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法分则适用典型疑难问题新释新解 精编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郭立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978751020215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931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968页
- 主题词:刑法-分则-法律解释-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刑法分则适用典型疑难问题新释新解 精编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3
第一节 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犯罪3
一、如何理解“不特定”3
二、投放危险物质罪4
(一)投放危险物质罪既遂、未遂的认定5
(二)投放危险物质罪中止犯的问题6
三、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9
(一)“恐怖活动组织”的界定9
(二)《刑法》第一百二十条第一款、第二款之间关系的理解11
四、劫持航空器罪12
(一)劫持航空器罪客观方面的认定12
(二)劫持何种状态下的航空器才构成劫持航空器罪13
(三)劫持航空器罪的罪数问题15
五、关于枪支、弹药、爆炸物犯罪的几个问题16
(一)枪支、弹药、爆炸物犯罪的犯罪对象问题16
(二)枪支、弹药、爆炸物犯罪的罪数问题17
第二节 危害公共安全的过失犯罪23
一、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23
(一)“配备公务用枪”的界定23
(二)“配置枪支”的界定23
二、丢失枪支不报罪24
(一)丢失枪支不报罪客观方面的认定24
(二)丢失枪支不报罪罪过形式的认定24
三、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罪与非罪的认定26
四、交通肇事罪28
(一)“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界定28
(二)交通肇事以后逃逸,因各种原因致人死亡的定罪问题32
(三)交通肇事罪主体的认定34
(四)偷开机动车辆而肇事的具体处理37
(五)交通肇事罪的认定标准38
五、重大责任事故罪39
(一)重大责任事故罪主体是否局限于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39
(二)管理者与一般人员行为的区分40
六、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40
(一)“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范围的界定40
(二)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客观方面的认定41
七、大型群众性活动重大安全事故罪42
(一)“违反安全管理法规”的界定43
(二)大型群众性活动重大安全事故罪主体的认定43
八、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罪过形式的认定44
九、消防责任事故罪客观方面的认定44
十、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45
(一)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客观方面的认定45
(二)“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范围的界定46
(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能否成为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的主体46
第二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53
第一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53
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53
(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犯罪对象的认定53
(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客观行为的认定56
(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主观方面的认定57
(四)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销售金额”的认定60
二、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63
(一)“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的内涵63
(二)“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界定65
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客观方面的司法适用68
四、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罪主观罪过的认定70
第二节 走私罪79
一、走私罪主观罪过的认定79
二、间接走私行为的定性80
三、武装掩护走私行为的定性82
第三节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86
一、虚报注册资本罪86
(一)“虚报注册资本”的界定86
(二)“骗取公司登记”的界定88
(三)“虚报注册资本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界定88
(四)虚报注册资本罪与虚假出资罪的界限90
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91
(一)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新增的内容91
(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与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的界限92
三、虚假破产罪92
(一)虚假破产罪客观方面的认定93
(二)虚假破产罪与妨害清算罪的界限93
四、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94
(一)“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界定94
(二)“索取他人财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认定96
(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界定98
(四)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主体的认定98
(五)非国家工作人员可否构成受贿罪共犯101
五、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102
(一)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罪与非罪的认定102
(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与行贿罪的界限103
六、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103
(一)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主体的认定103
(二)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客观行为的认定105
(三)“非法利益”的界定106
七、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107
(一)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客观方面的认定107
(二)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主体的认定109
(三)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的主观方面是否要求犯罪目的110
(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与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能否成立本罪的共犯110
(五)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与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的竞合111
第四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114
一、伪造货币罪114
(一)“伪造货币”的界定114
(二)伪造货币罪应否作为目的犯115
(三)伪造货币罪犯罪对象的认定117
(四)伪造货币罪既遂、未遂的认定118
(五)伪造货币罪的罪数问题119
二、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120
(一)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客观行为的认定120
(二)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主观方面的认定122
(三)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既遂、未遂的认定123
(四)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的罪数问题123
(五)运输假币罪与走私假币罪,出售假币罪与诈骗罪的界限124
三、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125
(一)金融工作人员未利用职务之便,以伪造的货币换取货币行为的定性125
(二)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的罪数问题125
(三)金融工作人员以假币换取货币罪与贪污罪、职务侵占罪的界限126
四、持有、使用假币罪127
(一)持有、使用假币罪客观行为的认定127
(二)持有、使用假币罪主观方面的认定130
(三)持有、使用假币罪犯罪对象的认定131
(四)持有、使用假币罪的罪数问题132
(五)使用假币罪与出售假币罪、诈骗罪的界限133
五、变造货币罪133
(一)变造货币罪客观行为的认定134
(二)变造货币行为与两种特殊行为的区分135
(三)变造货币罪的罪数问题136
(四)变造货币罪与伪造货币罪的界限137
六、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批准文件罪137
(一)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批准文件罪客观行为的认定138
(二)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批准文件罪主观方面的认定140
(三)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批准文件罪的罪数问题140
(四)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批准文件罪与非法经营罪的界限141
七、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142
(一)关于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的罪名问题142
(二)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主体的认定143
(三)“欺骗手段”的界定143
(四)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与高利转贷罪的界限143
(五)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与贷款诈骗罪的界限144
八、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145
(一)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客观行为的认定145
(二)针对不同金融票证的四种伪造、变造情形的理解147
(三)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主观方面的认定152
(四)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既遂、未遂的认定153
(五)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的罪数问题154
(六)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与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的界限155
九、伪造、变造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156
(一)伪造、变造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客观行为的认定156
(二)伪造、变造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对象的认定158
(三)伪造、变造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159
十、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161
(一)“内幕信息”的界定161
(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行为方式的认定162
(三)内幕交易行为“情节严重”的界定162
(四)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主体的认定163
十一、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行为方式的认定164
十二、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168
(一)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主体的认定168
(二)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行为方式的认定169
(三)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犯罪对象的认定169
十三、违法运用资金罪的立法背景及其主体的认定170
十四、违法发放贷款罪171
(一)对“违反国家规定”的理解171
(二)“关系人”的内涵172
(三)违法发放贷款罪罪与非罪的界限173
(四)违法发放贷款罪与挪用资金罪的区分173
十五、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行为方式的认定174
十六、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176
(一)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犯罪对象的认定176
(二)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客观行为的认定176
(三)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与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的界限177
(四)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与玩忽职守罪的界限177
十七、洗钱罪178
(一)洗钱罪的内涵178
(二)洗钱罪行为方式和“明知”的认定179
(三)不作为能否构成洗钱罪180
(四)接受赠与的犯罪所得及其收益能否构成洗钱罪181
(五)洗钱罪与上游犯罪竞合的处理181
(六)洗钱罪的罪数问题182
第五节 金融诈骗罪189
一、集资诈骗罪189
(一)集资诈骗罪与一般非法集资行为的区别189
(二)集资诈骗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189
二、信用卡诈骗罪190
(一)信用卡诈骗罪犯罪对象的认定190
(二)信用卡“恶意透支”的认定191
(三)持有信用卡恶意透支的主体与持有信用卡使用进行诈骗的主体是否相同192
(四)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行为的认定193
(五)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是否都按盗窃罪处理195
(六)信用卡诈骗罪罪与非罪的认定195
(七)拾得或盗得信用卡在本单位消费行为的认定196
(八)拾得他人信用卡拒不归还行为的认定196
第六节 危害税收征管罪200
一、逃税罪(原偷税罪)的修改与适用200
二、抗税罪202
(一)“暴力威胁方法”的界定202
(二)单位能否成为抗税罪的主体203
(三)抗税罪认定中存在的问题204
三、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206
(一)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客观行为的认定206
(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的共犯问题208
(三)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的罪数问题209
(四)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210
四、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211
(一)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客观行为的认定211
(二)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主观方面的认定214
(三)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罪数问题215
五、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216
(一)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客观行为的认定216
(二)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主观方面的认定218
(三)出售非法制造的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与非法出售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的界限219
六、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罪220
(一)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罪客观行为的认定220
(二)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罪主观方面的认定222
(三)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罪犯罪对象的认定223
(四)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224
第七节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230
一、假冒注册商标罪230
(一)假冒注册商标罪客观行为的认定230
(二)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是否必须以获利为目的232
(三)在同种商品上使用相同装潢行为的认定233
(四)生产伪劣产品假冒他人注册商标销售行为的认定233
二、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234
(一)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客观方面的认定234
(二)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主观方面的认定238
(三)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的罪数问题239
(四)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与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界限239
三、侵犯商业秘密罪240
(一)“商业秘密”的界定241
(二)侵犯商业秘密罪客观行为的认定241
(三)“重大损失”的界定242
(四)侵犯商业秘密罪罪与非罪的认定243
(五)盗窃技术成果行为的定性243
第八节 扰乱市场秩序罪246
一、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246
(一)间接故意是否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246
(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罪与非罪的认定246
(三)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与诽谤罪的界限247
二、合同诈骗罪248
(一)合同诈骗罪中“其他方法”的界定248
(二)合同诈骗罪犯罪主体的认定249
(三)合同诈骗罪罪与非罪的认定250
三、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认定256
四、非法经营罪258
(一)非法经营罪客观方面的认定258
(二)非法经营罪罪与非罪的认定262
(三)非法经营罪与走私罪的界限263
五、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263
(一)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客观方面的认定264
(二)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主观方面的认定267
(三)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既遂、未遂的认定268
(四)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与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伪造、变造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界限269
六、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270
(一)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客观行为的认定270
(二)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主观方面的认定271
(三)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共犯问题272
(四)关于《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第二款的理解273
(五)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274
第三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283
第一节 侵犯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的犯罪283
一、强奸罪283
(一)强奸罪客观方面“其他手段”的界定283
(二)强奸罪主体认定中的两个问题287
(三)关于《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的理解290
(四)奸淫幼女的强奸罪的认定293
二、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298
(一)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客观方面的认定298
(二)关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是否有特定犯罪动机的问题299
(三)强制猥亵妇女罪与强奸(妇女)罪未遂的界限300
第二节 侵犯人身自由权利的犯罪302
一、非法拘禁罪302
(一)非法拘禁罪客观方面认定中的几个问题302
(二)《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第二款中“致人重伤、死亡”和“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界定307
(三)《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第三款中“债务”的界定308
(四)非法拘禁罪罪与非罪的认定309
(五)非法拘禁罪与绑架罪的界限311
(六)《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第四款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非法拘禁行为”的刑罚适用及管辖311
(七)非法拘禁罪共同犯罪的认定312
(八)非法拘禁罪立案标准的理解312
(九)非法拘禁罪的罪数问题313
二、绑架罪313
(一)关于绑架罪的罪名问题313
(二)绑架罪的含义315
(三)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界限317
(四)绑架罪的罪数问题319
(五)绑架罪的共犯问题320
(六)绑架杀害人质的犯罪主体与《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之间的关系321
三、拐卖妇女、儿童罪324
(一)拐卖妇女、儿童罪是否以违背妇女、儿童意志为前提324
(二)诱骗、强迫被拐卖妇女卖淫行为的定性325
(三)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既遂、未遂问题326
四、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328
(一)关于《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条第二款、第三款立法的虚置性问题328
(二)关于《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条第五款的理解329
(三)关于《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条第六款的理解330
(四)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的罪数问题331
五、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333
(一)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客观方面的认定333
(二)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的共犯问题334
第三节 侵犯名誉的犯罪337
一、诽谤死者行为的认定337
二、侮辱、诽谤行为是否必须公然实施338
第四节 侵犯其他权利的犯罪340
一、诬告陷害罪340
(一)“告发”的界定340
(二)诬告陷害罪的罪数问题342
二、刑讯逼供罪343
(一)刑讯逼供罪的犯罪对象和犯罪目的343
(二)刑讯逼供罪中的肉刑和变相肉刑344
(三)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界定344
(四)刑讯逼供与诱供、骗供等错误讯问方法的区别346
三、暴力取证罪347
(一)暴力取证罪客观方面的认定347
(二)暴力取证罪罪与非罪的认定350
四、虐待被监管人罪351
(一)虐待被监管人罪犯罪主体和犯罪对象的认定351
(二)虐待被监管人罪行为方式的认定352
(三)虐待被监管人罪与侮辱罪的界限352
(四)虐待被监管人罪中“致人伤残、死亡”的界定353
五、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认定353
六、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356
(一)“暴力”的界定356
(二)“胁迫”的界定357
(三)“组织”行为的界定357
(四)组织未成年人乞讨罪与拐骗儿童罪的界限358
(五)组织未成年人乞讨罪与拐卖儿童罪的界限358
第四章 侵犯财产罪363
第一节 暴力、胁迫型财产犯罪363
一、抢劫罪363
(一)对“入户抢劫”的理解363
(二)对“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理解367
(三)对“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解369
(四)对“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理解370
(五)对“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理解371
(六)对“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理解372
(七)对“持枪抢劫”的理解372
(八)对“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理解373
(九)对“携带凶器抢夺”的理解373
二、抢夺罪376
(一)抢夺罪客观行为的认定376
(二)抢夺罪与抢劫罪相区别的特殊情形378
三、敲诈勒索罪379
(一)行为人取得财物是否必须基于被害人的精神恐惧379
(二)敲诈勒索罪既遂、未遂的认定380
(三)当场取得财物的情况下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的区分382
第二节 窃取、骗取型财产犯罪389
一、盗窃罪389
(一)无形物与盗窃对象389
(二)盗窃罪盗窃数额的认定391
(三)盗窃过程中损毁公私财物行为的定性395
二、诈骗罪397
(一)诈骗罪犯罪对象的认定397
(二)诈骗罪客观行为的认定399
第三节 侵占、挪用型财产犯罪408
一、侵占罪408
(一)侵占罪客观行为的认定408
(二)侵占罪犯罪对象的认定412
(三)侵占罪既遂、未遂的认定414
二、职务侵占罪415
(一)职务侵占罪主体的认定415
(二)职务侵占罪客观行为的认定418
(三)职务侵占罪的共犯问题419
三、挪用资金罪421
(一)私营企业业主挪用私营企业资金行为的定性421
(二)“挪用本单位资金借贷给他人”的界定423
(三)承包、租赁企业中挪用资金罪罪与非罪的认定425
(四)挪用资金数额、挪用时间的计算问题426
(五)挪用资金“数额较大不退还”的界定426
四、挪用特定款物罪427
(一)挪用特定款物罪主体的认定428
(二)挪用特定款物罪客观行为的认定429
(三)挪用特定款物给外单位使用行为的定性430
第四节 毁坏、破坏型财产犯罪433
一、故意毁坏财物罪433
(一)故意毁坏财物罪犯罪对象的认定433
(二)“毁坏”的界定436
二、破坏生产经营罪437
(一)“由于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的规定是否多余437
(二)破坏生产经营罪行为方式的认定438
第五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443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443
一、妨害公务罪443
(一)妨害公务罪犯罪对象的认定443
(二)“依法执行职务”的界定445
(三)对执行职务时间的理解447
(四)妨害公务罪的罪数问题449
(五)妨害公务罪既遂、未遂的认定449
(六)使用暴力、威胁方法故意阻碍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行为的认定450
(七)关于妨害公务罪的完善建议452
二、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452
(一)“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界定452
(二)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的罪数问题454
三、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的竞合455
四、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457
(一)无形伪造行为的认定457
(二)伪造虚构的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行为的认定458
(三)使用伪造、变造、买卖的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行为的认定458
五、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459
(一)抢劫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行为的认定459
(二)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既遂、未遂的认定460
六、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461
(一)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主体的认定461
(二)构成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是否必须具有营利的目的462
(三)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的罪数问题462
(四)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既遂、未遂的认定462
七、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463
(一)“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的界定463
(二)拍照手机是否属于“窃照专用器材”464
(三)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的罪数问题465
八、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466
(一)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主体的认定466
(二)过失能否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467
(三)境外人员非法侵入我国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行为的认定468
(四)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既遂、未遂的认定469
九、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469
(一)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客观方面的认定469
(二)关于“良性病毒”的问题471
十、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与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的认定472
十一、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与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界限474
十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立法背景及认定475
十三、聚众斗殴罪476
(一)“聚众”的界定476
(二)聚众斗殴罪实行着手的认定477
(三)关于《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第二款的理解478
十四、寻衅滋事罪480
(一)寻衅滋事罪客观行为的认定480
(二)随意殴打他人致人重伤、死亡行为的认定481
十五、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484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征的界定484
(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客观方面的认定疑难485
(三)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主观方面的认定疑难486
(四)黑社会性质组织与普通刑事犯罪集团的区别488
(五)黑社会性质组织与恐怖活动组织的区别488
(六)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罪数问题489
十六、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489
(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展组织成员”的界定489
(二)“境外的黑社会组织的人员”的界定490
(三)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主观方面的认定491
(四)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491
(五)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既遂、未遂的认定492
(六)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的刑事管辖权问题492
十七、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492
(一)包庇、纵容行为的界定492
(二)司法工作人员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的认定493
(三)行为人事先不知其性质而予以包庇、纵容,了解其性质后仍予以包庇、纵容行为的认定493
(四)知情不举行为的认定493
(五)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罪数问题494
(六)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中“情节严重”的认定494
十八、传授犯罪方法罪494
(一)传授犯罪方法罪客观方面的认定494
(二)传授犯罪方法罪主观方面的认定495
(三)传授犯罪方法罪的罪数问题496
(四)传授犯罪方法罪既遂、未遂的认定497
十九、引诱未成年人聚众淫乱罪498
(一)《刑法》第三百零一条第二款是否应独立成罪498
(二)引诱未成年人聚众淫乱罪客观方面的认定498
(三)构成引诱未成年人聚众淫乱罪是否要求明知对方是未成年人499
(四)引诱未成年人聚众淫乱罪的罪数问题500
二十、盗窃、侮辱尸体罪500
(一)“尸体”的界定500
(二)盗窃、侮辱尸体罪与盗窃罪的界限501
二十一、赌博罪和开设赌场罪501
(一)关于赌博罪的客体问题501
(二)“聚众赌博”的界定502
(三)赌博诈骗的认定502
(四)赌博罪与抢劫罪的界限503
(五)开设赌场行为的认定504
第二节 妨害司法罪510
一、伪证罪510
(一)伪证罪主体的认定510
(二)“虚假”的界定512
(三)伪证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514
(四)伪证罪与包庇罪、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界限514
(五)伪证罪的罪数问题515
(六)伪证罪的共犯问题515
(七)伪证罪既遂、未遂的认定516
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517
(一)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与伪证罪的界限517
(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的罪数问题517
(三)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既遂、未遂的认定518
(四)关于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设置的合理性问题518
三、妨害作证罪520
(一)妨害作证罪客观方面的认定520
(二)妨害作证罪与伪证罪的界限521
(三)妨害作证罪与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的界限522
四、打击报复证人罪522
(一)打击报复证人罪犯罪对象的认定522
(二)构成打击报复证人罪是否有时间限制523
五、窝藏、包庇罪525
(一)“窝藏、包庇”的界定525
(二)窝藏、包庇罪主体的认定526
(三)关于《刑法》第三百六十二条的理解527
(四)窝藏、包庇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527
六、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主体的认定528
七、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529
(一)“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界定530
(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主观方面“明知”的认定533
(三)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客观方面的认定534
(四)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主体的认定535
八、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535
(一)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客观方面的认定536
(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罪与非罪的认定536
九、破坏监管秩序罪537
(一)破坏监管秩序罪主体的认定537
(二)破坏监管秩序罪罪与非罪的认定538
(三)破坏监管秩序罪的共犯问题539
十、脱逃罪540
(一)无罪者能否成为脱逃罪主体540
(二)脱逃罪犯罪目的的理解541
(三)脱逃罪既遂、未遂的认定543
(四)脱逃罪共同正犯既遂、未遂的认定544
第三节 妨害国(边)境管理罪549
一、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549
(一)介绍他人偷越国(边)境行为的定性549
(二)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罪数问题550
(三)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既遂、未遂的认定551
二、骗取出境证件罪552
(一)关于“为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使用”的理解552
(二)骗取出境证件罪与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界限554
(三)骗取出境证件罪既遂、未遂的认定554
三、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555
(一)“运送”的界定555
(二)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既遂、未遂的认定556
(三)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罪数问题557
第四节 妨害文物管理罪559
一、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559
(一)“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界定559
(二)“盗掘”的界定560
(三)间接故意能否构成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560
二、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561
(一)“抢夺、窃取”的界定561
(二)抢劫国有档案行为的定性563
第五节 危害公共卫生罪565
一、妨害传染病防治罪565
(一)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主观方面的认定565
(二)单位成为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主体的条件566
(三)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罪数问题566
二、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罪567
(一)“传染病菌种、毒种”的界定567
(二)“扩散”的界定567
(三)“后果严重”的界定568
(四)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罪主体的认定569
三、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570
(一)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主观方面的认定570
(二)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的罪数问题571
四、非法组织卖血罪的转化犯问题572
五、医疗事故罪574
(一)医疗事故罪客观方面的认定574
(二)医疗事故罪主体的认定576
(三)医疗事故罪主观方面的认定577
六、非法行医罪579
(一)“行医”的界定579
(二)非法行医罪主体的认定581
第六节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584
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584
(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客观方面的认定584
(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主观方面的认定584
(三)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罪与非罪的认定585
(四)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585
(五)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共犯问题587
(六)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立法中存在的问题588
二、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589
(一)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既遂形态的认定589
(二)将非法进境的固体废物转手卖给他人行为的认定590
(三)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与走私废物罪的界限590
(四)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的共犯问题591
(五)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的罪数问题591
(六)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加重构成的认定592
三、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592
(一)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主体的认定592
(二)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主观方面的认定593
(三)国家工作人员为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的行为人或单位提供帮助行为的认定594
(四)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594
(五)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的共犯问题595
四、非法捕捞水产品罪596
(一)非法捕捞水产品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596
(二)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罪数问题597
五、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599
(一)主观上是否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行为的违法性599
(二)紧急避险行为的认定599
(三)非法捕杀、走私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行为的认定599
(四)捕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致使他人伤亡或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认定600
(五)非法同时捕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和一般野生动物行为的认定601
(六)“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的界定601
六、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的认定602
七、非法狩猎罪603
(一)非法狩猎罪与盗窃罪的界限603
(二)非法狩猎罪的罪数问题604
八、非法占用农用地罪605
(一)非法占用农用地罪与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的界限605
(二)特殊主体非法占用农用地行为的定性607
(三)关于单位与单位、单位与自然人、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是否存在共犯的问题607
(四)对阻止非法占用农用地行为的工作人员实施暴力行为的认定608
九、非法采矿罪608
(一)非法采矿罪客观方面的认定608
(二)非法采矿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609
(三)进行非法采矿造成占用大量耕地行为的认定610
十、破坏性采矿罪的认定610
十一、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611
(一)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犯罪对象的认定611
(二)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612
(三)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的罪数问题613
十二、盗伐林木罪615
(一)盗伐林木罪客观方面的认定615
(二)盗伐农村农民房前、屋后零星林木行为的认定615
(三)盗伐林木罪中所盗伐林木是否必须是他人(其他国家单位、集体组织和个人)经营管理的林木615
(四)盗伐林木罪与盗窃罪的界限616
(五)故意毁坏苗木或林木行为的认定617
(六)盗伐林木罪的罪数问题618
(七)盗伐林木罪既遂、未遂的认定619
(八)盗伐林木罪的共犯问题619
十三、滥伐林木罪620
(一)滥伐林木罪与盗伐林木罪的界限620
(二)进行营利性生产而毁坏林木行为的定性622
(三)为扩大耕地面积、开采矿物质等而放火烧毁林木行为的定性622
(四)先伪造、变造采伐许可证而后从事滥伐行为的认定623
十四、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624
(一)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与非法经营罪的界限624
(二)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界限624
第七节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632
一、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632
(一)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主观方面的认定632
(二)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相关行为的认定634
(三)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既遂、未遂的认定639
(四)代为销售毒品与代为销赃行为的区分640
(五)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罪数问题641
(六)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量刑问题642
二、非法持有毒品罪643
(一)“持有”的界定643
(二)吸食、注射毒品者非法持有毒品行为的定性644
(三)“多次持有毒品,但每次数额均未达到定罪数量”,能否累计计算646
(四)非法持有毒品罪与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关系647
(五)非法持有毒品罪与窝藏毒品罪的界限647
(六)因误盗而非法持有毒品行为的认定647
(七)为医用而非法持有毒品行为的认定648
(八)非法持有假毒品行为的定性648
三、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649
(一)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犯罪对象的限制649
(二)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客观行为的认定649
(三)明知他人从事毒品犯罪,但不知从事何种毒品犯罪,对其进行包庇行为的认定649
四、走私制毒物品罪650
(一)走私制毒物品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650
(二)走私制毒物品罪既遂、未遂的认定650
(三)走私制毒物品罪的罪数问题651
(四)关于走私制毒物品罪的完善建议651
五、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651
(一)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中“违反国家规定”的界定651
(二)关于《刑法》第三百五十条第二款适用的理解652
(三)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652
(四)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既遂、未遂的认定653
六、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653
(一)家庭集体参与种植毒品原植物行为的定性653
(二)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在主观认定上是否以制造毒品或营利为目的653
(三)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行为与制造毒品的预备行为的区分654
(四)“经公安机关处理后又种植”的界定654
(五)既种罂粟,又种大麻,二者种植数量相加才达到法定数量标准行为的认定655
(六)既种植毒品原植物又制造毒品行为的认定655
(七)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与妨害公务罪、故意伤害罪的关系655
七、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657
(一)“携带”行为的界定657
(二)既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或幼苗又种植毒品原植物行为的认定658
(三)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既遂、未遂的认定658
八、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658
(一)自己吸食毒品客观上产生的不良影响致使他人吸毒行为的认定658
(二)过失造成他人吸毒行为的认定659
(三)造成被引诱、教唆、欺骗人吸食毒品后重伤或死亡行为的认定659
(四)犯罪对象为已有吸食、注射毒品习惯的人,如何认定660
(五)用鸦片等毒品治病行为的认定660
(六)将罂粟壳掺入食品以招揽顾客行为的定性660
(七)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既遂、未遂的认定661
(八)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是否属于教唆犯661
(九)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的罪数问题661
九、强迫他人吸毒罪662
(一)“强迫”的界定662
(二)强迫他人吸毒罪主观方面故意的认定662
(三)强迫他人吸毒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663
(四)强迫他人吸毒罪既遂、未遂的认定663
(五)强迫他人吸毒罪的罪数问题664
十、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665
(一)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主体的认定665
(二)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主观方面的认定665
(三)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犯罪对象的认定666
(四)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罪与非罪的认定666
第八节 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669
一、组织卖淫罪669
(一)“他人”的界定669
(二)“组织”行为的界定670
(三)组织卖淫罪主观方面的认定672
(四)组织卖淫罪与一般集团犯罪的界限673
(五)组织卖淫罪的罪数问题673
二、强迫卖淫罪674
(一)“强迫”的界定674
(二)“卖淫”的界定675
(三)强迫卖淫罪主体的认定676
(四)强迫卖淫罪的罪数问题677
三、协助组织卖淫罪677
(一)协助组织卖淫罪主观方面的认定677
(二)“协助”行为的界定678
(三)协助组织卖淫罪与组织卖淫罪的界限679
四、引诱幼女卖淫罪681
(一)构成引诱幼女卖淫罪是否以明知对方是幼女为要件681
(二)引诱幼女卖淫罪的罪数问题682
(三)引诱幼女卖淫罪既遂、未遂的认定682
五、传播性病罪683
(一)传播性病罪客观方面的认定683
(二)传播性病罪主观方面的认定684
(三)传播性病罪是否为对向犯685
(四)传播性病罪罪与非罪的认定686
(五)传播性病罪的罪数问题686
(六)传播性病罪停止形态的认定688
六、嫖宿幼女罪688
(一)“嫖宿”的界定688
(二)嫖宿幼女罪主观方面的认定689
(三)引诱幼女卖淫后加以嫖宿行为的认定690
(四)嫖宿被强迫卖淫幼女行为的认定690
(五)嫖宿幼女罪与以幼女为对象的强奸罪的界限691
(六)嫖宿幼女罪既遂、未遂的认定691
第九节 制造、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693
一、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693
(一)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犯罪对象的认定693
(二)文艺作品既有淫秽性描写又具科学与艺术价值时的认定693
(三)行为人与一般人对物品性质认识不一致时的认定694
(四)出版淫秽物品牟利罪既遂、未遂的认定694
二、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695
(一)为他人提供书号,他人尚未出版淫秽书刊即被查封的认定695
(二)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主体的认定695
(三)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是否以购买书号的人构成出版淫秽物品牟利罪为必要条件696
(四)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危害结果的认定696
三、传播淫秽物品罪696
(一)关于传播淫秽物品罪的罪名问题696
(二)传播淫秽物品罪与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界限697
(三)通过传播淫秽物品进行淫乱活动行为的认定697
(四)传播淫秽物品罪的罪数问题697
(五)传播淫秽物品罪的共犯问题699
四、组织播放淫秽音像制品罪700
(一)组织播放淫秽音像制品罪主体的认定700
(二)成立组织播放淫秽音像制品罪对被组织者的要求700
(三)只展示淫秽音像制品本身未展示其内容行为的认定701
(四)先制作、复制淫秽音像制品后组织播放行为的认定701
(五)组织播放淫秽音像制品过程中向参与人收取基本成本费行为的认定701
五、组织淫秽表演罪702
(一)是否必须组织“他人”才能进行淫秽表演702
(二)参加淫秽表演行为的认定702
(三)为吸引嫖客而组织淫秽表演行为的认定702
第六章 贪污贿赂罪709
第一节 贪污罪709
一、贪污罪的主体问题709
(一)贪污罪主体的本质属性710
(二)贪污罪主体的范围714
二、贪污罪犯罪对象的认定722
(一)“公共财物”的界定723
(二)贪污罪几种特殊对象的认定723
三、贪污罪“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界定728
(一)利用“主管”公共财物的职务之便728
(二)利用“管理”公共财物的职务之便728
(三)利用“经手”公共财物的职务之便729
(四)利用“经营”公共财物的职务之便729
四、贪污罪的共犯问题730
五、贪污罪犯罪数额的认定734
(一)共同贪污犯罪中各共犯犯罪数额的认定734
(二)贪污罪不同犯罪对象数额的认定738
(三)贪污罪犯罪数额起点的认定744
(四)多次贪污未经处理的,贪污数额的认定745
(五)贪污行为中“为公垫支”数额的认定750
六、关于《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中“情节较重”、“情节较轻”的理解和适用751
第二节 挪用公款罪756
一、挪用公款罪主体和犯罪对象的认定756
(一)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否包括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资产的人员756
(二)“公款”范围和形式的界定758
(三)公物能否成为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763
二、挪用公款罪客观行为的认定767
(一)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界定767
(二)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应否有犯罪数额起点的限制771
(三)“营利活动”的界定771
(四)“超过三个月未还”的界定772
(五)挪用公款具体用途的认定773
三、“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认定774
(一)“不退还”的界定774
(二)数额巨大不退还是指挪用数额巨大的公款后尚有部分不退还,还是指挪用公款后在一审宣判前尚有数额巨大的公款不能退还775
四、多次挪用公款的数额认定775
(一)多次挪用公款的种类776
(二)多次挪用公款数额认定的分歧776
(三)多次挪用公款的数额认定777
五、担保行为中的挪用公款问题779
六、挪用公款罪的共犯问题780
(一)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使用人构成挪用公款罪共犯的条件780
(二)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挪用人与使用人对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具体用途认识不一致时共犯的认定781
(三)挪用公款罪的共犯是否仅限于挪用人和使用人781
七、挪用公款罪的罪数问题782
(一)一次或多次挪用公款作为一罪认定的情况782
(二)挪用公款罪的牵连犯问题783
八、挪用公款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784
(一)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界限784
(二)挪用公款罪与受贿罪的界限785
(三)挪用公款罪与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的界限786
第三节 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和行贿罪793
一、受贿罪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793
(一)“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界定793
(二)“索取”贿赂是否要求必须为他人谋利799
(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理解和认定800
(四)受贿罪中贿赂内容的界定801
(五)受贿案件查办中常见行为的定性处理803
(六)关于《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的理解和适用811
(七)关于《刑法》第三百八十六条的适用816
(八)受贿罪的牵连犯问题818
二、行贿罪818
(一)行贿罪中“不正当利益”的界定818
(二)关于《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二款的适用820
第四节 单位贿赂罪828
一、单位受贿罪828
(一)单位受贿罪主体的认定828
(二)单位受贿罪主观方面的认定834
(三)单位受贿罪罪与非罪的界限836
二、单位行贿罪839
(一)单位行贿罪主体的认定839
(二)单位行贿罪认定中应注意的问题841
三、单位贿赂共同犯罪的认定843
(一)单位受贿罪的共犯问题843
(二)单位行贿罪的共犯问题844
第五节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847
一、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847
(一)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修改与适用847
(二)国家工作人员财产范围的认定849
(三)“差额部分”数额的计算851
(四)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决生效后查明财产来源的,如何处理852
二、隐瞒境外存款罪853
(一)具有申报境外存款之特定义务人员的认定853
(二)“隐瞒不报”行为的界定854
(三)隐瞒境外存款罪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界限855
第六节 私分国有资产罪、私分罚没财物罪856
一、私分国有资产罪856
(一)私分国有资产罪主体的认定856
(二)私分国有资产罪犯罪对象的认定857
(三)“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行为的界定859
(四)私分国有资产罪与一般违纪行为的区分860
(五)私分国有资产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860
二、私分罚没财物罪862
(一)私分罚没财物罪主体的认定862
(二)私分罚没财物罪犯罪对象的认定862
第七章 渎职罪871
第一节 滥用职权罪871
一、滥用职权罪主体的认定871
二、滥用职权罪可否由不作为构成872
三、滥用职权罪主观罪过的认定874
四、滥用职权罪的认定881
五、滥用职权罪的共犯问题881
六、关于《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第二款的理解883
第二节 玩忽职守罪885
一、玩忽职守罪主观罪过的认定885
二、玩忽职守罪与滥用职权罪的界限887
三、玩忽职守罪与官僚主义、工作失误的区分888
第三节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890
一、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客观方面的认定890
二、关于《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条第二款的理解891
三、关于《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条在法定刑设置上的缺陷891
四、泄露国家秘密罪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界限892
第四节 司法人员的渎职犯罪894
一、徇私枉法罪894
(一)徇私枉法罪主体的认定894
(二)徇私枉法罪中“徇私”的界定896
(三)关于徇私枉法罪中“无罪”和“有罪”的理解899
(四)因受贿而徇私枉法行为的认定901
二、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904
(一)正确处理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与受贿罪的关系904
(二)枉法调解行为的认定904
(三)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与徇私枉法罪的界限905
三、私放在押人员罪、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906
(一)“在押人员”的理解和认定906
(二)私放在押人员罪主观方面的认定907
(三)私放在押人员罪、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的主体问题907
(四)私放在押人员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908
(五)私放在押人员罪既遂、未遂的认定909
(六)司法工作人员与在押人员勾结,私放在押人员,是否构成共同犯罪909
四、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910
(一)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910
(二)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既遂、未遂的认定912
(三)有权决定机关明知下级报请的材料系假,仍予以减刑、假释,但事前并无主观联系,是否成立共犯913
第五节 行政人员的渎职犯罪914
一、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914
(一)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主体的认定914
(二)为单位谋取私利是否属于“徇私”916
(三)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与徇私枉法罪的界限916
(四)“刑事案件”的界定917
二、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917
(一)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主观方面的认定917
(二)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与滥用职权罪的界限918
(三)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与逃税人相勾结行为的认定918
三、放纵走私罪920
(一)海关工作人员放纵走私并与走私罪犯事前通谋行为的认定920
(二)海关工作人员办案中发现走私犯罪,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不移交行为的认定921
四、卫生检疫部门工作人员能否构成动植物检疫徇私舞弊罪922
五、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922
(一)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主体的认定922
(二)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与徇私枉法罪的界限923
(三)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与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界限923
六、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主观方面的认定923
七、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924
(一)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主体的认定924
(二)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中“逃避处罚”的界定924
(三)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既遂形态的认定925
(四)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中“提供便利”与窝藏罪中“窝藏行为”的区分925
(五)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与私放在押人员罪的界限925
(六)向制售伪劣商品、走私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提供便利,帮助其逃避处罚行为的认定925
热门推荐
- 1775308.html
- 1604911.html
- 88330.html
- 1690695.html
- 3333059.html
- 1276698.html
- 3121345.html
- 1428986.html
- 259660.html
- 21038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13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78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92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42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848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90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636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49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16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12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