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哲学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哲学教程
  • 王宏波,李建群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514782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25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49页
  • 主题词:哲学知识读物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哲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前言1

第一编 导论1

第一章 哲学与时代精神1

第一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问1

一、什么是哲学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7

第二节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2

一、什么是时代精神12

二、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6

三、现当代的时代精神与哲学18

第三节 哲学思维的特点20

一、哲学思维与实证科学思维的区别21

二、哲学思维是反思性思维22

三、哲学思维的基本作用25

四、哲学思维是实证性思维的指南26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发展特点29

第二章 哲学发展的基本特点29

一、三代经典中的哲学思想30

二、春秋战国间诸子学派的哲学思想34

三、秦汉以后的断代哲学思想38

第二节 西方哲学的发展特点44

一、西方古代哲学研究的本体论特点44

二、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特点47

三、西方现代哲学的科学内涵--实践论基础50

一、中西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55

第三节 中西哲学的比较与融通55

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实质58

三、中西哲学的融通进程60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西哲学的融通63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作用6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66

一、社会历史条件66

二、科学技术前提7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73

一、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73

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76

三、马克思主义对旧哲学的总体评价7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80

一、科学地解决了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80

二、严密、完整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系83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态度和方法90

一、理解和改造当代世界的思想指南90

二、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92

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94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态度和方法95

第二编 客观实在论100

第四章 实在问题简述100

第一节 西方古典哲学的若干实在论观点100

一、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实在论的基本观点100

二、唯心主义实在论的古典形式105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若干实在论观点107

一、“太极说”107

二、“道本论”109

三“气论”111

第三节 当代科学实在论113

一、科学实在论的基本观点114

二、反实在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118

三、逼真实在论和整体实在论120

四、科学实在论的总体特点123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实在观126

第一节 实在问题的实质126

一、 “瓮中之脑”与实在问题127

二、实在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128

三、理解实在问题的逻辑130

第二节 物质与实在133

一、物质与物质的东西133

二、物质的惟一特性135

三、列宁物质范畴的意义137

第三节 意识的客观实在性139

一、意识的形成过程139

二、意识的本质140

三、意识能动作用143

一、实践实在性的基本依据145

第四节 实践的客观实在性145

二、实践的意义、地位和作用148

三、实践实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150

第六章 物质的存在方式153

第一节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153

一、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153

二、物质与运动的相互依存性156

三、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160

第二节 物质运动的基本类型161

一、迄今发现的物质运动方式的基本类型162

二、物质运动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164

第三节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66

一、空间、时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167

二、空间、时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68

三、空间、时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171

第一节 辩证法思想简史176

一、辩证法一词的最初含义176

第七章 辩证法问题概述176

第三编 辩证发展论176

二、辩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177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178

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179

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180

第三节 辩证法的矛盾范畴182

一、矛盾概念的不同涵义183

二、形式逻辑矛盾律与辩证法矛盾观的关系185

三、形式逻辑关于矛盾的规定与辩证法的矛盾范畴之间的主要区别186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190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系统的联系190

一、普遍联系190

二、系统联系196

三、普遍联系和系统联系的关系200

第二节 事物的发展与系统演化201

一、运动、变化与发展202

二、辩证的发展观204

三、系统的发展与演化205

四、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与系统的演化和发展的关系207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的关系208

一、系统论深化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209

二、系统论丰富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210

第九章 辩证范畴212

第一节 范畴与辩证范畴212

一、范畴的含义和特点212

二、辩证范畴的特点213

第二节 现象与本质214

一、现象与本质的含义215

二、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216

第三节 偶然与必然218

一、偶然与必然的含义218

二、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219

第四节 原因与结果221

一、原因与结果的含义221

二、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222

第五节 形式与内容224

一、形式和内容的含义224

二、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226

一、可能与现实的含义228

第六节 可能与现实228

二、可能与现实的辩证关系230

第七节 整体与部分231

一、整体与部分的含义231

二、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232

第一节 对立统一的规律234

一、矛盾、矛盾的对立、同一及其关系234

第十章 辩证法的基本规律234

二、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235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39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246

一、质、量、度246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248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252

一、辩证的否定252

二、否定之否定256

一、归纳问题的缘起262

第一节 归纳问题262

第四编 实践认识论262

第十一章 认识问题简述262

三、对因果关系的怀疑266

第二节 划界问题267

一、人类的认识能力及对现象的认识267

二、人类的认识能力及对本质的认识269

三、划界问题对近现代哲学的影响270

第三节 效用问题272

一、效用与真理--詹姆士的见解272

二、工具与真理--杜威的说明274

三、对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几点思考275

第四节 语言问题276

一、意义与真假277

二、意义的确定方式与认识的范围278

三、语言与交往279

第五节 证伪问题281

一、证实与证伪281

二、猜测与反驳283

三、波普以后的科学哲学284

第一节 实践概念的历史发展与演变289

一、实践概念在西方哲学中的发展与演变289

第十二章 科学的实践观289

二、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的认识292

三、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践的理解和阐释294

第二节 实践是主客体对立统一的基础与桥梁298

一、主体299

二、客体300

三、主客体的对立统一301

第三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地位303

一、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303

二、实践的基本要素305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307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308

第十三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312

第一节 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312

一、两种不同的认识路线313

二、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315

三、认识活动的内在机制317

第二节 认识的基本类型、层次及其关系317

一、感性认识319

二、理性认识321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22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324

一、从实践到认识324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326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328

第四节 实践观念330

一、什么是实践观念331

二、实践观念的建构334

三、实践观念的作用336

第十四章 真理、价值与理想342

第一节 真理342

一、真理的客观性343

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344

三、真理的存在与检验346

第二节 价值349

一、价值是什么349

二、价值的分类351

三、评价353

四、价值观念及其变革356

第三节 理想及真理和价值的统一359

一、真理的价值与价值真理359

二、理想是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361

三、理想与真、善、美364

第十五章 社会规律与社会理想371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规律之谜371

第五编 社会发展论371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观372

二、马克思主义以前唯心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共同缺陷377

三、唯物史观的诞生及其科学价值与历史意义378

第二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84

一、问题的提出384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意义386

三、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社会作用389

第三节 社会历史规律与社会理想391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391

二、社会和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为人的自觉活动394

三、社会理想是人的自觉活动的表现形式397

第十六章 社会存在409

第一节 生产方式409

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内容410

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411

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417

第二节 地理环境418

一、地理环境与社会生产力419

二、地理环境与社会生产关系420

三、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422

第三节 人口因素424

一、人口因素与社会生产力424

二、人口因素与社会生产关系425

三、社会发展与人口调节426

第四节 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规律428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428

二、科技革命与生产方式运动的新特点431

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432

四、马尔萨斯人口论的错误433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结构435

一、社会意识的含义、特点435

第十七章 社会意识435

二、社会意识的结构438

第二节 宗教、道德441

一、宗教441

二、道德445

第三节 政治法律思想450

一、政治思想451

二、法律思想454

第四节 艺术与科学456

一、艺术457

二、科学461

第五节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与联系464

一、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465

二、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联系467

第十八章 社会形态469

第一节 经济基础469

一、经济基础的含义470

二、阶级结构是经济基础的社会表现471

三、阶级斗争及其历史作用476

四、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状况和发展趋势478

第二节 上层建筑480

一、上层建筑的含义480

二、上层建筑的基本形式481

三、国体和政体482

四、社会形态及其方法论意义484

第三节 社会形态矛盾运动的规律485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485

二、上层建筑的基本作用487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488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490

第四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与社会发展493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规律494

二、社会革命496

三、社会改革498

第一节 社会进步503

一、社会进步的含义503

第十九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503

二、社会文明的状态505

三、社会进步与人类的解放508

第二节 人的历史作用509

一、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作用509

二、个人的社会历史作用510

三、个体和集体、个人与群众的交互作用512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516

一、人的本质516

二、人的价值520

三、人的全面发展523

二、休谟的两种真理的理论26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