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东方文化中的“我”与“他” 中国哲学对主体间关系的建构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东方文化中的“我”与“他” 中国哲学对主体间关系的建构
  • 成龙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7352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38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35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东方文化中的“我”与“他” 中国哲学对主体间关系的建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1

一 主体间关系问题的提出1

(一)当代社会实践的强烈呼唤1

(二)人类主体精神演进逻辑的必然3

(三)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实质17

(四)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严重不足22

二 中国哲学建构主体间关系的逻辑可能24

(一)社会激荡引出问题争鸣25

(二)思想解放造就思考空间28

(三)思维品格蕴含必然逻辑32

三 中国哲学建构主体间关系的表现形态36

(一)互敬互爱、成己成人的价值追求36

(二)内外兼修、礼法并用的实践途径40

(三)以天喻人、将心比心的本体论基础43

四 本课题的价值意义46

(一)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方法论参考46

(二)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及文化核心精神48

(三)为开展学术对话和交流提供思想前提50

第一编 源生篇55

第一章 还原主体间的自然身份——老子“为人为己”的建构55

一 老子建构主体间关系的自然主义逻辑55

(一)以“天道”审视“人道”55

(二)以“为人”从而“为己”57

(三)以“玄德”面对“不德”59

二 老子主体间关系思想的历史影响61

(一)中国传统哲学之根61

(二)中国传统治国之道64

(三)中国道教文化之源67

三 老子主体间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71

(一)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71

(二)治国理政的深谋大略72

(三)世界和平的必然之道74

第二章 创立主体间的互爱礼约——孔子“仁者爱人”的建构76

一 孔子建构主体间关系的四个层面76

(一)修己以敬:追寻人人相爱之根76

(二)相敬相让:规范家庭相亲之伦78

(三)为国以礼:重建君臣相事之序81

(四)教学相长:开创平等治学之道83

二 孔子主体间关系思想的历史影响84

(一)开启仁爱之源的长久争辩84

(二)铸就中国家庭的基本模式87

(三)形成封建国家的一般纲领89

(四)创立古代教育的原则典范92

三 孔子主体间关系思想的现代启示93

(一)修身是建立互爱关系的重要前提94

(二)家庭是培育互爱关系的基本单位95

(三)国家要以建构互爱关系为目标96

(四)教育要培养懂得互爱关系的新人96

第三章 培植主体间的普爱情感——墨子“爱人若己”的建构98

一 墨子建构主体间关系的三个原则98

(一)培植“爱人若己”的思想情感98

(二)遍察“皆得其利”的致富之路100

(三)树立“度量天下”的法治权威102

二 墨子主体间关系思想的历史影响104

(一)“兼相爱”激荡士人精神境界105

(二)“交相利”拓展国家富强之路108

(三)重“法仪”奠定后世法治基础112

三 墨子主体间关系思想的当代意义114

(一)主体间关系首先表现为思想情感的融合115

(二)主体间关系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前提116

(三)主体间关系要以现实的法制作保障116

第四章 严察主体间的自私本性——韩非子“去私行公”的建构118

一 揭露人性自私自利的本质118

(一)即使父子间也有利益的计算119

(二)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120

(三)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121

(四)国家间更有利益的计算123

二 力主“去私曲”而“行公法”124

(一)“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124

(二)“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126

(三)严刑重罚可以治国也129

三 历史实践昭示的当代意蕴131

(一)人与人之间应保持基本的信任131

(二)不能爱人就不能为人所爱132

(三)操人以术必反为人操134

第二编 发展篇139

第五章 求索主体间的天人之数——董仲舒“安人正我”的建构139

一 “伸天屈君”与“屈民伸君”139

(一)“伸天屈君”意在“爱民”139

(二)“屈民伸君”旨在“尊君”141

二 “尊卑有分”与“安人正我”142

(一)“阴阳尊卑”不可逾越142

(二)“安人正我”不可两分144

三 “罢黜百家”与“融合百家”148

(一)“罢黜百家”的霸权策略148

(二)“贯综百家”的学术精神150

四 董仲舒思想的可取之处153

(一)惟有“贵民”始能“亲君”153

(二)惟有“正我”才能“安人”154

(三)惟遵“规矩”方可“治乱”155

第六章 维护主体间的圣贤传统——韩愈“严己宽人”的建构157

一 道统论蕴含的主体间关系思想157

(一)对圣人相生相养之道的澄明157

(二)对君子严己宽人人格的呼唤159

(三)对善与性情关系的重新解释161

二 韩愈道统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62

(一)重新树立儒学主导地位162

(二)开宋明理学之先河164

(三)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167

三 韩愈道统思想的当代启示170

(一)主体间关系与人的精神信仰密切相关171

(二)对宗教的批判不能采取简单的方法172

(三)正确处理各种理论主体间的关系173

第七章 重申主体间的理性规约——朱熹“克己为公”的建构174

一 朱熹主体间关系思想的构成逻辑174

(一)“理”在天地之先,为万物之本174

(二)“仁”为“天地生物之心”175

(三)为仁者必先克己,“克己则公”177

二 朱熹主体间关系思想的历史影响179

(一)儒家思想之大成179

(二)封建国家之基石181

(三)备受争辩之学理183

三 朱熹主体间关系思想的当代启迪186

(一)形上诠释仍可为当世之鉴186

(二)内无“私欲”则外无“妄动”187

(三)革尽封建遗毒始能建构现代理性国家188

第八章 强调主体间的良知原则——王阳明“视人犹己”的建构191

一 “发明本心”就能“穷理尽性”191

(一)扭转穷理致善的思维方向191

(二)专注人心“良知”的本来面目192

(三)省察克治私念于方萌之际的方法194

二 明清启蒙与近代思想解放的理论先导195

(一)明清之际思想启蒙的重要铺垫195

(二)近代社会变革的心力资源198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支撑200

(四)毛泽东“心力论”思想的重要来源202

三 以心求仁的当代启迪203

(一)孔孟以来心性良知说的集大成204

(二)主体及主体平等精神的高扬206

(三)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207

第三编 再造篇211

第九章 践行主体间的均等理想——洪秀全“天下一家”的建构211

一 宗教外壳下的主体间关系思想211

(一)“天下总一家,凡间皆兄弟”的天理211

(二)“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蓝图213

(三)“并雄竞争,平等交往”的外交原则215

二 中西文明在近代中国的思想交融217

(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染217

(二)西方文化及近代文明的影响219

(三)中国农民起义传统的示范221

三 未能超越的历史局限223

(一)封建皇权意识的干扰223

(二)拜上帝教(会)的道具性质226

(三)制度设置的随意性228

第十章 描绘主体间的全球蓝图——康有为“大同世界”的建构232

一 大同的实质在于“视人如己,无有畛域”232

(一)去国界无阶级而人人相亲233

(二)去产界无争诈而人人相乐235

(三)去家界无亲疏而人人相恤237

(四)去类界无杀戮而普爱众生240

二 追古考今、遍尝百草的救世“神药”241

(一)对先贤大同构想的继承和弘扬241

(二)对欧美现代文明的反思和批判243

(三)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怀和思考245

三 全球一体化趋向映射的当代价值248

(一)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逻辑248

(二)理解中国改革的历史视野249

(三)构建主体间关系的世界趋向251

第十一章 引领主体间的革命转型——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建构253

一 孙中山终生致力于实现“三个平等”253

(一)创建“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254

(二)制定“贫富均等”的民生纲要257

(三)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国民260

二 熔铸世界文明的独特创新263

(一)横览九洲以审中国发展263

(二)追思中华传统以资国家建构266

(三)吸取马列真谛以为三民主义内涵269

三 仍需深入探索的三个根本性问题272

(一)如何保障民族独立,实现国家间的平等272

(二)如何保障人民主权,实现政治平等273

(三)如何保障民生,实现生活平等276

第十二章 建设主体间的幸福世界——毛泽东“人民至上”的建构280

一 毛泽东思想中的主体间关系思想280

(一)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国家280

(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个整体284

(三)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287

(四)国家无论大小都应相互尊重289

二 晚年毛泽东在主体间关系问题上所犯的错误291

(一)从反官僚主义到发动全面内战292

(二)从防止两极分化到平均主义盛行293

(三)从强调群众积极性到陷入唯意志主义295

(四)从强调和平共处到输出中国经验296

三 毛泽东主体间关系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297

(一)以崭新的体制框架革新主体间关系298

(二)以提高和丰富人民利益淳厚主体间关系300

(三)以民主法制建设约束主体间关系302

(四)以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引导主体间关系304

结论 建构当代中国的主体间关系307

一 当代中国主体间关系面临的挑战307

(一)官民关系的矛盾307

(二)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矛盾309

(三)“作者”和“读者”关系的矛盾310

(四)路遇主体彼此间关系的矛盾311

(五)中国与他国关系的矛盾312

二 当代中国主体间危机的根源何在314

(一)价值观念的缺失和迷乱314

(二)制度约束的滞后和无力318

(三)社会发展的失衡和不公319

(四)民间组织的幼稚和薄弱320

三 走向主体间关系的未来建构321

(一)德法并治,树立主体间的法治权威322

(二)义利相兼,打牢主体间的物质基础322

(三)宽容守信,增进主体间的互爱情感324

(四)求同存异,凝聚主体间的共同信念325

参考文献327

后记3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