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础与临床药理学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杨宝峰主编;李学军,李俊,董志副主编;艾静,杨宝峰,朱大岭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18974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52页
- 文件大小:139MB
- 文件页数:47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基础与临床药理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药理学基本理论2
第一章 药理学绪论2
一、药理学基本概念2
二、基础药理学发展简况3
三、临床药理学发展简况4
第二章 新药研制与开发6
第一节 药物研制与开发概述6
一、新药研制与开发发展简史6
二、新药研制与开发展望6
第二节 新药的研发7
一、新药靶点的确立7
二、新药筛选模型的建立9
三、先导化合物的发现10
四、先导化合物的优化12
第三节 新药的临床前研究12
第四节 新药的临床研究13
第五节 新药管理13
第三章 药物受体和药物效应动力学15
第一节 药物与受体15
一、受体的研发史15
二、受体的特征16
三、受体的结构、功能及细胞内信号转导16
四、受体与药物相互作用20
五、药物受体遗传多态性与临床个体化医疗20
六、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24
第二节 受体研究的新进展24
第三节 量-效关系与浓-效关系25
一、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的相关性25
二、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与药物疗效及安全性26
第四章 药代动力学28
第一节 概况28
第二节 整体药代动力学29
一、理论基础29
二、种间异速放大及应用32
第三节 现代药代动力学36
一、基本原理36
二、单元因素37
三、复合因素模型43
四、体外参数向体内参数的过渡46
五、应用及展望50
第四节 药代动力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影响50
一、多种学科推动药代动力学的发展50
二、现代药代动力学促进多种学科进步51
三、药代动力学的发展趋势52
第五章 药物相互作用54
第一节 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54
一、药物理化性质方面的机制54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机制55
三、药物效应动力学方面的机制58
第二节 中药、中西药物相互作用58
一、中药相互作用58
二、中西药物相互作用59
第三节 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60
一、有益的药物相互作用60
二、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60
三、有争议的药物相互作用60
第四节 有害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与临床和社会对策60
一、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60
二、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和社会对策61
第六章 基因治疗63
第一节 基因治疗概论63
一、基因治疗类型63
二、基因治疗条件64
第二节 基因转移方法64
第三节 基因治疗应用66
一、遗传病的基因治疗66
二、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66
三、其他疾病的基因治疗68
第四节 基因治疗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技术要求68
第五节 基因治疗的问题和前景70
第七章 系统生物学与药物发现71
第一节 前言71
第二节 系统生物学的定义、优势和目标71
一、系统生物学的定义71
二、系统生物学的优势71
三、系统生物学研究的目标72
第三节 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72
一、信息积累、数据库和网络分析72
二、仿真建模和系统生物学工作平台75
第四节 系统生物学在医学和药物研究方面的应用75
一、缩短药物发现的进程76
二、促进靶点的发现与确认76
三、加速标志物的发现77
四、评价药物的毒副作用——系统毒理学77
第五节 系统生物学和中医药研究77
第六节 展望78
第八章 多靶点药物研究与网络药理学80
第一节 概述80
第二节 多靶点药物治疗的分类80
一、联合用药80
二、多组分药物治疗81
三、多靶点药物81
第三节 多靶点药物治疗的应用81
一、心血管疾病的多靶点药物治疗81
二、肿瘤的多靶点药物治疗81
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多靶点药物治疗82
四、其他疾病的多靶点药物治疗82
第四节 多靶点药物的设计82
一、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合理的药效团设计83
二、以筛选先导化合物为基础的多靶点药物设计83
第五节 以网络药理学为基础的药物发现策略83
一、药物与靶基因模型83
二、信号转导通路模型84
第六节 中药与多靶点药物研究85
一、中药单体的多靶点活性85
二、中药活性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85
三、以中药为基础的多靶点药物发现85
第二部分 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88
第九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88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88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受体88
二、传出神经按递质的分类91
三、传出神经系统效应产生的生化过程91
四、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91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91
一、作用于胆碱受体的药物91
二、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96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研究史104
一、阿托品的研究历史104
二、抗胆碱酯酶药毒扁豆碱的发现105
三、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的发现105
第四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筛选的受体模型106
一、毒蕈碱M1受体激动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106
二、神经元烟碱型乙酰胆碱亚型受体细胞模型106
三、乙酰胆碱受体α亚基97~116肽段制作实验性重症肌无力模型107
四、乙酰胆碱受体δ、r亚基上Loop F结构模型107
五、乙酰胆碱受体的同源模建与分子动力学模型107
六、β2肾上腺素受体色谱模型107
七、β2受体下调细胞模型107
八、基于报告基因检测的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筛选模型108
九、拮抗状态下α1A、α1B和α1D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子模型108
第十章 麻醉药109
第一节 麻醉药分类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109
一、麻醉药分类109
二、麻醉药作用的分子机制110
第二节 常用麻醉药111
一、全身麻醉药111
二、局部麻醉药113
第三节 麻醉药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114
一、麻醉药的研究历史114
二、麻醉药的研究进展114
三、麻醉药的非麻醉功能115
第四节 麻醉药的研究方法115
一、全麻药的研究方法115
二、局麻药的研究方法115
第十一章 镇静催眠药117
第一节 失眠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117
第二节 常用镇静催眠药117
一、苯二氮?类117
二、巴比妥类120
三、其他镇静催眠药121
第三节 镇静催眠药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122
一、镇静催眠药的发展史122
二、镇静催眠药的应用现状122
三、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遗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122
四、新型镇静催眠药研究展望123
第四节 失眠的药物模型和研究方法123
一、平台法123
二、强迫运动法124
三、刺激法124
四、化学因素所致失眠模型124
第十二章 治疗精神分裂症药125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125
一、遗传因素125
二、神经生化和神经生理改变125
三、脑结构和神经发育异常126
四、社会心理因素126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126
一、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126
二、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128
第三节 治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研发128
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作用的靶点129
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130
第四节 精神分裂症研究中的常用动物模型和研究方法130
一、药理学模型130
二、神经发育模型131
三、转基因模型132
四、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模型132
第十三章 治疗抑郁症药134
第一节 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134
一、单胺类神经递质学说134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亢进学说134
三、免疫功能异常学说134
四、神经营养缺陷学说134
第二节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135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135
二、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135
三、NA再摄取抑制药136
四、其他抗抑郁药136
第三节 治疗抑郁症药物的研发137
一、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137
二、调节非单胺能神经递质137
三、调节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137
四、调节神经突触可塑性137
五、局部脑区电磁刺激138
第四节 抑郁症研究中的常用动物模型和研究方法138
一、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模型138
二、行为绝望模型138
三、利血平诱导体温下降模型138
四、嗅球切除模型138
五、转基因小鼠抑郁症模型138
第十四章 治疗癫痫和惊厥药140
第一节 癫痫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140
一、癫痫的病理生理和流行病学140
二、癫痫的发病机制140
三、癫痫的国际分类与临床表现141
第二节 治疗癫痫和惊厥的药物142
一、癫痫的药物治疗142
二、惊厥的药物治疗144
第三节 治疗癫痫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144
一、癫痫药物治疗演变史144
二、癫痫药物治疗现状144
三、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遗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145
四、癫痫药物治疗原则145
五、重症癫痫药物治疗展望145
第四节 常用的疾病模型和研究方法146
一、癫痫动物模型146
二、惊厥动物模型146
第十五章 中枢镇痛药148
第一节 内源性抗痛系统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148
一、阿片受体148
二、内源性阿片肽149
第二节 阿片类镇痛药150
一、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150
二、阿片类药物滥用与成瘾153
第三节 阿片类镇痛药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154
一、阿片类镇痛药的发现史154
二、阿片类药物在疼痛治疗中的进展155
第四节 研究镇痛药的模型和方法157
第十六章 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159
第一节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159
一、老年痴呆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159
二、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160
第二节 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163
一、治疗老年痴呆的药物163
二、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165
第三节 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167
一、治疗老年痴呆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167
二、治疗帕金森病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169
第四节 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和实验方法170
一、老年痴呆的动物模型和实验方法170
二、帕金森病的动物模型和实验方法171
第三部分 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174
第十七章 利尿药174
第一节 利尿药和脱水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174
一、利尿药的作用机制174
二、利尿药和脱水药的分类175
第二节 常用利尿药物176
一、袢利尿药176
二、噻嗪类利尿药176
三、留钾利尿药177
四、碳酸酐酶抑制药177
五、脱水药177
第三节 利尿药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178
一、利尿药的研发史178
二、利尿药研发新进展178
第四节 利尿药评价模型和研究方法182
一、利尿药药效学评价模型182
二、利尿药作用机制研究模型182
第十八章 治疗高血压药184
第一节 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184
一、高血压病因184
二、发病机制185
第二节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188
一、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介绍188
二、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196
第三节 治疗高血压药物——ACEIs的研发史198
第四节 高血压动物模型和研究方法200
第十九章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204
第一节 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机制204
第二节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物205
一、作用于β受体的药物206
二、减负荷药207
三、强心苷209
四、非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212
第三节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212
一、传统正性肌力药212
二、改善左室重构及神经内分泌异常的药物213
三、新型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研发的展望214
第四节 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疾病模型和研究方法215
第二十章 治疗心律失常药216
第一节 心律失常发生的分子机制216
一、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216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分子基础217
第二节 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223
一、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223
二、其他治疗225
第三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225
一、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研发史226
二、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进展228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发展展望229
第四节 心律失常模型及治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方法230
一、心律失常模型230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方法232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手段和技术233
第二十一章 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绞痛药235
第一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绞痛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235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学基础235
二、心绞痛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237
第二节 常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238
一、调血脂药物238
二、抗氧化药240
三、动脉内皮保护药241
四、治疗心绞痛药242
第三节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及心铰痛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247
一、新型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247
二、治疗心绞痛药物研发史247
三、治疗心绞痛药物研究展望248
第四节 常用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模型和研究方法248
一、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模型248
二、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模型249
第二十二章 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251
第一节 血液凝固与血栓形成的机制251
一、血液凝固与血栓形成251
二、血小板的功能与血栓形成的机制252
三、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与血栓形成253
第二节 影响血液凝固的药物253
一、抗凝血药253
二、纤维蛋白溶解药256
三、抗血小板药258
第三节 抗血栓药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260
一、肝素及低分子量肝素的研发260
二、Xa因子抑制剂261
三、溶栓药的临床应用与展望261
第四节 抗血栓药的实验方法262
一、血小板黏附实验262
二、血小板聚集实验262
三、血小板释放实验262
四、检测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实验262
五、检测血小板环核苷酸代谢酶的实验262
六、血小板胞质游离Ca2+浓度的测定263
七、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测定263
八、活体微血管血小板血栓形成实验263
九、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实验263
第四部分 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药物266
第二十三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266
第一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266
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266
二、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267
第二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的药物治疗267
一、常用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分类267
二、常见皮质激素类药物268
第三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273
第四节 常用的疾病模型和研究方法275
一、人肾上腺皮质癌细胞系275
二、常用实验动物肾上腺皮质细胞系275
第二十四章 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药物277
第一节 甲状腺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277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发病机制277
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病机制277
三、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278
第二节 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药物278
一、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药物278
二、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药物278
第三节 治疗甲状腺疾病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279
一、治疗甲状腺疾病药物研发史279
二、治疗甲状腺疾病药物研究进展279
第四节 治疗甲状腺疾病药物药理学模型和实验方法280
一、甲状腺功能减退动物模型280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动物模型280
三、致甲状腺肿和抗甲状腺肿实验方法280
四、甲状腺功能评价实验方法281
五、促甲状腺激素实验方法281
第二十五章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283
第一节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283
一、T1DM的发病机制283
二、T2DM的发病机制284
第二节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287
一、胰岛素288
二、口服降血糖药291
第三节 治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293
一、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物研发史293
二、口服降血糖药物研究进展295
第四节 常用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和实验方法297
一、实验性糖尿病模型297
二、自发性糖尿病模型297
三、转基因和基因敲除糖尿病动物模型298
第二十六章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300
第一节 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300
一、骨代谢的生理过程300
二、骨量维持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301
第二节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301
一、骨吸收抑制剂301
二、骨形成刺激剂303
第三节 治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304
一、二膦酸盐304
二、信号通路靶向制剂304
三、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305
第四节 常用的疾病模型和研究方法305
一、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305
二、转基因动物模型306
第五部分 化学治疗药物310
第二十七章 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310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病理生理机制310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及传播途径310
二、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310
第二节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312
一、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常见不良反应312
二、常用抗菌药物313
三、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324
第三节 抗菌药物研发史、耐药性研究进展和研发展望326
一、抗菌药物研发史326
二、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进展327
三、抗菌药物研发展望329
第四节 抗菌药物常用疾病模型和研究方法330
一、抗菌药物体内抗菌效果评价的疾病模型330
二、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效果评价331
三、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方法331
第二十八章 治疗结核病和麻风病药333
第一节 结核病和麻风病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333
一、结核病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333
二、麻风病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334
第二节 结核病和麻风病的药物治疗334
一、治疗结核病的药物334
二、结核病的化学治疗335
三、麻风病的药物治疗336
第三节 治疗结核病及麻风病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336
一、传统的治疗结核病药物的研发史336
二、新型治疗结核病药物的研究进展337
三、治疗麻风病药物的研发史337
第四节 常用的结核病和麻风病模型338
一、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动物模型338
二、麻风杆菌感染动物模型339
第二十九章 治疗病毒和真菌感染药340
第一节 病毒和真菌感染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340
一、病毒感染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340
二、真菌感染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340
第二节 病毒和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341
一、治疗病毒感染药物的分类341
二、常见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341
三、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分类343
四、常见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344
第三节 治疗病毒感染药物的研发史344
一、治疗HIV感染的药物344
二、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345
三、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药物345
第四节 常用的疾病模型和研究方法345
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345
二、HIV感染动物模型346
第三十章 治疗寄生虫感染药347
第一节 治疗寄生虫感染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347
一、治疗寄生虫感染药物的作用机制347
二、治疗寄生虫感染药物的耐药性及机制348
第二节 治疗寄生虫感染的药物348
一、治疗疟疾药物348
二、抗血吸虫病药物349
三、抗丝虫病药物350
四、抗阿米巴和滴虫药物350
五、抗肠蠕虫药物350
第三节 抗寄生虫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351
一、抗疟药研发史351
二、抗寄生虫药物研究进展352
第四节 抗寄生虫药物研究模型353
一、抗疟药研究模型353
二、其他抗寄生虫药物研究动物模型353
第三十一章 治疗恶性肿瘤药355
第一节 概述355
一、肿瘤流行病学355
二、肿瘤的发病机制357
三、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及对策360
第二节 新型抗肿瘤药363
一、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调控药363
二、以器官为靶向的抗肿瘤药物364
三、以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364
第三节 治疗恶性肿瘤药物的研发史368
一、从战争毒气到抗癌药的发现368
二、由磺胺药引发的抗癌药物合成369
三、抗生素中的抗癌药物369
四、天然植物中的抗癌活性成分369
五、置肿瘤于死地的“白金”370
六、毒药砒霜是治疗癌症的“神药”371
七、全反式维A酸372
八、神奇的橘色抗癌小药丸——格列卫372
第四节 常用肿瘤模型和研究方法373
一、肿瘤细胞模型和体外研究方法374
二、肿瘤动物模型和体内研究方法375
第五节 抗肿瘤药应用原则和肿瘤治疗现状376
一、抗肿瘤药物应用原则377
二、肿瘤治疗现状377
三、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肿瘤综合治疗378
四、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378
第六部分 其他系统疾病药382
第三十二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382
第一节 药物的作用与分子机制382
第二节 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384
一、非特异性COX抑制剂384
二、特异性COX抑制剂385
第三节 百年阿司匹林的启迪387
一、阿司匹林的发现387
二、从阿司匹林到前列腺素、环加氧酶及诺贝尔奖388
三、困境中的阿司匹林迎来巨大机遇389
四、解热镇痛抗炎药的研究展望389
第四节 有关炎症的常用疾病模型和研究方法390
第三十三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393
第一节 自体活性物质的生成和生理作用393
一、组胺393
二、5-羟色胺394
三、膜磷脂代谢产物395
四、白三烯396
五、血小板活化因子396
六、一氧化氮397
七、血管活性肽397
第二节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及其受体的药物398
一、拟组胺药和抗组胺药398
二、拟5-HT药和5-HT受体阻断药400
三、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400
四、白三烯拮抗药401
五、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药401
六、影响一氧化氮的药物402
七、内皮素阻断药402
八、影响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药物402
第三节 自体活性物质药物的研发史402
一、组胺及其受体的发现402
二、前列腺素类的发现402
三、一氧化氮的发现403
第三十四章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药404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404
一、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404
二、咳嗽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404
三、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404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405
一、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405
二、咳嗽的药物治疗406
三、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406
第三节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407
一、平喘药发展史407
二、镇咳药发展史407
三、治疗肺动脉高压药物发展史407
第四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407
一、常用的支气管哮喘模型和试验方法407
二、常用的咳嗽动物模型和试验方法408
三、常用的肺动脉高压模型和试验方法408
第三十五章 治疗消化性溃疡药409
第一节 消化性溃疡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409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410
二、非甾体抗炎药411
三、应激和心理因素411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411
一、抗酸药411
二、抑制胃酸分泌药411
三、胃黏膜保护剂412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413
第三节 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研发史和研究进展413
第四节 常用的消化性溃疡动物模型和实验方法414
一、急性胃溃疡模型414
二、慢性胃溃疡模型415
第三十六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416
第一节 概述416
第二节 疾病的药物治疗416
一、免疫抑制剂概述416
二、主要的免疫抑制剂417
三、免疫增强剂或调节剂概述421
四、常用的免疫调节剂421
第三节 影响免疫功能药物的研发史423
一、免疫抑制剂药物423
二、免疫增强剂药物424
第四节 常用的疾病模型和研究方法425
一、RA动物模型425
二、SLE动物模型425
第三十七章 治疗前列腺疾病与勃起功能障碍药428
第一节 良性前列腺增生病理生理机制与药物治疗428
一、良性前列腺增生病理生理机制428
二、常见治疗前列腺疾病药428
第二节 勃起功能障碍与药物治疗430
一、勃起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430
二、常见治疗勃起功能障碍药431
三、勃起功能障碍的其他治疗432
第三节 勃起功能障碍药物的研发史432
一、PDE5药物研发史432
二、勃起功能障碍药物治疗展望432
第四节 常用的疾病模型和研究方法433
一、良性前列腺增生动物模型433
二、勃起功能障碍动物模型433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435
热门推荐
- 1494467.html
- 1936393.html
- 2991553.html
- 875249.html
- 666515.html
- 1450957.html
- 17869.html
- 1359933.html
- 2471592.html
- 5277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91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20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31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133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481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555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167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072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055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0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