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历史 第1卷 1921-1978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共产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历史 第1卷 1921-1978
  • 中共黔东南州委党史研究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 ISBN:978750983426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00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532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党史-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21~1978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共产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历史 第1卷 1921-1978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新文化思潮和民主进步思想的传播及影响1

第一节 封建军阀统治时期黔东南社会政治经济状况1

第二节 新文化思潮的传入及五四运动的影响3

第三节 黔东南籍共产党人的早期革命活动6

一、工运领袖龙大道6

二、青运先驱周达文10

三、开国上将杨至成14

四、黄埔斗士胡秉铎18

五、北伐先锋练国梁21

六、洪湖守卫罗统一24

七、西征先遣龙云30

八、旅欧党员熊天牧34

第二章 中国工农红军转战黔东南的革命活动39

第一节 红七军转战从江、榕江、黎平39

一、挺进月亮山,奇袭古州城40

二、军民大联欢,共庆“五一”节43

三、巧取富禄坳,再战黔东南45

第二节 红六军团西征浴血黔东南46

一、转兵黔东南,血战大广坳47

二、飞兵取旧州,夜译地形图49

三、黑冲战强敌,木黄大会师51

第三节 红二、红六军团转战镇远、岑巩54

一、挺进石镇黄,筹创根据地54

二、转战岑镇石,挥师向江南57

第四节 中央红军转战黔东南与黎平会议59

一、西进贵州避强敌,通道转兵黔东南60

二、黎平会议定方略,伟大转折始开端62

三、分路转战黔东南,横扫黔军如卷席64

第五节 红军在黔东南的革命实践及影响68

一、宣传发动群众,传播革命真理69

二、践行民族政策,团结苗侗人民70

三、打击土豪劣绅,救济贫苦百姓71

四、发展革命力量,壮大红军队伍72

五、播撒革命种子,激发人民斗志73

六、缔结鱼水情谊,赢得人民支持73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组织及进步人士在黔东南的早期革命活动78

第一节 中共凯里小组的建立及其革命活动78

一、投身军阀队伍,伺机筹建武装78

二、建立党的组织,发展革命力量82

三、酝酿武装暴动,创建革命根基86

第二节 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在黔东南的革命活动90

一、中共党员胡仲毓等在雷山的革命活动90

二、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在天柱、锦屏等县的革命活动93

第四章 黔东南的抗日救亡运动98

第一节 中共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98

一、中共凯里小组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98

二、中共镇远支部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103

第二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抗日救亡活动107

一、成立抗日救亡组织107

二、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08

三、开展抗敌后援,筹集财物支持前线112

第三节 各族热血青年浴血抗战前线114

一、组建民众抗日武装114

二、热血青年奋战抗日疆场115

第四节 镇远“和平村”的抗日宣传和反战活动125

第五节 黔东南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127

第五章 黔东南解放与接管建政130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党组织和党员的革命活动130

一、中共凯里小组的革命活动130

二、杨光文、王天行等在雷山组织游击武装活动134

三、中共广西融县工委在从江宰便的活动137

四、共产党员、进步人士保护旧州迎接解放138

五、党的地下工作者在镇远组织抗兵抗粮140

六、金家修在麻江下司的革命活动141

第二节 人民解放军进军贵州解放黔东南142

一、国民党统治当局的反共“应变”措施143

二、人民解放军解放黔东南145

第三节 接管旧政权建立新政权148

一、西进支队第四大队和中共镇远地委组建148

二、黔东南各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建立149

三、建政初期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开展的主要工作152

第六章 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剿匪斗争158

第一节 新生人民政权面临的匪乱危局158

一、国民党残余势力“应变计划”的实施158

二、股匪分布及对抗新生人民政权的活动162

三、黔东南的匪乱局势165

第二节 黔东南的剿匪斗争169

一、人民解放军进驻黔东南剿匪169

二、黔东南工委的建立及主要活动174

三、剿匪战役的胜利176

第三节 “五大任务”的开展183

一、清匪、反霸斗争184

二、减租、退押运动187

三、征粮工作188

第七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190

第一节 土地制度改革190

一、土地制度改革的准备及试点县190

二、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192

三、民族地区的土地制度改革199

四、土地制度改革的成果及意义202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运动203

一、镇反运动的部署203

二、第一期镇反运动204

三、第二期镇反运动206

四、第三期镇反运动207

第三节 抗美援朝运动207

一、建立组织机构,订立爱国公约208

二、踊跃捐款献物,开展劳动竞赛210

三、积极申请赴朝,志愿参军参战212

四、拥戴人民军队,优待军烈家属213

第四节 禁烟、禁毒、禁赌斗争215

第五节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218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18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26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28

第六节 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232

一、组建工作机构,建立党委组织232

二、创办干部学校,培养培训干部234

三、壮大党员队伍,发展群团组织235

四、开展整党整风,纯洁党的组织238

第七节 政权组织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240

一、政权组织建设及人民代表大会240

二、统一战线建设及政治协商会议242

第八节 民主法治建设和人民武装工作245

一、建立司法机构,严惩刑事犯罪245

二、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法律意识246

三、组织制定条例,探索区域自治248

四、建立军事组织,发展人民武装249

五、加强公安保卫,建立武装警察251

第九节 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252

一、解放初及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252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254

三、民族干部政策的实践257

第八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各项事业的发展260

第一节 整顿经济秩序260

一、整顿金融市场260

二、加强粮棉生产和供应262

三、平抑盐价262

四、建立国营经济263

五、开展城乡物资交流264

第二节 “三反”、“五反”运动264

一、运动的开展及推进265

二、主要成果和意义275

三、存在问题及经验教训276

第三节 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277

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77

二、卫生工作与疾病防治281

三、体育事业发展285

四、科技推广工作287

第四节 实行粮油棉统购统销288

第五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及成就292

一、“一五”计划的实施292

二、“一五”建设取得的成就293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296

第一节 学习贯彻中共“八大”精神与州党代会的召开296

一、学习贯彻“八大”精神296

二、中共黔东南州第一次代表大会298

第二节 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301

一、开展党内整风与大鸣大放301

二、反右派斗争与扩大化302

第三节 “大跃进”运动304

一、计划指标的提高和修改304

二、工业“大跃进”与全民大炼钢铁307

三、农业生产“大跃进”308

四、农村人民公社化309

第四节 “大跃进”的严重后果及经验教训312

第十章 国民经济调整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318

第一节 贯彻执行“八字方针”318

一、中共黔东南州第二次代表大会318

二、对农业政策的调整320

三、对林业政策的调整324

四、对工商业的调整326

五、对财政税收的调整329

六、对教育、卫生等行业的调整330

七、对民族关系的调整332

八、精简机构和职工,压缩城镇人口335

九、黔东南州行政区划的调整与恢复33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338

一、宣传贯彻八届十中全会精神338

二、“四清”运动340

三、机关“五反”运动344

四、意义及经验教训346

第三节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全面完成347

第十一章 十年“文化大革命”350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黔东南动乱局面的初步形成350

一、“文化大革命”在黔东南的发起与初步开展351

二、“红卫兵”运动的兴起与破“四旧”352

三、“造反派”组织的建立354

第二节 黔东南“文化大革命”高潮的形成355

一、黔东南“3·19”全面夺权与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355

二、派性斗争与内乱局面的升级357

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进驻与“归口大联合”359

四、人民解放军支“左”360

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61

第三节 “斗、批、改”在黔东南的开展364

一、各级革委会“补台”与内乱局面的初步遏制365

二、建立中共核心领导小组与整党建党工作的开展366

三、“清队”、“一打三反”、“三反一粉碎”与“斗批改”等运动的开展367

四、开办“五七”干校370

五、“活学活用”与“三忠于”运动372

六、中共黔东南州第三次代表大会373

第四节 三线建设及战备工作375

一、083基地建设375

二、战备支前工作与战备公路的修建376

三、修建湘黔铁路377

第五节 纠“左”努力及其反复379

一、批林整风与批林批孔运动379

二、农业学大寨运动与农业生产381

三、国民经济曲折发展386

第六节 粉碎“四人帮”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388

第七节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后果与深刻教训391

一、“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后果391

二、“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396

第十二章 揭批“四人帮”与初步拨乱反正400

第一节 揭批“四人帮”及其帮派势力400

一、揭批“四人帮”400

二、清查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403

第二节 初步的拨乱反正405

一、思想理论和实际工作中的拨乱反正405

二、恢复各级民族工作机构409

三、恢复国家机关和群众团体正常工作410

第三节 学习毛选与整顿党组织412

一、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412

二、开展整党整风,加强党组织建设413

第四节 继续开展工业学大庆和普及大寨县运动415

一、工业学大庆415

二、普及大寨县运动416

第五节 走向历史的伟大转折419

一、经济文化建设的恢复发展和新成就419

二、真理标准的讨论421

三、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423

附录一:文献425

关于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425

关于对苗傜(瑶)民的口号426

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427

中央军委为建立川黔边根据地军事行动的决定428

贵州省镇远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布告429

贵州省人民政府镇远专员公署 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军区镇远军分区司令部、政治部联合布告430

地委对克服右倾思想加强剿匪斗争镇压反动分子指示432

地委对认真贯彻政治攻势指示434

关于实行土地改革的决议436

中共镇远地委对农业生产合作社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437

关于设置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决定441

中共黔东南地委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转高级社具体问题处理意见(摘录)442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449

附录二:大事年表452

附录三:黔东南州党政军组织建设主要情况及负责人名录简表486

黔东南州(含镇远地区)地方党组织主要机构及负责人名录简表486

黔东南州(含镇远地区)政府组织及负责人名录简表490

黔东南州政协组织及负责人名录简表494

中国人民解放军凯里军分区(含镇远军分区)组织及负责人名录简表495

附录四:黔东南地方党组织、党员发展情况简表497

后记49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