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哲学宗教研究系列 北宋礼学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7269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621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64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哲学宗教研究系列 北宋礼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宋代礼学的发展1
第一节 礼学研究的三条途径7
第二节 宋代的礼图学15
一 宋代礼图学的兴起及主要内容17
二 金石学与礼图学的发展27
三 宋代礼图学的意义38
第三节 经世学派42
第四节 义理学派53
附 宋代礼学著作简表69
第二章 《周礼》与北宋儒学的发展93
第一节 近现代《周礼》研究的回顾94
一 利用金文资料和文献考证对《周礼》成书时代的研究96
二 《周礼》的思想史研究与成书时代的判断100
三 《周礼》的时代背景与成书时代的研究106
四 几点简单的看法108
第二节 《周礼》的成书与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112
一 战国时期统一思潮的勃兴与天子礼的制定114
二 从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演进看《周礼》的成书123
三 从战国时期儒家所设计的王礼看《周礼》当中王的地位和意义132
第三节 《周礼》与北宋儒学的发展138
一 从“古”到“三代”141
二 《周礼》在北宋儒学发展过程中的意义155
三 《周礼》与“推明治道”165
四 “必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195
五 北宋时期礼学发展的历史背景203
第三章 政治与学术之间:王安石的《周官新义》212
第一节 《周官新义》的编撰216
第二节 王安石的礼学思想231
一 王安石思想的主旨232
二 王安石的礼乐论与心性论236
三 王安石的礼乐论与宋代儒学的发展245
第三节 《周官新义》与熙宁变法247
第四节 《周官新义》的经学成就256
一 融合各家的思想倾向257
二 独具特色的训诂262
三 重视经文的内在一致性和逻辑性266
第五节 《周官新义》与宋代政治文化276
第四章 《周官新义》与宋代的《周礼》学286
第一节 荆公后学的《周礼》学287
第二节 两种有影响的看法294
一 刘歆伪造说的出现296
二 《冬官》未亡说的流行307
第三节 永嘉礼学325
一 永嘉礼学的渊源327
二 永嘉礼学的主要内容334
三 永嘉礼学的主旨344
四 永嘉礼学与理学350
第五章 礼学与理学的互动355
第一节 王肃的三《礼》学与“郑王之争”355
一 礼学是王肃经学的核心357
二 郑玄与王肃礼学的争论361
三 郑王礼学之争的性质372
四 王肃礼学的义理化倾向374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礼学思想的发展与转向378
一 情礼的冲突与融合379
二 三年之丧的确立及其思想史意义388
三 变礼的意义394
四 《周礼》地位的提升及其意义401
五 魏晋南北朝礼学思想的转向408
第三节 二程的礼学思想与宋代礼学的新发展415
一 二程的三《礼》学416
二 二程的礼学思想420
三 “克己复礼”的诠释与宋代儒学的发展434
第四节 张载的礼学思想440
一 “以易为宗”与“以礼立教”441
二 张载礼学思想的三层含义450
三 知礼成性461
四 变化气质470
五 以礼立教的政治哲学473
第五节 吕大临的《礼记解》与宋代理学的发展480
一 吕大临的《礼记解》与《中庸解》481
二 吕大临《礼记解》的诠释特色及其影响488
三 《礼记解》中的“敬”及其与二程的分歧497
四 吕大临论“中”及其与二程的争论503
第六节 叶时《礼经会元》与宋代儒学的发展508
一 叶时对于《周礼》的评价509
二 以《中庸》解《周礼》:理学与礼学的融合516
三《礼经会元》与宋代儒学的发展519
附527
第六章 意义的呈现:礼制与思想的交融529
第一节 战国时期儒家的变礼思想——以国家政权转移的理论为中心531
一 禅让534
二 革命539
三 王鲁542
四 选举546
五 余论550
第二节 周公“摄政称王”及其与儒家政治哲学的几个问题551
一 周公“摄政称王”与汉代今文学552
二 北宋儒学发展中的周公“摄政称王”问题557
三 周公“摄政称王”的政治哲学意义564
第三节 家礼中的政治意识及其政治作用——以《礼记》为中心569
一 家礼的实质572
二 家礼中的等级观念574
三 家礼中的政治意识581
四 孝的政治意识和政治作用585
五 家礼与社会秩序的稳定592
第四节 “濮议”与北宋儒学的发展596
一 “濮议”中“亲亲”与“尊尊”的争论597
二 “濮议”中父子与君臣之间的矛盾602
三 何为“父子”?605
四 “濮议”与宋代儒学的发展609
主要参考书目612
后记620
热门推荐
- 1175814.html
- 2524970.html
- 963748.html
- 1586854.html
- 3392465.html
- 2715736.html
- 1542584.html
- 2933231.html
- 286601.html
- 28155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345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88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83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20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141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253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5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23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0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49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