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炎黄汇典 考古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炎黄汇典 考古卷
  • 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吴汝祚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ISBN:780626861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49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47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炎黄汇典 考古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炎黄时代的时空范畴1

第一章 炎黄时代的孕育和时空框架1

第二节 人类起源概述3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4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6

三、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7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发展的探讨9

第四节 自然环境、遗址分布和聚落布局11

一、自然环境11

二、遗址分布12

图1—1 姜寨仰韶文化第一期聚落布局图14

三、聚落布局14

第二章 多种多样、功能各异的建筑遗迹20

第一节 居住房屋的演变和发展20

一、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彭头山文化时期21

二、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时期以及屈家岭文化早期22

图2—1 姜寨仰韶文化46号房址平、剖面图和复原图23

图2—2 半坡仰韶文化1号大型长方形房址复原图24

图2—3 半坡仰韶文化24号房址平面和复原图26

图2—4 半坡仰韶文化22号圆形房址平面和复原图27

图2—5 东庄村仰韶文化201号房址平面和复原图29

图2—6 半坡仰韶文化3号圆形房址平面和复原图30

图2—7 木材的纵裂加工示意图32

图2—8 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901号房址平、剖面图37

图2—9 郧县青龙泉屈家岭文化早期6号房基址复原图38

三、河南龙山文化、客省庄第二期文化时期和屈家岭文化晚期、石家河文化时期40

第二节 城址的出现46

一、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时期的城址46

图2—10 城头山城址平面图48

二、河南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城址48

第三节 贮藏食物的窖穴52

一、裴李岗、磁山文化时期53

二、仰韶文化时期53

三、河南龙山文化和客省庄第二期文化时期54

一、陶窑55

第四节 窑址55

图2—11 半坡仰韶文化13号、191号废弃窖穴平面和剖面堆积图55

图2—12 半坡仰韶文化陶窑复原图57

二、石灰窑57

第五节 凿井技术的发明58

图2—13 汤阴白营河南龙山文化水井平、剖面图59

第七节 小结60

二、客省庄第二期文化时期60

一、仰韶文化时期60

第六节 饲养家畜的圈栏60

一、农业生产68

第一节 农业生产和家畜、家禽的饲养,渔猎与采集经济68

第三章 社会生产的发展68

图3—1 莪沟北岗裴李岗文化石器74

二、家畜、家禽的饲养83

三、渔猎经济87

图3—2 贾湖裴李岗文化骨器88

四、采集经济91

第二节 手工业生产93

一、陶器制作手工业93

二、玉器琢制手工业99

三、石器制作手工业100

四、骨、角器制作手工业102

图3—3 半坡仰韶文化编织纹种类图103

五、编织手工业103

六、木器制作手工业105

七、冶铜手工业107

第三节 农业与手工业的关系108

第四章 有风趣的丧葬习俗116

第一节 裴李岗、老官台和彭头山等考古学文化时期117

图4—1 贾湖裴李岗文化344号墓平面图119

第二节 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时期123

一、仰身直肢葬123

二、二次葬127

图4—2(A) 姜寨仰韶文化84号墓第一层平面图128

2(B) 姜寨仰韶文化84号墓第二层平面图129

图4—3 姜寨仰韶文化169号墓平面图130

图4—4 姜寨仰韶文化358号墓平、剖面图132

图4—5 下王岗仰韶文化525号墓平面图137

图4—6 下王岗仰韶文化198号墓平面图138

三、瓮棺葬140

图4—7 巫山大溪遗址屈肢葬部分葬式平面图145

第三节 河南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时期149

第四节 小结——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丧葬的产生及其演变158

第一节 裴李岗、磁山、老官台和彭头山、城背溪等考古学文化时期164

第五章 人神合一的巫术活动164

第二节 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时期167

图5—1 洪山庙仰韶文化104号瓮棺上彩绘人手形和耜形图案168

图5—2 仰韶文化太阳纹彩陶器170

图5—3 洪山庙仰韶文化91号瓮棺上日月纹彩陶图案171

图5—4 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有太阳形纹的器物174

图5—5 余杭反山良渚文化12号墓玉琮上的神像形纹175

图5—6 临汝阎村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图彩陶缸179

图5—7 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第一组蚌壳摆塑动物图像184

图5—8 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第三组蚌壳摆塑动物图像185

图5—9 汤家岗大溪文化白陶盆上的八角形纹187

第三节 河南龙山文化、客省庄第二期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时期188

图5—10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199

第四节 小结200

第六章 古老而奇特的图腾文化209

第一节 从考古资料反映的图腾文化210

一、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时期210

二、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时期210

图6—1 甘谷县西坪仰韶文化人面蛇纹彩陶瓶211

三、河南龙山文化、客省庄第二期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时期217

一、图腾名称与姓氏、人名、官名的关系218

第二节 中国图腾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218

二、图腾入社仪式、祖先观念与冠礼、祖先崇拜的关系221

三、图腾禁忌、外婚和避讳、同姓不婚的关系223

四、图腾圣物、圣地与古代神器、偶像以及礼制建筑的关系226

五、图腾艺术与史前艺术的关系229

第三节 中国图腾文化的特点229

一、中国图腾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229

图6—2 半坡仰韶文化鱼纹复合演化推测图231

图6—3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鸟纹演化推测图231

二、中国图腾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其他文化因素,融合为一体234

三、图腾亲属观念的深入人心,使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后,血缘关系仍是强有力的存在,并非被地缘关系所替代235

四、中国图腾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237

五、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238

图6—4 红山文化玉猪龙239

一、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时期244

第七章 缤纷多彩的史前艺术和乐器歌舞以及美化人身的装饰品244

第一节 彩绘艺术244

图7—1 半坡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245

二、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时期253

图7—2 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254

一、动物形雕塑255

第二节 雕塑艺术255

图7—3 华县太平庄仰韶文化陶鸮鼎256

二、人面和人像形雕塑260

图7—4 仰韶文化人头形陶瓶261

三、其他的雕塑品263

第三节 刻划纹、戳印纹等装饰图案263

第四节 乐器与歌舞266

图7—5 贾湖裴李岗文化骨笛267

图7—6 史前陶铃悬挂和悬舌方法推测示意图270

第五节 美化人身的装饰品273

一、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彭头山文化时期273

二、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时期274

三、河南龙山文化、客省庄第二期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时期278

图7—7 青龙泉屈家岭文化象牙梳280

第八章 饮食文化287

第一节 从茹毛饮血到火的使用和取火术的发明287

第二节 农业、家畜饲养与史前文化289

图8—1 黎族钻木取火法289

第三节 烹煮方式、炊器和饮食用器293

图8—2 河南龙山文化陶甗296

图8—3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297

图8—4 仰韶文化陶灶和釜298

图8—5 河南龙山文化陶灶和使用示意图299

一、食物的贮藏301

第四节 食物的贮藏和加工301

二、食物的加工304

图8—6 裴李岗文化的石磨盘和石磨棒305

第五节 饮食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307

第九章 中华文明产生的探讨312

第一节 农业的产生、发展和财富的积累313

第二节 城址的出现,开始有了城乡的分化320

第三节 冶铜术的产生326

第四节 文字的创造329

图9—1 半坡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330

图9—2 杨家湾大溪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332

第五节 等级社会的产生334

第六节 礼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341

第十章 中华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350

第一节 连续性350

第二节 开放性和凝聚性359

第三节 创造性364

一、世界稻作和粟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365

二、蛋壳陶器是史前制陶业上的一朵奇葩366

图10—1 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陶杯366

三、干栏式建筑和榫卯木构件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传世杰作367

四、骨笛和木筒是远古乐器上的奇迹368

五、世界蚕丝的起源地369

六、生漆的利用是史前文明的一大贡献370

七、玉器在中华文明形成上有着重要的意义371

第四节 发展上的不平衡性371

第一节 天文历法知识方面381

第十一章 各考古学文化的人们对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上的贡献381

图11—1 半坡仰韶文化图腾柱384

图11—2 半坡仰韶文化人面鱼纹月相图385

第二节 生物知识的萌芽、积累和对动植物的驯化386

第三节 数学知识的滋长和度量衡概念的萌发389

一、在数概念上的成就390

二、在数学概念上的成就392

三、在度、量、衡概念上的成就393

第四节 物理、化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396

图11—3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榫卯木构件399

图11—4 仰韶文化尖底瓶使用示意图402

图11—5 原始纺织示意图403

第五节 建筑术的产生和发展405

第六节 医药、卫生、保健知识方面已见端倪406

一、居住址的选择与防潮、取暖的设施406

二、饮食与食疗——中医学的源头408

三、消毒预防医学的萌芽409

四、骨科医疗上的成就410

五、针灸、砭术的开端411

六、巫与医的关系412

第十二章 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与其它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416

一、与黄河下游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417

二、与黄河上游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421

三、与长江下游宁绍地区跨湖桥遗址和河姆渡文化的关系421

图12—1 河姆渡遗址的木桨和陶塑船模型424

四、与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424

五、与长江下游宁镇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427

六、与分布在巢湖以西地区的薛家岗文化和巢湖以东的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的关系428

七、与分布在鄱阳湖、赣江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429

八、与岭南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431

九、与辽西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434

十、与云南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437

十一、与西藏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438

十二、与福建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440

十三、早期巴蜀文化与中原史前文化的关系441

十四、台湾与长江中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关系442

后记4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