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政制史 修订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政制史 修订版
  • 杨鸿年,欧阳鑫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45710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41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56页
  • 主题词:政治制度-历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政制史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目录1

第一编 秦汉至清的中央政治制度3

第一章 君主制度3

第一节 皇帝3

一、皇帝称谓出现前君主称王3

二、皇帝称谓的由来及皇帝一词的含义4

三、君主的其他称谓7

四、君主的特殊人格18

五、君主的权力22

第二节 我国君主制度观念的发展28

一、君主权力的来源28

二、君主制度观念的代表学说30

一、内比外严的表现35

第二章 宫廷内外制度35

第一节 戒备内比外严35

二、内比外严的结果38

第二节 宫门后重于前39

一、重大政变发生在后门39

二、帝后宫女活动在后门41

三、精兵良马驻扎在后门41

四、各种杂事出现在后门42

第三节 后宫官实权大于前宫官44

一、以尚书台为例说明后宫官实权大44

二、以枢密院为例说明后宫官实权大52

三、以翰林院为例说明后宫官实权大57

第四节 前宫官实权大于宫外官62

一、从大夫与太尉、丞相的关系上看前宫官实权大62

二、从大司马大将军与丞相的关系上看前宫官实权大64

三、从尚书与三公的关系上看前宫官实权大65

第五节 其他有关问题67

一、君主由宫外而前宫而后宫将权力向自己手里集中67

二、尚书由前宫官变为宫外官68

三、给事中由后宫官变为前宫官71

四、汉世后宫称省与省字含义的变化72

第三章 宰相制度74

第一节 秦、汉宰相74

一、秦宰相74

二、汉宰相75

三、秦汉丞相的权力和职掌81

第二节 三国、晋、南北朝宰相86

一、三国宰相87

二、晋、南北朝宰相89

三、隋唐以后之诸公92

第三节 隋、唐宰相95

一、唐代的三省制度95

二、三省制的历史沿革99

第四节 宋宰相103

一、二府制103

二、中书省107

三、枢密院110

第五节 明、清宰相114

一、明宰相114

二、清宰相117

第四章 行政制度120

第一节 行政制度综述120

一、列卿设置的沿革121

第二节 列卿121

二、秦汉时期的列卿123

第三节 尚书130

一、尚书郎及其他130

二、尚书机关的内部组织133

三、尚书的职掌133

第四节 六部制度的发展135

一、隋、唐时期的六部概况135

二、宋、元、明、清的六部制度138

第五章 监察制度141

第一节 两汉至元的监察制度141

一、监察机关总述141

二、监察机关的设官144

一、明监察制度149

第二节 明、清监察制度149

二、清监察制度152

第三节 监察机关职权行使的方式155

一、弹劾155

二、推事160

三、谏诤与言事163

第六章 司法制度167

第一节 司法机关167

一、沿革167

二、刑部与大理168

三、特殊司法机关171

第二节 司法权的运用176

一、君主与司法176

二、宰相与司法178

三、监察机关与司法180

第三节 法典的编纂181

一、春秋战国时期181

二、自秦汉至魏晋南北朝183

三、自隋唐至明清187

第四节 赦宥制度194

一、赦的解释和种类194

二、赦的作用197

三、赦后杀人与赦前事务的处理202

四、不赦203

五、赦的原因205

六、古人对于赦的态度209

第七章 文官制度212

第一节 秦汉以前文官制度简述212

第二节 人才的选拔——推荐及考试214

一、秦汉时期的推荐制度215

二、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度——九品中正制249

三、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度252

第三节 文官的任用与考绩272

一、文官的任用制度272

二、文官的考绩制度275

第二编 秦汉至清的地方政治制度281

第一章 州郡制281

第一节 州机构281

一、州281

二、州官283

三、州佐属286

第二节 郡机构286

一、郡286

二、郡官291

三、郡佐属295

四、州郡佐属自辟的利弊300

第二章 府州制(上)——府州上级机构302

第一节 唐府州上级机构302

一、都督府302

二、观察使304

三、节度使306

四、诸杂使及特差使309

五、都统310

第二节 宋府州上级机构310

一、转运使311

二、提刑司314

三、提举司316

一、行中书省、行枢密院、行御使台318

四、诸杂使318

第三节 元府州上级机构318

二、诸道323

三、路326

第四节 明府州上级机构328

一、总督、巡抚、巡按328

二、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332

三、诸道338

第五节 清府州上级机构342

一、总督、巡抚342

二、布政使、按察使343

三、诸道345

第一节 州机构347

一、州347

第三章 府州制(下)——府州347

二、州官353

三、州佐属358

第二节 府机构361

一、府361

二、府官365

三、府佐属366

第四章 县制368

第一节 县368

一、设县沿革368

二、历代县之分等368

第二节 县官369

一、县官称谓之沿革369

二、县官的职掌371

三、县官的慎选373

第三节 县佐属376

一、县佐属设置概况376

二、县丞、主簿、县尉377

第四节 县下机构379

第三编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385

绪言385

第一章 中华民国中央政治制度387

第一节 临时政府时期(1912~1913年)387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387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92

三、民初的司法制度399

四、民初的文官制度400

第二节 南北政府对峙时期(1913~1923年)403

一、《新约法》403

二、洪宪帝制与张勋复辟408

三、法统之争与南北两政府之对峙411

四、民初军阀割据之历史渊源422

第三节 军政时期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1924~1927年)424

一、中国国民党424

二、国民政府428

第四节 训政时期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1928~1945年)433

一、《训政时期约法》433

二、中央政治委员会434

三、国防最高会议436

四、《抗战建国纲领》之颁布与“总裁制”之设立436

五、国防最高委员会438

六、国民参政会439

一、五权宪法的理念440

第五节 五权宪法的理念与国民政府的构架440

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444

三、行政院447

四、立法院450

五、司法院454

六、考试院456

七、监察院459

八、军事委员会461

第六节 宪政时期(1946~1949年)463

一、《五五宪草》463

二、中国宪政的艰难之路:民国以来的十部宪法464

三、政治协商会议466

四、《中华民国宪法》474

第一节 省479

一、省行政机关479

第二章 地方政治制度479

二、省议会和临时参议会485

三、省司法机关487

第二节 特别区域行政机关489

一、省级特别区域行政机关489

二、省与中央间的组织491

第三节 省县间的行政组织493

一、道制493

二、各省特有的省县中间组织495

三、行政督察专员制498

第四节 县制504

一、县的地位发展沿革504

二、县行政机关506

三、县议会与县参议会510

四、县司法机关512

五、县的下级组织513

第五节 市制514

一、市的地位及发展沿革514

二、市的组织518

三、市临时参议会519

四、重点市组织概略519

第三章 革命政权之政制527

第一节 革命政权之中央政治制度527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527

二、抗日民主政权531

三、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制度533

第二节 革命政权的地方政制534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地方政制534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地方政制5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