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
  • 谭斌昭主编;周燕,陶建文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32483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37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47页
  • 主题词:自然辩证法-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1

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1

二、自然辩证法早期在中国的传播及学科的建立1

三、自然辩证法的全面繁荣2

四、学科的两个名称并存4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5

一、自然哲学5

二、科学哲学5

三、技术哲学6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6

五、科学技术史7

第三节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和教育功能8

一、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8

二、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育功能9

第一篇 当代自然观15

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15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性15

一、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5

二、时间与空间24

三、自然界物质的统一性29

四、物质可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29

二、系统的描述31

一、系统的涵义31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31

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普遍性35

四、物质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6

五、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39

第三节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43

一、层次结构的概念和基本特点43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层次44

三、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规律46

第二章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51

第一节 自然界演化的科学图景51

一、自然界的历史观的确立51

二、自然界演化的过程性52

第二节 序、信息、熵与自组织的概念56

一、可逆与不可逆的涵义56

二、有序与无序58

三、经典信息与量子信息61

四、熵与熵增原理65

五、自组织与他组织70

六、自组织的范例71

第三节 自然界自组织演化的机制和条件77

一、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78

二、非平衡是有序之源79

三、非线性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80

四、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82

一、混沌的逻辑斯蒂模型83

第四节 自然界演化的复杂性83

二、混沌系统的性质87

三、复杂性的涵义90

四、突现的涵义与基本特点92

第三章 人与自然97

第一节 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根源97

一、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97

二、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98

第二节 生态自然观102

一、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103

二、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106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107

第三节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107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109

三、可持续发展111

第二篇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117

第四章 知识的分类与科学的本质117

第一节 知识的分类与科学的涵义117

一、知识的分类117

二、科学的涵义119

第二节 科学的哲学研究126

一、科学哲学与科学126

二、科学哲学的研究进路128

三、当代科学哲学研究的新趋势130

一、客观事实、经验事实和科学事实132

第一节 科学事实132

第五章 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132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133

三、科学事实的作用134

第二节 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134

一、观察与实验的重要性134

二、科学观察的涵义及类型135

三、科学实验的涵义及功能136

四、科学实验的基本类型137

第三节 科学仪器在实验观察中的作用139

一、科学仪器及其种类139

二、科学仪器的作用139

一、观察和实验的理论负荷145

第四节 观察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145

二、观察的客观性147

三、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148

第六章 科学发现的基本方法151

第一节 演绎法和约定论151

一、演绎法及其哲学背景151

二、约定论154

第二节 归纳法及归纳问题156

一、归纳法156

二、归纳问题159

第三节 科学问题及科研选题164

一、科学研究始于问题164

二、科学问题的来源166

三、科研选题的原则169

第三节 科学问题的人工智能求解途径171

一、问题求解的搜索式方法和启发式方法171

二、实例研究172

三、BACON发现系统173

第四节 科学发现的其他方法175

一、回溯推理175

二、类比176

三、科学隐喻177

四、科学直觉179

二、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181

一、科学假说的定义181

第一节 科学假说的特征与作用181

第七章 科学假说的检验和科学理论的评价181

三、科学假说的作用182

第二节 科学假说的检验186

一、科学假说检验的类型186

二、科学假说的间接检验186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评价190

一、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190

二、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193

第四节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194

一、科学哲学中关于划界问题的争论194

二、科学与伪科学的对立197

一、技术的一般定义205

第一节 技术的界定205

第三篇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205

第八章 技术观的基本问题205

二、技术人工客体的二重性208

三、实践智能210

第二节 技术与科学213

一、前科学时期的技术214

二、技术与科学的结合215

三、技术与科学的区别217

第三节 技术研究的一般观点222

一、技术的实体理论222

三、技术的批判理论224

二、技术的工具论224

四、技术的认识论研究225

第九章 技术方法231

第一节 技术方法的一般研究231

一、技术认识的方法论基础231

二、技术方法的一般过程234

第二节 常规技术设计237

一、技术问题237

二、解决发明问题的一般方法(TRIZ)238

三、技术常规设计中的知识243

四、技术规则的评价245

第一节 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254

一、科学理论导向型254

第十章 技术的演化发展254

二、社会需要导向型256

三、现象发现导向型257

四、日常改进型258

第二节 技术演化的过程259

一、技术演化的方向259

二、技术演化的一般特征262

三、技术演化的选择机制266

四、技术与科学的协同进化267

第三节 技术创新269

一、技术创新的一般观点269

二、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分析273

第一节 科学共同体及科学家的社会规范283

一、科学共同体283

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283

第十一章 科学的社会运行283

二、科学家的社会规范284

第二节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分层287

一、社会分层概念287

二、科学共同体的分层现象及其成因288

三、“承认”的主要构成因素及主要影响因素289

第三节 科学奖励系统291

一、默顿的“承认”理论291

二、“交换”理论292

一、科学技术推动物质文明的历史进程295

第一节 科学技术推动物质文明进步295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控制295

二、科学技术推动物质文明的原因297

第二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伦理300

一、科研伦理中的两种看法300

二、价值中立论的理由及其局限301

三、科研人员的伦理规范303

四、科研伦理的意义306

五、科研伦理的局限307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公共管理308

一、科学技术的体制化308

二、科学技术公共管理的手段与方式310

一、“文化”一词的含义317

第一节 科学对文化的影响317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与文化317

二、科学冲击传统文化,塑造新文化318

第二节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与融合321

一、两种文化的涵义321

二、两种文化分离的涵义322

三、融合论及其局限324

第三节 走出困境的宽容之路326

一、科学自身的局限326

二、科学需要其他文化327

三、对待文化的宽容态度329

参考文献333

后记3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