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机工程手册 第4卷 电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机械工程手册,电机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15033·4689
- 出版时间:1982
- 标注页数:821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85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电机工程手册 第4卷 电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基本用途和分类1
2用途和分类1
1用途和分类1
2结构概况1
目录1
1分类、特点和典型应用1
2结构特征1
3基本技术要求1
第2章微型异步电动机1
1基本特点1
2运行概况1
编辑说明1
第19篇同步电机常用符号表1
第1章概述1
1同步电机的用途和类型1
1·1特征和用途1
1·2主要类型1
序1
3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2
2·2高精度3
2·1高可靠性3
2基本要求3
4主要技术数据3
第2章基本工作原理3
2·3快速响应4
1异步电机三相交流绕组4
1·1各槽线圈相属的确定4
第2章旋转变压器4
3功率、电压和转速等级4
3·1功率等级4
3·4试验特点4
第2章基本工作原理4
3·3工艺特点4
3·2设计特点4
3·1生产特点4
3基本特点4
1分类、用途及其结构特点4
3发展趋向4
3·3转速等级5
3·2电压等级5
1用途和分类5
1·2绕组连接5
2基本工作原理5
2·1微型三相异步电动机5
2·2微型单相异步电动机5
第2章工作原理5
4直流电机转矩与重量的关系5
1同步电机的励磁磁场与电枢绕组的感应电动势5
1·1直流励磁磁场5
3特性6
2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6
1·2电枢绕组的空载感应电动势6
1基本工作原理6
1·1电枢电动势6
1·2电磁转矩6
1·3高次谐波电动势的产生原因及其危害6
4·1设计特点7
2交流绕组的构成原理7
2·1交流绕组的分类与线圈节距7
4·2主要技术要求7
4·3定子铁心内径7
4·4冲片设计及槽配合7
4设计7
1·3电压、转矩和功率平衡7
2电枢反应7
3·1基波磁场感应电动势8
2·3等值电路8
2·1交轴电枢反应8
2·2整数槽绕组的构成原理8
2·2直轴电枢反应8
2异步电机交流绕组的磁动势8
3异步电机绕组中的感应电动势8
4·1转子参量折算8
4·5气隙长度8
3·2高次谐波磁场的感应电动势8
4异步电机等值电路和相量图8
3运行特性9
3·1直流发电机的主要工作特性9
4·6电磁负荷选择9
3主要性能参数及其计算9
4·2T形等值电路9
4·3励磁支路移前的等值电路9
4·4简化等值电路9
4·7正弦绕组计算9
4·8线性旋转变压器最佳变化10
5试验10
5·1正余弦函数误差试验10
2·3三相60°相带分数槽绕组的构成原理10
4·5相量图10
4·2主要参数选择10
4·1设计特点10
4设计要点10
5·3气隙漏抗(谐波漏抗)10
5·2端部漏抗10
5·1槽漏抗10
5异步电机的漏抗10
5·3线性误差试验11
5·4零位误差试验11
5·5变比和输出相位移测量11
5·2电气误差试验11
5·4齿端漏抗11
6·1损耗11
6损耗和功率11
5·5斜槽漏抗11
2·6单相绕组12
2·460°相带绕组的对称条件12
3·2直流电动机的主要工作特性12
3·3直流电动机稳定运行的条件12
3·4直流电动机的起动12
2·5并联支路数α与三相绕组的接法12
6·2功率平衡12
7电磁转矩12
7·1基波电磁转矩12
7·1基本结构及移相原理12
7电感移相器12
6应用12
3交流绕组的磁动势13
7·2附加(谐波)转矩13
3·1单相分布绕组的磁动势13
3·5直流电动机的调速13
3·2对称三相绕组的合成磁动势13
3·6直流电动机的制动13
3·7直流发电机的并联运行13
3结构13
2分类13
1用途13
第3章交流测速发电机13
7·2电感移相器的设计特点13
3·3圆形旋转磁场与非圆形旋转磁场14
8·1运行特性及其特征14
8运行特性14
5特性14
4原理14
第3章电枢绕组15
6·2主要技术要求15
6·3机座号的选择15
6设计15
3·8直流电动机的同轴运行15
6·1设计特点15
9·1径向电磁力波15
9异步电机的电磁噪声15
8·4三相电压不平衡时的运行15
8·3电源电压和频率按一定规律变化时的运行15
8·2电源电压或频率非额定值时的运行15
1一般特征16
1·1绕组构成16
1·2绕组节距16
4·2电枢反应磁动势的折算16
4·1同步电机的磁动势平衡关系、电枢反应磁动势的分解16
4同步电机电枢反应磁动势的折算16
6·4主要尺寸16
6·5内、外定子冲片16
6·6定子绕组16
4·3设计参数的调整16
9·3谐波磁场产生的电磁噪声16
9·2基波磁场产生的电磁噪声16
2系列设计考虑的主要问题17
1·2性能指标17
1·1额定数据17
1产品技术要求17
第3章电磁设计17
9·4其它的电磁噪声17
2绕组分类、主要特点和应用范围17
2·1叠绕组、波绕组和蛙绕组17
2·2特殊绕组17
3绕组对称条件17
6·7杯形转子17
7试验17
7·1线性误差测量17
3·1电动势多边形图17
5同步电机的电动势平衡方程、相量图和同步电抗17
第4章直流测速发电机18
5·2不饱和时发电机的电动势平衡方程和同步电抗18
3·1电机利用系数18
3电磁方案的设计18
2·4零部件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18
2·3功率与安装尺寸的对应关系18
2·2安装尺寸18
2·1功率等级18
5·3同步发电机的电动势-磁动势相量图和内功率因数角ψo18
8应用18
5·1不饱和时电枢绕组中的感应电动势18
7·2输出相位移和相位误差测量18
5单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开关19
5·2起动继电器19
6应用19
6·1选用注意事项19
3·2电磁负荷19
6·2使用和维护要点19
5·4饱和时的气隙磁场、电动势平衡方程和同步电抗19
5·1离心开关19
3原理19
2结构和分类19
1用途19
2设计要点20
第3章高速异步电动机20
6·3常见故障的分析20
4特性20
2·1设计特点20
1工作原理20
6同步发电机20
6·1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特性20
6·2同步电机的准同步并网与自同步并网20
5·2主要技术要求21
3·3定子铁心21
7·2电磁功率和电磁转矩21
2·3主要尺寸确定21
2·2电磁负荷21
6试验21
5·3基本尺寸的确定21
7·1损耗及效率21
7同步电机的电磁功率和稳定条件21
5设计21
5·1设计特点21
2·4转子型式22
3·4气隙长度22
3·2对称条件22
2·5定、转子槽形和槽数22
2·6损耗22
7·3静态稳定22
7应用22
7·1产品选择22
7·2使用注意事项22
第5章自整角机22
1用途和工作原理22
1·1力矩式自整角机工作原理22
7·4动态稳定概念22
2·7实心转子异步电动机的转子参数23
1·2控制式自整角机工作原理23
4·1均压线23
4均压连接23
3·5定子、转子槽数23
8同步电动机23
8·1同步电动机的电动势平衡方程和相量图23
8·2同步电动机无功功率的调节——V形曲线23
9同步电机的稳态不对称负载运行24
9·1分析方法——对称分量法24
3·6绕组设计24
4·2均压线的连接24
4·3均压线结构24
第4章换向24
3结构型式及其轴承与转子刚度的要求24
3·1结构型式24
3·2轴承及其装配和润滑24
2结构和分类24
2·1结构24
3·7定子、转子槽形及尺寸25
2·2分类25
1换向过程的基本概念26
3·3转子的刚度要求及其计算26
3特性26
3·1特性和技术指标26
3·2设计和工艺对特性的影响26
9·2相序电动势方程和相序阻抗26
10突然短路26
10·2空载时机端三相突然短路26
9·3不对称稳态短路26
10·1分析方法概述26
1特点、分类和用途27
第4章微型磁阻(反应式)同步电动机27
4·3主要尺寸选择27
1·2换向元件中的电流27
1·1换向元件中的电动势27
2结构特点27
4·2主要技术要求27
4·2磁路计算27
4·1标么值27
4电磁计算27
4·1设计特点27
4设计27
10·3突然二相短路27
4使用和维护要点27
4·4气隙28
4·5冲片设计28
4·6斜槽28
10·4突然单相对中点短路28
10·5突然短路的电流和时间常数汇总28
10·6突然短路时的电磁转矩28
4·7导磁材料和磁通密度的选择28
1·3电抗电动势和换向区计算28
3基本工作原理28
4·8阻尼绕组29
4·9绕组计算29
4同步运行特性29
4·2电磁转矩和最大电磁转矩29
4·1电流和功率29
5·1电气误差试验30
11同步电机的振荡30
2改善换向的方法30
2·1换向极30
4·10绕组型式选择30
5试验30
11·1振荡时同步电机的转矩及转矩平衡方程30
4·3效率和功率因数30
5·2零位误差试验31
5·2单相电容运转磁阻同步电动机的起动31
5·1三相磁阻同步电动机的起动31
4·3正常运行时阻抗31
2·2补偿绕组31
5异步起动特性31
4·4工作特性曲线31
11·2同步电机的自由振荡和强制振荡31
6应用32
5·3静态误差试验32
6·1控制式与力矩式自整角机比较32
2·5移刷32
2·4叠片机座与电感分路32
2·3电刷与滑动接触32
6·2选用注意事项32
11·3定子电阻对振荡的影响32
第3章电磁设计32
1主要尺寸的确定32
6·3基准电气零位的确定32
6·4多台自整角变压器并联使用32
6·1设计特点32
6设计要点32
5·4牵入同步32
5·3电容起动及电容起动和运转磁阻同步电动机的起动32
6·5多台自整角接收机并联使用33
6·6常见故障及故障原因33
第6章电机扩大机33
1用途和分类33
2工作原理及结构特征33
3环火33
1·1利用系数33
1·2比值λ的选择33
3·1产生环火的原因33
第5章微型磁滞同步电动机33
6·3电机的磁系统33
6·2电机主要尺寸和定子绕组33
3·2防止环火的措施34
1·4电磁负荷选择要点34
第5章电磁设计34
3·1特性、要求和指标34
3特性34
1·3主要尺寸及槽数、槽形的确定34
2主要尺寸和极数的选择35
1电磁设计的依据和任务35
2·1主要尺寸的确定35
2·1凸极同步电机磁路及空载特性计算35
2磁路计算35
1用途和分类35
3·2各种去磁效应对特性的影响36
2基本结构36
2·1常见的磁滞电动机36
5·4满载电流和电动势36
2·2接线方式37
4设计37
4·1设计特点37
2·2极弧系数ασ与电磁负载A及Bσ的选择37
3·2起动过程37
4·5损耗37
3工作原理37
3·1磁滞转矩37
2·2隐极同步电机磁路计算特点37
3·3能量关系和转矩38
4·5气隙38
4·3极数38
4·2主要技术要求38
2·3极数的选择38
3·4过激状态38
4·6定子冲片38
4·7起动时阻抗38
4·6运行性能计算38
4·4主要尺寸38
3·5相量图和等值电路39
4·7电枢冲片39
4·8电枢绕组39
4·9补偿绕组39
2·4磁路各部分的磁通密度取值范围39
2·3气隙长度的确定39
3电枢设计39
3·1电枢绕组、槽数和槽形39
4·11换向40
4·1特性曲线40
4·10交轴助磁绕组40
5·1设计数据改变对性能、有效材料用量的影响40
2·5负载励磁电流计算40
6·2无额定(铭牌)数据40
6·1有额定(铭牌)数据40
6利用现成铁心决定设计方案40
5·2设计数据调整方法40
4工作特性40
5设计数据调整40
4·8起动性能计算40
3·2电抗计算41
3·1参数标么值41
3参数及计算41
4·2时间常数41
4·12控制绕组41
3·2换向器的主要尺寸与电刷的选择41
5·3定子绕组设计42
5·2主要尺寸及有关参数的确定42
5·1设计特点42
5设计要点42
4·14槽满率42
5试验42
5·1剩磁电压测定42
5·2控制绕组平衡性检查42
5·3温升试验42
5·4外特性试验42
5·5时间常数测定42
4·13交流去磁绕组42
6·2调整、使用和维护注意事项43
2分类和结构43
1特点和用途43
第6章微型永磁同步电动机43
5·4定子冲片材料及其磁密的选择43
2·1自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43
7电磁设计方案示例43
第4章结构设计43
4·2气隙43
4·1直流电机的磁路与主极漏磁系数43
4磁路计算43
6应用43
6·1选用原则43
2·2异步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44
3·3电阻计算44
6·3常见故障及其判断方法44
第7章交流伺服电动机44
4·3电枢齿部45
4·4电枢轭部45
4·5主极45
3工作原理45
3·1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异步起动45
1结构和分类45
2·3磁滞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45
3·2参数对起动特性的影响46
3·4时间常数计算46
4·6定子轭部46
2·2两相交流伺服电动机的性能特点46
4损耗及效率46
3·5主要参数的影响及典型数值46
4·7磁路各部分磁通密度的选择46
2·1两相交流伺服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46
4·8空载特性计算46
4·2空载铁损耗计算46
4·1损耗分类及设计要点46
2工作原理46
4工作特性47
1结构型式47
1·1防护型式47
1·2安装结构型式47
4·1电磁功率47
2·3两相交流伺服电动机的运行特点47
4·2电磁转矩47
3·1主要特性指标48
3特性48
2通风冷却48
5·2主要尺寸及绕组的确定48
5·1设计特点48
5设计要点48
4·3负载时杂散损耗计算48
2·1传热方式48
2·2电机的传热路径49
2·3通风冷却散发的热量49
4·9电枢反应去磁磁动势计算49
4·3机座号和定子铁心尺寸49
4·2主要技术要求49
6使用和维护要点49
4·10励磁绕组49
3·2绕组参数和工艺缺陷对性能的影响49
4设计49
4·1设计特点49
5·2补偿绕组50
5·1换向器片间电压50
2·4通风参量50
5换向设计计算50
1特点、用途和分类50
6·1自起动非罩极电动机50
6·2自起动罩极电动机50
第7章微型直流电动机50
第4章绕组绝缘结构和工艺51
1概述51
2绕组绝缘的基本性能51
4·4效率51
2·1耐热等级51
2·2耐电性能51
5·3换向极计算51
4·9定子绕组51
2·5通风系统51
4·5转子铁心主要尺寸51
4·4气隙长度51
4·6定、转子槽配合51
4·7转子斜槽51
4·8冲片和磁通密度51
6·1常用计算公式52
5试验52
6应用52
4·10转子导条截面积52
2工作原理53
6损耗和效率53
6·4动态计算53
6·2产品的选择和使用53
6·3不同有效信号系数的机械特性53
3气隙均匀度53
4主要零、部件的公差配合及光洁度53
2·1基本工作原理53
2·2特性53
6·1铜耗53
2·3绝缘电阻53
2·4介质损失角正切(tgδ)及其增量(Δtgδ)53
6·5杂散损耗54
6·4机械损耗54
6·3电刷接触耗54
6·2铁耗54
3高压定子绕组绝缘结构的设计54
3设计要点54
3·1设计特点54
3·2型式、主要参数及工作制54
3·3主要尺寸确定54
2·5机械性能54
3·1绝缘结构设计要点54
7交流伺服测速机组54
第8章直流伺服电动机54
1用途54
2结构和分类54
6·5移相方法的选择54
3·3框式线圈匝间绝缘结构55
7·1电压变化率计算55
7·2转速变化率计算55
7·3直流电动机工作特性计算55
8发热和通风冷却55
6·6总损耗和效率55
3·4电枢冲片和电枢绕组55
3·2定子绕组过电压倍数55
7直流电机工作特性计算55
3·4对地绝缘55
3工作原理55
4特性56
5设计56
5定子56
5·2主要技术要求56
5·1设计特点56
5·1定子铁心56
8·1热平衡方程和发热曲线56
3·5换向器和电刷56
8·4通风冷却57
8·3温升计算57
8·2热的传导和表面散热57
3·6定子主要尺寸57
3·7磁钢工作点的确定57
5·3电枢直径57
第6章整流电源供电时直流电动机的运行57
5·6气隙长度58
5·8定子主要尺寸58
5·7极对数58
5·4电枢铁心长度58
5·5电枢冲片58
5·2机座58
1脉动电流58
2整流电源供电时电动机的发热59
3·5端部绝缘结构和斜边间隙59
3·1脉动电流对电动机换向性能的影响59
3整流电源供电时电动机的换向59
5·9换向器和电刷59
5·10电枢绕组59
3·8激磁绕组计算59
3·9换向计算59
4·1稳速60
4·2绝缘工艺要点60
4·1工艺流程60
4高压定子绕组绝缘工艺60
3·6绝缘结构的可靠性评定60
6转子60
6·1转子铁心结构60
5·13永磁钢及其尺寸选择60
5·12激磁绕组计算60
5·11换向计算60
4运行中的有关问题60
6·2笼型转子61
3·2动态过程中的换向61
6·1空载始动电压测量61
4·2调速61
4·3磁钢的稳定处理61
4·4其他注意事项61
第8章印制绕组直流电动机61
6试验61
6·4转轴的挠度、临界转速和强度62
3·3改善换向的方法62
4整流电源供电时电动机的轴电压62
6·3绕线型转子62
1结构、特点和用途62
7·2产品选用62
7·1常用计算公式62
7应用62
6·3机电时间常数测量62
6·2转动惯量测量62
6整流电源供电时电动机的绕组绝缘62
5整流电源供电时电动机的振动和噪声62
5·1绕组端部连接件和固定件绝缘62
5绕组端部连接件绝缘及端部绝缘间距62
7·4使用注意事项63
7·3动态计算63
7·2励磁绕组电感的计算和测量63
7·1电枢回路电感的计算和测量63
7绕组电感的计算和测量63
第9章步进电动机63
3·1设计特点63
3设计要点63
2工作原理63
7集电装置63
7·1集电环63
8电动机额定电压与整流电源输出电压的匹配64
第7章结构与制造工艺64
1结构型式64
2工作原理64
1用途64
7·2电刷和刷握64
5·2并头套绝缘64
3·4电枢绕组基本尺寸的确定64
3·3极对数选择64
3·2电磁负荷选择64
5·3定子绕组端部绝缘间距64
3结构和分类65
8·1风扇种类和特性65
6·1槽部电晕、电腐蚀的起因和防止的原理65
6电晕、电腐蚀及其防止65
8风扇65
8·2风扇与风罩、挡风板等的尺寸关系66
3·8平均线负荷66
3·7电枢绕组电阻66
3·6极距66
35气隙长度66
4特性66
1·1防护结构和安装结构型式66
1·2通风冷却方式和通风结构66
2结构组成66
第9章无刷直流电动机67
4使用和维护要点67
3·9换向67
3·10导体涡流损耗计算67
9·1滚动轴承选用67
9轴承67
8·4风扇和电机通风噪声的关系67
8·3相似风扇的参量变化67
6·2端部出槽口处电晕的起因和防止的原理68
1特点和用途68
2结构68
2·1电动机本体68
5·2基本结构的确定68
9·3滚动轴承的润滑剂68
9·2轴承装配结构68
5单段反应式步进电动机设计68
5·1主要技术要求68
5·4定子主要数据和气隙长度69
5·5冲片设计69
5·6气隙磁导计算69
5·3转子外径69
3工作原理69
2·2位置传感器69
2·3电子换向开关电路69
3·1电磁式位置传感器69
9·5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69
9·4小型电机的轴承噪声69
3·2机座70
3·1定子结构70
6·3防晕措施70
6·4高原电机和氢冷电机的电晕70
3定子70
第5章绝缘结构和绕组制造1绝缘材料的选用70
3·2光电式位置传感器71
3·3磁敏式位置传感器71
5·7磁通密度和磁势71
5·8绕组设计71
5·9最大静转矩验算71
6步进电动机驱动电源71
6·1对驱动电源的基本要求71
6·2驱动电源的组成71
2高压定子绕组绝缘结构和绕组制造71
7·1凸极磁极线圈绝缘及工艺要点72
7转子绕组绝缘工艺72
6·3驱动电源分类72
7试验72
7·1空载起动频率试验72
4工作特性72
4·2机械特性72
4·3调节特性72
5设计要点72
5·1设计特点72
3·3主极72
3·5补偿绕组72
4·1最初起动转矩72
3·4换向极72
8·1步进电动机的选择73
3低压定子绕组绝缘结构73
7·2运行频率试验73
7·3最大静转矩试验73
7·4静态步距角误差试验73
8应用73
7·2隐极转子线圈绝缘及工艺要点73
3·1散嵌绕组绝缘结构73
8·2使用注意事项73
第10章其他控制微电机73
5·2空载转速、平均电流及平均电磁转矩73
8·1条式线圈股间短路检查74
8绕组绝缘的检查试验74
1多极旋转变压器和多极自整角机74
2感应同步器74
2·1圆盘式感应同步器74
4电枢74
3·6定子引线电缆74
6·1正反转74
6速度控制74
5·3电枢反应74
3·2分爿嵌绕组绝缘结构74
2·2直线式感应同步器75
4·1轴75
4低压定子绕组制造75
4·1散嵌绕组制造75
4·2分爿嵌绕组制造75
3直流力矩电动机75
3·1结构特点75
8·2框式线圈匝间绝缘检查75
8·3凸极磁极线圈匝间短路检查75
8·4对地绝缘的耐压试验75
第10章微型交流换向器电动机75
6·3稳速75
6·2调速75
3·2使用时注意事项76
4电磁减速式电动机76
4·1反应式电磁减速同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76
5·1散嵌绕组76
5绕线型转子绕组绝缘76
5·2插入式线棒绕组76
4·2电枢铁心77
4·3电枢支架77
4·4电枢绕组77
5滚切式电动机77
4·2激磁式电磁减速同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77
8·5直流泄漏试验77
2基本结构77
第5章汽轮发电机77
8·6介质损失角tgδ检测77
1特点和用途77
5·3绕线型转子的端部绝缘和嵌线78
3工作原理78
3·1基本工作原理78
1概述78
3·2相量图78
7电子换向式无刷直流电动机78
6谐波电动机78
2·1转子本体直径与长度的确定78
2主要尺寸的确定78
5设计要点79
2·3定子槽数、绕组并联支路数和槽形的确定79
4工作特性79
6绝缘处理工艺79
5·1主要尺寸与参数选择79
2·2定子铁心直径与长度的确定79
6·2浸漆工艺要点79
5·2换向器的主要尺寸确定79
5·1换向器的结构型式、特点和用途79
5换向器79
6·1绝缘漆和浸渍方法的选用79
8永磁脉冲测速发电机79
第11章控制微电机制造工艺要点79
2·5两极汽轮发电机初步设计的主要公式80
3基本结构80
3·1定子铁心80
1冲片制造80
2·4转子槽数和槽形的确定80
3线圈制造81
2铁心叠压81
6·3沉浸工艺81
6·4无溶剂漆滴浸工艺81
第6章制造工艺82
4绕组绝缘处理82
4·1浸渍工艺82
5·3换向器的机械计算82
5·2单相串激电动机计算82
6·5真空压力浸漆工艺82
5·3交直流两用电动机计算83
1·1冲制工艺要点83
1冲片冲制工艺83
4·2浇注工艺83
第11章关键工艺要点83
6运行注意事项83
1·2冲片冲制自动化84
3·2定子绕组84
5·1机械加工件的特征84
1铁心制造84
5机械加工84
6·2塑料换向器85
5·3不锈钢加工85
5·2对机械加工的要求85
6·1电刷与滑环85
3·3定子机座与端盖85
6电刷、滑环及换向器制造85
5·4转子杯加工85
1·3影响冲片质量的因素85
3·4转轴85
5·4换向片85
5·5升高片及其固定85
1·4冲片表面绝缘处理85
3绕组制造和嵌线85
2·3端盖加工85
2·2转子加工85
2·1定子加工85
2机械加工85
2·1叠压系数86
2定子铁心压装工艺86
2·2压装工艺要点86
8转子杯的修刮86
7装配86
3·1槽绝缘86
3·2绕线和嵌线86
6·2磁滞电动机转子有效层材料的选用与最终热处理87
5·6换向器的常用绝缘材料87
6·1电刷装置结构的基本要求87
附录2控制微电机产品名称代号87
3·1转子铸铝87
3铸铝转子制造工艺要点87
3·5转子绕组87
6电刷装置87
6·1永磁铁心的加工、充磁及稳定处理87
附录附录1控制微电机型号命名方法87
6永磁及磁滞材料铁心制造87
5转子铸铝与铜笼转子导条的焊接87
4绕组绝缘处理87
3·3印制绕组制造87
7换向器制造88
8装配88
8·1轴承的清洗与装配88
8·2校平衡88
3·2铸铝转子外圆加工工艺88
附录3控制微电机机座号88
附录5控制微电机电源频率和电压等级88
附录4控制微电机使用环境条件88
3·6护环和中心环88
9制造工艺或材料性能的波动对电机性能的影响89
4·3铜笼转子焊接工艺要点89
4·2铜-铝过渡接头预制件89
4·1铝导体焊接89
4绕组焊接工艺要点89
第12章试验89
3·7转子槽楔89
8·3装配注意要点89
3·8风扇89
附录6旋转变压器主要技术数据表89
9制造工艺89
8直流电机主要零部件的公差和配合89
7轴承89
6·2刷握结构型式、特点和适用范围89
2·2直流电机试验时注意要点90
2·1交流电机试验时注意要点90
2试验特点90
1试验项目90
3·9集电环和电刷90
5集电环制造工艺要点90
6转子校平衡90
3·10气体冷却器90
6·1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90
9·1铁心装压90
3试验方法91
3·5振动和噪声的测试91
3·4同步电动机的牵入转矩、牵出转矩的测试91
3·3单相分相电动机的起动过程中断开转矩及起动开关断开转速的测定91
3·2起动过程中最小转矩的测定91
附录7CK系列空心杯转子异步测速发电机主要技术数据表91
3·1最初起动电流及最初起动转矩的测定91
7·1机座加工工艺要点91
6·2转子校平衡工艺91
7机座和端盖加工工艺91
附录8自整角机主要技术数据表92
3·11轴电流和轴承绝缘、接地电刷92
第7章产品试验92
9制造工艺波动对电机性能的影响92
8保证定子同轴度的工艺92
7·2端盖加工工艺要点92
4自动测试设备92
4·1定子通风系统92
4通风系统92
4·2转子通风93
附录9SL系列两相交流伺服电动机主要技术数据表93
9·4电枢绕组端部的固紧93
9·3绕组焊接工艺93
9·2电枢绕组嵌线93
附录附录Ⅰ驱动微电机机座号和相应尺寸对照表93
附录Ⅱ1.驱动微电机型号命名的说明93
1·3转子开路电压的测定94
1·2绕组在实际冷状态下直流电阻测定94
1·1绕组对机壳及绕组相互间绝缘电阻的测定94
1型式试验94
1·4空载试验94
附录Ⅲ94
4.特殊环境代表号94
3.驱动微电机产品派生系列代表号94
2.驱动微电机产品基本系列代号94
附录10SZ系列直流伺服电动机主要技术数据表95
1·5堵转试验95
5热计算要点95
9·5换向器制造95
2.BO系列微型单相电阻起动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95
1.AO系列微型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95
1·6最大转矩的测定96
1·7笼型转子电机最小转矩的测定96
4.DO系列微型单相电容运转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96
3.CO系列微型单相电容起动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96
5·1热计算的基本公式和有关散热系数97
5·2内冷线圈的温升计算97
附录ⅣM系列微型永磁直流电动机技术数据97
参考文献97
1·8温升试验97
9·6总装配工艺98
第8章绝缘98
附录ⅤG系列微型单相串激电动机技术数据99
1直流电机绝缘结构的基本要求99
2绝缘材料和电磁线的选择99
3电枢绝缘结构99
3·1电枢线圈、槽部绝缘结构99
5·3电机不稳定温升与冷却99
6氢冷汽轮发电机100
第1章概述100
附录Ⅵ精密机床用驱动微电机的振动和噪声分级100
参考文献100
第23篇控制微电机常用符号表100
1·9负载试验100
1·10杂散耗的测定101
4定子绝缘结构101
3·3换向器绝缘结构101
3·2电枢绕组端部绝缘结构101
6·2机座与端盖101
6·1气隙取气氢内冷转子线圈结构101
2用检查试验数据判断电机性能的合格区102
1·11超速试验102
1·13绝缘介电强度试验102
1·12匝间绝缘强度试验102
2·2判断最大转矩Tmax的IK控制区103
6·3氢冷汽轮发电机的油密封103
6·4氢、油控制系统103
2·3判断最初起动转矩Tst的PK-IK控制区103
4·1主极绝缘结构103
4·2换向极绝缘结构103
2·1判断最初起动电流Ist的IK控制区103
2·4判断功率因数cos?的Io-IK控制区103
4·3补偿绕组绝缘结构104
2·7建立合格区时注意事项104
5·2电枢浸漆方法104
5·1浸渍漆的选用104
2·5Ist、Tst、Tmax和cos?的合格区104
2·6判断效率η的Po-Rk、Io控制区104
3带电测量定子绕组电阻104
7水内冷汽轮发电机104
5直流电机的绝缘处理104
3·2适用于高压电机的线路105
3·1适用于低压电机的线路105
4·2测量转子电流频率f2求转差率(s=f2/f1×100%)106
4·3测量转速求转差率(s=ns-n/ns×100%)106
4转差率的测量106
4·1测量转差Δn求转差率(s=Δn/ns×100%)106
7·1定子绕组及其水电连接106
7·2定子线圈的水接头106
6线圈绝缘强度的检查试验106
第9章试验106
7·3定子线圈绝缘引水管及其接头107
7·4转子绕组及其水电连接107
1试验项目107
2电刷中性位置的确定107
3绕组绝缘电阻测定和绝缘强度试验108
5转矩特性的测定108
5·1测功机法108
7·5转子线圈绝缘引水管及其接头108
7·6转子线圈引水管108
5·2加速法109
5空载特性的测定109
6空载损耗的测定109
6·1空载电动机法109
7·7转子的进水箱和出水箱109
7·8转子的进水装置和内水装置109
4绕组电阻测量109
6·2空载发电机法110
7温升试验110
8大型汽轮发电机的几个特殊问题110
5·3传递型法110
6电机噪声的测定110
6·1噪声的量度110
8·1机座的隔振110
7·9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的外部水系统110
8·2作用于定子绕组的电磁力及绕组槽部和端部的固定111
8·1负载电阻法111
8·2回馈法111
8·3被试电机与陪试电机的关系111
8·4短路法111
9换向检查及无火花换向区试验111
9·1换向检查及试验111
8负载试验111
6·2噪声测定方法111
6·3测定电机噪声的场所111
6·4背景噪声112
8·3定子铁心端部及其附近金属结构件的电磁屏蔽112
6·5噪声测定时电机工作状态112
6·6测量点的数量、位置、测量面、等效半径112
6·8声功率级的确定113
9·2换向判断和调整113
8·4转子阻尼系统113
6·7声级测量和计算113
10转动惯量的测定113
10·1扭转摆动法113
6·9噪声允许限度114
8·5轴的扭转振动概要114
8·6转子校动平衡要点114
6·11电机各类噪声的声谱115
第8章运行与维护115
6·10声谱分析115
10·2重物自由降落法115
10·3自由停机法115
第10章安装与维护115
1·2确定电机的主纵轴线和主横轴线116
2·1底板安装要点116
2底板和轴承座的安装116
8·7轴承及其油膜振荡116
1·3基础的验收116
1电机安装前的准备116
1·1设备的验收和保管116
2·2轴承座安装要点117
10汽轮发电机安装117
10·2安装前的检查要点及对基础的要求117
10·1安装参数117
9·1不对称负载运行117
9·2异步运行117
9·3功率因数变化时的运行117
9·4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的短时断水运行117
9汽轮发电机的非正常运行117
1异步电动机的运行条件117
3·1联轴器与电枢轴的套装要点117
3定子和电枢的装配117
2异步电动机的起动117
10·3定子安装118
2·2绕线型转子电动机的起动方法118
2·1笼型电动机的起动方法118
3·2定子和电枢装配方法118
4机组轴线的调整118
10·4转子安装118
10·6环式油密封的安装119
10·5轴承的安装119
3·4其他调速和变速电动机119
3·3变频调速119
3·2改变转差率调速119
3·1变极变速119
第6章水轮发电机119
2水轮发电机设计120
3异步电动机的调速120
2·1基本数据及要求120
4异步电动机的制动120
5异步电动机作发电机运行120
6三相异步电动机作单相运行120
1概述120
4·1轴线定心要点120
4·2轴线定心允许偏差和调整120
7·1起动前的检查121
5轴承装配121
5·1滑动轴承各部分间隙的测量与调整121
第9章主要派生和专用产品121
8一般异步电动机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121
7·2正常运行中的维护121
7异步电动机的维护121
5·2轴瓦研刮要点122
6电机干燥122
6·1外加热源干燥122
6·2通电干燥122
1·1防爆异步电动机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123
1防爆异步电动机123
2·2主要尺寸选择124
7电机的试车125
8·1电机的维护125
8电机的维护与常见故障125
7·2起动和停机125
7·1试车前准备工作125
8·3电枢绕组故障的检查方法126
第11章派生及专用电机126
8·2常见故障与排除措施126
1·2各类防爆异步电动机的设计及结构特点127
2·3安装结构型式选择127
2·4槽数选择129
1·3防爆电动机的特殊试验项目130
1·4防爆电机的使用及维护要点130
1起重冶金用直流电动机130
1·1用途和特点130
2·5阻尼绕组130
2·1设计与结构特点131
2·2S4工作方式下输出功率的确定131
1·3不同负载持续率时的输出功率131
1·2设计要点131
2起重及冶金用异步电动机131
2·6外型尺寸估算131
2·7总重及转子重量估算132
3三相辊道异步电动机132
1·4升速时的过载能力132
2汽车电机132
2·1用途和特点132
2·2结构和设计要点132
2·3特殊试验项目132
2·8油量、水量和气量估算132
2·9技术经济指标132
3水轮发电机的结构与工艺132
3·1结构特点132
3·1用途和分类133
3·2技术要求与措施133
3·2电动机的选用133
3·3动态常数133
3船用直流电机133
3·1定子133
4深井泵用异步电动机133
4·1结构特点133
4·1用途和特点134
5潜水异步电动机134
4蓄电池供电直流牵引电动机134
4·2使用与维护134
4·2变速方法及运行特点135
5励磁机135
5·1用途和特点135
5·1几种常用的潜水电机135
5·2设计特点136
5·3结构特点136
3·2转子136
6无槽直流电动机137
6·1特点和用途137
6·2电枢绕组布线与绝缘137
5·2设计中注意事项137
6·3涡流损耗137
5·3试验方法138
5·4使用和维护138
7直流测功机138
7·1特点和用途138
7·2工作原理138
8·2设计要点139
8·1特点和用途139
8充电用直流发电机139
7·3误差分析139
6·1电机总体结构139
6·2定子绕组139
6·3电缆引出装置139
6井用潜油异步电动机139
12永磁直流电动机140
10直流测速发电机140
13直流力矩电动机140
14直流电焊机140
附录140
9直流牵引电动机140
11电机扩大机140
6·4保护器140
6·5控制和保护装置140
7屏蔽异步电动机140
7·1结构特点140
7·2检验141
7·3使用维护中的注意事项141
附录Ⅰ小型直流电动机技术数据表141
附录Ⅱ中、大型直流电机技术数据表142
9·1性能与结构特点142
8·1额定功率与工作制142
8高转差率异步电动机142
9三相力矩异步电动机142
8·2设计与工艺特点142
参考文献143
第22篇驱动微电机常用符号表143
9·2用途143
第1章概述143
3·3座式滑动轴承144
10·2工作原理144
10·1结构特点144
10电磁调速异步电动机144
11变极多速异步电动机145
10·5使用注意事项145
10·4控制器145
10·3设计要点145
3·4立式电机用推力轴承145
11·2槽电动势星形图分析法146
11·1变极原理和方法146
11·4设计特点148
12·1齿轮减速异步电动机148
12机械减速异步电动机148
11·3绕组接法148
12·2摆线针轮减速电动机149
3·5导轴承150
13·1旁磁式自制动异步电动机150
13自制动异步电动机150
13·2杠杆式制动异步电动机151
第10章三相异步换向器电动机152
13·3锥形转子异步电动机152
3·6机架152
1结构特点154
4·2通风方式154
4水轮发电机的通风冷却154
4·1冷却方式154
4·3通风系统155
2·1换向器和电刷的变频、调压作用155
2工作原理155
4·5通风计算156
2·2调速原理和调速范围156
4·4风扇156
5水轮发电机的辅助设备157
5·1制动装置157
5·2永磁发电机157
2·3电机在低速运行时功率因数的补偿157
5·3水内冷水轮发电机定、转子冷却水的循环系统158
2·5运行特性158
2·4能量图158
3·1定子绕组159
3绕组的接线方式159
3·2初级绕组和调节绕组159
3·3放电绕组160
4电磁设计160
4·1额定数据160
4·2主要尺寸160
6·1特点160
6小容量水轮发电机160
4·3绕组161
6·2结构要点161
4·4导线尺寸和槽形161
7灯泡式水轮发电机162
6·3系列产品技术数据162
7·1电磁设计要点162
5电机的成品试验163
4·5电刷张角和低速运行时功率因数补偿角163
4·6扩大调速范围时的几个有关设计问题163
6运行和维护163
7·2结构设计要点164
7·3通风冷却方式164
7·4励磁系统选择164
8发电电动机164
8·1特点164
6·2反向运行时的改装调试164
6·1控制线路164
8·2起动方式165
8·3轴承165
6·3故障和处理165
8·4变极原理166
附录附录Ⅰ异步电机工作条件166
附录Ⅱ异步电机的定额及额定数据166
9水轮发电机的特殊运行方式167
9·1调相运行167
附录Ⅲ异步电机安装结构型式及其代号167
9·2进相运行168
10·1振动原因或条件168
11水轮发电机的安装168
11·1安装程序及大部件起吊168
11·2发电机安装高程、中心确定及机组轴线检查和调整168
10·2振动标准168
10水轮发电机的振动168
附录Ⅳ异步电机外壳的防护型式和防护等级168
附录Ⅵ异步电机型号的表示方法170
附录Ⅴ异步电机的通风冷却方式170
11·3推力轴承受力调整172
第7章柴油发电机172
1概述172
附录Ⅶ异步电机基本系列产品技术数据表173
1·1结构和安装方式173
1·2发电机与柴油机的功率匹配173
1·3对自励恒压柴油发电机的主要要求173
2小型柴油发电机的设计要点174
2·1定子绕组174
2·3斜槽175
2·5磁极结构型式的选择175
2·4气隙长度δ的确定175
2·6磁极形状的选择175
2·2每极每相槽数q的选择175
2·7防止产生轴电流的拼片条件176
2·8轴的扭转振动176
2·9通风冷却176
3柴油发电机的运行177
3·1无闪烁运行177
2·11小型柴油发电机的主要尺寸及参数177
3·2并联运行177
2·10校平衡177
4自励恒压柴油发电机的试验特点178
4·1稳态电压调整率的测定178
第8章同步电动机和同步调相机179
5故障现象、原因及处理方法179
4·4突加额定负载及起动异步电动机能力的检查179
4·5发电机在不对称负载工作时线电压偏差程度的测定179
2·3冷热态电压变化的测定179
4·2电压整定范围的检查179
1同步电动机的特点和用途180
2同步电动机的结构180
2·1卧式同步电动机的常用结构180
2·2阻尼绕组的结构及其焊接181
2·3同步电动机的通风冷却方式182
2·4对防爆同步电动机结构的要求183
3同步电动机的起动183
3·1起动方法183
3·2异步起动特性及其设计要点184
3·3牵入同步的条件184
3·4起动特性计算185
3·5起动时间计算185
3·6异步起动时的绕组温升计算185
4往复式压缩机用同步电动机飞轮力矩的选择186
3·7全压与降压起动对绕组温升的影响186
5同步电动机的功率圆图187
6同步异步电动机188
6·1用途和结构特点188
6·2设计要点188
附录Ⅷ变极多速异步电动机常用变极绕组方案表189
7同步调相机189
7·1特点和用途189
7·2电力用同步调相机设计要点189
7·3钢铁企业用同步调相机的设计要点190
7·4同步调相机的起动方法190
第9章中频发电机190
1感应子式发电机的特点和分类191
1·1特点191
1·2分类191
2感应子式中频发电机工作原理191
2·1多极倍齿距式感应子发电机工作原理191
第21篇直流电机第1章概述191
参考文献191
2·2多极等齿距式感应子发电机工作原理193
2·3单级式磁路结构194
2·4电枢反应及相量图195
2·5运行特性195
3设计与计算196
3·1额定数据及选型196
3·2主要电磁参数的确定196
3·3磁路及空载特性计算197
3·4额定励磁电动势、额定励磁磁动势和参数的计算199
3·5损耗和效率200
3·6电磁材料的选择特点200
4小型变频机201
4·1基本数据201
4·2对电压波形的要求与改善波形的方法202
4·3结构要点203
5·1基本数据204
5感应加热用变频机204
5·2并联运行204
4·4控制系统204
4·5使用维护204
5·3控制系统205
5·4结构要点205
5·5关键工艺208
5·6使用维护208
第10章同步电机的励磁系统208
1概述210
1·1励磁系统的种类及适用范围210
1·2各种励磁系统的特点比较210
1·3励磁系统术语210
2自动励磁调节器215
2·2调节器的组成215
2·1调节器的种类215
2·3半导体型自动励磁调节器基本单元的典型线路216
2·4基本调节装置的总体工作原理220
2·5大中容量同步发电机用自动励磁调节器的基本性能指标221
2·6直流电机励磁系统用的自动励磁调节器221
3大中容量同步发电机及调相机的励磁系统221
3·1对励磁系统的要求221
3·2励磁系统简要说明222
3·3发电机及调相机的灭磁225
3·5励磁系统供电设备主要电气参数等的确定226
3·4整流器励磁系统的转子过电压及其限制226
4·2直流电机励磁系统231
4·1对励磁系统的要求231
4同步电动机的励磁系统231
4·3可控硅励磁系统231
5低压小型同步发电机的励磁系统233
5·1对励磁系统的要求233
5·2常用的几种励磁系统及其性能特点233
5·3不可控电抗移相相复励系统234
5·4谐振式相复励系统237
5·5双绕组电抗分流式励磁系统238
5·6自并励系统238
5·7谐波励磁系统239
6中频发电机的励磁系统242
6·1工频他励可控硅励磁系统242
6·2可控相复励系统242
6·3晶体管自并励系统242
7交流励磁机242
7·1特点242
7·2设计特点及性能参数243
7·3结构特点244
7·4辅助发电机的设计要点245
1试验类型及项目246
1·1型式试验与检查试验246
1·2试验项目246
7·5交流副励磁机246
第11章产品试验方法246
2绝缘性能试验247
2·1绕组对机壳及其相互间绝缘电阻测定247
2·2电枢绕组匝间绝缘介电强度试验247
2·3电枢绕组绝缘直流介电强度试验与泄漏电流测量247
2·4电机绕组绝缘交流介电强度试验248
4温升与效率249
4·1温升试验249
3机械性能试验249
3·1超速试验249
3·3氢冷汽轮发电机的气密试验249
3·2冲击短路电流时的机械强度试验249
4·2效率测定252
5·3最大转矩测定254
5·2标称牵入转矩测定254
5·1最初起动电流和最初起动转矩的测定254
5转矩测定254
6·1方法选用255
6·2测定方法255
6参数测定255
7·2电压波形正弦性畸变率测定258
7·1额定励磁电流和电压变化率的测定258
7其它性能测定258
7·3飞轮力矩GD2的测定259
附录附录Ⅰ两极3000转/分的汽轮发电机主要参数260
附录Ⅲ小容量水轮发电机系列产品技术数据261
附录Ⅱ国外大容量汽轮发电机主要技术数据261
附录Ⅳ500~5000千瓦水轮发电机部分产品技术数据262
附录Ⅴ灯泡式水轮发电机典型产品主要技术数据263
附录Ⅵ大容量水轮发电机典型产品主要技术数据263
附录Ⅶ国外大容量水轮发电机主要技术数据264
参考文献264
第20篇异步电机第1章概述264
热门推荐
- 1599598.html
- 376912.html
- 2262367.html
- 1433343.html
- 3547970.html
- 1870230.html
- 3547026.html
- 49690.html
- 2597400.html
- 13545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30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567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38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329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913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375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10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473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17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9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