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纲要 下 修订本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翦伯赞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4914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0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21页
- 主题词:中国-通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史纲要 下 修订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五代十国1
一、五代的更替1
后梁、后唐、后晋1
第七章 五代十国宋辽金元——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矛盾复发时期1
契丹南侵和后晋人民反契丹的斗争2
后汉和后周3
五代时期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4
周世宗企图结束割据局面5
二、南方的九个割据王国5
吴和南唐的更替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圩田的出现5
吴越农业的发展6
前蜀和后蜀7
楚8
南平9
闽9
南汉 南汉统治区域内的农民起义10
第二节 北宋和辽的对峙时期11
一、北宋的建立、巩固及其统一11
五代十国割据局面的结束1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12
对农民的防范、束缚和压制13
二、北宋社会阶级结构。北宋政府的赋役剥削制度14
北宋社会阶级结构14
赋税徭役和其他征敛16
三、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18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8
手工业20
商业23
行会25
纸币的出现25
四、辽和西夏的政治经济。北宋与辽、与西夏的和战26
辽的政治制度26
辽的社会经济27
北宋与辽的和战29
西夏的建立31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33
五、北宋前期、中期的阶级矛盾和农民起义35
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35
北宋中叶的阶级矛盾和小规模的农民起义37
六、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40
庆历新政40
王安石变法42
七、北宋晚期的政治。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48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48
宋徽宗的腐朽统治49
方腊领导的南方农民起义51
宋江领导的北方农民起义54
八、女真族的兴起和金政权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56
女真族的兴起和发展56
女真族的反辽斗争和辽的灭亡58
女真族南侵和北宋的灭亡60
第三节 南宋和金的对峙时期62
一、南宋的建立及其与金的和战。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62
南宋的建立 统治集团中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62
黄河南北忠义民军的反金斗争65
岳飞领导的抗金战争 宋高宗、秦桧对金投降67
二、金朝统治下的北部中国69
金迁都燕京和完颜亮的南侵69
屯田军 女真贵族对土地的大量掠夺71
金的社会经济73
农业75
三、南宋的社会经济75
手工业76
商业79
纸币的大量发行80
土地兼并之祸80
四、南宋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83
南宋初年赋税的繁重83
钟相、杨幺的起义85
南宋中期的小规模农民起义87
南宋晚期的政治88
福建江西地区的小规模农民起义89
五、北方形势的剧变。蒙古族的兴起和金朝的灭亡91
蒙古族的兴起和蒙古国的建立91
金朝后期社会经济的衰落和北方人民的反金起义94
蒙古入侵和金的灭亡97
蒙古在河北的统治99
六、蒙古南侵。南宋灭亡100
蒙古对南宋展开了全面的军事进攻100
南宋在四川的军事布置及其对蒙古南侵军的斗争102
襄阳、临安的失陷和南宋的灭亡104
第四节 回鹘。僮族。大理105
一、西迁后的回鹘105
甘州回鹘、西州回鹘和哈喇汗王朝105
十至十三世纪回鹘社会经济的发展107
西迁后的回鹘的文化109
二、僮族110
僮族及其社会发展110
八至十二世纪僮族的社会生产111
侬智高的反宋斗争113
三、大理及其与宋朝的关系115
元朝的建立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116
第五节 元朝的统治和元末农民起义116
一、元朝的建立116
元朝的对外关系118
二、元朝的社会经济119
农业生产和土地占有关系119
手工业和商业124
三、元朝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126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126
对汉族地主的笼络127
各地人民反抗蒙古统治者的斗争129
四、元末农民大起义130
元朝后期民族和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130
红巾军大起义134
朱元璋的起义和元朝的灭亡138
一、两宋文化的高度发展141
第六节 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的文化141
二、两宋的两个主要学派143
宋代的理学143
浙东学派和功利主义思想家陈亮145
三、古文、诗、词、小说、戏曲146
北宋的古文运动146
宋代的诗147
西蜀、南唐和两宋的词148
宋金的话本小说和说话人150
宋金的戏曲151
元曲152
四、两宋的史学154
通史154
当代史155
金石学156
地方史志156
山水花鸟画157
五、五代十国和宋元的绘画157
宗教、人物画158
六、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的科学技术160
火药、火器的发明和发展160
刻版印书的盛行和活字版的发明162
指南针162
天文钟(水运仪象台)163
郭守敬的授时历164
北宋的医学164
王祯农书165
七、宋元的宗教166
佛教166
道教167
伊斯兰教168
基督教168
第八章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进一步强化及其走向衰败时期170
第一节 明前期的经济政治措施170
一、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70
明初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170
明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175
二、专制主义统治的加强179
明太祖的政治措施179
靖难之役与专制主义统治的加强182
第二节 明中期的社会矛盾。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185
一、明中期的社会矛盾185
宦官专政185
土木之变北京保卫战187
土地189
兼并和农民流亡189
明中期的农民起义192
嘉靖时政治的腐败 张居正整顿政治的措施195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200
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200
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202
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204
手工业部门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208
第三节 明朝的民族关系210
一、北方、西北、西南各族及其与内地的联系210
蒙古族210
藏族213
畏吾儿族215
苗、瑶、彝、僮各族216
二、满族的兴起。建州女真部与明朝的战争219
女真三部 建州女真部的迁徙及其与明朝的关系219
建州女真部的强大及其侵明战争220
明朝与南洋各地的关系225
一、明朝与南洋各地的关系225
第四节 明朝的对外关系225
郑和下西洋226
二、倭寇在东南沿海地区的骚扰。万历时期的援朝战争228
倭寇在东南沿海地区的骚扰 戚继光领导的御倭战争228
万历时期的援朝战争230
三、欧洲海盗商人和耶稣会士的东来231
第五节 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农民大起义233
一、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233
地主阶级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和对农民、手工业者剥削的加强233
城市居民反矿监税监的斗争236
东林党 东林党人反宦官的斗争237
白莲教的起义逃兵、佃农、奴婢的反抗斗争240
二、明末农民大起义242
从王二起义到荥阳大会242
李自成进占北京和明的灭亡244
李自成在北京的活动248
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250
第六节 清兵入关及其统一全国251
一、清朝迁都北京。汉族人民的抗清斗争251
李自成、张献忠的抗清斗争251
江南人民和南明政府的抗清斗争253
李定国、李来亨的抗清斗争255
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及其收复台湾257
二、清朝对边疆各地的用兵和疆域的奠定258
康熙时清与蒙古准噶尔部的战争258
雍正、乾隆时西藏局势的稳定260
雍正、乾隆时清与蒙古准噶尔部的战争261
乾隆时清与“回部”的战争262
清与“苗疆”、大小金川的战争和改土归流263
一、清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64
清初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264
第七节 清朝的社会经济264
清朝的疆域264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69
土地兼并和封建剥削274
二、手工业和商业。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276
清初恢复手工业生产的措施276
清朝的手工业277
国内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发达280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282
行会手工业工人的叫歇斗争284
第八节 清朝的政治。清朝统治下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285
一、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285
治的加强285
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与改革285
对汉族地主和其他民族上层分子的笼络288
权力的集中和八旗旗主势力的削弱288
文字狱290
军队、法律和保甲法291
秘密结社的活动293
二、嘉庆、道光时期各族人民的起义294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294
白莲教起义297
苗民起义299
天理教起义300
维吾尔人民起义和张格尔发动的叛乱301
第九节 清朝的对外关系302
一、清朝与邻近各国的关系302
清朝与俄罗斯的关系302
二、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活动303
西欧殖民主义者的继续东来303
清朝与缅甸、暹罗、越南的关系303
天主教的传布及其被禁止304
海禁和闭关政策306
英国使臣和清廷的交涉308
第十节 明清的文化310
一、哲学思想310
主观唯心论者王守仁和王学左派 王学左派的思想家李贽310
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学者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312
清朝的理学和反理学的思想家颜元、李塨、戴震314
二、考据315
考据学的兴起315
乾嘉学派及其治学的成绩315
三、史学316
四、编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和318
《四库全书》318
五、小说和戏剧319
《水浒传》、《三国志演义》和《西游记》319
《红楼梦》和《儒林外史》321
“三言”和《聊斋志异》321
明清的戏剧《牡丹亭》和《桃花扇》322
六、科学技术323
明后期的医学、农学、科学技术和地理学323
清朝的医学和天文历算 地图的测绘325
七、建筑艺术326
八、绘画327
第九章 外国资本主义开始侵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和农民革命(1840—1864年)329
第一节 鸦片战争329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和对外贸易329
鸦片走私与烟毒泛滥330
禁烟问题上的争论332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332
英国侵略者发动战争333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334
侵略者扩大战争、清政府妥协投降335
人民的自卫斗争和爱国将士的英勇战斗336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336
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38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农民革命的酝酿(四十年代)338
五口贸易338
侵略者在沿海掠卖人口340
“租341
界”和港、澳成为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基地341
社学领导下的广州群众斗争341
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先进思想家342
战后阶级矛盾的激化343
洪秀全的初期革命活动344
第三节 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和前期革命斗争346
从金田起义到建都天京346
北伐347
西征初期和湘军的出现348
厘金349
西征的胜利349
天朝田亩制度349
地方政权351
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351
领导集团的内部分裂352
各地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353
第四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后期的革命斗争354
侵略者伪装中立354
英法侵略者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356
大沽战役与侵略战争之再起356
《北京条约》357
北京政变和那拉氏的掌权358
李秀成和陈玉成力挽危局359
反击外国武装干涉360
洪仁开与《资政新篇》360
太平军攻取苏南360
苏浙地区农村的阶级斗争361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革命362
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363
第十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形成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864—1895年)。戊戌变法和义和团(1895—1901年)365
第一节 各地武装斗争对反动统治秩序的继续打击(1864—1873年);农民进行恢复生产的斗争(1864—1880年)365
捻军在1864年以后的英勇斗争365
贵州苗民起义367
云南回民起义367
陕甘回民起义368
革命失败后农民恢复生产的斗争和抗租斗争368
第二节 中国社会开始加速半殖民地化;洋务派所谓“新政”及其初步破产(1864—1885年);群众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370
政治上的加速半殖民地化370
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371
洋务派的产生372
洋务派举办新式军事工业373
反对外国教会侵略行为的斗争373
第三节 官办民用企业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75
洋务运动转向民用企业方面发展375
轮船招商局375
开平煤矿376
电报局376
机器织布局377
洋务派所办新式企业的性质377
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始产生378
近代产业工人的开始出现379
第四节 中国沿边遭受侵略和中法战争380
阿古柏侵入新疆及英、俄对新疆的侵略380
英国势力开始侵入西藏380
日本和美国对中国领土台湾的侵略381
日本和美国对中国邻邦朝鲜的侵略382
中法战争383
第五节 1885—1894年的一般形势和中日战争385
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市场385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朝鲜386
英国吞并缅甸386
官僚集团387
加紧控制新式企业387
初期的改良主义思想388
甲午战前的国际国内形势389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 清政府退缩被动389
平壤之战391
黄海海战391
清军在辽东、威海一再失利。投降派屈辱求和391
台湾人民抗敌斗争393
“公车上书” 兴中会393
马关条约393
第六节 民族危机和社会变化394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采用新方式宰割中国394
俄法集团在战后第一次大借款期间的勒索侵占394
英德集团夺取第二次大借款权396
沙俄诱订中俄密约和夺取中东路396
各国激烈争抢卢汉路权397
俄、德、法占夺海港和强划势力范围398
英国争夺势力范围和第三次大借款权399
两三年中形成瓜分局势401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设厂垄断中国工业402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402
大资产阶级势力的迅速扩张404
发展较为显著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404
下层群众在危机形势下酝酿新的革命风暴406
康有为407
第七节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戊戌变法407
维新运动的性质和阶级基础407
梁启超、严复、谭嗣同408
从强学会到《时务报》409
维新运动在各地迅速开展,湖南成为运动的重要中心410
资产阶级思潮对封建主义思想的大论战411
维新派要求以皇帝权力推行新政414
保国会415
百日维新415
维新运动在顽固派反击下迅速失败416
第八节 民族危机继续发展。义和团农民反帝运动417
美国垄断资本向中国市场大举进攻418
所谓“门户开放”的侵略宣言418
清政府加紧搜括419
铁路和教会对华北社会的破坏性影响420
义和团的性质和特点421
义和团在山东的斗争422
义和团在直隶的发展423
帝国主义开始武装干涉423
统治者的两面手法424
可耻的“东南互保”424
侵略军的野蛮暴行424
康梁系的“勤王”运动425
兴中会举行惠州起义425
帝国主义从着手瓜分转为不敢瓜分中国426
《辛丑条约》427
第十一章 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及其失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428
第一节 二十世纪初年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1901—1905年)428
帝国主义加紧控制清政府和加紧掠夺通商、路、矿等利权428
日、俄争夺东三省429
清政府的所谓“新政”430
英军侵藏430
阶级矛盾在新形势下迅速发展431
农民抗捐斗争和旧式武装起义432
收回利权运动432
抵制美货运动433
一批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出现433
资产阶级的形成及分化为左右两翼433
爱国团体的成立及倾向革命434
杰出的革命宣传者章炳麟、邹容、陈天华434
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436
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纲领436
第二节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形势的发展(1905—1911年)438
革命派对立宪派的论战439
同盟会联络会党力量发动武装起义441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的纷纷响应442
革命派活动的一时沉寂442
帝国主义侵华势力调整相互关系443
美帝国主义的宗教、文化侵略活动444
美国在东三省的侵略活动四国银行团的成立444
亲贵揽权与立宪派请愿早开国会445
群众反抗斗争的新高潮445
同盟会的两次广州起义446
保路运动447
第三节 武昌起义和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448
辛亥革命在武昌首先爆发448
革命政权的建立448
各省迅速响应起义449
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在各省夺取权力449
帝国主义采用政治阴谋方式破坏革命450
革命派和清政府都被迫把政权移交给袁世凯452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452
辛亥革命的成就与失败453
第四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蒙古和西藏454
孙中山的“五族共和”的主张454
内蒙地区的革命活动454
日俄在内外蒙古擅划势力范围和外蒙封建主的分裂活动454
内蒙封建主的分裂行为及其失败455
辛亥革命前后英国对西藏的侵略456
封建买办旧势力仍然统治着中国457
第五节 袁世凯篡窃政权和二次革命。封建主义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457
同盟会迅速褪色458
下层群众对革命失望458
资产阶级右459
翼结党拥袁459
同盟会蜕化为国民党460
资产阶级上下层政治力量的升降461
“宋案”与“二次革命”461
袁世凯破坏约法和国会,集中与扩大专制独裁的权力463
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465
袁世凯的帝制自为466
讨袁的“护国运动”467
窃国大盗的末路467
第六节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争夺468
大小军阀割据争夺局面的出现468
在参战问题上爆发的府院、直皖、美日之争469
张勋复辟471
段祺瑞毁弃约法和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471
段祺瑞加紧投靠日本和大规模的卖国行为472
蓝辛、石井协定473
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及与直系军阀的矛盾473
孙中山被军阀政客排挤,离开护法军政府474
“安福国会”474
新四国银行团南北议和475
第七节 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工人阶级的壮大476
农业衰退、农民破产476
民族资本暂时得到发展477
轻工业的迅速发展477
帝国主义控制下的重工业478
金融业的投机性的发展478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民族资本的特点479
工人阶级人数迅速增加和高度集中480
工人阶级遭受严重压迫480
工人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斗争481
手工业工人的组织和斗争481
第八节 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想482
一、早期今文学派影响下经学、史学和文体的变化483
封建知识分子中一部分人开始注意现实问题483
近代早期今文学派 龚自珍483
史地研究的新发展484
魏源484
文体的变化485
二、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文化活动486
鸦片战争时期的反侵略文学486
太平天国对文体的改革487
三、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封建文化的日益没落488
经学考据与子书研究488
金石、甲骨文字的研究489
光绪中叶的西北史地研究489
对西方科学技术的译述介绍490
四、十九世纪末年的新学490
改良派对“西学”的看法和介绍490
严复的译述工作491
康有为的大同学说492
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93
对外国历史的介绍研究493
谭嗣同的《仁学》493
文体、文法与拼音方案的创造494
“诗界革命”494
五、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文化思想495
留日学生大量转译介绍西方社会学说495
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林译小说”496
梁启超的史学观点496
章炳麟的《国故论衡》496
谴责小说 南社497
六、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498
尊孔复古的逆流498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发端499
“民主”与“科学”499
“打倒孔家店”500
“文学革命”500
新文化运动的弱点和十月革命后运动的迅速向前发展501
热门推荐
- 3528433.html
- 2537825.html
- 3668042.html
- 1888438.html
- 444824.html
- 3505171.html
- 907019.html
- 1064817.html
- 493729.html
- 32768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71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055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34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41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20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004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87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62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23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