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黄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9089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79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609页
- 主题词:德育-思想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节 本书的研究宗旨、任务、对象和范围1
一 本书的研究宗旨与任务1
二 本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4
第二节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源流概述6
一夏、殷、西周时期:中国德育思想早期萌发阶段7
二“百家争鸣”时期:儒、墨、道、法诸家的德育思想10
三 秦汉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德育思想的新发展13
四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德育思想的新创造18
第三节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22
一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具有典型的民族性22
二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3
三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成果具有可继承性和借鉴性24
第四节 学习与研究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的意义与方法26
一 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的意义26
二 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的方法30
上篇 先秦时期的德育思想35
第一章 先秦时期德育学说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条件35
第一节夏、殷、西周时代的社会概况35
一 夏代的社会状况35
二商(殷)代的社会状况36
三 西周时代的社会状况37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概况38
一 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38
二 政治经济变革与阶级斗争40
第二章 夏、殷、西周至春秋中期的德育观念43
第一节 夏、殷时代的德育观念43
一 天命观:夏殷时代德育观念的核心内容43
二 夏殷时代透露了早期“民本”观念45
三 夏殷时代关于“德”的概念45
第二节 西周时代的德育观念46
一《易经》中的德育观念47
二《洪范》中的德育观念49
三 周公的德育观念51
四《诗经》中的德育观念53
五 西周末年邵公、史伯等人的德育观念56
第三节 春秋前、中期(或稍后)的德育思想59
一 管仲、晏婴的德育观念59
二 叔向、史墨的德育观念60
三 子产、邓析的德育观念62
第三章 儒家的德育思想(上)64
第一节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德育思想64
一 以德治为目标的德政说65
二 关于德育内容的设计66
三 注重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君子”人格68
四以“循循善诱”为特征的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施教方法70
五 以严于律己为特征的自我教育方法73
第二节 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德育思想75
一以“性善论”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76
二以“民本论”为特征的“仁政”说79
三以“反省内求”为主要特征的道德修养方法论81
第三节 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德育思想82
一 荀子的宇宙观83
二 荀子的政治观85
三 荀子的道德观89
第四章 儒家的德育思想(下)96
第一节《易传》的道德理念96
一 注重对《易经》道德观念的阐发与创新97
二 大力倡导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道德精神99
三 关于修身方法的论述102
第二节《孝经》的德育思想105
一《孝经》论“孝”的重要性105
二《孝经》关于“孝”的基本内容与要求106
三《孝经》所透露的关于“孝治”的深刻思想108
第三节《礼记》之《礼运》、《大学》、《中庸》的德育思想109
一《礼运》中的德育思想110
二《大学》中的德育思想115
三《中庸》中的德育思想118
第五章 墨家的德育思想121
第一节 墨家的开山祖墨子的德育思想121
一以“贵义”为特色的“兼相爱、交相利”说122
二 墨子自食其力、勤劳俭朴的道德追求126
三 墨子的“尚贤”与“尚同”理论129
四 墨子的德育方法论131
第二节 后期墨家的德育思想137
一 后期墨家对墨子德育思想的深化发展138
二 后期墨家对儒家德育思想的借鉴与改造141
三 后期墨家对中国古代辩学的理论贡献144
第六章 先秦早期道家的德育思想148
第一节 道家开山祖老子的德育思想148
一 老子这个人与《老子》这部书148
二 老子的宇宙观154
三 老子的政治观157
四 老子的道德观159
第二节 稷下道家的德育思想165
一 稷下道家产生的历史条件166
二宋、尹与慎、田学派的德育思想167
三《管子》之《道家诸篇》中的德育思想171
第三节 庄周学派的德育思想175
一《庄子》的宇宙观176
二《庄子》的道德观181
第七章 战国末年黄老道家的德育思想191
第一节《文子》的德育思想192
一 关于《文子》这部书192
二《文子》的宇宙观198
三《文子》的政治观201
四《文子》的道德观203
第二节《黄老帛书》的德育思想206
一《黄老帛书》有关问题考论206
二《黄老帛书》思想体系的基本特点209
三《黄老帛书》的宇宙观210
四《黄老帛书》的政治观211
五《黄老帛书》的道德观214
第三节《鹖冠子》的德育思想216
一 关于《鹖冠子》一书216
二《鹖冠子》的宇宙观219
三《鹖冠子》的政治观222
四《鹖冠子》的道德观223
第八章 先秦法家的德育思想227
第一节 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德育思想228
一 商鞅的政治观229
二 商鞅的道德观230
第二节 齐法家的德育思想236
一 齐法家的政治观237
二 齐法家的道德观240
三 齐法家的德育方法论245
第三节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的德育思想248
一 韩非的宇宙观248
二 韩非的政治观252
三 韩非的道德观255
第九章 名家和杂家的德育思想261
第一节 名家以论辩为特色的德育思想261
一 惠施的德育思想263
二“辩者《二十一题》”所透露的宇宙观275
三 公孙龙的德育思想281
第二节《吕氏春秋》的德育思想294
一 吕不韦其人与《吕氏春秋》其书294
二《吕氏春秋》的宇宙观297
三《吕氏春秋》的政治观299
四《吕氏春秋》的道德观301
中篇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德育思想313
第十章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社会概况313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社会概况313
一 政治经济体制的新格局313
二 生产力的新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新进步314
三 秦及汉初探索新的上层建筑的种种尝试315
第二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概况317
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矛盾状况317
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生产力的状况319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领域的新变化321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概况323
一 隋至唐中期封建制的发展324
二 隋唐五代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状况325
第十一章 秦汉之际李斯、陆贾、贾谊的德育思想328
第一节 辅佐秦始皇推行法治的李斯的德育思想328
一 关于加强君主集权的政治方略329
二 关于强化意识形态专制统治的设计331
第二节 儒道兼通的黄老学者陆贾的德育思想333
一《新语》所表达的哲学观念333
二《新语》所透露的政治观的基本内容336
三《新语》中的道德教化论340
第三节 主张弃道从儒的思想家贾谊的德育思想341
一 注重总结秦朝败亡教训,主张推行儒家的仁义德教342
二 继承荀子“隆礼”思想,突出“礼”在维护等级秩序中的作用343
三 对民本思潮作了系统总结345
第十二章 汉初黄老新道家的德育思想347
第一节 淮南王刘安所编著的《淮南子》的德育思想347
一 刘安其人及《淮南子》其书348
二《淮南子》的宇宙观349
三《淮南子》的政治观356
四《淮南子》的道德观359
第二节《<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德育思想363
一 关于《章句》的作者及其成书时代363
二《章句》的宇宙观371
三《章句》的政治观373
三《章句》的道德观376
第三节 严遵《老子指归》的德育思想378
一《指归》的宇宙观380
二《指归》的政治观382
三《指归》的道德观385
第十三章 汉代儒家学者的德育思想388
第一节 董仲舒的德育思想389
一 董仲舒的宇宙观389
二 董仲舒的政治观392
三 董仲舒的道德观393
第二节以“拥汉安刘”为宗旨的刘向的德育思想399
一 刘向的宇宙观401
二 刘向的政治观403
三 刘向的道德观407
第三节“好古而乐道”的扬雄的德育思想411
一 扬雄的宇宙观412
二 扬雄的政治观413
三 扬雄的道德观414
第四节《白虎通义》一书的德育思想418
一《白虎通义》的政治观419
二《白虎通义》的道德观422
第十四章 东汉反神学思想家的德育思想428
第一节“不信图之术”的桓谭的德育思想428
一 桓谭的宇宙观429
二 桓谭的政治观431
三 桓谭的道德观433
第二节 高举“忌虚妄”旗帜的王充的德育思想434
一 王充的宇宙观435
二 王充的政治观439
三 王充的道德观441
第三节“末为醇儒”的王符的德育思想445
一 王符的宇宙观446
二 王符的政治观447
三 王符的道德观448
第四节《申鉴》的作者荀悦的德育思想451
一 荀悦的宇宙观451
二 荀悦的政治观453
三 荀悦的道德观457
第五节 倡导“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仲长统的德育思想460
一 仲长统的宇宙观460
二 仲长统的政治观463
三 仲长统的道德观466
第十五章 早期道教经典中的德育思想468
第一节 道教形成的客观条件及其思想渊源468
一 吸取和利用道家的思想成果469
二 道教吸取利用了原始宗教的思想内容473
第二节《太平经》中的德育思想477
一《太平经》的成书过程、作者及其道教特色477
二《太平经》的宇宙观484
三 《太平经》的政治观487
四《太平经》的道德观491
第三节《<老子>想尔注》的德育思想497
一 关于《<老子>想尔注》的作者497
二《想尔注》的道教思想特色502
三《想尔注》的宗教道德观505
第十六章 魏晋玄学家的德育思想508
第一节 “贵无”派玄学家的德育思想508
一“贵无”,派玄学家的宇宙观510
二“贵无”,派玄学家的政治观513
三“贵无”,派玄学家的道德观515
第二节 “任自然”派玄学家的德育思想520
一“超然物外”的阮籍的德育思想520
二“放荡”、“无邪”的嵇康的德育思想525
第三节 “独化”派玄学家的德育思想531
一“独化”派玄学家的宇宙观533
二“独化”,派玄学家的政治观539
三“独化”派玄学家的道德观542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的德育思想547
第一节 以“尊儒尚学”为特色的傅玄的德育思想547
一 傅玄的政治观548
二 傅玄的道德观551
第二节 倡导“礼教为先”的刘昼的德育思想555
一 刘昼的宇宙观556
二 刘昼的政治观561
三 刘昼的道德观566
第三节 《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的德育思想572
一 关于学风的深沉思考573
二 颜之推的道德教育理念576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学者的德育思想581
第一节 “好神仙导养之法”的葛洪的德育思想582
一 葛洪的宇宙观583
二 葛洪的政治观590
三 葛洪的道德观596
第二节 “山中宰相”陶弘景的德育思想598
一 陶弘景的宇宙观599
二 陶弘景的政治观600
三 陶弘景的人生观和道德观601
第十九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学者的德育思想603
第一节 佛教的传入及其早期演变概况603
一 佛教概说603
二 佛教的传入及其与中国文化的早期融合604
第二节 道安、慧远的佛教学说及其德育思想606
一 道安的佛教学说及其德育思想606
二 慧远的佛教学说及其德育思想611
第二节 僧肇与竺道生的佛教学说及其德育思想617
一 僧肇的佛教思想教育学说617
二 竺道生的佛教思想教育学说624
第二十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批判思想家的德育学说630
第一节 以批判君权为宗旨的鲍敬言的德育思想630
一 向往“无君无臣”的社会理想631
二 揭露君主专制的黑暗现实633
第二节 裴頠、欧阳建以批判玄学为宗旨的德育思想635
一 裴頠以《崇有论》为归宗的德育思想635
二 欧阳建以《言尽意论》鞭挞玄学家的“言不尽意”论642
第三节 杨泉、何承天、范缜以无神论为特色的德育思想646
一 杨泉以《物理论》批判宗教唯心主义647
二 何承天对佛教谬说的有力批判649
三 范缜以《神灭论》批判“神不灭论”651
第二十一章 隋至唐初儒道合流思潮中的德育思想655
第一节重“化人之道”的王通的德育思想655
一 王通的政治观656
二 王通的道德观659
第二节主“儒道相通”说的孔颖达的德育思想662
一 孔颖达的宇宙观664
二 孔颖达的政治观666
三 孔颖达的道德观668
第三节 唐初皇帝李世民的德育思想674
一 李世民的政治观675
二 李世民的道德观678
第二十二章 隋唐道教学者的德育思想684
第一节 隋唐道教发展情况概述684
一 隋唐道教兴盛概况684
二 隋唐道教兴盛的缘由686
第二节 一代“医圣”孙思邈的德育思想689
一 孙思邈的医学哲学思想691
二 孙思邈的医德追求693
第三节 以“重玄之学”为特色的成玄英的德育思想695
一 成玄英的宇宙观696
二 成玄英的政治观700
三 成玄英的道德观703
第四节 著名茅山道士吴筠的德育思想708
一 吴筠的宇宙观709
二 吴筠的政治观715
三 吴筠的道德观716
第五节 归隐于青城山的著名道士杜光庭的德育思想719
一 杜光庭的宇宙观720
二 杜光庭的政治观723
三 杜光庭的道德观726
第二十三章 隋唐佛教的兴盛及禅宗代表人物的德育思想730
第一节 隋唐佛教兴盛概述730
一 隋唐佛教兴盛的缘由730
二 隋唐佛教兴盛的具体表现734
三 隋唐佛教一些主要宗派的理论创造738
第二节 禅宗的理论创造及其代表人物的德育思想743
一 道信与弘忍对创建禅宗的历史贡献及其德育思想743
二 慧能对东山禅学的继承发展及其德育思想752
第二十四章 隋唐反佛、道学思想家的德育思想760
第一节 韩愈以儒家“道统”说为特色的德育思想760
一 建立“道统”说,从理论上清算佛、道之失761
二“性”与“情”均分“三品”的性情论及其理论贡献763
三 突出“先王之教”,重视师道传承766
第二节 李翱以“性善情邪”为特色的德育思想768
一 李翱的政治观769
二 李翱的道德观770
第二十五章 改革家柳宗元、刘禹锡的德育思想775
第一节 柳宗元的德育思想775
一 柳宗元的宇宙观776
二 柳宗元的政治观778
三 柳宗元的道德观782
第二节 刘禹锡的德育思想785
一 刘禹锡的宇宙观785
二 刘禹锡的政治观790
三 刘禹锡的道德观793
下篇 两宋至明清时期的德育思想797
第二十六章 两宋至明清时期的社会概况797
第一节 两宋时期的社会概况797
一 生产力得到相应发展797
二 社会矛盾状况798
三 两宋时期的思想文化潮流799
第二节 元至明中叶的社会概况803
一 社会矛盾状况804
二 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805
三 科技进步与思想文化发展806
第三节 明末清初的社会概况807
一 社会矛盾日益加剧807
二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新因素的萌发808
三 科技进步与思想领域的启蒙思潮的出现809
第二十七章 北宋改革家的德育思想810
第一节“为政尚忠厚”的范仲淹的德育思想810
一 范仲淹的政治观811
二 范仲淹的道德观814
第二节 重功利的李觏的德育思想816
一 李觏的宇宙观817
二 李觏的政治观819
三 李觏的道德观820
第三节 力主变法的王安石的德育思想823
一 王安石的宇宙观824
二 王安石的政治观828
三 王安石的道德观833
第二十八章 宋明道学开山祖师的德育思想839
第一节“洞彻蕴奥”的邵雍的德育思想839
一 邵雍的宇宙观840
二 邵雍的道德观843
第二节“濂学”的创始人周敦颐的德育思想846
一 周敦颐的宇宙观846
二 周敦颐的道德观849
三 周氏德育理论对宋明道学的深刻影响853
第二十九章 北宋“理本论”与“气本论”奠基人的德育思想858
第一节“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的德育思想858
一 张载的宇宙观859
二 张载的道德观862
第二节 以史为鉴的司马光的德育思想868
一 司马光的宇宙观869
二 司马光的政治观871
三 司马光的道德观874
第三节 程朱理学的奠基人程颢与程颐的德育思想878
一 二程的宇宙观880
二 二程的道德观884
第三十章 南宋“理学”与“心学”代表人物的德育思想890
第一节“程朱理学”的最后完成者朱熹的德育思想890
一 朱熹的宇宙观891
二 朱熹的政治观895
三 朱熹的道德观897
第二节 朱熹的好友张栻的德育思想902
一 张栻的宇宙观903
二 张栻的政治观905
三 张栻的道德观906
第三节 心学开山祖陆九渊的德育思想910
一 陆九渊的宇宙观911
二 陆九渊的道德观916
第三十一章 南宋重功利思想家的德育思想924
第一节“气盖一世”的陈亮的德育思想924
一 陈亮的宇宙观925
二 陈亮的政治观928
三 陈亮的道德观931
第二节“异识超旷”的叶适的德育思想935
一 叶适的宇宙观936
二 叶适的政治观939
三 叶适的道德观942
第三十二章 元代理学家许衡、吴澄的德育思想945
第一节 力主“行汉法”的许衡的德育思想945
一 许衡的宇宙观946
二 许衡的政治观949
三 许衡的道德追求951
第二节以“和会朱陆”为特色的吴澄的德育思想954
一 吴澄的宇宙观955
二 吴澄的道德观958
第三十三章 明代心学代表人物的德育思想962
第一节承“陆”启“王”的心学家陈献章的德育思想962
一 陈献章的宇宙观963
二 陈献章的道德观967
第二节 陆王心学的最后完成者王阳明的德育思想979
一 王阳明的宇宙观980
二 王阳明的道德观983
第三节 心学后继者王艮的德育思想989
一 王艮的宇宙观990
二 王艮的政治观991
三 王艮的道德观994
第三十四章 明代反理学代表人物的德育思想997
第一节 气一元论学者罗钦顺的德育思想997
一 罗钦顺的宇宙观998
二 罗钦顺的道德观1002
第二节 王廷相的德育思想1006
一 王廷相的宇宙观1006
二 王廷相的政治观1012
三 王廷相的道德观1014
第三十五章 中国早期启蒙学者的德育思想(上)1017
第一节 李贽以反宋明道学为特色的德育思想1018
一 李贽的宇宙观1019
二 李贽的政治观1023
三 李贽的道德观1026
第二节 黄宗羲以民主意识为核心内容的德育思想1028
一 黄宗羲的宇宙观1029
二 黄宗羲的政治观1031
三 黄宗羲的道德观1034
第三节 顾炎武以“经世致用”为特色的德育思想1038
一 顾炎武的宇宙观1039
二 顾炎武的政治观1043
三 顾炎武的道德观1045
第四节 王夫之以“性日生日成”为理论基础的德育思想1047
一 王夫之的宇宙观1048
二 王夫之的政治观1051
三 王夫之的道德观1053
第三十六章 中国早期启蒙学者的德育思想(下)1062
第一节“荟萃群儒之说”的李颙德育思想1062
一 李颙的宇宙观1063
二 李颙的政治思想1065
三 李颙的道德观1070
第二节以“朴学质行”为特色的唐甄德育学说1082
一 唐甄的政治观1083
二 唐甄的道德观1089
第三节 脱去“乡愿”俗套的颜元德育学说1094
一 颜元的宇宙观1096
二 颜元的政治观1101
三 颜元的道德观1105
第四节“训诂”与“义理”并重的戴震德育思想1110
一 戴震的宇宙观1111
二 戴震的道德观1115
本书主要引用与参阅书目1121
后记1124
热门推荐
- 1996782.html
- 2273577.html
- 2801665.html
- 2641896.html
- 1349332.html
- 423169.html
- 514713.html
- 1742197.html
- 2118382.html
- 25547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52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270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03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542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28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7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45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38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30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0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