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宋代哲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石训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5021785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1440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146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宋代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 张岱年 1
序 方克立 1
概述篇2
概说2
第一章 宋代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4
一 宋代哲学的经济基础4
二 宋代哲学的政治背景11
三 宋代哲学的思想渊源14
第二章 宋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21
一 宋代自然科学的发展21
二 宋代自然科学发展对哲学的影响25
第三章 宋代佛、道哲学对儒家哲学思想发展的影响31
一 佛教哲学31
二 道教哲学40
三 儒、佛、道哲学的关系47
第四章 宋代哲学的范畴和特点及其演变轨迹53
一 宋代哲学的范畴体系53
二 宋代哲学的基本特点78
三 宋代哲学的演变轨迹87
先驱篇108
概说108
第五章 邢昺、孙奭和张景的哲学思想110
一 邢昺的天命思想110
二 孙奭和张景的反天命思想115
第六章 范仲淹的哲学思想121
一 范仲淹的生平和著作121
二 “禀一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124
三 “克学而神晤”的认识论129
四 范仲淹的历史观136
第七章 胡瑗的哲学思想143
一 胡瑗的生平和著作143
二 “一元之气”的自然观148
三 明体达用之学152
四 “天所禀之性”的人性论155
五 胡瑗与孙复、石介的关系和历史地位158
第八章 欧阳修的哲学思想168
一 欧阳修的生平和著作168
二 “天人相分”、“精气之聚”的唯物主义自然观171
三 “运而不已”的辩证法思想180
四 欧阳修的历史观184
第九章 陈抟、刘牧的象数哲学189
一 北宋象数之学的“复歧”及其流行189
二 陈抟的象数之学193
三 刘牧“象由数设”的哲学思想201
四 李觏、欧阳修对刘牧河洛之学的批判220
第十章 李觏的哲学思想230
一 李觏的生平和著作230
二 “阴阳合而五行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235
三 “习之是,见之广”的认识论239
四 “救弊之术莫大乎通变”的方法论244
五 “吉凶由人”的改革论251
六 李觏对刘牧《易数钩隐图》的批判254
气学篇260
概说260
第十一章 张载的哲学思想(上)262
一 张载的生平和著作262
二 “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270
三 “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281
四 “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的认识论293
第十二章 张载的哲学思想(下)293
五 “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论298
六 《西铭》中的伦理道德思想305
七 张载后学——吕大均、吕大临、李复310
第十三章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上)323
一 王安石的生平和著作323
二 “万物同一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328
三 “道立于两”的辩证法思想332
四 “行之必至”的认识论339
第十四章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中)350
五 “性本情用”的人性论350
六 “可革则革不足循守”的历史观369
第十五章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下)378
七 荆公新学的时代作用和历史地位378
八 王安石后学——龚原391
九 王安石后学——王雱405
第十六章 吕惠卿的哲学思想418
一 吕惠卿的生平和著作418
二 “通天下一气”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420
三 “成理不易”的辩证法思想427
四 “天下均平”的历史观433
第十七章 沈括的哲学思想442
一 沈括的生平和著作442
二 “虚者妙万物之地”的唯物主义自然观446
三 “黄庭冲气所在”的辩证法思想449
四 “事非前知”的认识论458
第十八章 杨万里的哲学思想464
一 杨万里的生平和著作464
二 “道为气母、气为天地根”的唯物主义自然观471
三 “天非和不立,物非和不生”的辩证法思想481
四 “以天地理天地”的认识论488
五 “兴衰在于人”的历史观495
第十九章 文天祥的哲学思想501
一 文天祥的生平和著作501
二 “浑浑元气变化无端”的唯物主义自然观507
三 “一不息”的辩证法思想515
四 “履之而后知”的认识论525
五 文天祥的历史观535
理学篇544
概说544
第二十章 周敦颐的哲学思想547
一 周敦颐的生平和著作547
二 《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论554
三 《通书》中的道德修养论570
四 周敦颐的政治哲学及其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582
一 司马光的生平和著作589
第二十一章 司马光的哲学思想589
二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的道学思想591
三 “僭天之分,必有天灾”的天命论和神秘主义的象数学596
四 “天地不易”的形而上学思想及其对矛盾变化观念的利用600
五 “善恶杂处”的人性论和“正心”的认识论605
六 司马光后学——范祖禹、刘攽、晁说之610
第二十二章 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上)618
一 二程的生平和著作618
二 “天下只是一个理”的理本论623
三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632
第二十三章 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中)644
四 “万物莫不有对”的辩证法思想644
五 “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论650
六 “法先王”的历史观661
第二十四章 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下)671
七 二程与周敦颐、张载的关系671
八 二程后学——杨时、谢良佐、游酢、尹焞678
第二十五章 胡宏的哲学思想697
一 胡宏的生平和著作697
二 “形形之谓物,不形形之谓道”的理本论701
三 “物不独立必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705
四 “性外无物,物外无性”的性论708
五 “心以成性”的心论712
六 “天下万事莫生乎知”的认识论715
七 胡宏哲学的历史地位718
第二十六章 吕祖谦的哲学思想721
一 吕祖谦的生平和著作721
二 溶“天理”与“人心”“会归于一”的唯心主义自然观726
三 “穷理”、“明心”和“精察”自相矛盾的认识论732
四 治经史以“致用”的历史观742
一 朱熹的生平和著作751
第二十七章 朱熹的哲学思想(上)751
二 朱熹的师承与思想渊源768
第二十八章 朱熹的哲学思想(中)783
三 “理是本”的客观唯心主义本体论783
四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792
五 “理主动静”的辩证法思想804
第二十九章 朱熹的哲学思想(下)814
六 “天命”、“气禀”的人性论814
七 “理欲”、“义利”对立的伦理观822
八 “正君心”、“今不如古”的历史观831
九 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836
第三十章 陈淳的哲学思想841
一 陈淳的生平和著作841
二 “才有理,便有气”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843
三 “尽心格物,致知力行”的认识论850
四 “性是在我之理”的人性论855
第三十一章 真德秀、魏了翁的哲学思想861
一 真德秀的“穷理”思想862
二 魏了翁的“不失本心”思想872
第三十二章 金华学派的哲学思想(上)881
一 何基的哲学思想881
二 王柏的哲学思想888
第三十三章 金华学派的哲学思想(下)902
三 金履祥的哲学思想902
四 许谦的哲学思想911
第三十四章 黄震、邓牧的哲学思想928
一 黄震、邓牧的生平和著作928
二 黄震的道“非超出人事之外”的思想931
三 邓牧“异端”的社会空想的思想944
第三十五章 苏轼的哲学思想953
一 苏轼的生平和著作953
二 “道之大全”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959
三 “动而不息”的辩证法思想962
四 “不说不观”的神秘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968
实学篇976
概说976
第三十六章 陈亮的哲学思想978
一 陈亮的生平和著作978
二 陈亮的政治、军事、用人思想979
三 陈亮的“务健实迹”的实学特征及其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984
四 陈亮与朱熹的王霸义利之辩994
第三十七章 叶适的哲学思想(上)1001
一 叶适的生平和著作1001
二 叶适是南宋时期浙东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1006
三 “道归于物”的唯物主义自然观1014
四 “内外交相成”的认识论1025
五 天赋的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道德观1034
第三十八章 叶适的哲学思想(下)1034
六 “古今易时”、“古不通于今”的历史观1045
七 叶适同理学的分歧及其对各派哲学思想的批判1053
心学篇1066
概说1066
第三十九章 张九成的哲学思想1068
一 张九成的生平和著作1068
二 “心即理,理即心”的主观唯心主义自然观1071
三 “万变此心”的辩证法思想1076
四 “人性本体之善”的人性论1079
五 “以民为主”的历史观1085
第四十章 张栻的哲学思想1095
一 张栻的生平和著作1095
二 “太极一本”的唯心主义自然观1099
三 “至极其理”的认识论1102
四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论1107
第四十一章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上)1112
一 陆九渊的生平和著作1112
二 “心即理”的唯心主义自然观1120
三 “知非本心即复”的认识论1129
四 “天地万物具此阴阳”的辩证法思想1141
第四十二章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中)1150
五 “心本之善”的人性论1150
六 “可欲之谓善”的伦理观1159
七 “三代之法可复”的历史观1167
八 “民为邦本”的政治观1174
第四十三章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下)1183
九 陆九渊后学——杨简、袁燮、舒璘、沈焕1183
十 陆九渊和朱熹在哲学上的异同及其争论的实质1197
十一 陆九渊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1206
概说1220
象数篇1220
一 邵雍的生平和著作1222
第四十四章 邵雍的哲学思想1222
二 “太极就是吾心”的唯心主义自然观1231
三 “以物观物”的认识论1247
四 “加一倍法”中的辩证法思想1254
五 “元会运世”的历史观1262
第四十五章 朱震和蔡元定、蔡沈的哲学思想1272
一 南宋时期象数学派的发展1272
二 朱震和《汉上易传》1276
三 朱震的太极说1288
四 蔡元定“理”和“数”相溶合的思想1297
五 蔡沈以“数”解“理”的思想1306
比较篇1324
概说1324
一 中西封建社会的同与异1326
第四十六章 宋代哲学与西方哲学1326
二 两种哲学思想体系的同与异1333
三 两种理性主义的同与异1347
第四十七章 宋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1359
一 宋代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演变的必然结果1359
二 宋代哲学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上)1365
三 宋代哲学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下)1382
第四十八章 宋代哲学与明清及近现代哲学1397
一 宋代哲学与明清哲学1397
二 宋代哲学与近代哲学1409
三 宋代哲学与现代哲学1412
四 研究宋代哲学的现实意义1425
主要参考文献1430
后记1438
热门推荐
- 1880665.html
- 2534529.html
- 1145844.html
- 1666579.html
- 789427.html
- 3362328.html
- 251974.html
- 3559016.html
- 2986343.html
- 379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219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216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983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009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41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60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598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683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51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