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初期佛教“缘起”概念析论 缘起与《杂阿含》“杂因育”诸相应概念之交涉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初期佛教“缘起”概念析论 缘起与《杂阿含》“杂因育”诸相应概念之交涉
  • 林庆彰主编;吕凯文著 著
  • 出版社: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ISBN:978986254258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63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17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初期佛教“缘起”概念析论 缘起与《杂阿含》“杂因育”诸相应概念之交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凡例1

1导论1

1.1 研究目的与进路之说明1

1.2 研究策略之说明3

1.2.1 编辑者之诠释性3

1.2.2 重现佛陀教说之可能性5

1.2.3 「重现佛陀教说之可能性」之难题与回应8

1.3 研究方法之说明10

1.4 研究范围之说明12

1.5 研究资料之说明14

1.5.1 汉译《阿含经》14

1.5.2 巴利语五部《尼柯耶》15

1.6 历来重要研究成果举要16

1.6.1 欧美学界17

1.6.2 日本学界19

1.6.3 国内学界20

1.7 论文结构之说明20

2缘起系列之句型结构分析25

摘要25

2.1 前言26

2.1.1 缘起之重要性26

2.1.2 缘起之难解27

2.1.3 理解缘起之适当步骤27

2.1.4 五蕴、六处于法义里的类别29

2.2 「缘已生法」之考察30

2.2.1 paticca-samuppanna dhamma释义与汉译30

2.2.2 缘已生法的数目与属性32

2.3 「缘」(paccaya)之考察33

2.3.1 澄清几点问题33

2.3.2 汉语佛典之「缘」义36

2.3.3 巴利语paccaya之解读38

2.4 「缘起」之初步考察40

2.4.1 paticca-samuppada释义40

2.4.2 缘起系列的句型结构与双向进路41

2.4.3 灭之缘44

2.4.4 pratitya-samutpada的汉译46

2.4.5 因缘类词汇与概念的共通义50

2.5 小结53

3「缘起」与「缘已生法」之差别55

摘要55

3.1 前言56

3.2 问题之提出56

3.2.1 佛陀于《相应部》〈缘经〉之开示56

3.2.2 「缘已生法」与「缘起」之初步解读57

3.2.3 援引、澄清与证成印顺法师的部份观点59

3.3 阿毘达磨论书观点之考察64

3.3.1 《品类足论》观点之考察64

3.3.2 有馀师观点之考察65

3.3.3 脅尊者观点之考察68

3.3.4 尊者妙音观点之考察68

3.3.5 尊者望满观点之考察69

3.3.6 《集异门论》及《法蕴论》观点之考察70

3.3.7 尊者世友观点之考察71

3.3.8 大德(法救)观点之考察71

3.3.9 尊者觉天观点之考察72

3.3.10 觉音《清净道论》观点之考察72

3.4 小结73

4缘起之界:《相应部》〈缘经〉之界(dhatu)诠释75

摘要75

4.1 前言76

4.1.1 《杂阿含》「杂因诵」之缘起、食、谛、界相应76

4.1.2 编辑者对于佛典之诠释性77

4.1.3 本文随后的思考进路79

4.2 相关研究之省察80

4.2.1 问题之提出80

4.2.2 松本史朗的dhatu-vada批判81

4.2.3 平川彰的回应84

4.2.4 对于松本史朗与平川彰之观点的省察86

4.2.5 诸学者对于《相应部》〈缘经〉里dhatu之理解87

4.2.6 觉音论师之观点90

4.2.7 平川彰对于觉音论师之观点的解释91

4.2.8 对于平川彰上述解释的省察与批评93

4.3 重新评估《相应部》〈缘经〉之「界」义93

4.3.1 从文法分析解读《相应部》〈缘经〉之「界」义93

4.3.2 「界」之范围义95

4.3.3 界与法性98

4.4 小结100

5缘起之谛101

摘要101

5.1 前言102

5.2 问题之提出103

5.2.1 四谛是缘起教学之整理103

5.2.2 问题之提出106

5.3 缘起与四谛的交涉106

5.3.1 缘起与四谛之教理类型106

5.3.2 缘起与四谛之相似处:如、不离如、不异如108

5.3.3 苦谛与缘起之交涉111

5.3.4 集谛与缘起的交涉113

5.3.5 灭谛与缘起之交涉116

5.3.6 道谛与缘起之交涉117

5.4 缘起之谛122

5.4.1 谛的四重性122

5.4.2 谛为「要义」义125

5.5 小结126

6缘起之食129

摘要129

6.1 前言130

6.1.1 问题之提出130

6.1.2 相关研究成果之检视131

6.2 初期佛教之「食」义132

6.2.1 一切众生由食而存132

6.2.2 六根与食(eat )135

6.2.3 六根之食(food)137

6.3 缘起与食之交涉141

6.3.1 四食:初期佛教对于食物种类的分析141

6.3.2 缘起系列里之「食」支142

6.4 缘起之食144

6.4.1 食义之普遍性144

6.4.2 食(food)即缘(paccaya)146

6.4.3 食(eat )即缘起概念之一般性意义146

6.5 小结147

7结论149

7.1 本文的研究目的回顾149

7.2 本文结论150

7.2.1 关于「缘起」之结论150

7.2.2 关于「界」之结论151

7.2.3 关于「谛」之结论151

7.2.4 关于「食」之结论152

7.2.5 结论152

8参考文献153

8.1 佛教典籍154

8.2 工具书156

8.3 专书与论文158

8.3.1 中日文参考书目158

8.3.2 西文参考书目16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