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初探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初探
  • 冯树梁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9261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92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549页
  • 主题词:犯罪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初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顺时而进,开通思路2

二、通晓大势,博古通今7

三、开放融通 创新构想18

上编 基础话语23

第一章 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23

第一节 指导理论24

一、指导理论的范畴24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25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27

四、结语35

第二节 相关理论38

一、相关理论的特点38

二、相关理论的层次40

第三节 专业理论70

一、专业理论的概念70

二、犯罪学的源与流71

第二章 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的实践基础81

第一节 国家建设的实践历程82

一、正确的观点82

二、不正确的观点84

第二节 犯罪高峰的实践历程85

一、犯罪高峰论概述85

二、历次犯罪高峰的历史背景、犯罪特点和主要对策88

第三节 犯罪学发展的实践历程100

一、三大特点100

二、八个方面108

三、一个方向113

第三章 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的历史文化基础114

第一节 读史知史用史的意义114

一、读史知史用史的战略指导:“四个讲清楚”115

二、“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115

三、对历史的通识是通向智慧的路径116

四、历史文化悠久的意义和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遵循的原则116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的起源、发展与概念117

一、“历史”探源117

二、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文化的概念120

三、从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外来文化的冲击124

第三节 永续的历史,伟大的贡献125

一、科技领域127

二、人文领域129

三、国际政治领域134

四、法学领域137

第四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150

一、民族融合150

二、外域交汇156

三、三教交融并存161

四、恢宏大度,气象万千170

第五节 时代潮流,不可逆行176

一、对话文明而非对抗,王道而非霸道177

二、“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183

三、资本主义危机与社会主义未来184

第四章 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的语言基础188

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188

第二节 汉字与汉语的特点190

一、汉字的特点及少数民族文字190

二、汉语的特点及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192

三、利用工具书加强对汉语汉字的学习和运用196

第三节 寓言、成语、中国故事在构建话语体系中的意义198

一、成语的成功运用199

二、多彩的先秦寓言202

三、丰富的中国故事206

第四节 良好文风在构建话语体系中的意义208

一、历史借鉴208

二、反对“长、空、假”208

三、破除洋教条210

四、改进文风210

第五节 全民阅读应成为国家战略213

第六节 犯罪学语境下的语言运用问题216

一、以营造人文氛围烘托犯罪的地域性特征216

二、以诗的语句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217

三、用数字语言和历史故事进行理论概括217

第七节 关于设计写作框架的一点实际体验218

一、犯罪的四大块218

二、纵横交错、面面俱到的框架结构模式219

三、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践、基本规律、基本模式为核心内容的框架结构模式220

四、归纳为若干论点的框架结构模式220

第八节 关于“法律语言”研究221

一、什么是“法律语言”221

二、法律语言的分类222

三、法律语言的特征222

下编 专业话语227

第五章 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支点之一——综合反映论227

第一节 犯罪成因研究的地位227

第二节 三个“是什么”的破解及综合反映论的诞生229

一、犯罪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是什么229

二、经济增长与犯罪增长的关系是什么231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犯罪起伏变化的因果关系是什么236

四、综合反映论的诞生237

第三节 综合反映论的内涵238

第四节 罪因体系论的提出与应用239

一、罪因体系论与综合反映论的辩证关系240

二、罪因体系论的哲学依据240

三、罪因体系的层次结构问题241

四、罪因体系的层次结构与内容的关系241

五、罪因体系的应用242

六、结语246

第六章 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支点之二——综合治理论248

第一节 综合治理论的兴起248

第二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总体功能和内涵250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含义)是什么252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是什么253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是什么254

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原则是什么256

第三节 “打击是综合治理首要环节”的意义256

一、每次“严打”都是迫于客观形势的需要,而非主观意志决定的257

二、出现“反弹”乃形势的发展,而非“严打”之过265

三、“严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执法中的问题,而非“严打”所固有的弊端268

四、打与防的辩证关系270

五、面对暴恐犯罪的新浪潮,“严打”的使命任重而道远270

第四节 “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意义273

一、预防犯罪的地位273

二、预防犯罪的概念274

三、“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战略方针的确立及其特征278

四、预防犯罪模式和规律问题280

第五节 打防控一体化和立体化284

一、打、防、控一体化和立体化概念的由来284

二、打、防、控一体化和立体化的可操作性运作285

三、《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的特点和突破点288

四、“控”字研究288

第六节 从“枫桥经验”到“东方经验”289

一、“枫桥经验”290

二、“东方经验”295

第七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论基础300

一、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300

二、科学的边缘性综合性理论300

三、矛盾的综合性理论301

四、系统间抗衡的理论301

五、事物的规律性理论301

第八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思想的历史渊源302

第九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国际比较304

一、苏联的“综合治理”理论304

二、其他一些国家有关“综合治理”的说法和做法306

第十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迈向新阶段:建设平安中国308

一、拓宽综治领域,盛开平安之花309

二、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建设平安中国、和谐世界312

第七章 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支点之三——犯罪规律论315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规律观317

第二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观319

一、什么是规律319

二、规律的分类320

三、规律的基本特征320

四、辩证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规律321

五、马克思主义关于规律的经典论断323

六、发现和认识规律应把握的要点324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规律观324

第四节 西方学界的规律观328

第五节 中国犯罪学的规律观330

一、刑事犯罪规律的提出331

二、四大刑事犯罪规律的文字形成333

三、预防犯罪指导规律的提出334

四、对预防犯罪指导规律的表述336

五、一些省市分卷提出的犯罪规律观345

六、天津市社科院的犯罪规律研究349

七、犯罪规律间的关系349

八、犯罪规律的概念与分类350

九、结语351

第八章 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支点之四——犯罪预测论352

第一节 预测、犯罪预测溯源及话语权优势352

一、预测溯源352

二、犯罪预测溯源353

三、预测话语权优势354

第二节 犯罪总趋势中、长期预测活动355

一、犯罪预测的概念355

二、犯罪趋势的概念355

三、预测内容356

四、预测周期356

五、预测范围356

六、预测方法356

七、全国犯罪总量预测值356

八、其他方面的犯罪总趋势预测357

九、各省、市、计划单列市课题组的犯罪趋势预测357

第三节 反馈检验及对2020年的犯罪总趋势的推估性意见357

一、第一次反馈检验358

二、第二次反馈检验358

三、第三次反馈检验359

四、对非量化预测结果的检验361

五、对各省、市预测结果的检验362

第四节 反馈检验后的思考362

一、充足而翔实的数据资料是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362

二、犯罪规律和罪因体系研究是犯罪预测的两个杠杆363

三、人才是关键,经验是财富364

第九章 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支点之五——生态犯罪论365

第一节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具体表现365

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365

二、“生态危机”的其体表现365

三、生态问题产生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366

第二节 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367

一、内因与外因的交织367

二、治污与现代化建设并进369

三、分散形成与集中出现有别369

四、立法滞后,执法不严369

五、代价与实惠有别于西方370

第三节 走向保护生态、防治污染的新阶段370

一、警钟长鸣370

二、走向制度化、常态化371

第四节 不容忽视的人文环境犯罪371

一、一旦文化服从了经济,必然造成对历史文化的破坏371

二、三个个案的启示372

三、保护为主,抢救第一374

第五节 在生态问题上谁握有引领时代的话语权375

一、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375

二、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376

第六节 生态犯罪与环境犯罪两个概念的异同377

一、生态犯罪378

二、环境犯罪381

第七节 从“永远的红树林”到提出“生态犯罪学论纲”和“拾起犯罪学的另一半”382

一、《永远的红树林》382

二、“生态犯罪学论纲”的提出384

三、“拾起犯罪学的另一半”393

四、犯罪学的一个新起点393

第八节 美丽中国,首先是生态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化”春天395

第十章 中国犯罪学话语体系支点之六——超常规犯罪论397

第一节 超常规犯罪的概念397

第二节 同超常规犯罪做斗争的性质399

一、提出准军事斗争、系统间抗衡、“和平时期的战争”这三句话的过程399

二、提出“三句话”观点的主要依据403

三、提出“三句话”观点的意义409

第三节 同超常规犯罪做斗争的谋略413

一、讲谋略,需要读一点《孙子兵法》414

二、什么是战略、战役、战术415

三、战略、战役、战斗的规律性和原则性421

四、战略、战役、战术的辩证互动关系423

第四节 孙子兵法与反暴力恐怖战略4425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早期预防战略425

二、“兵贵胜,不贵久”的快速反应战略429

三、“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我专而敌分”的联合作战战略429

四、“兵之情主速”的信息化战略430

五、“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掌握主动权战略432

第五节 孙子兵法与海湾战争434

一、战争第一阶段:代号“沙漠盾牌”行动中的谋略应用435

二、战争第二阶段:代号“沙漠风暴”行动中的谋略应用436

三、战争第三阶段:代号“沙漠军刀”行动中的谋略应用436

第六节 善战“十要”与战术“十策”437

一、善战“十要”439

二、战术“十策”444

三、结语444

附录一 高起点 不间断 重实践445

附录二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466

附录三 不可缺少的学术平台:讲座式学术研究方法及其产生的影响480

研究成果表4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