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文明论概略 上、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文明论概略 上、下
  • 姜奇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09058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82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93页
  • 主题词:商业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文明论概略 上、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三部分 社会生活的权利话语1

第九章 新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主张权利5

9.1 自然权利与政治权利的和谐6

9.1.1 自然权利先于政治权利6

9.1.2 新自然权利:跨文明比较7

9.2 政治权利11

9.2.1 政治权利与自然权利的区别11

9.2.2 网民的政治权利14

9.3.3 政治权利的局限15

9.3 更高的自然权利18

9.3.1 更高的自然权利与私权18

9.3.2 梭的“漏洞”19

9.3.3 个性契约论20

9.3.4 更高自然权利的原则21

9.4 网民权利论24

9.4.1 网民的特性24

9.4.1.1 网民不是什么24

9.4.1.2 网民是什么30

9.4.2 网民自然权利的现象32

9.4.3 网民在日常生活中主张权利36

第十章 我思的扬弃:从人民到人人41

10.1 现代性行政的逻辑:为人民服务43

10.1.1 政治与行政二分的工业化实质43

10.1.2 行政官僚制的工 业化实质45

10.1.2.1 韦伯官僚制的理念:合理性与合法性45

10.1.2.2 行政之恶46

10.1.3 公共行政中的公共选择主张48

10.1.3.1 公共选择的主张:小政府48

10.1.3.2 技术驱动效率的策略50

10.1.3.3 公共选择的定位:经济人的官僚制51

10.1.4 新公共管理:扬弃官僚制53

10.1.4.1 区分文明代差的公共行政标准53

10.1.4.2 新公共管理:针对行政的变革54

10.1.4.3 企业化体制的含义:与新公共选择的区别56

10.1.4.4 政府再造与流程重组58

10.1.5 新公共行政:扬弃政治与行政二分59

10.1.5.1 新文明特点在新公共行政中的体现60

10.1.5.2 将顾客升级为公民:公平与公正的回归61

10.1.5.3 对电子政务转型的要求61

10.2 归于日常生活的政治:行政复归政治63

10.2.1 作为政治理论的后现代公共行政63

10.2.2 作为行政理论的后现代公共行政66

10.2.3 后现代公共行政与电子政务71

10.3 扬弃我思与幸福导向:为人人服务77

10.3.1 理念缺位的现代化77

10.3.2 工业化实现不了为人人服务80

10.3.3 信息化实现为人人服务81

第十一章 回到未来:意义结构中的话语正当性85

11.1 语言与制度的意义结构87

11.1.1 霍布斯:语言、我思与国家87

11.1.2 福柯的相反理解:话语与权力88

11.1.3 自我的重新界定89

11.1.4 对自我进行认同的元规则91

11.2 公共行政的语言:元规则94

11.2.1 话语主体的元规则:对我思的置换95

11.2.2 制度设计的动力学:效率的解构97

11.2.3 作为组织的话语:形式的不定型化100

11.2.4 行政的终结:“反行政”102

11.3 作为意义结构的制度106

11.3.1 作为意义的正义106

11.3.1.1 从科耶夫到罗尔斯106

11.3.1.2 认同的双层结构110

11.3.1.3 意义的制度化114

11.3.2 话语正当性:构成、言说与语境117

11.3.2.1 公共行政的话语正当性118

11.3.2.2 “一事一议”与话语正当性的制度化120

11.3.2.3 网民的话语正当性实践122

11.3.2.3.1 正当性话语的更高权利价值123

11.3.2.3.2 正当性对自由个性的意义126

第四部分 回到精神现象本身129

12.0 精神文明的本体存在方式133

第十二章 新的选择:网民的文化自然权利137

12.1 文化的自然权利138

12.1.1 问题的背景141

12.1.2 作为存在方式的崇高143

12.1.3 崇高的异化144

12.2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147

12.2.1 崇高视域147

12.2.2 何谓崇高:作为美的异化的崇高149

12.2.3 意识形态的“崇高”152

12.3 新文明中的文化自然权利156

12.3.1 意识形态认同不是自然权利156

12.3.2 意识形态透支:犬儒主义的出现157

12.3.3 快感:文化与政治159

12.3.4 意义认同的东方价值162

12.3.5 网络文化与文化自然权利166

第十三章 我思的扬弃:从现代性到“艺术的终结”169

13.1 艺术与审美的关系170

13.1.1 艺术与审美活动中的自我170

13.1.2 自我之镜的观照方式172

13.1.3 生活世界的中介化173

13.1.4 审美现代性:美学中的最优化理论174

13.1.5 艺术现代性与非现代性的分别176

13.1.5.1 艺术与现代性的关系178

13.1.5.2 艺术中介的理性化180

13.1.5.3 艺术主体的理性化181

13.2 艺术中的自我:从现代到后现代185

13.2.1 艺术中的进步话语185

13.2.1.1 艺术的黄金时代185

13.2.1.1.1 作为前现代反抗者的乐观现代性意识185

13.2.1.1.2 最为光彩焕发时刻的艺术188

13.2.1.1.3 发达社会转型中的文明意识189

13.2.1.1.4 中心与外围反差中的现代性意识191

13.2.1.2 唯美的形式主义193

13.2.2 艺术对现代性的批判198

13.2.2.1 以艺术形式反对启蒙理性198

13.2.2.1.1 瓶子与酒的错位198

13.2.2.1.2 唯美主义在形式与审美态度上的矛盾201

13.2.2.2 文学中对进步话语的批判意识203

13.2.2.3 “晚期风格”与理性的低潮206

13.2.2.4 把解构形式作为艺术207

13.2.3 有形式与无形式的后现代209

13.2.4 艺术的终结:自我与存在方式的统一211

13.2.5 东方审美趣味214

13.3 美是直接的218

13.3.1 “回到边沁”218

13.3.2 从迂回之美到直接之美222

13.3.2.1 迂回之美223

13.3.2.2 直接之美225

13.3.2.3 互联网时代的美228

13.3.3 过渡策略:中心与外围共存228

13.3.3.1 繁荣网络文化230

13.3.3.2 如何看待网络文化的“低俗”232

第十四章 回到未来:网络文化的话语标准237

14.1 重建认同的意义结构238

14.2 以体验方式认同245

14.2.1 体验中“回忆”的特指246

14.2.2 以接受者为中心的体验248

14.2.2.1 以“快乐”为纲的体验哲学249

14.2.2.2 体验的三种实现方式250

14.2.3 日常化的高峰体验:狂欢253

14.3 文化认同的尺度257

14.3.1 研究对象257

14.3.2 网络文化的客体规则259

14.3.2.1 服从与自我:话语的支配权与使用权260

14.3.2.2 话语权的开放与分享262

14.3.2.3 认同的权力分析:体验、服务、创造263

14.3.3 网络文化的主体规则268

14.3.3.1 对等式责任的建立268

14.3.3.2 责任话语的权力分析:基于体验的自适269

14.3.4 认同方式:从中介到复归270

14.3.4.1 体验转向的形式特征:图像转向270

14.3.4.2 体验认同:焦虑与回家的心理意义272

结语 新普世价值2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