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息化与农民增收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信息化与农民增收研究
  • 李忠斌等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5261694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00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11页
  • 主题词:信息化-关系-农民收入-收入增长-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信息化与农民增收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困境及其转变1

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消极影响2

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困境5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5

(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9

三、依靠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11

参考文献12

第二章 信息化与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13

一、信息化与订单农业14

二、信息化与观光农业16

三、信息化与生态农业17

参考文献18

第三章 信息化条件下农业生产成本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19

一、理论分析20

(一)农民生产行为20

(二)农产品期望价格21

(三)生产资本成本21

(四)生产信息成本23

(五)生产劳动成本24

二、信息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分析24

三、结论25

(一)农业信息化能够提高农产品新品种的期望价格25

(二)农业信息化降低资本成本26

(三)农业信息化有助于降低农业信息成本26

(四)信息化能够降低劳动成本27

参考文献27

第四章 信息化条件下农产品质量与农民收益关系的理论分析28

一、信息条件下农民生产农产品质量选择28

(一)基本模型28

(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农民生产农产品的质量选择29

(三)完全信息条件下农民生产农产品的质量选择29

(四)农产品质量的信号传递30

二、信息化条件下农产品质量与农民收入关系32

(一)完全信息与非完全信息下农产品质量比较32

(二)完全信息与非完全信息下农民的收入比较33

(三)信号传递、合作经营与农产品质量提高33

三、结论34

参考文献34

第五章 价格信息、农产品质量与农民收入关系分析35

一、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现状35

二、我国农产品价格具有波动性的原因分析36

(一)以上期的价格决定本期的生产37

(二)必须市场出清37

(三)生产到销售需要很长一段时间38

(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38

三、缓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途径——信息化39

(一)信息化能够使农民科学预测农产品的未来价格39

(二)信息化能够促进农村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缓解供求失衡40

(三)信息化能够使农民做出正确的生产决策40

(四)信息化能够消除柠檬市场40

四、结论43

参考文献45

第六章 农产品价格波动成因与对策47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47

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49

(一)模型构建49

(二)结论51

(三)农产品价格波动——分析与讨论52

三、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54

四、抑制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对策55

(一)农产品储备制度设计与效果55

(二)农业信息化57

五、研究展望59

参考文献60

第七章 信息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效应分析61

一、农民只能从事农副业时农民收入模型62

(一)完全信息时62

(二)非完全信息时62

(三)农民通过信息渠道搜寻价格信息时63

二、信息条件下农民可以选择务工时的收入模型64

(一)完全信息条件时64

(二)非完全信息时65

三、结论68

(一)信息量对农民收入有直接影响68

(二)信息渠道影响农民的选择及收入68

(三)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破解信息扭曲,实现农民收入的多元化69

参考文献69

第八章 我国农民农业信息消费能力理论研究70

一、研究意义及文献综述70

二、农民信息消费能力的制约因素71

(一)信息作为消费品的需求72

(二)信息作为投资品的需求74

三、农民信息消费能力建设的对策79

(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79

(二)提高对农民信息消费的支持力度79

(三)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能力80

(四)提高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80

参考文献80

第九章 主体与角色转换:我国农民技术创新理论分析82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82

二、农民进行技术创新的博弈模型分析83

三、农民进行技术创新的最优化模型分析85

四、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86

(一)农民的资本少,融资难,限制了农民采用新技术86

(二)运用新技术,波动性大,风险大89

(三)小结90

五、我国农民技术创新的对策91

(一)对农民的技术创新给补贴91

(二)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91

(三)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91

(四)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92

(五)加强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系统性管理92

参考文献92

第十章 基于信息化视角下的技术传播与农民响应93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93

二、当前农村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94

(一)农民参与农村信息化的积极性不高94

(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96

(三)农村信息化技术人才十分匮乏97

三、技术传播与农民响应理论分析97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99

(一)提高农民的效用水平99

(二)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100

(三)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100

参考文献101

第十一章 信息资本、收入结构与农民增收——基于利川市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102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102

二、信息化与农民收入的理论分析103

(一)农民只能从事农副业时的收入模型分析103

(二)信息条件下农民可以选择务工时的收入模型106

三、实证分析110

(一)数据说明110

(二)样本构成与解读110

(三)方差分析114

(四)回归分析115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117

参考文献118

第十二章 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基于利川市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121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121

二、描述性统计结果123

(一)农户对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网络的认同程度评价123

(二)电脑农业推广的效果评价123

三、计量结果及说明124

(一)信息化对农户家庭年收入的影响124

(二)信息化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125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126

第十三章 信息化与恩施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SWOT分析127

一、信息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分析127

(一)农业信息化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27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推动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128

二、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分析129

(一)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农科技术的传播推广129

(二)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129

(三)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130

(四)了解市场供求情况,降低生产经营的风险130

三、信息化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130

(一)投资机制130

(二)激励机制132

(三)创新机制133

四、信息化和恩施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SWOT分析135

(一)SWOT分析法简介135

(二)信息化与恩施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SWTO分析136

(三)信息化与恩施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SWTO战略组合分析141

五、信息化条件下恩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44

(一)农民、基层干部信息意识薄弱,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144

(二)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不足,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145

(三)发展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滞后,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146

(四)市场建设水平落后,制约了农业产业的优化和调整148

(五)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利益机制不能正常发挥功能148

(六)政府引导不足,阻碍了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148

六、对策建议149

(一)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加强信息意识的引导与宣传149

(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设149

(三)加强农业信息化专业技术、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150

(四)深入开发数据库152

(五)不断地创新、探索新信息化下的农业产业结构的新模式153

(六)加快农业信息市场建设154

(七)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外商引资155

(八)加强政府主导作用157

参考文献159

第十四章 武陵山片区电脑农业推广与运用问题探析——以鹤峰县为例160

一、鹤峰县电脑农业应用与推广概况161

(一)鹤峰县电脑农业应用与推广制度建设161

(二)鹤峰县电脑农业实施方式162

(三)鹤峰县电脑农业的效果163

二、鹤峰县电脑农业推广与应用存在的问题163

(一)推广时的问题164

(二)没有考虑农民的需求165

(三)没有考虑项目推行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168

三、电脑农业应对策略169

参考文献170

第十五章 电脑农业助推农户增收致富——鹤峰县电脑农业推广调查171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171

二、鹤峰县电脑农业基本情况172

三、取得的成绩及经验174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174

(二)主要经验175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177

(一)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存在的问题177

(二)基础设施水平低178

(三)资金投入相对不足179

(四)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180

(五)部门协调配合不够完善180

五、鹤峰县“电脑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81

(一)技术层面优化升级是核心181

(二)加大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181

(三)各部门统筹协作181

(四)加强培训推广力度和人才培养182

(五)形成以龙头企业,示范户为首的示范带动式发展182

参考文献182

第十六章 信息化条件下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183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183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184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185

二、信息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185

(一)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185

(二)对农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挖掘农村人力资本185

(三)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186

(四)信息化对就业总量具有增补效应,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86

三、信息化对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作用187

(一)云南省信息化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187

(二)信息化对云南省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方式188

(三)信息化对务工农民的影响程度190

四、信息化条件下云南省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91

(一)信息化条件下云南省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问题191

(二)云南省劳动力转移问题原因分析193

(三)务工农民信息不对称问题194

五、提高务工农民在信息化条件下的转移对策与建议194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194

(二)利用信息技术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194

(三)加强信息化人才建设,提高务工农民就业信息搜寻能力195

(四)加强与媒体合作,拓宽信息传播渠道195

(五)规范劳务市场中介,切实保障务工农民合法权益196

(六)逐步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196

六、结论196

参考文献197

后记2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