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典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维澄主编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ISBN:7201013858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953页
- 文件大小:96MB
- 文件页数:9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典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一、总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1
目录一、总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
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2
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3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5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5
基本路线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5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5
基本路线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5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5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6
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条标准6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6
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条标准6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7
四项基本原则7
四项基本原则7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7
改革开放8
改革开放8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8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8
开放是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8
中国的自然状况 (28
开放是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8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8
中国的自然状况 (28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8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9
改革开放要勇于试验、大胆探索9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9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9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9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9
改革开放要勇于试验、大胆探索9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9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依据和条件马克思主义11
列宁主义11
毛泽东思想11
毛泽东思想11
列宁主义11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依据和条件马克思主义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2
科学社会主义12
科学社会主义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2
马克思主义哲学12
马克思主义哲学12
共产主义13
社会主义13
社会主义13
共产主义13
社会主义社会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4
社会主义建设14
社会主义建设14
社会主义社会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4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1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5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15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5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15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15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5
社会主义物质基础16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16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6
社会主义物质基础16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16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16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6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16
社会主义国家17
无产阶级专政17
社会主义国家17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17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7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7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17
无产阶级专政17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18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8
社会主义法制18
社会主义民主18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8
社会主义民主18
社会主义法制18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8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8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18
社会主义分配原则19
社会主义公有制19
社会主义公有制19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19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19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
社会主义分配原则19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20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20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20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20
社会主义改革21
社会主义竞争21
社会主义改革21
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21
社会主义竞争21
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21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2
社会主义文化2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2
社会主义文化2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23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23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23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24
实事求是24
群众路线24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24
实事求是24
群众路线24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25
中国国情25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25
中国国情25
中国的历史26
中国的历史26
中国的民族27
中国的民族27
中国的口27
中国的口27
中国的社会环境29
中国的社会环境29
中国的行政区划30
中国共产党30
中国共产党30
中国的行政区划30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31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31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31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31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32
中国共产党的纲领32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32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32
中国共产党的纲领32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32
三、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34
国民经济的恢复34
国民经济的恢复34
三、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34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5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5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35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35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6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6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7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7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7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7
第一个五年计划38
第一个五年计划3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39
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39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39
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39
《论十大关系》40
《论十大关系》40
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41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41
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41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41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42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42
《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1956年)43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43
《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1956年)43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43
中国经济体制的形成44
中国经济体制的形成44
中国政治体制的建立45
中国政治体制的建立45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46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46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47
1956、1957年国民经济的“冒进”与“反冒进”47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47
1956、1957年国民经济的“冒进”与“反冒进”47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48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48
“大跃进”运动49
“大跃进”运动49
人民公社化运动49
人民公社化运动49
庐山会议及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50
庐山会议及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50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51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51
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52
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52
1962年初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53
1962年初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53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53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53
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54
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54
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55
毛泽东关于反对和平演变的思想55
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55
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55
毛泽东关于反对和平演变的思想55
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55
刘少奇关于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56
刘少奇关于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的观点56
刘少奇关于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56
刘少奇关于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的观点56
周恩来关于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观点57
周恩来提出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的观点57
周恩来关于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观点57
周恩来提出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的观点57
陈云提出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等观点58
邓小平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58
陈云提出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等观点58
邓小平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58
朱德提出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59
邓子恢提出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59
邓子恢提出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59
朱德提出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59
学雷锋运动60
学雷锋运动60
农业学大寨运动61
工业学大庆运动61
工业学大庆运动61
农业学大寨运动61
两参一改三结合62
两条腿走路的方针62
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62
农轻重次序62
两条腿走路的方针62
两参一改三结合62
农轻重次序62
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62
1963年至1966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63
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提出63
1963年至1966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63
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提出63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65
“文化大革命”65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65
“文化大革命”65
周恩来1972 年的纠“左”66
周恩来1972 年的纠“左”66
四五运动67
邓小平1975 年的全面整顿67
四五运动67
邓小平1975 年的全面整顿67
毛泽东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68
毛泽东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68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69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69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71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71
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72
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72
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73
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73
经济建设的十条方针74
社会主义再生产74
外延扩大再生产74
内涵扩大再生产7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7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74
内涵扩大再生产74
外延扩大再生产74
社会主义再生产74
经济建设的十条方针74
发展科技的基本方针75
发展科技的基本方针75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76
非生产性建设76
生产性建设76
生产性建设76
非生产性建设76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76
新技术革命与现代化建设76
新技术革命与现代化建设76
翻两番77
“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77
国民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77
国民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77
“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77
翻两番77
温饱程度78
温饱程度78
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目标的实现78
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78
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目标的实现78
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78
恩格尔系数和小康生活水平79
小康水平79
温饱工程79
温饱工程79
恩格尔系数和小康生活水平79
小康水平79
搞建设先要弄清国情80
中国实现小康水平的主要差距80
艰苦奋斗、勤俭建国80
搞建设先要弄清国情80
中国实现小康水平的主要差距80
艰苦奋斗、勤俭建国80
计划生育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81
社会主义人口规律81
社会主义人口规律81
计划生育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81
持续、稳定、协调发展82
持续、稳定、协调发展82
量力而行、稳步前进83
经济社会发展计划83
经济社会发展计划83
发展是绝对的,稳定、协调是相对的83
量力而行、稳步前进83
发展是绝对的,稳定、协调是相对的83
“六五”计划的完成84
“六五”计划的完成84
“七五”计划的完成84
“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制订84
“七五”计划的完成84
“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制订84
三峡工程及其论证和决策85
三峡工程及其论证和决策85
提高经济效益86
经济发展速度86
经济发展速度86
提高经济效益86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87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87
1984年到1988 年的经济过热87
1984年到1988 年的经济过热87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87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87
山东桓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88
山东桓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88
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89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89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89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89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89
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89
社会主义国有经济90
社会主义国有经济90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90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90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营经济91
中外合营企业91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体经济91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营经济91
中外合营企业91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体经济91
企业集团92
企业集团92
中外合资企业92
中外合作企业92
中方所有、外方租赁式企业92
外商独资企业92
外商独资企业92
中方所有、外方租赁式企业92
中外合作企业92
中外合资企业92
乡镇企业93
专业户93
乡镇企业产值超过纯农业产值93
乡镇企业93
专业户93
乡镇企业产值超过纯农业产值93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94
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94
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94
国有资产产权的明确形式94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94
国有资产产权的明确形式94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租赁制95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股份制95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股份制95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租赁制95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95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95
企业自主权95
企业自主权95
厂长负责制96
政企分开96
厂长负责制96
政企分开96
企业兼并97
优化劳动组合97
企业兼并97
优化劳动组合97
四川的企业扩权试点98
首钢经验98
首钢经验98
四川的企业扩权试点98
满负荷工作法99
清理“三乱”99
清理“三乱”99
满负荷工作法99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00
清理“三角债”100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100
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100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100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00
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100
清理“三角债”100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多种分配方式101
文教卫生基金101
社会主义保障基金101
社会主义消费基金101
社会主义积累基金101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多种分配方式101
社会主义消费基金101
社会主义保障基金101
文教卫生基金101
社会主义积累基金101
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102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102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102
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102
个人收入103
工资总额103
劳动差别103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03
个人收入103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03
劳动差别103
工资总额103
消除两极分化104
社会主义工资和奖金104
消除两极分化104
职工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104
职工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104
社会主义工资和奖金104
克服平均主义105
结构工资制105
克服平均主义105
结构工资制105
安徽的农村改革106
四川的农村改革106
安徽的农村改革106
改革开放方针的提出106
改革开放方针的提出106
四川的农村改革106
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推广107
双层经营107
大包干107
大包干107
双层经营107
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推广107
以工代赈108
扶贫108
包产到户108
“老少边穷”地区108
“老少边穷”地区108
扶贫108
以工代赈108
包产到户108
经济体制改革109
农村改革试验109
农村改革试验109
经济体制改革109
计划体制改革110
投资体制改革110
计划体制改革110
投资体制改革110
财政体制改革111
价格体系改革111
财政体制改革111
价格体系改革111
金融体制改革112
复式预算112
复式预算112
金融体制改革112
商业体制改革113
流通体制改革113
流通体制改革113
商业体制改革113
外贸体制改革114
商业的“四放开”114
工资制度的改革114
劳动体制改革114
商业的“四放开”114
外贸体制改革114
工资制度的改革114
劳动体制改革114
中国房改的三个阶段四条原则115
住房制度的改革115
中国房改的三个阶段四条原则115
住房制度的改革115
统购制度的改革116
县级综合改革试点116
统购制度的改革116
县级综合改革试点116
双轨制117
派购制度的改革117
利改税117
派购制度的改革117
利改税117
双轨制117
对外开放118
对外开放118
横向经济联系118
经济计划单列城市118
经济计划单列城市118
横向经济联系118
对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119
经济特区119
经济特区119
对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119
经济技术开发区120
外向型经济120
保税区120
经济技术开发区120
外向型经济120
保税区120
沿海经济发展战略121
沿海经济开放区121
沿海开放城市121
沿江开放城市121
沿海经济发展战略121
沿海经济开放区121
沿海开放城市121
沿江开放城市121
沿边开放城市121
沿边开放城市121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22
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全方位进一步开放122
深圳经济特区122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22
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全方位进一步开放122
深圳经济特区122
汕头经济特区123
珠海经济特区123
珠海经济特区123
汕头经济特区123
厦门经济特124
厦门经济特124
海南经济特区125
海南经济特区125
自办开发区126
洋浦经济开发126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126
洋浦经济开发126
自办开发区126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126
浦东的开发127
珠江三角洲开放区127
浦东的开发127
珠江三角洲开放区127
天津港保税区128
天津港保税区128
江苏张家港保税区129
广州黄埔保税区129
大连保税区129
深圳沙头角保税区129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129
温州经验129
温州经验129
江苏张家港保税区129
广州黄埔保税区129
大连保税区129
深圳沙头角保税区129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129
苏南经验130
阜阳经验130
耿车经验130
晋江经验130
珠江经验130
珠江经验130
晋江经验130
耿车经验130
阜阳经验130
苏南经验130
大邱庄经验131
窦店经验131
刘庄经验131
大邱庄经验131
刘庄经验131
窦店经验131
海安经验132
深圳经验132
蛇口经验132
沪郊经验132
海安经验132
深圳经验132
蛇口经验132
沪郊经验132
胶东经验133
胶东经验133
昆山经验135
昆山经验135
计划经济136
资源配置136
指令性计划136
指导性计划136
指导性计划136
指令性计划136
计划经济136
资源配置136
计划调节137
市场经济137
市场调节137
计划调节137
市场调节137
市场经济137
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138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38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38
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138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39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139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39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139
宏观调控14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40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140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14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40
宏观调控140
社会主义市场141
生活资料市场141
生产资料市场141
微观搞活141
社会主义市场141
生产资料市场141
生活资料市场141
微观搞活141
劳务市场142
集贸市场142
技术市场142
劳务市场142
集贸市场142
技术市场142
金融市场143
人才市场143
信息市场143
房地产市场143
房地产市场143
信息市场143
人才市场143
金融市场143
现货市场144
期货市场144
证券市场144
现货市场144
证券市场144
期货市场144
人民币特种股票145
建立和完善证券交易所145
有价证券145
有价证券145
人民币特种股票145
建立和完善证券交易所145
货币发行量146
通货膨胀的产生和控制146
通货膨胀的产生和控制146
货币发行量146
上海证券交易所146
上海证券交易所146
深圳证券交易所146
深圳证券交易所146
市场本系的发育和完善147
义乌小商品市场147
市场本系的发育和完善147
义乌小商品市场147
白沟小商品市场148
白沟小商品市场148
汉正街小商品市场148
汉正街小商品市场148
淄博专业市场149
常熟小商品市场149
淄博专业市场149
常熟小商品市场149
上海金属交易所150
郑州粮食市场150
上海金属交易所150
郑州粮食市场150
北京化工交易市场151
深圳人才市场151
沈阳技术市场151
北京技术市场151
北京化工交易市场151
全国外汇调剂中心公开市场151
中国轻纺城151
全国外汇调剂中心公开市场151
北京技术市场151
沈阳技术市场151
深圳人才市场151
中国轻纺城151
国际技术合作152
国际技术合作152
国际劳务合作152
国际经济技术交流152
珠江三角洲文化市场152
国际劳务合作152
国际经济技术交流152
珠江三角洲文化市场152
技术引进153
劳务输出153
对外经济援助153
对外经济谈判和经济合同153
劳务输出153
技术引进153
对外经济援助153
对外经济谈判和经济合同153
对外贸易顺差和逆差154
外汇储备154
关税壁垒和市场准入154
经济立法154
对外贸易顺差和逆差154
外汇储备154
关税壁垒和市场准入154
经济立法154
经济合同155
经济仲裁155
经济司法155
经济合同155
经济司法155
经济仲裁155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企业破产制度156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企业破产制度15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157
人民民主专政157
人民民主专政157
国体157
国体15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157
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157
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157
现阶段中国的阶级关系158
人民代表大会制158
政体158
政体158
现阶段中国的阶级关系158
人民代表大会制158
人民内部矛盾159
中国农民阶级159
中国工人阶级159
中国工人阶级159
中国农民阶级159
中国知识分子159
人民内部矛盾159
中国知识分子159
敌我矛盾160
解放思想160
生产力标准160
敌我矛盾160
解放思想160
生产力标准160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161
“两手抓”的方针161
两种改革开放观161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161
“两手抓”的方针161
两种改革开放观161
安定团结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前提162
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162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将是一个长期任务162
安定团结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前提162
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162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将是一个长期任务162
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163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163
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163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163
民主是手段,也是目的163
民主是手段,也是目的163
民主建设要制度化、法律化164
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164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64
人民当家做主164
民主建设要制度化、法律化164
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164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64
人民当家做主164
中国的人权165
中国的国家机构165
政治体制改革165
中国的国家机构165
政治体制改革165
中国的人权165
中国的国家行政制度166
中国的国家行政制度166
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166
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166
中国的选举制度167
中国的行政监督制度167
中国的行政监督制度167
中国的选举制度167
市管县体制168
市管县体制168
中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168
中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168
基层民主生活制度169
基层民主生活制度169
信访制度169
信访制度169
居民委员会制度170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170
新时期的村级管理170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170
居民委员会制度170
新时期的村级管理170
村民自治制度171
村民自治制度171
廉政建设172
精简机构、提高效率172
廉政建设172
精简机构、提高效率172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73
法制建设173
以法治国173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73
以法治国173
法制建设173
中国的法律监督制度174
中国的法律监督制度174
中国的司法制度174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74
中国的司法制度174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74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75
人民调解制度175
中国的公证制度175
中国的律师制度175
中国的律师制度175
中国的公证制度175
人民调解制度175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75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特点176
新时期统一战线两个范围的联盟176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176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特点176
统一战线176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176
新时期统一战线两个范围的联盟176
统一战线176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7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77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7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77
中国民主党派178
中国社会团体178
中国民主党派178
中国社会团体178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178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178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79
中国共产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179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79
中国共产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179
新时期党的侨务政策179
新时期党的侨务政策179
一国两制180
中国共产党对台方针政策180
一国两制180
中国共产党对台方针政策180
中国政府对香港、澳门问题的政策18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8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形成18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8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形成181
中国政府对香港、澳门问题的政策181
拨乱反正182
拨乱反正182
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183
四项基本原则的重申183
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183
四项基本原则的重申183
落实党的干部政策184
平反冤假错案184
落实党的干部政策184
平反冤假错案184
为地主、富农等“四类分子”摘帽185
民族政策的落实185
纠正反右斗争扩大化的错误185
为地主、富农等“四类分子”摘帽185
民族政策的落实185
纠正反右斗争扩大化的错误185
宗教政策的落实186
对归侨、侨眷政策的落实186
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186
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186
宗教政策的落实186
对归侨、侨眷政策的落实186
确立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87
对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经验的总结187
区别原工商业者中的劳动者187
区别原工商业者中的劳动者187
对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经验的总结187
确立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87
首次全国县级直接选举188
首次全国县级直接选举188
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189
1982年到1984年的机构改革189
1982年到1984年的机构改革189
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189
农村政社分开190
反对精神污染的斗争190
农村政社分开190
反对精神污染的斗争190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育191
1986年底开始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19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19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191
1986年底开始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191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育191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192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192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93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9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19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19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195
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195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195
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195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196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196
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197
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197
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197
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197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198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198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199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199
社会主义道德200
社会主义道德200
共产主义道德200
共产主义道德200
共同理想201
爱国主义201
爱国主义201
共同理想201
集体主义202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202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202
集体主义202
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203
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203
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204
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204
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205
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205
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205
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205
职业道德206
移风易俗206
职业道德206
移风易俗206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207
五讲四美三热爱207
五讲四美三热爱207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207
“五一”劳动奖章(奖状)208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208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208
“五一”劳动奖章(奖状)208
“新长征突击手(队)”209
“三八”红旗手(集体)209
学习赖宁活动209
“新长征突击手(队)”209
“三八”红旗手(集体)209
学习赖宁活动209
“全民文明礼貌月”210
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210
“全民文明礼貌月”210
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210
保定地区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的经验211
保定地区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的经验211
关于人生目的的讨论212
普法教育212
普法教育212
关于人生目的的讨论212
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214
“扫黄”工作214
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214
“扫黄”工作214
除“六害”斗争215
除“六害”斗争215
职工读书活动216
职工读书活动216
“文化专业户”217
珠江三角洲的群众文化活动217
山东泰安村街文化大院217
山东泰安村街文化大院217
珠江三角洲的群众文化活动217
“文化专业户”217
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218
文艺体制改革218
文艺体制改革218
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218
“双百”方针219
“双百”方针219
“二为”方针219
“二为”方针219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220
“推陈出新”220
一手抓整顿,一手抓繁荣220
“推陈出新”220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220
一手抓整顿,一手抓繁荣220
科技体制改革221
科技体制改革221
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222
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222
知识产权223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223
知识产权223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223
技术市场224
科技攻关计划224
技术市场224
科技攻关计划224
“星火”计划225
“星火”计划225
“火炬”计划226
“燎原”计划226
“863”计划226
“火炬”计划226
“燎原”计划226
“863”计划226
“丰收”计划227
“丰收”计划227
攀登计划228
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228
攀登计划228
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228
中国高科技研究开发的重大突破性成果229
山东平度经科教结合发展战略229
高新技术开发区229
高新技术开发区229
中国高科技研究开发的重大突破性成果229
山东平度经科教结合发展战略229
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230
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230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231
北京四通集团公司231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231
北京四通集团公司231
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232
首台“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232
首台“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232
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232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233
中国卫星发射中心233
中国卫星发射中心233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233
发射试验通信卫星234
中国航天测控网234
“远望”号航天测量船234
“一箭三星”发射成功234
发射试验通信卫星234
中国航天测控网234
“一箭三星”发射成功234
“远望”号航天测量船234
“澳赛特B1”卫星发射成功235
发射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235
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成功235
“澳赛特B1”卫星发射成功235
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成功235
发射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235
南极科学考察236
一箭射双星“瑞星”上太空236
第二代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发射成功236
南极科学考察236
一箭射双星“瑞星”上太空236
第二代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发射成功236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37
教育体制改革237
教育体制改革237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37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恢复238
普通高校助学金制度改革238
集资办学238
希望工程238
学位制度的建立238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恢复238
集资办学238
普通高校助学金制度改革238
学位制度的建立238
希望工程238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39
教师节239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39
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239
教师节239
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23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事业的发展24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事业的发展24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24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24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技事业的发展24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技事业的发展24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体育事业的发展24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体育事业的发展24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24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24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24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246
新时期邓小平关于军队建设的思想248
新时期邓小平关于军队建设的思想248
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军事毛泽东军事思想248
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军事毛泽东军事思想248
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249
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249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根本职能250
国防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250
国防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250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根本职能250
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任务251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251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251
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任务251
军队正规化建设252
军队建设以现代化为中心252
军队正规化建设252
军队建设以现代化为中心252
军队革命化建设253
军队建设要在改革中前进253
军队建设要在改革中前进253
军队革命化建设253
武器装备现代化254
质量建军科技强军254
质量建军科技强军254
武器装备现代化254
国防科研要走在前255
国防科研要走在前25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设置256
中国的核政策256
中国的核政策25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设置256
合成军队体制257
中国人民武装力量体制257
中国人民武装力量体制257
合成军队体制257
领导机关的组织编制258
领导机关的组织编制258
部队的组织编制259
部队的组织编制259
院校和国防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组织编制260
院校和国防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组织编制260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260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260
预备役制度261
预备役制度261
建立适应现代战争的科学的编制体制261
建立适应现代战争的科学的编制体制261
军队体制编制改革和精简整编262
百万大裁军262
军衔制度的恢复262
军队体制编制改革和精简整编262
百万大裁军262
军衔制度的恢复262
文职干部制度的设置264
文职干部制度的设置264
士官制度264
建立和完善中国现代军事科学体系264
建立和完善中国现代军事科学体系264
士官制度264
五种作战能力265
战斗力标准265
国防经济学265
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265
五种作战能力265
战斗力标准265
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265
国防经济学265
一体化教育训练266
提高诸军兵种协同作战能力266
一体化教育训练266
提高诸军兵种协同作战能力266
军队院校教育的指导方针267
军队院校教育的指导方针267
军队院校建设267
军队院校建设267
华北地区核条件下的作战演习268
中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268
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268
军队后勤管理改革268
军队后勤管理改革268
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268
华北地区诸军兵种合成作战演习268
中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268
华北地区诸军兵种合成作战演习268
华北地区核条件下的作战演习268
从严治军269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管理教育269
从严治军269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管理教育269
军队基层建设270
军队基层建设270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271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27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72
军队干部队伍建设272
军队干部队伍建设27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72
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军事民主273
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273
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军队政治工作273
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273
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军事民主273
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军队政治工作273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274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274
“双拥活动”275
“四有三讲两不怕”275
“双拥活动”275
“四有三讲两不怕”275
支援国家建设276
军民共建活动276
支援国家建设276
军民共建活动276
抢险救灾277
国防观念277
抢险救灾277
国防教育277
国防观念277
国防教育277
兵民是胜利之本278
兵民是胜利之本278
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外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279
中国对外政策的总方针279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79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79
中国对外政策的总方针279
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外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279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80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280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80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280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281
中国关于建立世界政治新秩序的基本主张281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281
中国关于建立世界政治新秩序的基本主张281
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外交政策282
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外交政策282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283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283
中国对拉美关系四项原则283
中国与非洲国家发展关系的六项原则283
中日关系四项原则283
中国对中东问题的五点主张283
中日关系四项原则283
中国与非洲国家发展关系的六项原则283
中国对拉美关系四项原则283
中国对中东问题的五点主张283
中国关于海湾问题的基本立场283
中国关于海湾问题的基本立场283
中美建交284
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的建立284
中美1982年8月17日联合公报284
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的建立284
中美建交284
中美1982年8月17日联合公报284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285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285
中苏关系正常化285
中苏关系正常化285
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286
中国被接纳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286
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发展286
中国被接纳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286
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发展286
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286
中国同非洲国家经济合作的四项原则287
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287
中国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五项原则287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287
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立场287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287
中国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五项原则287
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287
中国同非洲国家经济合作的四项原则287
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立场287
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288
中国申请恢复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缔约国地位288
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288
中国申请恢复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缔约国地位288
中国同韩国互设贸易办事处和正式建交288
中国加入亚洲开发银行288
中国加入亚洲开发银行288
中国同韩国互设贸易办事处和正式建交288
中国就防止核战争问题提出的工作文件289
中国关于禁止化学武器的建议289
中国关于武器转让问题的基本立场289
中国关于裁军问题的基本立场289
中国关于裁军问题的基本立场289
中国关于武器转让问题的基本立场289
中国关于禁止化学武器的建议289
中国就防止核战争问题提出的工作文件289
中国关于缔结禁止使用核武器国际公约的建议290
中国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90
中国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90
中国关于缔结禁止使用核武器国际公约的建议290
中国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公约》291
中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291
中国加入《保护文学和艺术著作的们尔尼公约》291
中国就促进国际核裁军进程提出的工作文件291
中国等五大国协议通过《不扩散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准则》291
中国等五大国协议通过《不扩散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准则》291
中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291
中国加入《保护文学和艺术著作的们尔尼公约》291
中国就促进国际核裁军进程提出的工作文件291
中国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公约》291
各国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由本国的党和人民去选择292
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事务中的基本立场292
不断扩大的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292
中国共产党同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的交往292
中国共产党同外国共产党的关系292
中国共产党处理同兄弟党关系的四项原则292
各国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由本国的党和人民去选择292
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事务中的基本立场292
不断扩大的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292
中国共产党同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的交往292
中国共产党同外国共产党的关系292
中国共产党处理同兄弟党关系的四项原则292
九、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党的建设294
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294
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294
九、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党的建设294
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295
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295
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295
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295
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来进行296
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296
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来进行296
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296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97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断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297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97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断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297
从严治党298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298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298
从严治党298
党的政治建设299
党的政治路线299
党的政治路线299
党的政治建设299
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300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300
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300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300
领导就是服务301
党的领导制度301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301
党的领导制度301
领导就是服务301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301
党的领导方式302
党的领导体制302
党的领导方法302
党的领导方式302
党的领导体制302
党的领导方法302
改革和健全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303
党的领导作风303
改革和健全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303
党的领导作风303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304
党必须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304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304
党的主张要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304
党的主张要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304
党必须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304
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305
党对群众组织的领导305
党对经济建设的领导305
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305
党对经济建设的领导305
党对群众组织的领导305
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306
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306
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306
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306
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306
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306
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307
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307
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307
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307
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308
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308
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308
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308
党对外交工作的领导309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309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309
党对外交工作的领导309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领导体制310
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310
街道、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主要职责和任务310
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310
全民所有制企业党组织的主要职责和任务310
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310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领导体制310
全民所有制企业党组织的主要职责和任务310
街道、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主要职责和任务310
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310
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党的组织的职责和任务311
党内政治生活311
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党的组织的职责和任务311
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的主要职责和任务311
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的主要职责和任务311
党内政治生活311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312
决不能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312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312
决不能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312
实事求是地开展党内两条战线斗争313
党内非对抗性矛盾313
党内对抗性矛盾313
党内非对抗性矛盾313
党内对抗性矛盾313
实事求是地开展党内两条战线斗争313
坚持“三不主义”314
原则上不再用路线斗争的提法314
乡镇干部选聘合同制314
乡镇干部选聘合同制314
坚持“三不主义”314
原则上不再用路线斗争的提法314
党的理论建设315
党的思想路线315
党的理论建设315
党的思想建设315
党的思想路线315
党的思想建设315
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316
党员“三基本”教育316
党员“三基本”教育316
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316
新时期党的宣传工作的任务317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317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317
新时期党的宣传工作的任务317
改革开放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318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318
改革开放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318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318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319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方针319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方针319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319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320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320
党的组织路线321
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的任务321
党的组织路线321
党的组织建设321
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的任务321
党的组织建设321
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322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322
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322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322
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323
党内绝不允许存在派别组织和派别活动323
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323
党内绝不允许存在派别组织和派别活动323
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323
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323
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324
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324
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324
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324
党内重大问题必须由党委民主讨论决定325
党内重大问题必须由党委民主讨论决定325
任何党员不能个人决定重大问题325
任何党员不能个人决定重大问题325
反对个人专断326
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326
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326
反对个人专断326
党的选举制度327
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327
党的选举制度327
党的组织制度327
党的组织制度327
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327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328
选举要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328
党的代表会议制度328
党的代表会议制度328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328
选举要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328
党组制329
党的工作委员会制度329
党委制329
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大会329
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大会329
党的工作委员会制度329
党组制329
党委制329
党的组织生活制度330
中央顾问委员会的设立及其圆满完成历史使命330
中央顾问委员会的设立及其圆满完成历史使命330
党的组织生活制度330
基层党组织的党员代表大会330
党的报告工作制度330
基层党组织的党员代表大会330
党的报告工作制度330
党的干部标准331
党的干部标准331
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331
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331
领导班子建设332
党的干部“四化”方针332
党的干部路线332
党的干部路线332
领导班子建设332
党的干部“四化”方针332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333
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333
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333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333
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334
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334
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334
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334
领导干部必须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335
民主评议干部335
民主推荐干部335
干部管理体制335
干部管理体制335
民主推荐干部335
民主评议干部335
领导干部必须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335
干部分类管理制度336
干部分类管理制度336
选拔任用干部原则和程序337
干部制度改革337
干部制度改革337
选拔任用干部原则和程序337
<热门推荐
- 2817976.html
- 2412991.html
- 1272729.html
- 1979526.html
- 2748497.html
- 1986719.html
- 1448665.html
- 3833672.html
- 2167908.html
- 27054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1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58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96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637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010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711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01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922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1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