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
  • 薛其林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54383229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72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 方法与方法论概述1

二 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现状5

三 撰写的基本思路与方法9

(一)选题的依据9

(二)基本命题9

(三)论述的主要问题10

(四)撰写思路与方法15

(五)几对范畴的区分16

(六)两点说明18

第一章 西学东渐与现代学术方法论范式的确立20

一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20

(一)直觉型22

(二)实用理性型24

(三)整体型27

二 西学东渐与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29

(一)困境中的权变(1840—1895年)30

(二)对比中的巨变(1895—1911年)31

(三)开放中的全变(1911—五四期间)36

三 西学东渐与现代学术方法论范式的确立44

(一)确立新范式之前的准备44

(二)民国时期新学术范式的确立50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主要学术方法及其特点56

一 融合中西的科学实证方法56

(一)实证方法的源起与演进56

(二)实证方法的基本特征58

(三)实证方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61

(四)实证方法与乾嘉考据方法之比较64

(五)实证方法对民国学术之影响69

二 融合中西的义理阐释方法74

(一)西方诠释学的内涵与特点75

(二)西方诠释学的历史演进78

(三)民国时期融合中西的义理阐释方法90

(四)义理阐释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97

三 融合中西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100

(一)唯物辩证方法的源起与内容100

(二)唯物辩证方法的基本原则及特点103

(三)唯物辩证方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08

(四)唯物辩证方法与中国传统学术方法的关系119

(五)唯物辩证方法对民国学术之影响122

四 融合中西的直觉体悟方法127

(一)直觉方法的概念、特征127

(二)直觉方法与中西学术传统129

(三)柏格森等西方直觉方法的介绍与传播139

(四)直觉方法对民国学术之影响144

第三章 科学实证方法与民国学术152

一 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152

(一)对西方实验主义方法的介绍与倡导153

(二)对中国传统学术方法的检讨与评判156

(三)融合中西的实验主义方法162

二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176

(一)“二重证据法”的提出179

(二)“二重证据法”的内容、特点184

(三)运用“二重证据法”取得的学术成就187

(四)“二重证据法”的巨大影响190

(五)对“二重证据法”的评价193

三 金岳霖的知识论195

(一)从本体论到知识论198

(二)知识论的出发方式201

(三)“以得自所与还治所与”的“接受总则”203

(四)论科学方法206

(五)命题的证明与证实209

第四章 义理阐释方法与民国学术212

一 陈寅恪的义理阐释方法212

(一)设身处地,“具了解之同情”219

(二)融合古今异同,“真尽通解”224

(三)比较研究与心理分析226

(四)义理与考据相资为用228

二 钱钟书的义理阐释方法232

(一)交互往复,循环阐释237

(二)融通观摄,拈出新意240

三 何炳松的史学阐释方法245

(一)史学研究“纯持推想工夫”247

(二)心理阐释与境遇体验248

(三)“先考字义,次通真意”250

(四)“别识心裁”与“曲证旁推”251

(五)纵通与横通252

第五章 唯物辩证方法与民国学术255

一 李大钊255

(一)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系统介绍与宣传256

(二)新史观与新方法的尝试与运用259

(三)唯物主义的史学方法论266

二 李达268

(一)论唯物辩证法的诸范畴与规律269

(二)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272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的运用274

三 郭沫若277

(一)确立唯物史观的学术指导地位278

(二)学术方法的融合与创新280

(三)奠定学术研究的新“范式”282

四 侯外庐291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293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297

(三)矛盾分析方法299

(四)以唯物史观为武器展开学术批评301

第六章 直觉方法与民国学术305

一 梁漱溟的直觉方法305

(一)诘难唯科学主义,提出理智与直觉两种方法306

(二)辨别理智方法与直觉方法之差异309

(三)直觉与理智之轻重决定中西文化之差异与优劣313

(四)融合中西且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直觉观315

二 熊十力的直觉方法320

(一)对柏格森直觉主义的扬弃321

(二)区分哲学与科学、性智与量智322

(三)体证本体与体用不二325

三 冯友兰的直觉方法329

(一)“正的方法”与“新理学”体系331

(二)“负的方法”及其在“新理学”体系中的运用335

(三)“负的方法”与人生境界的觉解338

四 贺麟的直觉方法344

(一)论直觉与理智345

(二)论直觉与辩证法346

(三)论宋儒的直觉方法349

(四)论梁、冯、熊三家方法之得失350

参考文献353

一 中文部分353

二 外文部分369

后记3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