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大通史 15 金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穆鸿利,武玉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53202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45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36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大通史 15 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综述3
一、辽、夏、金朝所处的历史格局3
二、金朝历史发展大势8
(一)生女真部落联盟的形成和发展8
(二)前期历史的重大变化10
(三)中期社会的长足发展11
(四)后期统治的腐朽和衰弱12
三、金朝历史的特点13
(一)以武立国和军事征服13
(二)以女真为本的民族统治政策14
(三)学习借鉴中原王朝的统治制度和统治思想14
(四)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15
四、金朝历史发展中各层面间的横向互动关系16
五、金朝的历史地位19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新时期19
(二)开发东北边疆的历史贡献20
(三)文化事业的新成就21
治乱兴衰编26
第一章 权力更迭与政争26
一、金朝的建立26
(一)完颜阿骨打的反辽准备26
(二)宁江州大捷和建立金朝26
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27
(一)太宗时期各派政治势力间的角逐27
(二)熙宗清除敌对势力的斗争28
(三)完颜亮弑君即位28
(四)完颜雍东京政变29
(五)卫绍王之立30
(六)擅权乱政的术虎高琪30
三、金朝的衰亡31
(一)卫绍王时期的抗蒙战争31
(二)宣宗求和与迁都32
(三)辽西、辽东形势与东夏国的建立32
(四)哀宗以后的政局34
(五)蒙宋联合灭金35
第二章 改革与变更37
一、从“一依本朝制度”到渐用汉制37
(一)太祖时期的“一依本朝制度”37
(二)太宗时期的渐用汉制38
二、熙宗的社会改革39
(一)废除勃极烈制度39
(二)废除伪齐39
(三)猛安谋克南迁和整顿40
(四)天眷新制和皇统制40
三、海陵帝继续推进改革41
(一)进一步加强中央权力41
(二)迁都燕京41
(三)“讲求财用之制”42
四、世宗时期统治政策的调整43
(一)南北讲和,与民休息43
(二)减轻剥削,放奴为良43
(三)任贤使能,整饬吏治44
(四)整顿猛安谋克44
(五)固守女真旧俗45
五、章宗时期深化社会改革的措施45
(一)解放奴隶45
(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备46
(三)整顿猛安谋克47
第三章 国力盛衰48
一、金初反辽斗争48
二、熙宗时期社会的稳定和发展49
三、海陵帝时“天下始骚然”50
四、世宗时的“家给人足,仓廪有余”50
五、章宗时期“宇内小康”和由盛而衰51
第四章 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53
一、金朝与周边各政权、各民族间的战争53
(一)灭亡北宋53
(二)与南宋的和战54
(三)与西夏的战争56
(四)与鞑靼的战争56
二、民族政策57
(一)对契丹族的政策57
(二)对渤海族的政策58
(三)对汉族的政策58
(四)对鞑靼部的政策59
三、民族交往60
(一)女真族的南迁60
(二)与两宋的交往61
(三)与西夏的交往61
(四)与高丽的交往62
第五章 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63
一、金朝初年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63
二、海陵帝时期的各族人民起义64
(一)汉族人民起义64
(二)契丹族人民起义64
(三)南宋忠义军的抗金斗争65
三、章宗时期的民族起义65
(一)契丹族人民起义65
(二)红袄军起义66
经济编73
第一章 资源与环境73
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73
(一)金源故地的资源与环境73
(二)东北的原始森林和北部的大草原74
(三)黄河、淮河流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74
二、人力资源75
第二章 经济体制、政策与管理77
一、机构与管理77
(一)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及其职事77
(二)地方经济管理机构及其职事78
二、经济政策与制度79
(一)重视农业生产的政策79
(二)土地制度80
(三)赋税制度81
(四)徭役制度82
(五)和籴与常平仓83
(六)货币政策84
(七)专卖制度85
第三章 部门经济87
一、农业和畜牧业87
(一)农业87
(二)畜牧业88
二、手工业89
(一)矿冶业89
(二)火器制造业90
(三)制盐业90
(四)制瓷业91
(五)雕版印刷业92
(六)纺织业92
三、交通运输93
(一)驿站93
(二)漕运93
四、商业贸易94
(一)商业贸易的发展94
(二)几种商品的价格96
(三)对外贸易96
五、城镇经济97
社会结构编102
第一章 阶层、阶级与社会群体102
一、皇室与外戚102
(一)皇帝102
(二)诸王103
(三)外戚104
二、官僚105
(一)猛安谋克世官105
(二)汉族官僚106
(三)其他各族官僚107
三、宦官108
四、胥吏109
(一)胥吏任用制度109
(二)金末吏权的兴盛110
五、士人111
(一)汉族知识分子111
(二)女真族知识分子112
六、庶民地主和自耕农民114
七、女真族平民114
八、手工业者115
九、军人116
十、奴隶和奴婢117
十一、特殊妇女群体118
(一)后妃118
(二)婢妾、娼妓119
十二、神职人员及宗教团体119
(一)萨满教的巫119
(二)各级僧职120
(三)道职与道教教主121
十三、社会层间流动122
(一)女真族的社会层间流动122
(二)汉族人口被掳为奴及汉族农民的破产127
第二章 家庭、宗族与社区129
一、婚姻与家庭129
(一)婚姻制度129
(二)宗族与家庭130
二、城市131
(一)五京及城市等级结构和空间分布131
(二)上京城的修建及形制133
三、村社和猛安谋克村寨133
四、社会人口的空间流动134
(一)女真族的迁徙134
(二)汉族的迁徙135
(三)契丹族的迁徙136
第三章 少数民族138
一、契丹族138
二、渤海族139
三、鞑靼各部140
国家控制编145
第一章 政权统治145
一、君权与中央决策系统145
(一)逐步走向专制的皇权145
(二)王位继承与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确立147
(三)中央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149
(四)兼具“番汉”特色的封国封爵制度154
二、地方行政体制156
(一)行台尚书省与行尚书省的设立及其职能156
(二)京路府州县体制的完善158
(三)作为地方组织及其官制的猛安谋克160
第二章 军事制度162
一、军事领导体制与皇帝对军权的控制162
(一)金初的军事领导体制162
(二)金中期以后皇帝对军权控制的加强163
二、各级军队、兵种及其布防164
(一)中央直辖军164
(二)地方驻防军165
(三)民族军队166
(四)兵种166
三、军队编制、兵役及其管理168
(一)军队编制168
(二)兵役制度170
(三)军队管理170
第三章 监察制度172
一、中央监察体系及其职责172
(一)中央监察体系的确立与完善172
(二)中央监察官员的权限174
二、地方监察体系及其职责176
(一)中央监察官员对地方官员的监察176
(二)提刑司、按察司等地方监察机构的设立及其权限177
三、监察制度的特点与作用178
(一)监察制度的特点178
(二)监察制度的作用180
第四章 法律制度182
一、法律的制订182
二、司法制度184
三、法律的主要精神与特点185
第五章 教育与文官选任189
一、汉学与女真学并举的教育制度189
(一)中央官学189
(二)地方官学190
(三)宫廷教育190
(四)私人教育191
(五)教育的主要特点191
二、从南北选到女真、汉人分科取士的科举制度193
(一)金代科举制度源起193
(二)科举考试科目与内容194
(三)科举制度的特点与作用195
三、定期考核廉察的文官管理制度196
(一)定期考核官吏制度的确立196
(二)官吏考核的内容196
(三)廉察制度197
(四)考核廉察制度的作用198
第六章 文化政策与思想控制199
一、文化政策199
(一)全面学习汉文化199
(二)发展女真本族文化200
(三)允许信仰自由又适当限制的宗教政策201
(四)修纂典籍,大力发展图书刊刻事业203
二、思想控制204
(一)禁止“乱言”204
(二)制造文字狱205
(三)禁止宗教危害国家统治206
第七章 礼乐教化207
一、礼乐的制定207
二、礼乐维护尊卑等级制度的辅治功能208
三、礼乐的教化作用209
精神文化编214
第一章 学术思想与流派214
一、儒学思想的传播与发展214
(一)儒学思想发展状况及其主要特征214
(二)赵秉文的哲学思想215
(三)李纯甫的三教融合思想216
(四)元好问的哲学理论216
二、宗教的发展与变化217
(一)日益发展的佛教217
(二)标新立异的道教218
三、史学的完善与进步221
(一)史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221
(二)统治者对史学的重视221
(三)私人修史及其主要成就222
第二章 自然科学224
一、医药学224
(一)刘完素及其寒凉攻热理论224
(二)张元素及其脏腑学说225
(三)张从正与攻邪理论的创立226
(四)李杲的温补脾胃学说226
二、数学227
三、天文学228
第三章 文学艺术229
一、诗词229
(一)借才异代的金初诗词229
(二)华实并茂的中期诗词231
(三)多学风雅的后期诗词233
二、散文236
三、音乐237
四、舞蹈238
五、戏曲239
(一)诸宫调239
(二)院本240
六、绘画241
七、书法243
八、雕塑艺术243
(一)塑像艺术243
(二)砖雕艺术244
(三)玉雕艺术244
(四)石雕艺术245
九、工艺美术245
(一)陶瓷艺术245
(二)织染工艺245
(三)金属工艺245
第四章 女真文字的创制与应用246
一、女真文字的创制246
二、女真文字的构成247
三、女真文字的应用与流传248
四、女真文字创制的意义249
第五章 民间文化250
一、民间哲学250
二、民间宗教250
三、民间文艺252
(一)民间歌舞252
(二)民间小戏252
(三)民间故事与谣谚253
第六章 时代精神与社会观念、社会思潮254
一、从尚武到注重经济之术的价值观254
二、从贵壮贱老到崇尚忠孝的伦理道德观255
三、华夷一体的“中国观”257
(一)“进于中国则中国之”257
(二)用“中国(中原)之礼则中国之”259
(三)并未将宋朝排除在“中国”之外262
四、崇尚汉化的社会思潮268
第七章 文化的传播与碰撞交融270
一、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互动270
二、渔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与交融271
社会生活编276
第一章 衣食住行276
一、胡汉互相影响的服饰276
(一)女真人的发式和服饰276
(二)女真人服饰对汉人的影响277
(三)汉人服饰对女真人的影响277
(四)女真人服饰发展趋势及其特点278
二、逐渐丰富的饮食279
(一)肉食279
(二)米饭与面食279
(三)调味品280
(四)饮料280
(五)餐具和茶酒具281
三、从简陋趋向繁华的居所281
(一)民居281
(二)宫室282
四、交通工具与驿站通讯282
(一)陆路交通工具282
(二)水路交通工具283
(三)驿站通讯283
第二章 生老病死286
一、生诞礼俗286
(一)诞生礼俗286
(二)生日庆寿287
二、敬老与养老288
三、医疗保健288
(一)医疗288
(二)侍疾与问疾289
(三)卫生保健289
四、丧葬习俗290
(一)墓地选择290
(二)丧葬礼仪290
(三)葬制与葬式291
第三章 婚姻与性293
一、婚制与婚俗293
(一)部落内部氏族外婚293
(二)抢婚293
(三)部落外婚294
(四)世婚294
(五)收继婚295
(六)自由婚295
(七)长辈包办的买卖婚296
二、婚姻礼仪296
(一)订婚296
(二)拜门296
(三)纳币297
(四)成婚297
(五)归夫家297
三、婚姻生活298
(一)性与性爱298
(二)婚外性关系298
(三)贞节观299
第四章 岁时娱乐301
一、时令年节301
(一)元旦301
(二)立春302
(三)上元302
(四)清明302
(五)端午303
(六)中秋303
(七)重阳303
二、文体娱乐304
(一)射猎304
(二)射柳304
(三)射垛305
(四)击球305
(五)角抵305
(六)双陆306
(七)围棋和象棋306
(八)投壶与放风筝306
(九)玩嘎拉哈307
第五章 行业习俗308
一、围猎习俗308
二、农业生产习俗309
三、工商业习俗309
第六章 社会风尚311
一、社会风气及其变化311
二、宫廷及官场风气313
三、士风与士大夫间的交往314
(一)士人阶层的形成315
(二)士风315
(三)士大夫之间的交往316
(四)士风的变化318
四、陋俗与恶习318
附录323
附录一 主要参考史料323
附录二 金朝历史纪元表343
热门推荐
- 2709578.html
- 3877083.html
- 1823433.html
- 3565676.html
- 2920488.html
- 187866.html
- 2246433.html
- 1107379.html
- 2390733.html
- 23585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91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956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15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338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98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92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897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58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54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81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