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审判心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审判心理学
  • 潘久维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6409052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496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511页
  • 主题词:审理-司法心理学 司法心理学-审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审判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绪 论2

第一章审判和审判心理学2

第一节诉讼2

一、概念2

二、类别2

目 录2

三、民事5

四、刑事6

一、概念7

第五节伪证 487

第二节审判7

二、组织8

四、任务9

三、公开9

五、程序10

六、人为22

第三节心理24

一、人的属性24

二、人的心理现象24

三、人的心理结构24

四、人的心理实质25

五、心理科学25

第二章审判心理学研究的对象28

第一节概述28

第二节审判者的心理现象28

第三节接受审判者的心理现象30

第四节其他诉讼参与者的心理现象31

第五节审判的社会心理效力34

第六节审判活动中的心理交互作用35

第三章审判心理学研究的范围36

第一节目的36

第二节范围37

第三节关系38

第四节体系40

第四章 审判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42

第一节一般研究方法42

第二节审判者自我研究法44

第三节审判中个案实验法45

第四节研究的原则47

第一节我国审判心理学的沿革48

第五章审判心理学的沿革48

第二节中国法系与中国式的审判心理学51

第三节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的审判心理学59

第四节我国审判心理学研究现况63

第五节西方审判心理学的沿革63

第二篇 审判者心理66

第一章概述66

第一节行为66

第二节要求68

第二章人格72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72

第二节人格的形成73

第三节后天的影响74

第四节法官的人格75

一、法官是人75

二、众多因素76

三、家庭影响77

四、学校影响80

五、学说影响82

六、经历影响85

七、类型89

八、图解91

第三章气质92

第一节概述92

第二节无求93

第三节无畏100

第四节不骄108

第五节不躁110

第六节有情112

第七节有慎117

第八节力学119

第九节力思124

第十节自省130

第十一节 自控132

第一节概述137

第二节特权137

第四章地位137

第三节升格139

第四节图解142

第五节危害143

第六节自控144

第五章关系147

第一节概述147

第二节攻防148

第三节商榷149

第四节实践151

第五节接近154

第一节概述156

第六章感情156

第二节深情157

第三节实践159

第四节自控165

第七章印象166

第一节概述166

第二节先入168

第三节实践169

第四节直感177

第五节自控180

第八章证据183

第一节概念183

第二节历史186

第三节分类201

第四节证明205

第五节审查判断211

第九章确信219

第一节引述219

第二节探索222

第三节实践227

第十章排中230

第一节前言230

第二节典故230

第三节逻辑235

第四节实践236

第十一章去疑240

第一节消长240

第二节排除241

第三节实践242

第四节罪疑258

第一节概述260

第二节组成260

第十二章推理260

第三节条件261

第四节规律262

第五节类型263

第六节演绎264

第七节非演绎270

第八节运用273

第十三章判断274

第一节概述274

第二节类型274

第三节模态275

第四节非模态276

第五节运用279

第十四章衡量283

第一节概述283

第二节作用284

第三节影响285

一、印象285

二、社会心理效力287

三、学术理论293

四、法官人格294

第四节持平295

第五节自控298

第十五章品质299

第一节概述299

第二节高尚299

第三节优良303

第四节健康303

第一节概述306

一、民事诉讼当事人306

第二节被审判者306

第一章诉讼参加人306

第三篇诉讼参加者心理306

二、刑事诉讼当事人308

第三节其他诉讼参与者310

一、民事诉讼的其他参与者310

二、刑事诉讼的其他参与者311

第四节诉讼阶段与心理变化312

第二章类型313

第一节概述313

一、人的类型化313

二、人的气质和性格314

第二节气质类型315

第三节性格类型318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322

第一节概述322

第三章 民事诉讼当事人心理322

二、对诉讼当事人运用法律的原则323

三、当事人平等行使诉讼权利323

第二节原告心理324

一、起诉心理324

二、好讼妄想328

三、需求与焦虑329

四、举证心理331

五、渴望调解332

六、切盼公正333

第三节被告心理334

一、反感334

二、无助335

第四节正确对待原告和被告336

第四章犯罪与诉追337

第一节引言337

第二节宏观犯罪338

一、宏观犯罪原因339

二、宏观犯罪对策347

第三节微观犯罪349

一、微观犯罪原因350

二、微观犯罪对策368

第四节刑事诉追370

第五章刑事被告人心理372

第一节犯罪行为与刑事被告372

第二节刑事被告人的心理特征375

一、不同的刑事被告人375

二、不同被告人相对同一的心理特征379

三、对刑事被告人心理接近397

第三节有罪被告人心理399

一、认罪399

二、回忆403

三、羞愧405

四、恐惧406

五、交互407

六、幻想413

七、预测413

八、需求414

第四节无罪被告人心理415

一、更加恐惧416

二、继续认罪417

三、逆来顺受418

四、侥幸求脱419

五、强烈需求420

六、迷惑愤懑420

第六章被害人心理423

第一节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423

一、犯罪的一般客体423

二、犯罪的同类客体423

三、犯罪的直接客体424

第二节被害人学424

一、被害诱发425

二、被害人特性426

三、被害情景427

四、被害人地位427

五、基本理论427

第三节被害人类型428

第四节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430

一、概述430

二、诉讼地位430

三、诉讼权利430

四、诉讼义务431

五、复杂情况431

第五节被害人心理特征434

二、愤怒436

一、憎恨436

三、羞辱437

四顾虑438

五、怜悯439

六、求实440

七、反感441

八、需求442

第六节被害人责任心理443

第七节被害人陈述447

第七章证人心理449

第一节证人证言449

一、证人449

二、证言452

三、形成454

第二节感知457

一、客观因索457

二、主观因素459

一、记忆能力468

第三节记忆468

二、记忆因素470

第四节表述478

一、动机478

二、想象482

三、暗示482

四、智能486

五、学识486

六、年龄486

七、其他487

第六节证言的审查判断489

一、逐证审查判断489

二、综合审查判断490

结束语4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