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孙广仁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80156239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83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1
1.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与结构3
1.3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4
1.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8
1.5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11
1.6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16
1.7 病、证、症的基本内涵17
1.8 辨病与辨症相结合18
2 哲学基础21
2.1 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21
2.2 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源流25
2.3 精气理论的层次结构29
2.4 《内经》中精及精气的含义辨析30
2.5 《内经》中气的含义辩析33
2.6 古代哲学气-元论疏释39
2.7 气机与气化辨析41
2.8 气的中介作用及其理论意义44
2.9 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与中医学的生命本原说46
2.10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精气理论的影响50
2.11 阴阳是指事物实体之本身还是其属性54
2.12 阴阳概念的内涵及其与矛盾的区别55
2.13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与绝对性56
2.14 物质与功能能否分称阴阳58
2.15 阴阳的二分法、三分法及太少划分59
2.16 阴阳交感的内在机理61
2.17 阴阳互藏的理论意义64
2.18 阴阳的对立制约与动态平衡66
2.19 阴阳互根内涵的演进68
2.20 阴阳的相互排斥和吸引71
2.21 阴阳消长的形式及其机理72
2.22 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和条件74
2.23 阴阳自和的机理和意义75
2.24 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整体联系78
2.25 人体生命规律的阴阳阐释79
2.26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阴阳阐释80
2.27 疾病防治原则的阴阳阐释85
2.28 五行基本概念的内涵88
2.29 五行学说的形式之源89
2.30 事物五行归类的理论依据和方法92
2.31 五行乘侮发生的机理94
2.32 五行制化与胜复的理论意义95
2.33 人体的五行系统结构97
2.34 疾病传变规律的五行解说99
2.35 疾病防治规律的五行阐释101
2.36 五味合五脏的临床意义105
2.37 情志相胜疗法及其实践意义106
3.1 藏象的基本概念108
3 藏象108
3.2 藏象理论的生成之源110
3.3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113
3.4 五脏精气阴阳概念辨析115
3.5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论119
3.6 “脉由心主”的机理120
3.7 “舌为心窍”的原理121
3.8 “汗为心之液”的临床意义122
3.9 “肺主一身之气”与“脾骨为生气之源”辨析123
3.10 肺主宣降与肺主行水的关系解析124
3.11 肺主行水的内涵及其研究思路126
3.12 “肺合皮毛”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128
3.13 “金实不鸣”与“金破不鸣”诠释130
3.14 “脾为后天之本”与“胃者五脏之本”辨析131
3.15 “脾不主时”的理论与临床意义132
3.16 “脾裹血”与“脾统血”辨134
3.17“脾开窍于口”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135
3.18“治痿独取阳明”的意义136
3.19 肝“体阴而用阳”论138
3.20 肝为“罢极之本”论139
3.21 “肝藏血”与“脾统血”辨140
3.22 肝位于中焦与下焦之辨141
3.23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辨析144
3.24 目为肝窍与“五论说”辨析145
3.25 “肾为先天之本”论147
3.26 “久病及肾”论149
3.27 肾主水的机理150
3.28 “肾为气之根”论152
3.29 真阴真阳辨析152
3.30 “肾主骨”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154
3.31 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联系155
3.32 “六腑以通为用”论156
3.33 “胆心相关”论157
3.34 胃气的含义辨析158
3.35 “胃主通降”论160
3.36 三焦的形态与功能辨析161
3.37 三焦内涵认识的异同辨析164
3.38 三焦气化与脾肺肾司水液代谢的关系辨析165
3.39 腠理的形态与功能辨析166
3.40 “胞”有男女之辨168
3.41 中医学对胞功能的认识169
3.42 “头者精明之府”与脑主神明171
3.43 奇恒之腑与五脏的关系173
3.44 心肾相关论175
3.45 肝肺升降论176
3.46 肺肾相生互用论177
3.48 肝肾与生殖功能的关系178
3.47 “肝肾同源”论178
3.49 脾胃相关论179
3.50 “魄门亦为五脏使”的原理及临床意义181
4 气血漳液精神183
4.1 中医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183
4.2 中医学精、气概念的产生之源185
4.3 气的阴阳两分188
4.4 关于气的生成中的问题191
4.5 关于气的功能中的问题193
4.6 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194
4.7 中医学的元气学说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元气学说196
4.8 营气与卫气的生成之源200
4.9 营卫相偕而行辨析201
4.10 关于血的生成中的问题203
4.11 中医学精气神与古代哲学精气神之比较204
4.12 中医学精气神相关论208
4.13 精血漳液病兼治气的机理210
5 经络213
5.1 经络概念中几个问题的辨析213
5.2 经络概念的演进215
5.3 经络学说的形成之源215
5.4 经络系统的构成及其基本功能217
5.5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价值219
5.6 奇经八脉的循行与功能221
5.7 经脉之间的交会及其相关病证223
5.8 督、任、冲、带四脉与生殖功能的关系224
5.9 经络实质的探讨225
6 病因228
6.1 “三分病因”与“三因学说”之比较228
6.2 中医病因学说的特点229
6.3 六气致病理论的双重性231
6.4 六淫与内生五邪之辨232
6.5 “风为百病之长”论234
6.6 外风、内风、伤风、中风之辨235
6.7 寒邪与湿邪的概念和致病特点之比较237
6.8 伤寒、中寒、表寒、里寒、外寒、内寒之辨析239
6.9 外湿、内湿的含义及其相关性240
6.10 暑邪与火邪的概念和致病特点之比较241
6.11 “暑无内暑”与“火无外火”之辨242
6.12 燥邪的阴阳属性辨析243
6.13 外燥、内燥、温燥、凉燥之辨244
6.14 疠气致病与生物病原之比较246
6.15 心神与七情五志的常变分析248
6.16 情志与五脏精气的关系249
6.17 情志致病首伤心神论250
6.18 “九气为病”解析251
6.19 情志常变与疾病进退253
6.20 病理产物与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255
6.21 痰之有形与无形之辨257
6.22 “百病多由痰作祟”解析258
6.23 “治痰先治气”的机理及临床意义259
6.24 瘀血的致病特点与瘀血证候特点260
6.25 瘀血与出血、血虚、血热的关系261
6.26 痰瘀互结成积论262
6.27 结石的生成机理及致病特点263
6.28 “医过”致病的机理及其现实意义264
7 病机266
7.1 病机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266
7.2 中医病机学的源流268
7.3 正气与免疫272
7.4 中医发病学的整体观273
7.5 “外内合邪”的发病观275
7.6 体质的概念及分类276
7.7 中医学对体质的认识278
7.8 体质与发病的关系280
7.9 邪正盛衰与病证虚实的关系281
7.10 虚实错杂与虚实真假之辨282
7.11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的关系284
7.12 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286
7.13 “阳胜则热”与“阳胜则阴病”辨析287
7.14 阴阳偏衰与阴阳偏胜之寒热辨识288
7.15 阴阳偏衰与阴阳互损之别290
7.16 阴阳格拒与阴阳转化之别292
7.17 亡阴与亡阳的机理与辨识294
7.18 疾病阴阳失调的变化规律295
7.19 气郁为六郁之先论297
7.20 气虚与气陷的联系与区别298
7.21 气逆与气陷之别299
7.22 气闭之诸厥证辨析300
7.23 气脱与亡阳之辨301
7.24 血瘀与瘀血之别303
7.25 津液代谢失常的机理305
7.26 伤津与脱液的区别307
7.27 风气内动的机理及其临床表现308
7.28 “治风先治血”的理论与临床意义310
7.29 内寒生成的机理311
7.30 内寒生成与脾肾的关系312
7.31 内燥产生的机理312
7.32 内火产生的机理313
7.33 少火、壮火、虚火、实火、阴火、阳火之辨314
7.34 君火、相火、龙火、雷火之别315
7.35 火与热之辨316
7.36 风、火、痰之间的关系317
8 诊法319
8.1 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319
8.2 四诊合参的意义319
8.3 恶寒与畏寒之辨320
8.4 潮热类辨321
8.5 气虚发热的机理与审证要点322
8.6 汗证辨析323
8.7 以痛辨析病因病位324
8.8 口渴不多饮的机理与辨证要点325
8.9 多食易饥皆因胃热论325
8.10 失眠与嗜睡论析326
8.11 小便异常的临床意义327
8.12 痛泻论析327
8.13 耳病的审证要点328
8.14 望神诊病的原理329
8.15 假神与病情好转的鉴别329
8.16 色诊的理论依据330
8.17 面白主病论析331
8.18 面红不独主热论331
8.20 观面色察胃气之盛衰332
8.19 面黑与面青主病之异同332
8.21 望色十法须与五色合参333
8.22 目的五轮诊法与临床334
8.23 麻疹与风疹的鉴别334
8.24 望色要注意动态观察335
8.25 白苔主病有表里寒热之分335
8.26 灰苔与黑苔主病辨析337
8.27 舌感觉异常及其临床意义338
8.28 舌下诊的方法与意义339
8.29 望舌应注意常中之变340
8.30 舌色异常与主病341
8.31 腻苔与腐苔辨析342
8.32 寸口分候脏腑源流及其临床价值342
8.33 脉之神、胃、根辨析343
8.34 弦脉与紧脉之辨344
8.35 论迟、数脉象的诊断标准345
9 辨证347
9.1 寒热真假的鉴别347
9.2 虚实真假的鉴别348
9.3 心病脉症论析348
9.4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三证的联系与区别349
9.5 心脉痹阻与心气虚、心阳虚的内在联系350
9.6 肺病辨证要点350
9.7 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犯肺三证的鉴别351
9.8 脾气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脾阳虚四证的内在联系352
9.9 肝病的病理特点353
9.10 论肝气虚证354
9.11 肝气郁与肝气逆辨析357
9.12 肝实火证与肝郁火证辨析358
9.13 肝阴虚证与阴虚动风证辨析358
9.15 肾阴虚证既可闭经又可崩漏的机理359
9.14 肝血虚证与血虚动风证辨析359
9.16 辨证论治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360
9.17 辨证论治中的科学预见362
10 防治原则367
10.1 治未病的内涵及其实践意义367
10.2 治则治法理论的层次结构368
10.3 治则治法与治疗技术的区别370
10.4 “治病求本”与辨证论治辨析371
10.5 正治与反治的异同373
10.6 反治与反佐的辨别374
10.7 标本与阴阳的区别375
10.8 标本之“本”与治病求本之“本”的区别376
10.9 扶正祛邪治则的临床应用377
10.10 损其偏胜与兼补偏衰之辨380
10.11 补其偏衰与阴阳兼补之别381
10.12 三因制宜与整体辨治382
热门推荐
- 3714192.html
- 3127561.html
- 2096659.html
- 55026.html
- 2721524.html
- 2346504.html
- 1987775.html
- 1902190.html
- 1954479.html
- 37547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61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761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600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38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55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24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276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21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68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2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