕴涵123

第五节 冕服下裳所绣“粉米、黼、黻”等的“比德”审美意蕴125

第十一章 冕的形制、纹饰及其佩饰的“比德”审美现象和“遮蔽”审美经验129

第一节 冕的形制、纹饰及其“玉”的“比德”审美现象129

第二节 佩玉之“五德”的审美蕴涵131

第三节 “和氏璧”——玉之美质与崇高精神的统一135

第四节 玉藻与大佩的“三玉相贯”和音乐之美136

第五节 冕之“綖”、“瑱”、“旒”的社会伦理蕴涵138

第六节 冕旒:“欲盖弥彰”的黠慧审美心理的独特体现139

第十二章 “障”和“彰”:服饰美与诗美的二律背反144

第一节 “衣隐”之“障”与滑稽(幽默)及其含蓄诗美144

第二节 “衣隐”之“障”与“衣移”之“彰”的二律背反的丰富美学内涵146

第十三章 凶服的“五服”之制与负面审美价值的体现150

第一节 凶服的“五服”之制与丧礼150

第二节 “凶服”:以负面审美价值的物化形态来表达哀伤情感152

第十四章 深衣审美文化独具的形式美及其意蕴美156

第一节 深衣形制的“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156

第二节 深衣之制体现的“天人合一”深刻哲学内蕴159

第三节 深衣“袂圆应规”、“曲袷应方”的伦理美学内涵160

第四节 深衣“负绳及踝以应直”的“象德”意蕴164

第五节 深衣形制的“圆规”、“方矩”与社会伦理范畴的“容”、“政”、“义”之审美关系165

第六节 深衣“象德”审美现象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渊源167

第七节 深衣形制的“齐平”与社会伦理范畴的“心”、“志”的审美关系169

第一节 弁服、玄端、袍的形制及其审美特征173

第十五章 弁服、玄端、袍的形制及其质朴自然的服饰风格美173

第二节 错采镂金和质朴自然的两种服饰风格美176

第三节 弁服、玄端、袍等质朴自然的服饰风格美177

第十六章 裘服文化包孕的丰富历史文化风习及其深湛哲学美学内涵181

第一节 裘服文化所包孕的丰富社会历史文化风习181

第二节 裘服文化所蕴涵的哲学方法论和伦理道德观183

第三节 裘服文化所蕴涵的“诙谐”审美形态185

第四节 帝王赏赐貂裘是其“示以仁德”的特殊服饰文化现象186

第十七章 命妇“六服”的形制及其审美文化特征190

第一节 袆衣、揄狄、阙狄:命妇祭服的形制特征和纹饰意蕴190

第二节 “鞠衣”亦即“蚕服”体现的“务劝农桑”思想193

第十八章 如火如荼:蔚为壮观的军戎服饰196

第一节 “髹其甲体”的军戎服饰及其审美特征196

第二节 金属甲胄的出现及其装饰之美199

第十九章 彪炳史册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戎服饰变革203

第一节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即军戎服饰变革的始末203

第二节 赵武灵王的军戎服饰美学思想及其服饰认识论205

第二十章 《诗经》展现的服饰审美文化的历史时空209

第一节 “黻衣绣裳”:《诗经》历史时空中的衣冠审美文化世界209

第二节 “副笄六珈”:《诗经》历史时空中的服饰审美文化世界212

第三节 《诗经》服饰审美文化与“赋、比、兴”的审美关系214

第一编 先秦时期(下)223

第二十一章 孔子以“礼乐”教化为目的论的服饰审美文化思想223

第一节 孔子以“礼乐”教化为目的论的服饰审美文化纲领223

第二节 孔子服饰审美文化观所反映的政治主张和礼仪规范227

第三节 文质彬彬:孔子服饰美学思想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230

第四节 孔子“文质彬彬”服饰美学思想的观念形态的深刻“礼乐”内涵235

第五节 “尽善尽美”:孔子服饰穿着审美文化思想所体现的伦理风范和道德理想238

第二十二章 墨子实用主义的“非乐”服饰美学思想248

第一节 墨子“万人不可衣短褐”的狭义“非乐”观249

第二节 墨子“衣服带履,便于身”的服饰审美文化的广义“非乐”观250

第三节 墨子关于“染苍”、“染黄”的服饰审美文化与社会审美风尚的关系253

第二十三章 孟子服饰美学思想的美感普遍性及其所体现的个体人格美256

第一节 孟子关于人的美感的普遍性观点是他服饰审美文化的美学基础256

第二节 孟子服饰审美文化思想高扬人的道德精神人格美258

第三节 孟子服饰美学思想所蕴涵的社会意义和伦理内容的“真”、“善”之美261

第二十四章 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和服饰美学思想267

第一节 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的服饰审美文化辩证观点267

第二节 老子“道”的感性显现及其“小国寡民”的服饰审美文化理想270

第二十五章 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服饰美学思想274

第一节 “寂寞无为”的“道”对庄子服饰美学思想的烛照275

第二节 庄子对儒家服饰审美文化观念及现象形态的尖锐批判281

第三节 “解衣般礴”的服饰审美文化观与“游心于物”的哲学观的同一284

第二十六章 荀子服饰美学思想体现的明确“礼制”即“法”的观念291

第一节 “衣欲有文绣”:对于服饰文化审美要求的充分肯定291

第二节 荀子服饰美学思想体现的“贵贱有等”的“隆礼至法”观念295

第三节 荀子对于“象刑”——以象征性惩恶儆尤这一寓意形式和负面服饰文化审美价值来体现法律效应的否定302

第二十七章 屈原《离骚》等展现的“香草”服饰审美文化的诗美境界306

第一节 诗人“余幼好此奇服兮”的峻洁修美着装形象306

第二节 “香草”服饰审美文化的“缤纷繁饰”和“芳菲弥章”309

第三节 “香草”服饰文化形态是“九死未悔”的崇高审美抉择316

第四节 楚辞形象再现的南国荆楚地区的服饰审美文化习俗317

第二十八章 韩非以“法治”为核心的服饰美学思想322

第一节 韩非的功利主义是其服饰审美文化观的美学思想基础322

第二节 “质”与“饰”所体现的服饰审美文化的“非礼”观325

第三节 韩非“法治”观念折射于服饰审美文化的方方面面327

第四节 “郑人置履”所揭示的从着装主体出发的置装、设计原则329

第二编 秦汉时期333

第二十九章 秦朝冕服:符应“水德”的袀玄333

第一节 袀玄是符应“水德”的秦朝特殊冕服333

第二节 袀玄与儒家“礼乐”文化及其形式美之间的联系335

第三十章 秦兵马俑折射的军戎服饰审美文化的灿烂历史光辉339

第一节 秦兵马俑军戎服饰审美文化的丰富内涵339

第二节 秦兵马俑军戎服饰的形式美特征343

第三十一章 “汉官威仪”的服饰审美文化特征345

第一节 西汉初年的服饰概述345

第二节 东汉服制及“汉官威仪”的精神内核348

第三十二章 威仪之“汉冠”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及其审美理想359

第一节 “威仪”之“汉冠”的形制及其他359

第二节 “威仪”之“汉冠”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及其审美理想369

第三节 “威仪”之“汉冠”所包孕的历史内涵和美学意蕴375

第三十三章 汉代佩绶形制、文采体现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美学蕴涵382

第一节 佩绶形制、文采及其所体现的封建等级制度382

第二节 佩绶内容美和形式美、艺术美和现实美相统一的美学蕴涵385

第三十四章 汉代妇女服饰及“堕马髻”、“金步摇”等发髻、发饰表现的女性审美时尚390

第一节 汉代命妇和一般妇女服饰审美趣尚的差异390

第二节 汉代妇女“金步摇”、“堕马髻”等发饰、发髻表现的女性审美时尚393

第三十五章 《淮南子》“美与自然之道”的服饰美学思想401

第一节 《淮南子》服饰美学思想的根基:“美与自然之道”401

第二节 《淮南子》服饰文化之美的多样性、相对性和客观性403

第三十六章 董仲舒《春秋繁露》以“天命”说为内核的服饰美学思想408

第一节 《春秋繁露》的“容服可威”说及其服饰审美文化内蕴408

第二节 董仲舒“服制”美学思想的“天命”规定内涵和“礼制”本质特征412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时期419

第三十七章 “魏晋风度”与魏晋南朝服饰审美文化的流变419

第一节 “魏晋风度”的形成与魏晋服饰审美文化的关系419

第二节 “魏晋风度”的人的觉醒与服饰审美文化的流变423

第三节 魏晋南朝“帢”等首服的形制及其审美特征425

第四节 “风流相仿,舆台成俗”:魏晋南朝服饰审美文化风习的变易430

第五节 魏晋南朝“木屐”文化及其“屐齿”问题的考究433

第三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衣冠制度及南北服饰审美文化的交融438

第一节 魏晋南朝的衣冠制度438

第二节 魏晋南朝的衣冠审美文化特征441

第三节 “孝文改制”:北魏衣冠审美文化的变革443

第四节 北朝鲜卑族衣冠服饰审美文化的特征446

第五节 裤褶:南北服饰审美文化融合的典型448

第三十九章 葛洪《抱朴子》朴素的辩证服饰美学思想453

第一节 葛洪朴素的辩证服饰美学思想的比较观453

第二节 《抱朴子》朴素的辩证服饰美学思想的时代观456

第四十章 王嘉《拾遗记》展现神话传说的服饰审美文化世界460

第一节 “三皇五帝”神话世界中的“轩辕”即“轩冕”460

第二节 “羽衣”:道家服饰审美文化的感性显现464

第三节 “志怪”服饰审美文化世界诸逸事趣闻的认识价值465

第一节 “重才情”、“赏仪容”:品藻人物的服饰审美文化观念473

第四十一章 《世说新语》品藻人物、清谈玄理的服饰审美文化观念473

第二节 “崇思理”、“标放达”:清谈玄理的服饰审美文化观念479

第四编 隋唐五代时期489

第四十二章 隋唐衣冠审美文化的规范化、等级化和审美化489

第一节 梁陈、隋朝的“厘定服制”及其衣冠审美文化的嬗变489

第二节 “唐因隋旧”:衣冠制度的规范化、等级化和审美化493

第三节 唐代衣冠审美文化体现的权位等秩与审美价值的正比关系504

第四节 承唐启宋的五代衣冠服饰审美文化的“中介”特色507

第一节 广义“盛唐之音”的服饰审美文化蕴涵及其美学特征512

第四十三章 “盛唐之音”的服饰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美学思想512

第二节 李白服饰审美文化观念的“盛唐之音”518

第三节 杜甫的“诗史”和白居易的“讽喻诗”所反映的服饰美学思想524

第四节 “霓裳羽衣曲”与西域服饰审美文化的影响533

第四十四章 “唐人尚肥”与服饰文化的时代审美趣味544

第一节 “唐人尚肥”的独特时代审美趣味544

第二节 雍容华贵所体现的“唐人尚肥”服饰文化美趣548

第三节 “广袖之襦”和“秀襟小袖”与丰肥之美的审美辩证关系552

第一节 焕发青春女性蓬勃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唐髻559

第四十五章 洋溢生命和青春之美的唐代妇女发髻、发饰和面饰559

第二节 发饰和面饰的金碧珠翠、流光溢彩之美567

第三节 雕绘满眼的发饰、面饰对于服饰审美文化的若干规律性体现581

第四十六章 隋唐五代军戎服饰:物态化的崇高审美范畴591

第一节 隋唐五代军戎服饰的基本形制及其演进嬗变591

第二节 隋唐五代军戎服饰是崇高审美范畴的物态化602

第五编 宋辽金元时期609

第四十七章 程朱理学影响下的宋代衣冠服饰审美文化609

第一节 “黄袍”蕴涵的皇位、皇权的由来及发展609

第二节 宋代繁文缛节的冕服改制及其朝服、公服和时服形制611

第三节 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与宋代冕服的频繁改制617

第四十八章 朱熹以理学为精神内核的服饰美学思想623

第一节 朱熹理性本体论的服饰美学思想623

第二节 朱熹理性本体论的服饰审美文化思想627

第三节 朱熹服饰美学思想的伦理学本体论蕴涵633

第四节 朱熹“中庸”与“中和”的服饰美学思想特色637

第一节 幞头:宋元首服的渐次嬗变和不断创新642

第四十九章 幞头的嬗变和创新所体现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642

第二节 幞头的演进——服饰美学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统一648

第五十章 释、道服饰审美文化的殊异美学特征652

第一节 佛教服饰审美文化的流变及其特征652

第二节 道家的“羽化”成仙思想与“羽衣”服饰审美文化658

第五十一章 宋代士庶服饰文化的儒雅化审美趋向663

第一节 《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士庶服饰审美文化663

第二节 宋代“袍、衫”审美文化世界的丰富性666

第三节 东坡巾:宋代首服崇儒尚雅的审美趋向670

第四节 宋代士庶服饰文化儒雅化审美趋向的原因及其特征673

第五节 宋代军戎服饰审美文化的儒雅化变异现象675

第五十二章 “褙子”的演进过程及其广泛适应性的审美文化特征682

第一节 “褙子”嬗变演进的历史过程及其形制特征682

第二节 “褙子”:宋代男女、贵贱、朝野、文武皆着的独特服饰文化现象685

第五十三章 辽代衣冠的“分庭抗礼”及其军戎服饰的契汉融合689

第一节 辽代“分庭抗礼”的朝服之制及一般服饰689

第二节 辽代军戎服饰审美文化的契汉融合692

第一节 金代衮服章纹的变异及其衣冠服饰的“尚文”趋向697

第五十四章 金代衣冠、军戎服饰的审美文化特征697

第二节 金代军戎服饰“蹋鸱”的审美意蕴和“紫茸军”等的由来700

第五十五章 元代蒙古族“质孙”的礼乐文化精神及其妇女、军戎服饰审美文化特征704

第一节 元代服制“遵行汉法”及其“质孙”的礼乐文化精神704

第二节 元代妇女的“罟罟冠”和“黄粉涂额”的冠饰及面饰717

第三节 元代军戎服饰整体装束的实用性、民族性和审美性720

第六编 明清时期729

第五十六章 “补服”:明清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服饰审美形态新标志729

第一节 “补服”的形制及其文武“补子”的图像与品秩729

第二节 “补服”体现等级制度的服饰审美形态和文化形态732

第五十七章 明代衣冠服饰与一般服饰的时代审美文化特点737

第一节 明代衣冠的“复古”与对元代蒙古族服制的“扬弃”737

第二节 明代一般服饰的“世俗化”审美文化趣尚745

第五十八章 “凤冠霞帔”的蹙金之美与“四?衫”的通脱之美的统一753

第一节 “凤冠霞帔”:命妇服饰蹙金结绣之美的典型753

第二节 “四?衫”和“水田衣”等体现的通脱随意之美757

第一节 明代军戎服饰审美文化:盔甲之制的嬗递763

第五十九章 明清时期军戎服饰审美文化的嬗递和转型763

第二节 清朝军戎服饰审美文化转型表现的观瞻性、民族性和近代性770

第六十章 清入关前及统一后的服饰改制及其等秩标志的转变777

第一节 “薙发”:服饰文化改制所引起的尖锐民族矛盾777

第二节 “顶戴花翎”及其繁缛丰赡的装饰之美所体现的等级制度778

第三节 等秩标志的繁缛丰赡之美的三个“转向”790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服制及其“天国”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形式792

第六十一章 满族妇女旗袍的演变及其服饰审美文化内蕴797

第一节 旗袍的演绎历程及其后妃、命妇朝袍等的繁饰之美797

第二节 旗袍镶绲的繁饰美及其与“大拉翅”、“花盆底”同构共生的袅娜美799

第六十二章 清代少数民族的服饰、染织审美文化特征及其形成807

第一节 回、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染织审美文化特征807

第二节 傣、黎等少数民族的服饰、染织审美文化特征811

第三节 清代少数民族的服饰、染织审美文化特征及其形成814

第六十三章 明清“吉祥图案”的审美文化意蕴及其表现方法和构图特征817

第一节 “吉祥图案”的规定及其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817

第二节 “吉祥图案”以表现“吉祥寓意”为目的的构图825

第六十四章 《红楼梦》中的服饰审美文化及曹雪芹服饰美学思想832

第一节 异彩纷呈的服饰审美文化现象形态的“大观园”832

第二节 《红楼梦》表现的曹雪芹服饰美学思想841

第七编 近、现代时期849

第六十五章 辛亥革命后“长袍马褂”、“西装”和“中山装”并行不悖849

第一节 “剪辫易服”后的“长袍马褂”与“西服”共存共容849

第二节 辛亥革命后的“服制条例”和“中山装”的兴起853

第六十六章 旗袍的趋时与创新及其东方女性典雅美的永恒魅力858

第一节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及其发式的趋时与创新858

第二节 旗袍的趋时与创新及其东方女性典雅美863

第六十七章 鲁迅服饰美学思想869

第一节 鲁迅笔下的“辫子”系着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病态社会869

第二节 鲁迅对中国服饰文化的社会历史批评和形式美原则的运用875

结束语 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服饰审美文化879

主要参考文献888

后记89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