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郑魁山针灸临证经验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郑魁山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978750772921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83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06页
- 主题词:针灸疗法-中医学临床-经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郑魁山针灸临证经验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医论医话3
一、针灸答疑3
针灸入门3
第1问 怎样才能练好中医针灸的基本功?3
第2问 为何取穴需要正确的体位姿势?5
第3问 为何持针需要拇食二指捏持?6
第4问 为何针刺前需用左手揣穴?6
第5问 迎随补泻法的操作规律是什么?7
第6问 捻转补泻法的操作关键是什么?8
第7问 呼吸补泻法的操作关键是什么?10
第8问 何谓泻南补北法?11
第9问 如何运用接气通经法?11
第10问 针同一穴位如何使感传部位不同?12
第11问 何谓“如以手探汤”和“如人不欲行”?12
第12问 灸法是否不如针法重要?13
第13问 针灸如何与按摩相结合?16
第14问 点穴如何与气功相结合?17
临床实践18
第1问 治病为什么要分标本?18
第2问 治病为何要从阴引阳、从阳引阴?20
第3问 哪些情况会影响针刺疗效?21
第4问 针后见效的几种预兆?23
第5问 针刺后遗感有哪些作用?24
第6问 留针时要注意哪些方面?26
第7问 如何解决患者出现的抗针性?27
第8问 穴位埋线有何特点?28
第9问 巨刺和缪刺对哪些病证有特效?29
第10问 疼痛证如何辨证施治?31
第11问 针灸如何诊治儿科病证?33
第12问 针灸如何诊治眼科病证?39
第13问 哪些是治疗眼病的经验用穴?43
第14问 为何气功点穴治疗近视、弱视有特效?44
第15问 目眩头痛如何辨证治疗?45
第16问 心悸的发作时间不同应如何诊治?46
第17问 不同表现的神志病应如何治疗?48
第18问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对哪些病有特效?50
二、手法操作52
练针法52
1.关节练习法52
2.左右手练习法54
揣穴(定穴)法55
1.指切法55
2.按压法55
3.分拨法56
4.旋转法56
5.滚摇法56
6.升降法57
7.滚摇升降法58
8.舒张押手法58
进针法59
1.指切速刺法59
2.缓慢捻进法59
3.刺入捻进法60
4.管针打入法61
5.指切压入法61
6.压针缓进法61
行针候气法62
1.候气法63
2.催气法63
3.行气法64
4.守气法67
5.留针与出针68
补泻手法68
1.迎随补泻法68
2.呼吸补泻法69
3.徐疾补泻法69
4.捻转补泻法70
5.荣卫补泻法71
6.开合补泻法71
7.虚实补泻法72
混合补泻法72
1.烧山火法(补法)72
2.透天凉法(泻法)73
3.阳中隐阴法(先补后泻法)75
4.阴中隐阳法(先泻后补法)75
5.苍龟探穴法(平补平泻、行气法)76
6.赤凤迎源法(平补平泻、行气法)77
7.进火补法78
8.进水泻法79
9.青龙摆尾法(又名苍龙摆尾、补法和温散法)80
10.白虎摇头法(又名赤凤摇头、泻法)81
11.热补法82
12.凉泻法83
家传手法83
1.二龙戏珠法83
2.喜鹊登梅法84
3.金钩钓鱼法85
4.白蛇吐信法85
5.怪蟒翻身法86
6.金鸡啄米法86
7.老驴拉磨法87
8.鼠爪刺法88
9.对手法、补泻的探讨88
三、家传秘方91
(一)发散风寒方91
(二)透表肃肺方91
(三)祛风活络方91
(四)祛风开窍方92
(五)祛风化湿方92
(六)导痰开窍方93
(七)通结催吐方93
(八)泻热通便方93
(九)润肠通便方94
(十)泻热祛毒方94
(十一)活血通经方94
(十二)舒肝理气方95
(十三)理气定喘方95
(十四)疏经镇痛方95
(十五)活血明目方96
(十六)开窍聪耳方96
(十七)通鼻开窍方96
(十八)顺气降逆方97
(十九)豁痰利咽方97
(二十)开窍解语方97
(二十一)温中散寒方98
(二十二)温肾壮阳方98
(二十三)温经祛寒方98
(二十四)温通经络方99
(二十五)清心安神方99
(二十六)清心醒神方99
(二十七)清肺止咳方100
(二十八)清热理中方100
(二十九)清热解毒方100
(三十)补中益气方101
(三十一)培元止泻方101
(三十二)升提举陷方101
(三十三)养心定痛方102
(三十四)升提摄血方102
(三十五)回阳固脱方102
(三十六)消食导滞方103
(三十七)消肿镇痛方103
四、辨证配穴104
(一)昏迷者当急醒其神,以救危脱104
(二)咳嗽者理肺止咳,勿忘五行106
(三)呕吐者降逆止呕、和中健胃108
(四)便秘者通调腑气、助运通便109
(五)脱肛者升提下陷、调气收肛111
(六)遗尿者培补肾气、约束膀胱111
(七)尿闭者疏利膀胱、通调水道112
(八)遗精者有梦清心,无梦固精113
(九)疝气者行气导滞、消肿止痛114
(十)头痛者按部分经、疏经止痛115
(十一)胸痛者疏导气机,宣痹通阳116
(十二)胁痛者舒肝解郁、理气止痛116
(十三)胃痛者健胃止痛、消食导滞117
(十四)腹痛者通调腹气、止痛助运118
(十五)腰痛者壮腰补肾、培元益气119
(十六)月经不调者理冲任、调和气血120
(十七)痛经者行气活血、通经止痛121
(十八)崩漏者塞流澄源、培元端本122
(十九)带下者查色观质、固精利湿123
(二十)乳汁不足者通经活络、健脾催乳123
(二十一)小儿抽风急行醒神、柔肝熄风124
(二十二)耳鸣耳聋利其窍、活络开聪125
(二十三)聋哑患者先应聪耳开窍126
(二十四)牙痛应镇痉止痛、长时留针126
(二十五)冻疮者温经散寒、行气活血127
(二十六)鹅掌风用烧山火法祛风止痒127
五、“八法”在针灸治疗上的应用129
1.汗法129
2.吐法131
3.下法133
4.和法135
5.温法137
6.清法140
7.补法142
8.消法144
第二部分 临证治验149
一、临床总结149
(一)感冒149
(二)支气管炎150
(三)支气管哮喘151
(四)急性胃肠炎153
(五)胃十二指肠溃疡154
(六)胃下垂158
(七)胆囊炎161
(八)急性阑尾炎162
(九)痢疾164
(十)疟疾165
(十一)神经衰弱166
(十二)癔病170
(十三)癫痫174
(十四)脑血管意外175
(十五)脑血管意外后遗偏瘫182
(十六)面神经麻痹185
(十七)小儿麻痹及后遗症186
(十八)多发性神经炎189
(十九)风湿性关节炎193
(二十)脊椎炎196
(二十一)坐骨神经痛199
(二十二)腰肌劳损201
(二十三)肩关节周围炎203
(二十四)单纯性甲状腺肿206
(二十五)腱鞘炎207
(二十六)腱鞘囊肿208
(二十七)创伤性肿痛(软组织损伤)209
(二十八)颈淋巴结结核211
(二十九)急性淋巴管炎212
(三十)腮腺炎(痄腮)214
(三十一)闭经215
(三十二)小儿营养不良217
(三十三)百日咳218
(三十四)急性结膜炎219
(三十五)近视220
(三十六)视网膜出血221
(三十七)视神经萎缩224
(三十八)内耳眩晕症226
(三十九)链霉素中毒性耳聋227
(四十)鼻炎230
(四十一)急性扁桃体炎232
二、医案撷选234
(一)上呼吸道感染234
(二)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235
(三)流行性胸痛236
(四)风湿热(关节型)237
(五)风湿性心脏病238
(六)膈肌痉挛(呃逆)239
(七)慢性萎缩性胃炎240
(八)贲门癌241
(九)糖尿病241
(十)肠麻痹242
(十一)慢性肠炎243
(十二)结肠炎伴肠痉挛243
(十三)五更泻244
(十四)消化不良245
(十五)急性肾炎246
(十六)急性膀胱炎247
(十七)慢性前列腺炎247
(十八)偏头痛并低血压症248
(十九)病毒感染性头痛249
(二十)乙型脑炎后遗症249
(二十一)脑震荡250
(二十二)腰麻后遗头痛251
(二十三)多发性神经根炎251
(二十四)三叉神经痛252
(二十五)眶上神经痛253
(二十六)尺神经麻痹253
(二十七)正中神经麻痹254
(二十八)巴比妥中毒后遗症256
(二十九)自主神经功能紊乱257
(三十)两手震颤258
(三十一)功能性震颤259
(三十二)一氧化碳中毒259
(三十三)椎间盘脱出260
(三十四)骶椎腰化伴坐骨神经痛261
(三十五)骶髂关节结核262
(三十六)大骨节病263
(三十七)腰椎压缩性粉碎性骨折264
(三十八)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静脉炎265
(三十九)面肌痉挛266
(四十)腓肠肌痉挛266
(四十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267
(四十二)慢性盆腔炎268
(四十三)功能性子宫出血268
(四十四)产后感染269
(四十五)产后无乳270
(四十六)慢性毛囊炎271
(四十七)酒皶鼻271
(四十八)带状疱疹272
(四十九)顽固性荨麻疹272
(五十)过敏性紫癜273
(五十一)翼状胬肉273
(五十二)青光眼274
(五十三)视网膜脉络膜炎275
(五十四)电光性眼炎275
(五十五)麻痹性外斜视276
(五十六)麻痹性内斜视276
(五十七)鼻衄277
(五十八)慢性上颌窦炎277
(五十九)化脓性中耳炎278
(六十)慢性唇炎279
(六十一)口腔溃疡279
(六十二)急性牙周炎280
(六十三)急性喉头炎281
(六十四)下颌关节炎281
(六十五)脑瘫282
(六十六)下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283
热门推荐
- 3783695.html
- 1606953.html
- 3306043.html
- 3769100.html
- 3027396.html
- 358710.html
- 1884799.html
- 2396006.html
- 1965077.html
- 2639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915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451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144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057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67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35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842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43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3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8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