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化研究导论 修订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文化研究导论 修订版
  •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Elaine Baldwin)等著;陶东风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5405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00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520页
  • 主题词:文化-研究-西方国家-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化研究导论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念界定列表1

前言:读者指南1

鸣谢1

重要理论家列表1

第一部分 文化理论3

第一章 文化与文化研究3

1.0 导言3

1.1 文化是什么?4

1.1.1 带有大写“C”的文化4

1.1.2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4

重要理论家列表5

1.1雷蒙德·威廉斯5

1.1.3 过程与发展7

1.1精神分析8

概念界定列表8

1.2.1 人如何成为文化的一部分?8

1.2 文化研究中的议题和存在的问题8

1.2.2 文化研究如何解释事物的意义?10

1.2.3 文化研究如何理解过去?11

1.2.4 其他文化能被理解吗?13

1.2.5 我们如何理解文化间的关系?16

1.2.6 为什么某些文化和文化形式比其他的文化与文化形式得到更高的评价?17

1.2.7 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8

1.2.8 “作为权力的文化”是如何被谈判和被抵制的?19

1.2.9 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19

1.2.10 概要性的例子21

1.3 把文化理论化24

1.2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24

1.3.1 文化与社会结构27

1.2米歇尔·福柯28

1.3话语30

1.3.2 意义的组织33

1.4符号学和语义学34

1.3安东尼奥·葛兰西38

1.4 文化研究42

2.0 导言45

第二章 交流与表征45

2.1 语言、交流和表征46

2.1.1 语言的属性46

2.1.2 语言、文化和思想47

2.1.3 萨皮尔—沃尔夫假设50

2.1.4 社会语言学51

2.2 符号和符号学52

2.1罗兰·巴特52

2.2.1 照片的符号学分析53

2.2.2 罗兰·巴特:符号学和神话54

2.3.1 广告的不同类型57

2.3.2 对一幅巧妙娴熟的广告的符号学分析57

2.3 广告和表征57

2.1表征与现实主义61

2.3.3 广告和性别61

2.3.4 促销文化62

2.4 言、表征、权力和不平等63

2.4.1 语言和权力65

2.4.2 语言和阶级66

2.4.3 语言、种族和族性68

2.4.4 语言和性别74

2.4.5 作为文化的语言:作为权力的语言75

2.4.6 言说的民族学76

2.4.7 概述:作为交流与表征的语言79

2.5 艺术与表征80

2.5.1 约翰·伯格:油画、现实主义和资本主义80

2.5.2 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81

2.5.3 艺术与性别83

2.6 电视与表征84

2.2意识形态84

2.6.1 劳资纠纷的语言84

2.2斯图亚特·霍尔88

2.6.2 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和意识形态89

2.6.3 电视:意识形态、话语和权力92

2.7 结论:反映和建构93

3.1权力94

3.0 导言95

第三章 文化、权力与不平等95

3.1汤普森96

3.2卡尔·马克思97

3.1 关于文化、权力与不平等的理论阐释98

3.1.1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98

3.1.2 韦伯、身份与不平等104

3.2霸权106

3.1.3 种姓社会106

3.2 不平等的合法化107

3.2.1 作为常识的意识形态:霸权108

3.3法兰克福学派109

3.2.2 作为“收编”的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111

3.4理查德·霍加特113

3.2.3 习性114

3.3 文化与不平等的生产和再生产116

3.3.1 阶级116

3.3女性主义120

3.3.2 “种族”和族性121

3.3.3 性别124

3.3.4 年龄128

3.3.5 建构的权力观和地域性的权力观130

3.4 结论132

4.0 导言137

第二部分 文化研究137

第四章 文化地形学:地理、权力和表征137

4.1.1 “新”“旧”文化地理学138

4.1 文化地理学138

4.1本质主义与差异138

4.2空间、地点和景观141

4.2 地点的权力:本土性、语言和文化144

4.2.1 地点的哲学145

4.2.2 对地点的批判性理解147

4.2.3 文化、权力和地点:斯德哥尔摩(1880—1900)148

4.3.2 农村的文化意象153

4.3.1 乡村和城市的表征153

4.3 城市和乡村153

4.1大卫·哈维156

4.3.3 城市和乡村158

4.3.4 城市的文化意象:想象洛杉矶158

4.3全球化—杂交性159

4.3.5 结语161

4.4 文化与民族身份162

4.4.1 民族、民族身份与领土162

4.4.2 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民族163

4.2保罗·吉尔罗伊166

4.4.3 创建国家166

4.4.4 想象民族167

4.4.5 民族主义、风景和女性168

4.3爱德华·W.萨义德168

4.4.6 民族主义:接纳与排斥170

4.4.7 结语172

4.5 东方学:关于东方的话语173

4.5.1 东方学174

4.5.2 权力和地域表征178

4.5.3 对萨义德《东方学》的批评178

4.5.4 结语179

4.6 旅行文化、族裔散居文化和全球文化180

4.6.1 詹姆斯·克里福德的“旅行文化”180

4.6.2 吉尔罗伊的《黑色的大西洋》182

4.6.3 多仁·马赛的“全球地方感”183

4.6.4 结语184

4.7 结论:区分与联合184

第五章 文化、时间与历史187

5.0 导言187

5.1 现在:现代性与当下188

5.1.1 现代性189

5.1.2 以工作任务为基础的时间与工业时间189

5.1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189

5.1.3 工业时间190

5.1 C.L.R.詹姆斯191

5.1.4 时间与差异191

5.1.5 现代时间的悖论192

5.1.6 女性与时间194

5.1.7 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197

5.1.8 结语200

5.2 那时:历史与过去200

5.2.1 作为事实的历史202

5.2米哈依尔·米哈依洛维奇·巴赫金202

5.2.2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203

5.2.3 作为叙事的历史205

5.2.4 米哈依尔·米哈依洛维奇·巴赫金207

5.2.5 米歇尔·福柯209

5.2.6 历史与差异211

5.2.7 例子:“现代巴比伦的少女贡品”216

5.2.9 结语218

5.2.8 过去与现在218

5.3 假设/当(if/when):未来219

5.3.1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220

5.3.2 未来叙事221

6.1贝尔·胡克斯223

6.1身份224

5.3.3 历史和未来225

5.4 结论226

第六章 政治和文化228

6.0 导言228

6.1 文化的政治和政治的文化229

6.1.1 从政治到文化的政治229

6.2朱迪斯·巴特勒231

6.3朱莉娅·克里斯蒂娃232

6.1.2 合法化、表征和表演235

6.2.1 英国19世纪民主政体的文化政治241

6.2 政治权力的文化241

6.4马克斯·韦伯243

6.2.2 传统政治中的身份表演243

6.2.3 作为文化的官僚政治248

6.2.4 演示国家权力258

6.2抵抗与僭越258

6.3.1 在非传统的政治中演示身份265

6.3 抵抗的文化265

6.3.2 僭越的局限:《撒旦诗篇》270

6.4 结论273

7.0 导言275

第七章 文化塑造的身体275

7.1 肉体性的社会建构276

7.2.1 莫斯论身体技术279

7.2 身体技术:身体化的手段279

7.2.2 女性的运动性:“像女孩那样投掷”281

7.2.3 身体惯用语(body idiom)和身体注释(body gloss)283

7.3 作为控制的文化:对人的身体的规训和限制284

7.3.1 权力、话语和身体:福柯286

7.1仪式和象征主义288

7.3.2 教化身体:埃利亚斯291

7.3.3 用餐:训练的还是教化的文化实践?293

7.4 身体化的表征:文化的叙述296

7.4.1 时尚297

7.4.2 性别差异与对女性气质的表征300

7.4.3 男性气质表征302

7.4.4 身体表征的效果和表征限度304

7.5 身体作为表达和僭越的媒介:文化的惯用语306

7.5.1 情感的身体307

7.5.2 运动的身体307

7.5.3 身体艺术308

7.5.4 关于健康身体的话语310

7.1多纳J.哈拉维313

7.5.5 健身:连环漫画式的男性气质和僭越的女性气质?314

7.6 赛博主义(cyborgism)、碎片化和身体的结束?318

7.7 结论321

8.0 导言324

第八章 亚文化:阅读、抵抗与社会分化324

8.1 亚文化:权力、分化和阐释324

8.2 异常分子和帮派326

8.2.1 异常行为和亚文化326

8.1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327

8.2.2 迈克·戴维斯:洛杉矶的帮派327

8.3 民间魔鬼、道德恐慌和亚文化330

8.3.1 斯坦利·科恩:《民间魔鬼和道德恐慌》330

8.3.2 当代道德恐慌333

8.4 英国文化研究中的青年亚文化334

8.4.1 《通过仪式进行抵抗》:一般的方法336

8.4.2 菲尔·科恩:伦敦东区的工人阶级青年亚文化342

8.2安吉拉·默克罗比343

8.4.3 意识形态和霸权344

8.4.4 结构、文化和传记345

8.5 来自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三部研究专著346

8.5.1 保罗·威利斯:《学习劳动》346

8.5.2 保罗·威利斯:《世俗文化》347

8.5.3 迪克·希伯狄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348

8.6 青年亚文化和性别349

8.6.1 浪漫的新潮少年文化351

8.6.2 流行音乐、锐舞文化和性别352

8.7 青年亚文化和种族353

8.7.1 西蒙·琼斯的《黑人文化,白人青年》:多种族城市中的新身份354

8.1文化资本和习性355

8.8 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与青年亚文化:一个概括性的批评356

8.9.1 符号的创造力359

8.9 当代青年文化面面观359

8.9.2 后现代主义与青年文化360

8.9.3 锐舞文化与舞蹈文化362

8.9.4 走出去与扩展青年人364

8.10 重新思考亚文化:互动和网络365

8.11 迷一族:陈词滥调,《星空奇遇记》和对抗366

8.11.1 《星空奇遇记》的影迷367

9.1盖奥尔格·齐美尔368

8.11.2 日间肥皂剧迷369

8.12 结论:从抵制到认同和表演370

第九章 视觉文化372

9.0 导言372

9.2瓦尔特·本雅明373

9.1 视觉文化和视觉再现373

9.2 现代性与视觉文化:经典作家和重要主题375

9.2.1 盖奥尔格·齐美尔:都市文化和视觉互动375

9.2.2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灵韵(aura)、巴黎的拱廊379

9.2.3 浪荡子的形象383

9.3 现实主义技术:摄影和电影384

9.3.1 摄影和电影的发展384

9.3.2 纪录片传统386

9.3.3 科林·麦克凯博:经典现实主义文本388

9.3.4 劳拉·马尔维:男性的凝视390

9.4 福柯:凝视与监视391

9.5 旅游:凝视与后现代主义393

9.5.1 旅游者的凝视393

9.5.2 后现代主义和后旅游395

9.6 瞥视、凝视、扫视和瞟397

9.7 公共地点的视觉互动399

9.7.1 类型化认知:表面秩序和空间秩序399

9.1现代性,现代主义,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400

9.7.2 非专注的互动、文明的不在意和常态表象401

9.8.1 马歇尔·伯曼:现代性、现代化和现代主义404

9.8 阐释建造的环境404

9.8.2 解读建筑407

9.8.4 解读城市:易读性和想象力414

9.8.3 解读有趣的风景414

9.8.5 解读风景和权力416

9.9.1 后现代主义和资本主义:弗雷德里克·詹明信和大卫·哈维417

9.9 视觉文化和后现代性417

9.9.2 ·波德里亚:仿像(simulacra)和超现实性(hyperreality)418

9.9.3 数字化与表征的未来420

9.10 概要421

后记423

参考书目426

索引461

译后记49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