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绿色长城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绿色长城
  • 李育材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蓝天出版社
  • ISBN:780158728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44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459页
  • 主题词:防护林带-建设-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绿色长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三北”工程的历史追溯和重大意义2

第一章 “三北”地区生态状况的历史变迁2

第一节 东北西部及内蒙古东部地区2

第二节 西北干旱荒漠地区3

第三节 干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区5

第四节 黄土高原地带6

第五节 华北北部地区8

第六节 历史上的生态建设10

第七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建设12

第二章 来自不同层面的关注19

第一节 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高层领导的关怀指导20

第二节 专家学者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进言献策28

第三节 来自社会各界及国外的关注31

第三章 工程启动的由来33

第一节 建国初期“三北”地区的生态状况33

第二节 “三北”地区生态恶化的历史成因34

第三节 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36

第四节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启动实施37

第五节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第一阶段取得的成效40

第六节 四期工程的启动及“十五”建设情况43

第四章 “三北”地区生态状况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制约46

第一节 “三北”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背景46

第二节 恶劣的生态环境使地方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创伤55

第三节 恶劣的生态环境阻碍了区域社会进步57

第四节 恶劣的生态环境对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59

第一节 生态与经济恶性循环60

第五章 “三北”工程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60

第二节 “三北”工程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62

第三节 “三北”工程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65

第四节 “三北”工程的战略意义74

第二篇 中国可持续发展历程86

第一章 中国重视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由来86

第一节 生态建设的概念和原则86

第二节 生态建设的重要性88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由来90

第四节 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92

第五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93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的兴起95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发展95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01

第三节 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热点110

第三章 新中国生态保护和重建战略及其实施114

第一节 生态保护战略及其实施114

第二节 生态恢复战略及其实施118

第三节 水土保持战略及其实施119

第四章 中国林业“三定位”的理论阐释和实践佐证122

第一节 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122

第二节 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124

第三节 林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126

第五章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131

第一节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131

第二节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途径135

第三节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案例研究137

第一节 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内涵141

第六章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对该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141

第二节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与地区社会进步144

第三节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与地区脱贫148

第七章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对该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152

第一节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152

第二节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对物质文明的推动154

第三节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对政治文明的推动156

第四节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对精神文明的推动158

第五节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构建159

第一节 生态恢复理论依据162

第三篇 “三北”工程162

第一章 “三北”工程的理论依据162

第二节 生态经济学理论依据163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166

第二章 工程规划、启动和建设168

第一节 工程规划168

第二节 工程建设历程200

第三节 工程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203

第一节 工程建设的体制内容以及逐步完善的过程213

第三章 体制和机制213

第二节 工程建设的机制内容以及逐步改善的过程222

第四章 科技支撑227

第一节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科技支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228

第二节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科技支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230

第三节 今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231

第四节 今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科技支撑的主要内容232

第五节 深化工程建设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支撑的保障体系238

第一节 基本情况241

第五章 国际合作241

第二节 主要成就242

第三节 主要经验与措施246

第四节 今后的发展思路250

第六章 体系培育255

第一节 区域生态体系255

第二节 区域经济体系259

第三节 区域社会体系261

第一节 工程决策评价264

第七章 综合评估264

第二节 工程实施程序评价265

第三节 造林计划执行情况评价265

第四节 工程技术评价266

第五节 工程管理评价267

第六节 工程目标评价267

第七节 工程效益评价268

第八节 工程可持续性评价273

第一节 改善生态的社会需求成为国家意志276

第八章 兴起中的“三北”文化276

第二节 愚公移山的自强精神发扬光大278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惠民措施广泛推行278

第四节 生物共存的生态理论得到丰富280

第五节 因地制宜恢复和谐生态282

第六节 法治观念不断形成283

第七节 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逐渐加强284

第八节 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不断加强286

第一节 沙产业的科学内涵320

第一章 沙产业的起源和发展320

第四篇 “三北”沙产业320

第二节 我国沙产业的起源和发展322

第二章 沙区特色种植业333

第一节 甘草334

第二节 苁蓉336

第三节 麻黄338

第四节 沙棘339

第五节 生态草341

第一节 沙区日光温室343

第三章 沙区特色养殖业343

第二节 沙地养桑蚕345

第三节 微藻、卤虫资源349

第四章 沙区加工业351

第一节 林纸一体化产业351

第二节 灌木资源加工业353

第三节 沙区经济植物加工业354

第五章 总结357

第一节 “三北”地区发展沙产业的资源优势357

第二节 “三北”地区沙产业发展战略360

第五篇 前景展望及政策建议376

第一章 成果展望376

第一节 建设任务与总目标377

第二节 “十五”建设任务与阶段目标378

第三节 建设内容379

第四节 建设规模380

第五节 总体布局与分区规划382

第六节 重点项目建设390

第七节 示范区建设391

第八节 种苗建设392

第九节 科技支撑体系及监测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建设394

第十节 效益分析与评价397

第二章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理论、政策和实践操作上的建议401

第一节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制约因素401

第二节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405

第三节 “三北”工程第一阶段暨三期工程的成就、经验及问题409

第四节 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相关建议413

“三北”局大事记(摘要)4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