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元曲通融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月中主编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 ISBN:7805983100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2581页
- 文件大小:136MB
- 文件页数:135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元曲通融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曲原&吴梅1
制曲&吴梅11
词曲通义&任中敏著 徐沁君校点16
金元的词曲&泽田总清著 王鹤仪译27
驼庵论曲&顾随29
中国文学史稿(十二)&陆侃如 冯沅君33
中国文学史稿(十三)&陆侃如 冯沅君37
南北曲之起源&青木正儿著 王古鲁译38
南北曲之分歧&青木正儿著 王古鲁译44
元曲、散曲的本义&罗忼烈58
元曲的渊源及其与蒙古语的关系&贺昌群61
元曲与少数民族文化&郭英德65
论草原文化对元曲的影响&田同旭70
元曲时代先后考&赵景深73
元代的词曲论&曾永义78
元曲浅说&李汉秋81
曲&褚斌杰82
“大元乐府”考析&叶松林85
从“元曲”谈到戏曲的问题&胡忌87
谈兄弟民族对元曲发展的贡献&门岿88
元前期曲坛与全真教&侯光复93
元曲家考略稿摘钞&孙楷第98
北曲格式变化的因素&曾永义99
关于元曲家的两个问题——答复一位朋友的来信&冯沅君105
北曲形成及发展的轨迹初探&宋绵有106
读曲杂记&隋树森110
读曲札记&陈毓罴111
试论北曲的流变&宋瑞桥112
试论南北曲的合流与发展&孔繁信115
元曲家考略续编&孙楷第120
元曲家考略续编&孙楷第121
元曲家考略续编&孙楷第122
几位元曲家的生平史料&张增元126
元曲五家杂考&宁希元128
宋元“书会”考辨&郭振勤132
元曲四大家浅识&陈绍华134
所谓“元曲四大家”&曾永义138
“关、郑、白、马”与元曲四大家&徐子方142
元代后期曲学史实考辨三则&陆林145
从元曲看元代文人的心态&许金榜148
元代知识分子的心态写照&毛小雨152
“浪子”、“隐逸”的下面——“元曲作家幸福说”商榷&李正民155
喜剧性和理性精神的崛起——元曲形式、内容的底蕴&朱海燕157
论元曲的酣畅美&罗斯宁160
论曲的“放”——兼探词曲不同的审美取向&周云龙164
元曲的程式与技巧&柯迂儒著 周丽苓摘译167
论元代曲论的务实尚用&赵义山169
元曲与莎士比亚戏剧人物比较谈&石宗山174
论元曲中的离经叛道思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熊笃177
关于元曲语词的溯源问题&王学奇187
一曲“绝唱”出几代“雕琢”工——洗练的元曲语言&孔繁信184
浅谈元曲语言与近代汉语研究&安奇燮195
目前元曲语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王学奇196
谈元曲的蒙古方言&严望舒 吴晓铃200
读曲札记&方龄贵201
“把都儿”考略——敬质《元曲释词》作者顾学颉、王学奇两先生&蒋星煜206
活脱儿考&波多野太郎208
论元曲中的歇后语&王学奇 吴振清210
元曲对于明清小说戏剧的影响&贺昌群216
谈元曲兼及“一代之文学”问题&徐子方219
论元代女演员对元曲发展的贡献&王颖221
元曲及诸宫调之所谓“宫调”疑探&洛地224
北曲音乐和元曲的形式与风格&许金榜239
元代之音乐&田边尚雄著 陈清泉译243
诸宫调的“尾”——向翁敏华同志请教&洛地243
李渔论元曲&黄强247
吴梅的古今名剧选&赵景深252
读吴梅曲论&赵景深252
吴梅《南北词简谱》对曲学研究的贡献&武俊达253
贺昌群的元曲概论&赵景深260
读孙楷第先生的学术论著&邓绍基260
扬州元曲家述略&陈绍华264
试谈河南元曲四家&赵景深269
安徽曲家考略&赵景深271
综述关王马白弘扬民族文化&李文珊271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常林炎272
元曲研究的一个新起点&蒋星煜275
我省元曲研究成就卓然&赵淑英 张涛277
元曲研究的新突破&张涛277
元曲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孙国成 周月亮278
四十年来台湾的曲学研究&赖桥本281
日本江户时代的中国元曲研究&王晓平282
美国的曲学研究&任友梅283
元曲在国外&王丽娜284
《美国的曲学研究》、《关王马白名剧在国外》补订&何贵初291
以当代意识重构元曲史新格局&宁宗一292
元杂剧之渊源&王国维296
读《宋元戏曲史》&赵景深309
中国戏剧研究&Kate Buss310
元人杂剧论略(上)&罗锦堂311
元人杂剧论略(中)&罗锦堂316
元人杂剧论略(下)&罗锦堂320
论元杂剧&严敦易323
读《论元杂剧》&傅璇琮329
反对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庸俗社会学倾向——评严敦易同志《论元杂剧》&邓绍基332
略论宋杂剧(金院本)对元代北曲杂剧形成的影响&蒋中崎337
元杂剧的形成和兴起&王季思340
元杂剧体制规律的渊源与形成&曾永义343
论元杂剧艺术的渊源与发展&季国平361
元人戏剧史论初探&陆林365
元杂剧是怎样形成的&朱光荣369
试论元剧的繁荣&李春祥374
谈戏曲在元代繁荣的原因&张燕瑾378
论元杂剧繁荣的原因&朱光荣382
元杂剧繁荣原因之我见&华生387
杂剧的繁荣与元代统治者的关系&刘祯392
金元文士之沉沦与元杂剧的兴盛&张大新 张进德395
元代女演员与戏曲繁荣&徐适端400
西域少数民族戏剧及其与祖国内地的文化交流关系&郝浚402
论元杂剧与元代法制&张培田406
元代文人剧与科举制度&吴秀华413
论元代以曲取士&朱建明415
和谭正璧先生商榷元代是否以曲取士的问题&周妙中420
元废科举非杂剧发达原因论&任志初422
论元杂剧的兴盛与金元汉人世侯之关系&田同旭427
元杂剧和元代节日文化(上)&罗斯宁433
元杂剧和元代节日文化(下)&罗斯宁437
金元戏剧的新资料——“针儿线”和“清闲真道本”&胡忌440
由南戏传奇资料臆测北杂剧中的一项悬疑&张敬441
杂剧的北兴和南渡&孔繁信447
元代南北剧曲的文化特征及其成因&许建平450
元杂剧作家兼作南戏说&门岿454
关于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的争议&郭英德 郝诗仙456
元代社会与杂剧兴衰&刘荫柏459
元杂剧兴衰的历史启示&季国平466
元杂剧作家职官考略&田同旭470
元杂剧作家身份初探&郭英德473
论元杂剧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郭英德478
元杂剧中所反映的文人心态特征&胡金望482
宣泄:元杂剧作家发抒心灵之气的独特方式&刘彦君484
论古代戏曲心理过程的描写&周寅宾487
隐逸·再现·表现同体——元杂剧二题&周月亮 陈述曾493
感伤情绪——元代社会对杂剧作家的心理感应&沈国仪495
挫折、抑郁、自信、理想——从元杂剧看元文人的爱情世界&阙真499
论宋元戏曲中文人仕婚观的差异&田同旭503
略论元杂剧中反传统的婚姻价值观&李令媛507
元剧的现实主义精神&宋汉濯510
论元杂剧的时代精神&郭英德516
论元杂剧思想内容的若干特征&邓绍基520
论元杂剧作品中的梦&刘树胜 张涛524
杂剧中鬼神世界的意识形态&曾永义528
论元杂剧里的鸨母形象&刘树胜533
论元代文人剧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吴秀华537
元人杂剧反映元代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李春祥540
现存元人杂剧之分类&罗锦堂547
论元杂剧的分类研究&赵山林558
元杂剧主要流派探析&汤易水561
元杂剧分折的问题&曾永义566
元杂剧中“悬念”的运用&许金榜567
元剧三家风格论&张燕瑾569
论元杂剧的历史地位&张燕瑾573
元杂剧与正统文学&幺书仪578
论元杂剧的传播及其意义&季国平581
元杂剧艺术对《三国演义》的影响&罗斯宁586
从元杂剧与《三言》、《二拍》的情变故事中看商人形象的变化&霍现俊590
试论元杂剧之流派特征&刘坎龙592
元杂剧构建的中国古典喜剧的民族特征&刘文德595
元代爱情喜剧主题分析&冯瑞龙598
论元杂剧中的喜剧性类型形象&郭英德602
元代爱情喜剧中的喜剧英雄与滑稽人物&冯瑞龙607
元杂剧的喜剧艺术&蒋松源611
谈元杂剧的大团圆结局&幺书仪618
南戏家的愤怒和元曲家的美梦——论婚变戏与团圆戏的美学差异&田同旭622
草原民族审美理想与元剧“大团圆”模式的定型——草原文化与元杂剧研究之一&许建平626
论元代四大爱情剧的大团圆结局&阙真629
元代士妓爱恋杂剧的文化解读&张进德633
元代爱情喜剧的语言分析&冯瑞龙638
元杂剧悲剧原型研究&麻文琦642
元代爱情悲剧主题分析&冯瑞龙650
元代爱情悲剧结构分析&冯瑞龙655
元代爱情悲剧人物分析&冯瑞龙657
元代爱情悲剧语言分析&冯瑞龙662
元代爱情悲喜剧主题分析&冯瑞龙666
试谈元杂剧悲剧的鉴别标准&宋常立672
试谈元代悲剧作家的忧患意识——读元“四大悲剧”有感&寇士恺678
元杂剧的悲剧艺术&蒋松源679
元代公案戏论略&李汉秋687
试论元杂剧清官戏的思想意义&吴毓华691
清官形象与文化遗产的两重性&李真瑜696
元代包公戏与中国法文化&李春祥698
元曲中的包公戏&徐朔方702
元代包公戏新探&李春祥705
元杂剧包公戏发案情节“透明”的构思艺术&郭振勤708
元杂剧中的吏员形象&颜长珂710
照耀人心的双日——论元杂剧中的“包公戏”和“水浒戏”&佘大平717
元人水浒杂剧的忠义思想&佘大平720
元人水浒戏简论&李春祥723
元明杂剧中的黑旋风李逵&陈汝衡728
元代三国戏简论&李春祥738
元杂剧的家庭伦理剧&罗斯宁745
略论元代“绿林杂剧”&李真瑜749
元代爱情剧体式浅说&李真瑜750
神仙道化剧与元代社会&侯光复752
谈元代神仙道化剧与全真教联系的问题&侯光复756
元杂剧妓女题材戏略论&周晓痴762
论元杂剧中妓女形象&落馥香766
完整的梦幻系统——元代鬼魂戏新论&李正民 曹凌燕774
演人·借鬼演人·再演人——论古代戏曲题材的嬗变&田同旭777
略论中州古剧&李春祥781
临安杂剧钩沉&廖奔785
元杂剧的人物塑造&许金榜789
元杂剧在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特点&索罗金著 李明滨编译795
元剧宾白论&朱泽吉796
元人杂剧中宾白是谁作的&尹明800
元杂剧的语言风格&许金榜801
元剧“冲末”“外末”辨释——读曲札记&黄天骥805
元明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王学奇808
活跃于闽南、湖汕、海南人方言口语中的元杂剧口语词&王永炳817
从戏剧看佛典&罗锦堂823
《六十种曲》校点者的自白——谨以此文纪念郑振铎师和叶圣陶老人&吴晓铃837
试论元杂剧对明清杂剧的影响&陈美林839
能唱的元杂剧&罗锦堂844
有关元人杂剧搬演的四个问题&曾永义862
试论古剧脚色“净”&康保成872
元人戏曲表演论初探&陆林878
元代报冤类杂剧的搽旦类型脚色&范长华885
元杂剧结构、音乐及演出情况简说&刘荫柏893
北曲杂剧演唱人性别的讨论&胡忌900
元杂剧的上下场艺术&魏子云902
《单刀会》上下场补说&魏子云909
谈杂剧的收场——读《也是园古今杂剧考》札记&胡忌909
冲州撞府:从瓦舍勾栏到庙会戏台——元杂剧活动方式考察&廖奔912
说北曲杂剧系由女性演唱&叶玉华916
论元代杂剧的扮演问题&启功917
元代壁画中的元剧演出形式&周贻白921
山西洪洞明应王殿戏曲壁画新探&周国雄923
侯马董氏墓中五个砖俑的研究&周贻白928
散曲学概说&门岿930
“元人散曲”六论&曾永义939
元散曲杂谈&江巨荣948
与罗忼烈教授论元曲书(一)——如何评价元散曲&王季思956
散曲语言对正宗文学语言的偏离&王星琦959
与罗忼烈教授论元曲书(二)——关汉卿的年代和《西厢记》第五本作者问题&王季思963
散曲得名于何时&田守真966
散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黄卉968
元散曲对元杂剧的中介作用&罗斯宁971
被抛弃的悲哀&薛晓蔚974
元散曲隐逸主题再认识&朱万曙977
一个虚假的繁荣景象——论元散曲中农村题材的作品&田同旭981
论元代西域少数民族诗人散曲创作之价值&刘坎龙985
元散曲:生命的独特表现与证实——元散曲审美本质的现代诠释&谢真元989
马致远、张可久等散曲创作活动年代论考&赵义山991
绚丽多姿的色彩世界——元散曲审美特征新探&谢真元994
关、马散曲及元散曲两大思潮的殊途与同归&田守真999
元代散曲的文化品位研探——兼与唐诗宋词之比较研究&叶松林1001
元代“代言体”散曲论略&王毅1005
“唱赚”是孕育散曲的胚胎——散曲成因杂说&庄克华1009
试论北散曲的嬗变轨迹与流变趋势&孔繁信1011
浅谈散曲与戏曲发展的关系&谭源材1015
元代散曲对传统的叛离&许金榜1017
对人世和人生的悲剧性观照——论元代散曲中的叹世怀古作品&许金榜1020
浅谈元散曲女性形象塑造的两种倾向&高爽1024
元代艺妓与元散曲&罗斯宁1027
兄弟民族对元散曲形成和发展的贡献&谢真元1031
元人小令试探&汪志勇1035
元人散套试探&汪志勇1040
元散曲五十六首系年考略&熊笃1045
元明散曲中所见双渐苏卿资料研究&李殿魁1049
论元散曲的比喻艺术&王毅1060
挚情率直假亦真——论元散曲的言情艺术&王毅1065
元人散曲中的拟声词&周碧香1070
试论周德清为代表的元人戏曲语言声律论&陆林1075
《全元散曲》无名氏风情小令初探&范长华1081
论明代散曲繁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小曲对散曲发展的巨大影响&门岿1083
以曲言志沉郁悲壮——清初散曲学习札记&汤易水1086
《甜斋乐府》论略&毛炳身1088
散曲演唱方法管窥&刘依群1091
元刊本《辍耕录》&赵景深1092
试论周德清的《作词十法》&叶长海1093
元代曲坛的一场论争——周德清批评杨朝英和贯云石的历史公案&邓绍基1096
夏庭芝与《青楼集》析探&范长华1101
关于夏庭芝《青楼集》的杂说&孔繁信1115
夏庭芝对元曲史的巨大贡献&董仲湘1118
《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小记&王季思1119
燕南芝庵和他的《唱论》&黄卉1120
《点鬼录》、《点鬼簿》与《录鬼簿》&蒋星煜1124
《点鬼簿》与《录鬼簿》&张人和1127
《录鬼簿》考&王钢1130
钟嗣成《录鬼簿》对戏曲史的贡献&李春祥1135
千秋史笔曲家知己——略论钟嗣成在《录鬼簿》中的吊词&浦汉明1142
《太和正音谱·群英乐府格势》浅谈&姚品文1145
朱权《太和正音谱》浅探&刘荫柏1148
《孤本元明杂剧》读后记&郑骞1150
臧懋循与《元曲选》&徐扶明1153
臧懋循改订元杂剧平议&郑骞1156
臧晋叔改订《元曲选》考&郑尚宪1160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谈明人臧晋叔《元曲选》删改旧本之误&顾学颉1162
关于对《元曲选》的评价&戴不凡1164
明人臧晋叔整理编选《元曲选》工作中的得失初探&顾学颉1166
从《元曲选》说到《元刊杂剧三十种》&郑骞1169
《元曲选》的历史命运&郑绍基1171
《九宫大成北词宫谱》的“又一体”——以仙吕调支曲为例&曾永义1176
关汉卿&赵景深1183
关汉卿不是金遗民&胡适1183
关汉卿小传——关汉卿生平探索&徐沁君1184
关汉卿丛考&张月中1188
关汉卿里居考辨&吴晓铃1191
再谈关汉卿的年代&胡适之1193
论关汉卿的年代问题&罗忼烈1196
关汉卿研究&周贻白1205
关汉卿故里考察记&常林炎1214
关于关汉卿的人道主义思想及里籍问题的通信&王季思 常林炎1217
关汉卿籍贯问题新证——致常林炎信&顾学颉1219
关汉卿籍贯考述&徐子方1220
全国首届关汉卿学术研讨会综述&周一1222
关汉卿官职考&梁沛锦1225
关汉卿身世考&金文京1227
关汉卿与关羽&蒋星煜1230
关汉卿为太医院尹说&王钢1233
关汉卿身份考述——兼评“院户”说种种&徐子方1235
关汉卿行迹推考&徐子方1238
关汉卿行年考——元曲家考略续编之一&孙楷第1242
关汉卿的年代问题——与孙楷第先生商榷&苏夷1243
关汉卿行年考辩&梁沛锦1245
关汉卿生平作品推考&刘荫柏1249
“初为杂剧之始”符合历史真实——关汉卿行年史料辨析&徐子方1253
关于关汉卿的生平&蔡美彪1256
关汉卿生平续记&蔡美彪1260
关汉卿史料新得&赵万里1261
一点补正&赵万里1262
《关汉卿研究资料汇考》补遗&王钢1263
《录鬼簿》著录关剧辨正&浦汉明1265
关汉卿作品考&邵曾祺1270
关汉卿杂剧题识&梁沛锦1274
论关汉卿精神结构的三个层面&杨栋1281
关汉卿的创新人格&周国雄1285
关汉卿早期杂剧创作臆说&陈绍华1289
处于文化交点上的关汉卿(节选)&贡淑芬 郑雷1293
北曲南流的先行者——关汉卿&孔繁信1296
关汉卿与南戏&张永鑫1298
关汉卿杂剧与金院本、南戏的关联&陈绍华1298
选择与自由:关汉卿文化品格的哲学阐释&毕明星1303
瓦舍书会与关汉卿&李汉秋1304
关剧文化意蕴发微&郭英德1310
论关汉卿剧曲和散曲的异同——兼向黄克同志请教&李汉秋1314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在上海剧协关汉卿研究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赵景深1316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王季思1319
对《关汉卿和他的杂剧》的一点意见&顾学颉1325
论关汉卿的杂剧&聂石樵1326
关汉卿的创作道路&王季思1333
关汉卿与元杂剧创作&陈绍华1342
论关汉卿的戏剧观及其创作的社会机遇&邸惠连 卢彬1345
从性格上出戏兼及关汉卿创作的理想性格&李健吾1348
论关汉卿戏剧的美学思想&朱光荣 廖凌1352
论关汉卿杂剧的意境美&叶松林1355
伦理精神与忧患意识——论关汉卿悲剧&刘凯军1357
关汉卿杂剧的宗教意识(提要)&郑志明1359
戏曲舞台时空形式在关汉卿杂剧中的最初表现&陈晓鲁1360
偶然妙得巧发奇中——谈关剧的情节结构美&傅希尧1365
浅谈关汉卿剧作的结尾&郭洁娴1367
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姚奠中1368
关汉卿——我国十三世纪伟大戏曲家&郑振铎1369
关汉卿作或续作《西厢》说溯源&谭正璧1372
关汉卿也创作过一本《西厢记》——兼论《西厢记》之王作关续说&陈绍华1374
从关汉卿现存作品看《西厢记》作者问题&徐子方1379
关汉卿名剧的源流和影响&李汉秋1382
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光辉&黄克1387
关汉卿在世界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徐子方1395
论关汉卿的贡献&张燕瑾1398
全面营造中国戏曲艺术范式——论关汉卿的杰出贡献&周国雄1403
论关汉卿的杂剧的两个贡献&阙真1408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徐朔方1412
关汉卿剧作评价检讨&叶长海1414
人道的控诉时代的图画——论关汉卿的剧作&常林炎1422
永垂不朽的戏曲大师——论关汉卿戏曲艺术的影响与启示&张云生1428
关汉卿杂剧的民主性与局限性&陈中凡1431
略谈关汉卿作品及其版本&马欣来1434
读关汉卿剧随笔&赵景深1440
关汉卿清官戏中的法律问题&刘知渐 鲜述文1442
关汉卿杂剧的人物塑造&王季思1447
关汉卿笔下妇女性格的特征&戴不凡1453
关于《诈妮子调风月》——与戴不凡同志商榷&王大兆1465
关汉卿及其所创造的女性&冯沅君1466
关汉卿剧作中的妇女形象&徐文斗1469
论关汉卿剧作中的母亲形象及对良母范式的颠覆&王炜1476
贤德妇·专情妻·风流女——关汉卿杂剧女性人格结构特征探析&叶松林1481
试论关汉卿喜剧中的人物塑造&孙玫1484
关汉卿喜剧探胜&李汉秋1487
关汉卿喜剧之笑初探&周国雄1492
认同幻想表述——关汉卿的悲剧&周月亮1498
论关汉卿的悲剧意识&张燕瑾1502
关汉卿杂剧结构艺术&陈绍华1505
对关汉卿研究的几点意见——在关汉卿学术讨论会上的书面发言&吴小如1508
建国以来关汉卿研究综述&胡二广 赵军山1510
关汉卿剧作在国外&王丽娜1517
关汉卿研究及其展望&曾永义1519
谈关汉卿的《窦娥冤》&陈志宪1532
《窦娥冤》故事源流漫述&祝肇年1534
《窦娥冤》三考&徐沁君1538
略谈《窦娥冤》&沈祖葇1542
关汉卿底《窦娥冤》&李束丝1546
谈关汉卿及其作品《窦娥冤》和《救风尘》&王季思1549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窦娥冤》&吴国钦1553
关于《窦娥冤》的评价问题&陈毓罴1560
臧懋循改写《窦娥冤》研究&奚如谷1563
论《元曲选》本《窦娥冤》及其给我们的启示&郑尚宪1571
惊天动地的呐喊——谈《窦娥冤》的悲剧精神&宁宗一1576
人物的情感轨迹与作家的审美评价——《窦娥冤》艺术魅力之我见&周晓痴1579
从《窦娥冤》的不同版本引出的几个问题&邓绍基1583
谈窦娥&程砚秋1587
莫使窦娥再蒙冤&张一木1592
怎样看待《窦娥冤》及其改编本&冯沅君1594
对吴小如先生评《窦娥冤》的几点意见&周月亮1599
《西蜀梦》考评&郭涤1600
《双赴梦》:一部复仇型抒情悲剧——关汉卿剧作剖析之二&徐子方1605
关汉卿的《拜月亭》&尚达翔1609
《拜月亭》在杂剧、南戏中的演变&吴秀卿1611
关汉卿《望江亭》新探&李汉秋1616
从李渔“非奇不传”的喜剧观看《望江亭》的审美特征&李日星1620
杂剧园圃中的一朵奇花——浅谈关汉卿的《拜月亭》&杨国瑞1623
另一种精神世界的透视——为关汉卿《谢天香》杂剧一辩&宁宗一1625
一部不应冷落的关汉卿杂剧——论《谢天香》的审美价值&周晓痴1631
元杂剧《谢天香》的用韵&金薰镐1634
关汉卿和他的《救风尘》杂剧&曾永义1637
《救风尘》的喜剧性及其成因&周国雄1640
《救风尘》结构纵横谈&李汉秋1646
从谭记儿说起——关汉卿杂剧写人艺术谈片&石麟1649
悲剧的题材喜剧的手法——《救风尘》探析&吴秀华1651
元剧《救风尘》中“姓因”二字确解&顾学颉1653
杂剧《救风尘》与京剧《玉堂春》对比研究——从政治伦理观的角度&金庆国1653
关汉卿《关大王单刀会》论考&刘荫柏1656
歌颂强者的诗——读关汉卿《单刀会》断想&宁宗一1657
关汉卿的《单刀会》的前二折&李健吾1662
也谈关汉卿《关大王单刀会》&苏寰中1663
读《单刀会》札记&刘知渐1668
《单刀会》中的〔新水令〕与〔驻马听〕&罗锦堂1674
《单刀会》的写作技巧&罗锦堂1677
生活的潜流——为关汉卿《玉镜台》杂剧一辩&宁宗一1682
关汉卿《玉镜台》杂剧的再评价&王季思1687
《非衣梦》与《绯衣梦》&罗锦堂1689
谈《诈妮子调风月》&赵景深1694
别具一格的讽刺喜剧——关汉卿《陈母教子》新探&黄克1696
从《陈母教子》看关汉卿的主体意识&黄钧1701
论关汉卿的杂剧《陈母教子》的美学价值&门岿1705
潞王故里”考&张月中1708
谈关汉卿的《鲁斋郎》杂剧&王季思1708
《鲁斋郎》作者非关汉卿辨——兼与王季思先生商榷&黄钧1710
释“题桥人”(附:题桥故事考)&吴小如1714
关汉卿散曲概说&李汉秋1717
论关汉卿的散曲&王学奇 王静竹1718
关汉卿的散曲中的几个问题&隋树森1728
书会才人生活的自我表白——关汉卿散曲论略&张云生1729
关汉卿散曲的文化意蕴及审美价值&关四平1732
杂剧之手笔散曲之精品——略论关汉卿散曲艺术的审美特征&赵义山1736
一斋的小令&胡忌1738
《乐府群珠》中一斋小令是关汉卿所作吗?&蔡美彪1739
关汉卿《不伏老》散套应作于中年&陈绍华1741
元代散曲家创作心态初探——从关汉卿散曲《不伏老》谈起&周云龙1743
对关汉卿《不伏老》散曲评价的质疑&齐森华1745
能这样评价关汉卿吗?——读《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熊笃1747
关汉卿赠珠帘秀散套&隋树森1751
王实甫(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试写条目)&王季思1751
王实甫评传&王季思1755
伟大戏剧家王实甫故里考略&王振林1761
王实甫已找到故里&张涛1762
王实甫生平、作品推考&刘荫柏1763
《西厢记》作者考——《〈西厢记〉作者关、王二说辨析》之再辨析&蒋星煜1765
杂剧《西厢记》作者新探&孔繁信1768
论《西厢记》&宋之的1772
王实甫《西厢记》&吴梅1781
论《西厢记》作者及第五本问题&周续赓1782
《西厢记》第五本非王实甫所作&蓝凡1788
关于《围棋闯局》的作者&张人和1789
主实甫及其《西厢记》&祝肇年1790
王实甫的《西厢记》&宋汉濯1797
读《西厢记》随笔&陈凡1799
试谈《西厢记》的清理&张江东1802
论《西厢记》的现实性&程以中1803
“太平多暇”与董、王《西厢》的产生&陈美林1804
《西厢记》的题材、人物及其它&陈美林1808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看“才子佳人”戏剧模式的形成(提要)&朱昆槐1811
《西厢记》三考&蒋星煜1813
从《西厢记》、《梅香》中“赖简”谈起&刘荫柏1816
“惊梦”比“私奔”合理&靳先1817
“私奔”可以作为结束&影人1818
《西厢记》“长亭送别&秦效侃1819
惊梦·离魂·再生&石麟1821
从《西厢记》谈“大团园”&刘荫柏1822
《西厢记》的艺术构架和喜剧性&洪柏昭1824
《西厢记》的喜剧特色&颜长珂1826
《西厢记》三题&蒋松源1830
释“葫芦提”、“酩子里”&严望舒 吴晓铃1834
《西厢记》中的内蒙河套方言&常虹1835
论《西厢记》的评点系统&谭帆1837
我怎样研究《西厢记》&王季思1843
明清两代关于《西厢记》的论争&张人和1846
爱情题材:从发展层次上观照——兼论《西厢记》与《牡丹亭》之异同&宁宗一1860
王实甫因何用《明月三五夜》其诗而略其题&蒋星煜1866
《西厢》曲论辨误&张人和1869
《西厢记》六字三韵语误引辨正&张人和1872
《西厢记》的版本系统概观&张人和1874
明刊《西厢记》插图与作者杂录&蒋星煜1879
论《西厢记》的版本与体制&张人和1881
《西厢会真传》“汤显祖沈璟评”辨伪&张人和1895
金圣叹批改《西厢记》的反动意图&霍松林1902
今传《仇文书画合璧西厢记》辨伪&张人和1905
评新版《西厢记》的版本和注释&霍松林1911
清代金批《西厢》研究概览&谭帆1914
《郑崔合祔墓志铭》辨伪——《崔莺莺郑恒新证》驳论&张人和1922
《西厢记》发覆&董每戡遗作1924
董解元和《西厢记诸宫调》考索&姚奠中1932
《西厢记》的历史光波&王季思1935
近百年《西厢记》研究&张人和1940
近年来《西厢记》研究综述&周续赓1945
试论白朴拒仕元朝之因&胡世厚1948
白朴卒年考辨&胡世厚1950
白朴及其剧作论考&刘荫柏1954
白朴剧作不同风格之成因浅探&陆林1957
白朴和他的剧作——关于白朴生平、思想、剧作的札记&赵景深 李平 江巨荣1959
试论白朴的《墙头马上》&吴新雷1970
在笑声中肯定的——《墙头马上》琐谈&颜长珂1972
李千金形象试析——评白朴的《墙头马上》&杨国瑞1975
《墙头马上》的审美心理结构&周国雄1977
论白朴的名剧《梧桐雨》&吴新雷1983
乱自上作——评《梧桐雨》&刘维俊1985
一曲国破家亡的哀歌——《梧桐雨》新探&许金榜1988
从《梧桐雨》对李杨爱情故事的改造看元人审美情趣的变异&武润婷1990
《梧桐雨》与《长生殿》&郑向恒1993
略论《梧桐雨》杂剧&陈健1996
试论《流红叶》与《箭射双雕》&胡世厚1998
论白朴的散曲&胡世厚2000
马视远不是曲家马致远&张月中2004
马致远&萧善因2005
马致远生平作品推考&刘荫柏2008
蹉跎半世悲剧一生——元曲家马致远生平思想臆说&郝浚2012
有关马致远生平的几个问题&赵景深2016
忧患·抗争·超脱——马致远杂剧思想论&申士龙2020
借古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傅希尧2024
马致远版本的失败哲学&周月亮2027
马致远与《东篱乐府》&周碧香2031
马致远的创作道路&张燕瑾2033
读《马致远的杂剧》——与徐朔方先生商讨元剧的研究方法&孟周2039
马致远杂剧试论&吴国钦2042
马致远杂剧简论&佘大平2046
马致远杂剧的四种类型&曾永义2049
马致远杂剧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徐扶明2059
马致远杂剧的艺术特色&佘大平2061
从《昭君怨》到《汉宫秋》——王昭君的悲剧形象&王季思2064
《汉宫秋》杂剧的思想与艺术&吴新雷2068
《汉宫秋》悲剧艺术二题&宋常立2070
《汉宫秋》的毛延寿形象映示了元代君昏吏奸情状&向晨2073
《汉宫秋》校读散记&邓绍基2074
《汉宫秋》与《窦娥冤》所反映的时代情况&赖桥本2078
“龙楼”与“方外”之间的断肠苦旅——马致远杂剧时代的文化心理透视&张大新 张进德2081
马致远杂剧的时代特色&佘大平2087
重评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佘大平2092
与翦伯赞同志商榷《汉宫秋》&徐扶明2093
《汉宫秋》反映的历史真实&周兆新2096
试谈《汉宫秋》的主题思想&宋玉柱2099
元人审美理想的物化——论马致远的散曲&洪柏昭2102
元代文士愤疾不平之声——谈谈马致远的杂剧与散曲&刘益国2106
论马致远散曲的艺术特色&刘维俊2109
〔天净沙〕(《秋思》)作者新探&朱勤楚2112
高文秀&李修生2115
高文秀与他的杂剧创作&辛一江2119
略论高文秀的杂剧&孔繁信2122
谈高文秀的《双献功》&严敦易2124
元王朝情状的映现——论高文秀杂剧《遇上皇》&汪正章2127
郑廷玉&胡世厚2130
郑廷玉——第一个在文学中自觉塑造吝啬人形象的作家&郭振勤2134
权与欲肆虐时代的苦涩求索——郑廷玉杂剧的文化意蕴&张大新2135
论《楚昭公》的主题及郑廷玉杂剧的思想性&查洪德 张弦生2139
《看钱奴》元、明刊本的比较研究&查洪德 杜海军2141
《看钱奴》的艺术表现手法&周国雄2146
李直夫&史铁良2152
元代女真族剧作家李直夫的《虎头牌》杂剧&袁爱国等2153
吴昌龄&钱华2156
吴昌龄生平考&张继红 郭建平2158
吴昌龄的《西游记》杂剧&赵景深2160
武汉臣&卫绍生2161
极意匠惨淡之致——武汉臣杂剧《老生儿》研究&刘祯2165
尚仲贤&李简2169
试论尚仲贤的杂剧&孟祥照2171
元杂剧《气英布》校读散记&邓绍基2174
石君宝&幺书仪2177
石君宝论&张云生2178
纪君祥&卫绍生2186
纪君祥《赵氏孤儿》及其影响&刘荫柏2187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邓绍基 幺书仪2189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展与流传&吴敢 邓瑞琼2194
《赵氏孤儿》对历史素材的改造&周先慎2198
《赵氏孤儿》的脚色安排和戏剧结构&张燕瑾2201
《赵氏孤儿》的审美特征&周先慎2202
从《赵氏孤儿》到《中国孤儿》&罗锦堂2204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中法文学的首次交融&钱林森2215
李好古及《张生煮海》&胡世厚2222
张国宾简论&李春祥2224
农家善恶义利观的素朴显现——张国宾杂剧的文化意蕴&张进德 张大新2229
衣锦还乡的变奏——谈张国宾《薛仁贵》杂剧&颜长珂2233
王伯成&王钢2236
王伯成《贬夜郎》杂剧析探&范长华2239
康进之及《李逵负荆》&胡世厚2247
《李逵负荆》的思想和艺术&谭行2250
集中、完整、统一——元杂剧《李逵负荆》结构赏析&周传家2256
《李逵负荆》的滑稽风格&周国雄2258
《李逵负荆》里的一个问题&韩文佑2264
石子章评传&张燕瑾2265
写出心声始动人——谈《竹坞听琴》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张燕瑾2267
孟汉卿&李恒义2271
简谈孟汉卿的《智勘魔合罗》&李春祥2274
妙手推波澜笔底卷风雷——谈《灰阑记》的戏剧冲突&张燕瑾2276
元代《灰阑记》对西方戏剧的影响&罗锦堂2280
宫天挺&吕薇芬2282
出处行藏之间的夷犹顾恋——宫天挺杂剧的文化意蕴&张大新 张进德2285
郑光祖&李修生2289
《倩女离魂》的题材、情节和语言&陈美林2293
杰出、独特的东方古典“意识流”戏曲——《倩女离魂》&李正民 曹凌燕2297
从“惊梦”到“离魂”——试论《倩女离魂》对《西厢记》的继承与发展&欧阳光2301
论杨梓的历史剧&颜长珂2304
乔吉&侯光复2308
乔吉新探&姚奠中2310
乔吉论略&李真瑜2313
苍天负我我负苍天——评乔吉的叹世曲&门岿2317
乔吉散曲与柳永词之比较研究&钟林斌2319
秦简夫&卫绍生2323
元剧《东堂老》与也里可温教&张乘健2326
罗贯中&张云生2331
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答周楞伽同志&章培恒2333
太原《罗氏家族》与罗贯中&孟繁仁 郭维忠2337
杨景贤与《西游记》杂剧论考&刘荫柏 张淑珍2344
论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兼说《朴通事谚解》中所引《西游记平话》非元代产物&熊笃2348
元杂剧中的喜剧成分:《西游记》杂剧中的唐三藏和孙悟空&任友梅2354
元杂剧《陈州粜米》略说&李修生2357
如磐的暗夜不屈的抗争——读《陈州粜米》&张燕瑾2359
元剧《陈州粜米》中的几个俗谚的来源&顾学颉2361
《陈州粜米》与河南淮阳流传的包公放粮故事&李春祥2362
《蓝采和》年代考及史料价值&威尔特 斯蒂芬 黄登培2367
元代演员张怡云&李修生2368
元人赵半闲《构栏曲》漫论&陆林2370
对于金代作家元好问的一、二理解&程千帆2372
元好问与科举的关系&韩志远2377
元好问“鹿泉新居”考&张月中2381
元好问在乱世中的翰墨文玩之情&张文澍2382
从元好问曲作看词、曲的分野与合流&詹杭伦2384
论元好问的文学批评体系&门岿2388
一代名士杜善夫&门岿2393
杜善夫行年考略&宁希元2394
略论杜善夫的文学创作&孔繁信2401
元初著名曲家杜善夫生平行迹考&孔繁信2405
谈《庄家不识勾栏》和《高祖还乡》的创作艺术&黄卉2409
理学家与曲学家的统一——元初胡祗遹曲学思想的重新审视&陆林2411
元初诗人刘因的文化心态&黄琳2415
论卢挚散曲创作&汪正章2419
奥敦周卿家世生平考略&宁希元2424
词势何非凡笔舌那堪拟——元代西域阿里耀卿父子散曲创作漫议&郝浚2426
邓玉宾名号、著述小考&宁希元2430
冯子振的散曲艺术&王毅2431
元代《鹦鹉曲》三题&王毅2437
贯云石集考实&杨镰2440
略谈贯云石散曲的艺术风格&谢真元2444
骥騄千里齐足并驰——贯云石、薛昂夫散曲之比较研究&洪柏昭2446
张养浩谱系、年里、仕迹拾遗&王同策2451
张养浩的人生观及其两次辞官归隐原因探微&熊笃2453
张养浩生平三考&熊笃2458
从张养浩的散曲创作看其人格美&王星琦2465
张养浩的诗歌与散曲&薛祥生 孔繁信2470
论张养浩散曲创作&汪正章2475
谈张养浩的一组怀古曲&孔繁信2478
张云庄的“山坡羊”——读曲札记之一&雪子震2481
睢景臣《高祖还乡》笺证&罗锦堂2481
评介元曲家睢景臣《高祖还乡》套曲&刘永济2492
对《评介元曲家睢景臣〈高祖还乡〉套曲》的意见&韩湘子2494
论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哨遍&许政扬2495
关于《高祖还乡》&许政扬2502
附吴紫铨先生《我对〈高祖还乡〉的意见》&吴紫铨2505
散曲《汉高祖还乡》&何纯2507
《高祖还乡》喜剧谐趣的艺术构成&吴九成2509
睢景臣《高祖还乡》新解&张志江2510
散曲《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李日星2512
论元散曲家的两个刘时中&孔繁信2513
刘时中待制与刘时中州判考&门岿2516
关于《上高监司》套曲几个问题的商榷&孔繁信2517
“前任绣衣郎”和“相门出相”释——兼答侯光复同志&孔繁信2521
元曲家刘时中待制及其作品考&门岿2522
谈元散曲家刘时中的两个问题——与孟繁仁同志商榷&门岿2528
也论萨都刺的族别问题&龙德寿2529
元代畏兀儿族文学家薛昂夫考略&郝浚2532
薛昂夫杭州之任及至正间仕宦再考&陈定謇2540
薛昂夫散曲的维吾尔族特点&胥惠民2541
薛昂夫卒年及终老西湖说考辨&陈定謇2542
薛昂夫杂考——兼评《元曲家薛昂夫》中的几个问题&陈定謇2545
人传绝句工唐体自恐前生是薛能——兼论文化背景和诗曲异趣&陈定謇2548
王约及其散曲&宁恢2551
张可久散曲简论&吕微芬2554
论张可久散曲的清丽&洪柏昭2560
张可久散曲风格论&周晓痴2567
词林谁出先生右?——论张可久在中国散曲史中的地位&黄卉2572
试论曹德和他的《长门柳》——兼谈《元曲纪事》中有关案语的失误&门岿2574
普庵萨里世系行年小考&陈定謇2576
王磐散曲散论&李简2579
热门推荐
- 2983858.html
- 3394692.html
- 947720.html
- 2145168.html
- 3776652.html
- 2720836.html
- 3173387.html
- 1633001.html
- 2913375.html
- 32069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64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355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63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05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10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642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8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18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09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3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