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药科学思维与认识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药科学思维与认识论
  • 邱鸿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1106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94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316页
  • 主题词:中医学-认识论;中医学-思维方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药科学思维与认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科学与认识论问题1

第一节 什么是认识和认识论5

一、什么是认识论5

二、不同的认识论6

第二节 客体和认识对象9

一、客体与认识对象的关系9

二、认识兴趣与认识对象的建构10

三、认识的内容14

第三节 认识主体与认知结构14

一、认识主体的地位14

二、认识的生物学条件16

三、主体的认知结构及其文化建构17

第四节 认识、语言与真理18

一、认识与语言范型19

二、认识的历史性与真理观21

三、观察科学与实验科学认识取向的区别28

四、中医的认识基模32

第二章 中医的生活世界观37

第一节 中医学直觉知识的明见性38

一、什么是自明性体验和直觉知识38

二、中医学基本理论的自明性40

第二节 证的现象学分析44

一、关于证的历史与现代困惑44

二、证的现象学分析47

第三节 中医的实践智慧50

一、认识对象与认识方式的关系50

二、寻求生成健康的实践智慧52

第四节 时间与人的存在55

一、人在-世界-中-的存在的含义55

二、中医的时间构造意识57

第三章 中医理论的话语方式62

第一节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62

一、语言是思维的载体62

二、语言与民族精神64

三、汉语言与中医的整体系统思维65

第二节 诗性语言与中医理论的特质68

一、汉语言的诗性特质68

二、中医学表达形式的诗性化71

三、中医意象思维的诗性意蕴73

第三节 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隐喻75

一、隐喻的认知功能75

二、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隐喻77

三、中医诊断学中的隐喻78

四、中医治疗学中的隐喻79

五、中医隐喻思维的创造力81

第四节 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规范83

一、中医药术语与科技双语言83

二、多元解读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84

三、动态地、开放地吸纳新理论、新概念85

四、文化哲学的解构与科学语言的表述86

第四章 中医的辩证思维观88

第一节 中医辩证思维概说88

一、什么是辩证思维和辩证逻辑88

二、中医辩证思维的形成与发展90

三、中医辩证思维的特点92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辩证思维体系94

一、阴阳对立的观念94

二、五行整体联系的观念95

三、动而不已的观念96

四、常变的思维观念96

五、知常达变的方法98

第三节 中医理论的辩证思维规律100

一、阴阳对立制约101

二、阴阳依存互根102

三、阴阳转化102

四、阴阳动态平衡103

第四节 中医理论的辩证思维形式104

一、凝聚内外矛盾反映对立属性的概念形式104

二、概念内在矛盾展开之判断和推理运动106

第五节 中医理论的辩证思维方法108

一、分析与综合的方法109

二、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111

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112

第五章 中医的形象思维113

第一节 中医形象思维概说113

一、人类思维的特点与分类113

二、形象思维的要素与特征115

第二节 中医形象思维的源流118

一、《易经》的形象思维118

二、《黄帝内经》的形象思维方法118

第三节 中医形象思维的核心120

一、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分类思想120

二、中医理论中社会化等级结构思想125

第四节 中医形象思维的类型127

一、“象”、“言”、“意”127

二、中医形象思维的类型与形成127

第六章 中医的数学思维132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数学的历史、特点与意义132

一、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的历史发展132

二、中国古代数学的文化特质135

三、中医数学方法的意义139

第二节 阴阳二值数学模型147

一、阴阳命名、划分与极限转化模型147

二、阴阳八卦矩阵幻方模型149

三、阴阳二进制模型151

第三节 五行相关群模型152

一、五行理论的原型和建构152

二、五行运算关系154

三、五行与群论、环和域155

第四节 中医方剂排列组合的数学分析156

一、君臣佐使排列组合的量效关系157

二、四气五味的组合分析160

第五节 针灸治疗的数学模型161

一、时间针灸学与余弦函数模型161

二、针灸机制与药代数学模型的类推165

第七章 中医的时间观166

第一节 中医的时间生物学思想166

一、时间哲学与生物节律现象166

二、中医理论中的时间观168

第二节 中医时间观的科学性171

一、运气说中的时间观171

二、时间生理学173

三、时间病理学177

第三节 中医时间观的临床实践性179

一、时间针灸法179

二、时间药物治疗法181

三、时间养生学184

第八章 中医的中和观186

第一节 中和观的源流与内涵186

一、儒家中和观之源流186

二、中和观的主要内涵188

第二节 生理、病理学的中和观190

一、阴平阳秘的生理观190

二、气血不和的病理观192

第三节 诊断与治疗学的中和观195

一、观权衡规矩的诊断观195

二、权衡相夺的治疗观196

第四节 中和观的现代医学意义198

一、稳态概念的数学定义199

二、人体巨系统的多元调控方式200

第九章 中医的个体差异观204

第一节 中医个体差异观的内容与特点205

一、中医个体差异的主要类型205

二、中医个体差异观的特点208

第二节 中医个体差异观的临床意义209

一、个体差异评估的方法与临床意义209

二、个体差异治疗的原则与方法212

第三节 中医个体差异观的现代研究与哲学意义213

一、中医个体差异观的现代研究213

二、中医个体差异观的哲学意义216

第十章 人与环境系统观222

第一节 中医对人体属性的认识222

一、人的自然属性223

二、人的精神属性224

三、人的社会属性225

第二节 地理生态对人的影响226

一、中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划分226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227

三、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229

四、地理医学思想的临床应用230

第三节 天文对人的影响231

一、太阳活动对人的影响231

二、月相变化对人体的影响232

三、行星对人体的影响233

四、五运六气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35

第四节 气候对人的影响235

一、中医对气象的基本认识235

二、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238

三、气候对人体病理的影响238

四、诊断治疗中的气象观240

第五节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241

一、社会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241

二、诊断和治病中的社会观242

第十一章 中医人体系统观244

第一节 人体系统的一般特征244

一、生物系统的基本单位245

二、机体系统的基本特征247

第二节 中医的人体系统观252

一、人与天地相应的同形律253

二、气化功能观256

三、黑箱系统分析方法258

第三节 中医脏腑关系观260

一、脏与腑的区别和关联261

二、脏腑功能的多元关系模型261

三、中西脏腑概念的外延比较265

第四节 中医的形神关系论267

一、中医形神关系观267

二、人病与知情意的关系269

三、调神在人病治疗中的重要性270

第五节 人体与肠道菌群的系统关系271

一、抗生素与菌群失调综合征271

二、两虚相感和扶正祛邪272

第十二章 中药方剂的系统观274

第一节 中药方剂系统概说274

一、方剂发明的源流274

二、方剂的系统特征276

三、中医方剂系统的类型279

第二节 方剂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关系建构281

一、方剂系统中的关键要素281

二、方剂系统的建构283

三、方剂系统的研究方法286

第三节 经典方剂的系统效应分析289

一、四物汤的系统效应分析289

二、小柴胡汤的系统效应分析291

三、金匮肾气丸的系统效应分析291

四、桂枝汤的系统效应分析293

五、麻黄汤的系统效应分析2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