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上 第1部 理与物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上 第1部 理与物
  • 汪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ISBN:7108020505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86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04页
  • 主题词:思想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上 第1部 理与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本册细目1

全书总目1

导论1

前言1

前言1

导论1

第一节两种中国叙事及其衍生形式2

第一节两种中国叙事及其衍生形式2

第二节帝国/国家二元论与欧洲“世界历史”23

第二节帝国/国家二元论与欧洲“世界历史”23

第三节天理/公理与历史47

1.时势与时间47

第三节天理/公理与历史47

2.天理与公理63

第四节中国的现代认同与帝国的转化71

1.民族认同的两种解释方式71

第四节中国的现代认同与帝国的转化71

2.中国认同与语言问题74

3.儒学与少数民族王朝中的中国认同81

4.帝国时代的地域扩张、国际关系与主权问题88

5.帝国建设、国家建设与权力集中的趋势93

◎上卷103

第一部103

理与物103

理与物103

第一部103

◎上卷103

第一节天理与儒学道德评价方式的转变105

1.理学与早期现代性105

第一节天理与儒学道德评价方式的转变105

第一章天理与时势105

第一章天理与时势105

2.理学的成立与儒学转变114

第二节礼乐共同体及其道德评价方式125

1.以仁释礼与“理性化”问题125

第二节礼乐共同体及其道德评价方式125

2.冶道合—与周代礼乐制度134

3.礼乐共同体与作为道德/政冶论述的“述而不作”141

4.天理世界观与思孟学派147

第三节汉唐混合制度及其道德理想155

1.“宗教的”还是“科学的”?巫术的还是王制的?155

第三节汉唐混合制度及其道德理想155

2.阴阳五行说与大一统帝国政治的合法化160

3.象数与官制172

4.宇宙论的转变、皇权中心主义与分权主义政治175

第四节理的系谱及其政治性187

1.理与礼187

第四节理的系谱及其政治性187

2.玄理与政治194

3.天理概念的建立204

第五节天理与郡县制国家212

第五节天理与郡县制国家212

1.三代想像与礼乐/制度的分化212

2.“封建”想像:郡县制度下的宗法与家族221

3.“井田”想像:商业化过程中的田制、税法与道德评价225

4.“学校”想像:科举制度、官员任选与道德评价234

5.“内外”想像:南北问题、夷夏之辨与正统观念246

第六节天理与“自然之理势”254

第六节天理与“自然之理势”254

第二章物的转变:理学与心学260

第一节“物”范畴的转化260

第二章物的转变:理学与心学260

第一节“物”范畴的转化260

第二节格物致知论的内在逻辑与知识问题270

第二节格物致知论的内在逻辑与知识问题270

第三节“性即理”与物之自然279

第三节“性即理”与物之自然279

第四节乡约、宗法与朱子学284

第四节乡约、宗法与朱子学284

第五节朱子学的转变与心学291

第五节朱子学的转变与心学291

第六节此物与物298

第六节此物与物298

第七节无、有与经世310

第七节无、有与经世310

第八节新制度论、物的世界与理学的终结324

1.心学的转变与新制度论324

第八节新制度论、物的世界与理学的终结324

2.物的世界及其社会分工338

第三章经与史(一)345

第一节新礼乐论与经学之成立345

第一节新礼乐论与经学之成立345

第三章经与史(一)345

1.“礼”和“文”的世界345

2.经学考证与“物”概念的回归354

3.经学考证、三代之制与社会思想373

1.经学考证与经学之脱魅382

第二节经学之转变382

第二节经学之转变382

2.“治道合一”与经学的困境386

第一节辟宋与清代朱学的兴衰411

第四章经与史(二)411

第一节辟宋与清代朱学的兴衰411

第四章经与史(二)411

第二节经学、理学与反理学429

第二节经学、理学与反理学429

第三节六经皆史与经学考古学458

第三节六经皆史与经学考古学458

1.自然与不得不然458

2.道器一体与知识的分类470

◎上卷487

第二部487

帝国与国家487

第五章内与外(一):礼仪中国的观念与帝国489

第一节礼仪、法律与经学489

第二节今文经学与清王朝的法律/制度多元主义519

第三节今文经学与清王朝的合法性问题551

第四节大一统与帝国:从礼仪的视野到舆地学的视野579

第六章内与外(二):帝国与民族国家609

第一节“海洋时代”及其对内陆关系的重构609

第二节作为兵书的《海国图志》与结构性危机619

第三节朝贡体系、中西关系与新夷夏之辨643

第四节主权问题:朝贡体系的礼仪关系与国际法679

第一节经学诠释学与儒学“万世法”737

第七章帝目的自我转化与儒学普遍主义737

第二节克服国家的大同与向大同过渡的国家744

第三节《大同书》的成书年代与早期康有为的公理观753

第四节作为世界管理的“大同”765

第五节经学、孔教与国家782

第六节从帝国到主权国家:“中国”的自我转变821

第一部831

公理与反公理831

◎下卷831

第八章宇宙秩序的重构与自然的公理833

第一节严复的三个世界833

第二节“易的世界”:天演概念与844

民族—国家的现代性方案844

第三节“群的世界”:实证的知识谱系与社会的建构882

第四节“名的世界”:归纳法与格物的程序897

第五节现代性方案的“科学”构想920

第一节梁启超的调和论及其对现代性的否定与确认924

第九章道德实践的向度与公理的内在化924

第二节“三代之制”与“诸科之学”(1896—1901)929

第三节科学的领域与信仰的领域(1902—1917)956

第四节科学与以人为中心的世界(1918—1929)995

第十章无我之我与公理的解构1011

第一节章太炎的个体、自性及其对“公理”的批判1011

第二节临时性的个体观念及其对“公理”的解构——反现代性的个体概念为什么又以普遍性为归宿?1021

第三节民族—国家与章太炎政治思想中的个体观念——在个体/国家的二元论式中为什么省略了社会?1047

第四节个体观念、建立宗教论与“齐物论”世界观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在无神的现代语境中,什么是道德的起源?1078

◎下卷1105

第二部1105

科学话语共同体1105

第十一章话语的共同体与科学的分类谱系1107

第一节“两种文化”与科学话语共同体1107

第二节中国科学社的早期活动与科学家的政治1125

第三节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1134

科学话语与“国语”的创制1134

第四节胡明复与实证主义科学观1145

第五节作为“公理”的科学及其社会展开1169

第六节现代世界观与自然一元论的知识分类1200

第十二章作为科学话语共同体的新文化运动1206

第一节“五四”启蒙运动的“态度的同一性”1206

第二节作为价值领域的科学领域1208

第三节作为科学领域的人文领域1225

第四节作为反理学的“新理学”1247

第十三章东西文化论战与知识/道德二元论的起源1280

第一节文化现代性的分化1280

第二节东西文化论战的两种叙事模式1289

第三节东/西二元论及其变体1292

第四节新旧调和论的产生与时间叙事1296

第五节总体历史叙事中的东/西二元论及其消解1309

第六节总体历史中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314

第七节从文化观的转变到主体性转向1327

第十四章知识的分化、教育改制与心性之学1330

第一节知识问题中被遮蔽的文化1330

第二节张君劢与知识分化中的主体性问题1343

第三节知识谱系的分化与社会文化的“合理化”设计1370

第十五章总论:公理世界现及其自我瓦解1395

第一节作为普遍理性的科学与现代社会1395

第二节科学世界观的蜕化1403

第三节现代性问题与晚清思想的意义1410

第四节作为思想史命题的“科学主义”及其限度1424

第五节哈耶克的科学主义概念1438

第六节作为社会关系的科学1454

第七节技术统治与启蒙意识形态1486

附录一1493

地方形式、方言土语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形式”的论争1493

第一节作为“民族形式”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民族主义政治与文学问题1495

第二节“地方形式”概念的提出及其背景1499

……战争对乡村与都市关系的重构1499

第三节“地方性”与“全国性”问题1503

第四节方言问题与现代语言运动1507

第五节“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否定之否定1526

附录二1531

亚洲想像的谱系1531

第一节“新亚洲想像”的背景条件1531

第二节亚洲的衍生性:帝国与国家、农耕与市场1539

第三节亚洲概念与民族运动的两种形式1552

第四节民主革命的逻辑与“大亚洲主义”1565

第五节 多个历史世界中的亚洲与东亚文明圈1574

第六节互动的历史世界中的亚洲1592

第七节一个“世界历史”问题:亚洲、帝国、民族国家1603

参考文献1609

人名索引166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