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创伤感染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创伤感染学
  • 蒋建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1182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59页
  • 文件大小:191MB
  • 文件页数:591页
  • 主题词:创伤-感染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创伤感染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创伤感染的历史沿革1

第一节 感染的认识与传染病流行1

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的形成3

第三节 创面处理与创伤感染7

第四节 感染控制与防治的历史演变10

第二章 创伤感染流行病学15

第一节 创伤患者院内感染流行病学分析15

一、创伤患者院内感染的基本特征15

二、创伤感染病原菌分析16

三、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16

四、HAI对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17

五、减少创伤患者HAI的对策18

第二节 各部位创伤感染流行病学19

一、颅脑创伤感染流行病学19

二、胸部创伤感染流行病学19

三、腹部创伤感染流行病学20

四、皮肤软组织创伤感染流行病学20

五、创伤后骨髓炎流行病学21

第三章 创伤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学23

第一节 微生物致病的遗传学基础23

一、细菌的基因组结构及致病岛23

二、质粒与致病性25

三、噬菌体与致病性27

四、转位元件与致病性27

第二节 致病基因表达与致病性的关系28

第三节 创伤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变迁29

第四节 创伤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来源29

第五节 创伤感染常见耐药菌30

第六节 创伤感染常见需氧菌31

一、葡萄球菌31

二、链球菌36

三、铜绿假单胞菌40

四、大肠埃希菌42

五、变形杆菌属45

六、肠杆菌属45

第七节 创伤感染常见厌氧菌45

一、芽孢破伤风梭菌46

二、产气荚膜梭菌47

三、无芽孢厌氧菌属48

第八节 创伤感染常见真菌50

一、白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50

二、曲霉菌52

第九节 创伤感染常见病毒53

一、HIV病毒53

二、HBV病毒57

三、HCV病毒61

四、单纯疱疹病毒62

第四章 病原菌结构与致病机制65

第一节 创伤感染常见革兰阴性菌种类、结构特点及致病机制65

一、创伤感染常见革兰阴性菌种类65

二、创伤感染常见革兰阴性菌结构特点及致病作用65

三、革兰阴性菌常见致病因子的结构及致病机制68

第二节 创伤感染常见革兰阳性菌种类、结构特点及致病机制73

一、创伤感染常见革兰阳性菌种类73

二、创伤感染常见革兰阳性菌结构特点及致病作用74

三、革兰阳性菌常见致病因子结构与致病机制75

第三节 创伤感染常见真菌种类、结构特点与致病机制79

一、常见致病或条件致病真菌的种类79

二、常见致病或条件致病真菌结构与致病作用79

三、真菌常见致病因子的结构及致病机制80

第五章 病原菌耐药机制83

第一节 固有耐药性83

第二节 获得耐药性84

一、基因突变引起靶位改变84

二、获得灭活酶85

三、获得低亲和力的药物靶位87

四、获得主动外排系统87

第三节 适应性耐药性89

一、病原菌产生适应性耐药性的相关环境因素89

二、病原菌适应性耐药性的表现91

第六章 常见创伤感染动物模型101

第一节 常见感染动物模型及其基本制备原则101

一、感染动物模型的主要类型101

二、常用感染动物模型的比较及选择制备原则104

第二节 常见创伤感染动物模型及建模方法105

一、创伤部位自发感染动物模型105

二、创伤合并外源性注入/植入感染动物模型106

第三节 创伤感染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应用108

一、创伤感染动物模型的选择原则108

二、创伤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应用109

三、小结111

第七章 创伤感染的免疫学113

第一节 创伤感染的免疫学概述113

第二节 创伤感染患者的免疫学机制115

一、免疫细胞机制115

二、免疫因子机制119

三、补体系统机制121

第三节 创伤感染患者的免疫检测122

一、免疫炎性因子检测在创伤脓毒症中的意义122

二、免疫细胞功能相关指标在创伤脓毒症中的意义122

第四节 创伤感染患者的免疫治疗策略124

第八章 创伤感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129

第一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组成和功能联系129

一、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解剖学基础129

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功能联系131

第二节 创伤感染时神经-内分泌-免疫反应131

第三节 创伤感染时神经-内分泌-免疫反应机制132

一、创伤感染时神经-内分泌反应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32

二、创伤感染时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反应的影响136

三、创伤感染时神经-内分泌-免疫反应的交互反馈效应137

第四节 创伤感染时神经-内分泌-免疫反应调控的潜在靶点139

一、调理神经-内分泌轴对免疫反应的影响139

二、调理免疫反应对神经-内分泌反应的影响141

三、恢复神经-内分泌-免疫平衡的哲学思考142

第五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对创伤感染防治的启示142

一、从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分析既往创伤感染防治的局限性142

二、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对创伤感染集束化防治的启示143

第九章 创伤感染模式识别受体机制145

第一节 模式识别受体概述145

第二节 TLR样受体145

一、TLR样受体结构与分布145

二、TLR样受体的功能146

三、TLR样受体信号转导途径149

第三节 NOD样受体151

一、NOD样受体结构与功能151

二、NOD样受体信号转导途径152

第四节 RIG-I样受体153

一、RIG-I样受体结构与功能153

二、RIG-I样受体信号转导途径153

第五节 C型凝集素受体154

一、C型凝集素受体结构与功能154

二、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转导途径154

第六节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155

一、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结构与功能155

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转导途径155

第七节 胞质DNA识别分子155

第十章 创伤感染信号转导机制158

第一节 概述158

第二节 MAPK信号转导通路159

一、MAPK信号通路概述159

二、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160

三、JNK信号转导通路163

四、ERK信号转导通路164

第三节 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通路166

一、JAK/STAT途径的构成及其信号转导过程166

二、JAK/STAT途径在创伤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167

三、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的改变及意义168

第四节 核因子-κB通路169

一、NF-κB/Rel蛋白家族169

二、NF-κB活化的调节170

三、NF-κB的功能171

四、NF-κB与创伤后炎症反应及多器官损害172

五、NF-κB活性的抑制及其意义173

第五节 细胞内炎症信号通路交汇作用174

一、三条信号转导通路的交汇作用174

二、三条信号通路共同参与炎症时信号转导和基因调控175

三、结语176

第十一章 创伤感染与组学研究178

第一节 创伤感染病原体的基因组学研究178

第二节 创伤感染的转录组学研究179

第三节 创伤感染的表观基因组学研究181

第四节 创伤感染的蛋白质组学研究182

第五节 创伤感染的代谢组学研究183

第六节 创伤感染的相互作用组学研究185

第七节 创伤感染的系统生物学研究186

第十二章 创伤感染的遗传倾向性与临床应用189

第一节 创伤感染的经典遗传学189

一、固有免疫系统分子——防御素191

二、模式识别受体及其相关分子191

三、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193

四、细胞因子及其受体193

五、凝血/纤溶系统195

六、内源性保护分子196

第二节 创伤感染的表观遗传学197

一、创伤感染效应细胞的可塑性及分化197

二、创伤感染炎性分子的表观遗传学200

第三节 创伤感染中遗传标记的临床应用202

一、早期诊断—预警202

二、感染预后203

第四节 遗传生物标记物在创伤感染诊疗中的展望203

第十三章 创伤感染的全身性并发症及处理205

第一节 基本概念205

第二节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206

一、细菌内毒素与全身性感染206

二、炎症介质与全身性感染206

三、免疫功能紊乱与全身性感染207

四、凝血功能紊乱与全身性感染207

五、肠道细菌/内毒素易位与全身性感染207

六、基因多态性与全身性感染207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208

一、临床表现208

二、全身性感染诊断标准208

第四节 全身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209

一、监测209

二、液体复苏209

三、控制感染210

四、血管活性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210

五、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治疗210

第五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11

一、概念211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211

三、MODS的临床诊断及其严重程度评分211

四、MODS防治原则212

第十四章 创面感染与创面愈合214

第一节 皮肤的结构214

一、表皮层214

二、真皮层215

三、皮下组织215

第二节 常见的创面类型216

一、急性创面216

二、慢性创面或伤口217

第三节 创面感染的临床表现219

一、创面感染的局部表现和特征219

二、全身症状和表现219

第四节 常见创面感染病原菌分类220

一、需氧菌220

二、厌氧菌222

三、真菌223

第五节 正常创面愈合过程223

一、凝血期223

二、炎症期223

三、细胞增殖224

四、组织成熟和重塑224

第六节 感染对创面愈合的影响224

一、中性粒细胞的损害效应225

二、巨噬细胞损害效应226

三、细菌毒素的损害作用227

第七节 难愈性创面发生的影响因素229

一、较大面积组织毁损与异物存留229

二、营养不良229

三、细菌负荷、感染和坏死组织存留229

四、局部血运不良和组织缺氧230

五、糖基化产物230

第八节 细菌生物膜与创面愈合230

一、细菌生物膜的形成230

二、细菌生物膜中微生物的种类230

三、细菌生物膜的信号转导230

四、细菌生物膜的空间构象230

五、细菌生物膜延缓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231

六、细菌生物膜对上皮细胞的作用231

第九节 预防和控制创面感染的方法231

一、彻底清创231

二、抗生素应用原则和策略232

三、外用抗菌药233

第十节 创面覆盖物和新型敷料234

第十一节 创面愈合新技术和新方法235

一、封闭式负压引流235

二、生长因子的应用236

三、干细胞移植237

第十二节 创面手术治疗237

一、皮片移植术237

二、皮瓣移植术237

三、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237

第十五章 创伤感染的诊断和相关问题241

第一节 概述241

第二节 创伤感染的临床诊断241

一、病史241

二、临床表现241

第三节 创伤感染的实验室检查242

一、微生物学检查242

二、其他实验室检查244

第四节 创伤感染的影像学检查244

一、X线检查244

二、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 US)244

三、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244

四、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244

五、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245

第五节 创伤感染的分子标志物245

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245

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245

三、白介素家族(interleukin, IL)246

四、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246

五、其他246

第六节 创伤后特异性感染的诊断246

一、气性坏疽的诊断246

二、破伤风的诊断247

第十六章 创伤感染的医院内防控249

第一节 创伤感染的病原菌与防控249

一、概述249

二、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249

三、特殊感染病原菌250

四、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251

五、特殊感染病原菌的防控252

第二节 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防控253

一、概述253

二、流行病学254

三、临床诊断255

四、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256

五、治疗256

第三节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防控257

一、概述257

二、流行病学257

三、临床诊断258

四、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防控258

五、治疗259

第四节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控260

一、概述260

二、流行病学260

三、临床诊断261

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262

五、治疗263

第十七章 抗菌药物在创伤感染防治中的应用原则266

第一节 概念266

第二节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与特点266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266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268

三、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269

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269

五、林可霉素类抗生素269

六、多肽类抗生素269

七、人工合成抗菌药270

八、其他抗菌药物270

第三节 抗菌药物在创伤感染防治中应用的基本原则271

第四节 抗菌药物在皮肤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272

第五节 抗菌药物在开放性骨折中的应用272

第六节 抗菌药物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272

第七节 抗菌药物在胸部创伤中的应用273

第八节 抗菌药物在腹部创伤中的应用273

第九节 抗菌药物在眼球和颌面部损伤中的应用274

第十节 抗菌药物在动物咬伤中的应用274

第十一节 抗菌药物在创伤后特殊感染中的应用274

第十八章 创伤感染的防治原则276

第一节 创伤感染的病理生理276

一、病原菌因素276

二、受伤部位及致伤机制277

三、机体的抵抗力277

四、医疗救治措施的影响278

第二节 创伤感染分类279

一、外科部位感染279

二、健康护理相关感染279

第三节 创伤感染防治280

第十九章 严重创伤感染的营养支持284

第一节 严重创伤感染后机体的应激反应284

一、自主神经介质-儿茶酚胺的改变284

二、内分泌激素的改变285

三、细胞因子的改变285

第二节 严重创伤感染后的代谢改变286

一、严重创伤感染后的能量代谢变化286

二、严重创伤感染后的碳水化合物代谢改变287

三、严重创伤感染后脂肪代谢变化288

四、严重创伤感染后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变化289

五、严重创伤感染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代谢变化290

第三节 营养不良对机体的影响290

一、心血管系统290

二、呼吸系统290

三、免疫系统291

第四节 营养状态的评定与监测291

一、临床指标291

二、实验室检测291

三、人体组成分析292

第五节 创伤患者营养支持的必要性292

一、预防急性蛋白质营养不良292

二、调节免疫应答292

三、促进胃肠道结构和功能恢复292

第六节 严重创伤感染患者的营养治疗策略293

一、营养治疗的历史变迁与营养途径选择293

二、创伤营养治疗的目标293

三、严重创伤感染患者热卡需求量的确定294

第七节 严重创伤感染患者肠内营养的实施295

一、肠内营养的适应证295

二、肠内营养的禁忌证295

三、实施肠内营养的时机295

四、经胃和经小肠途径296

五、肠内营养并发症296

六、EN耐受性的监测和改进296

第八节 严重创伤感染患者肠外营养的实施297

第九节 免疫营养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297

一、谷氨酰胺297

二、精氨酸298

三、ω-3多不饱和脂肪酸298

四、核苷酸298

第十节 机械通气的创伤感染患者的营养策略299

第十一节 严重创伤感染患者营养治疗的监测300

第二十章 中医中药在创伤感染防治中的应用301

第一节 创伤感染的中医治疗原则301

一、治病求本301

二、调平阴阳303

三、扶正祛邪303

四、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304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304

第二节 创伤感染的中医治疗方法306

一、内治法306

二、外治法309

第三节 中医治疗创伤感染的方剂313

一、清热剂313

二、解毒剂314

三、开窍剂315

四、理气活血剂316

五、通下剂318

六、内托剂319

七、补益剂319

八、固脱剂321

九、清热解毒中成药321

十、外用膏散323

第四节 中医治疗创伤感染的药物325

一、清热药325

二、解毒药327

三、活血化瘀药329

四、通下药333

五、补虚药334

六、其他外用药338

第二十一章 灾害性创伤感染342

第一节 现代灾害的特点与救援原则342

一、现代灾害的特点342

二、现代灾难救援原则343

第二节 灾害性创伤感染的发生规律与特点344

一、灾害性创伤感染的发生规律344

二、灾害性创伤感染的特点345

第三节 灾害性创伤感染的主要类型346

一、化脓性感染346

二、特殊性感染346

第二十二章 常见战伤感染349

第一节 战伤伤口污染与感染349

一、伤口污染349

二、伤口污染与感染的判定标准349

第二节 战伤感染的主要病原体349

一、主要病原体的演变349

二、战创伤感染病原体的来源及入侵途径350

第三节 战伤感染的主要类型350

一、侵袭性链球菌感染351

二、坏死性筋膜炎353

第四节 战伤感染的分级防治原则355

一、战伤分级救治355

二、战伤感染防治的处置原则356

三、亟待解决的问题358

第二十三章 烧伤感染359

第一节 烧伤感染常见病原菌359

第二节 病原菌侵入机体途径359

一、烧伤感染来源359

二、烧伤感染易感因素360

三、烧伤感染的主要类型360

四、烧伤感染诊断361

第三节 烧伤感染防治362

第四节 特殊病原菌引起的烧伤感染366

一、烧伤厌氧菌感染366

二、烧伤真菌感染366

三、病毒感染368

第二十四章 特殊创伤感染369

第一节 破伤风369

一、病理生理369

二、临床特点369

三、早期诊断369

四、救治及预防370

五、进展370

第二节 气性坏疽病370

一、病理生理370

二、临床特点371

三、早期诊断371

四、救治及预防371

五、进展372

第三节 创伤弧菌脓毒症372

一、病理生理372

二、临床特点373

三、早期诊断374

四、救治及预防374

五、进展375

第四节 炭疽杆菌感染375

一、病理生理375

二、临床特点376

三、早期诊断376

四、救治及预防376

五、进展377

第五节 朊病毒病377

一、病理生理377

二、临床特点378

三、诊断379

四、救治和预防379

五、进展380

第二十五章 高原创伤感染381

第一节 高原细菌分布及影响因素381

一、土壤细菌381

二、水源细菌381

三、空气细菌381

四、物体表面细菌382

五、人体皮肤菌382

六、高原细菌繁殖的影响因素382

第二节 高原常见感染病原菌382

一、革兰阳性菌382

二、革兰阴性杆菌383

三、厌氧菌384

四、真菌384

五、高原感染常见病原菌变迁385

第三节 影响高原战创伤感染的因素385

一、病原微生物因素385

二、机体的防御能力387

三、环境因素388

四、其他因素388

第四节 高原火器伤伤道感染发生的特点388

一、高原枪弹伤伤道细菌污染较平原地区轻388

二、高原枪弹伤伤道细菌的定植时间较平原地区晚388

三、高原枪弹伤伤道内细菌的繁殖速度较平原地区慢389

四、高原枪弹伤伤道内细菌的总毒力较平原地区低389

五、高原枪弹伤伤道感染时限延迟、引起感染的细菌临界数量提高389

六、高原枪弹伤中葡萄球菌感染的特点390

第五节 高原火器伤的初期外科处理391

一、高原平时火器伤的初期外科处理原则391

二、高原战时火器伤的初期外科处理原则392

第六节 高原化脓性感染的特点及防治394

一、高原化脓性感染的特点394

二、高原化脓性感染的特殊类型395

三、诊断396

四、预防396

五、治疗396

第七节 高原特殊感染的特点及防治397

一、气性坏疽397

二、破伤风399

第八节 高原高寒山地地区战时火器伤阶梯救治400

一、传统救治阶梯的“空效解决方案”在高原战争中的局限性400

二、现代高原战伤救治的“时效解决方案”401

三、未来高原战伤的救治阶梯及立体医疗后送新体系401

四、高原战时火器伤伤道感染的阶梯救治402

第二十六章 颅脑创伤感染404

第一节 头皮感染404

第二节 颅骨骨髓炎404

第三节 硬脑膜外积脓405

第四节 硬脑膜下积脓405

第五节 脑膜炎406

第六节 脑室炎406

第七节 脑脓肿407

第二十七章 眼部创伤感染410

第一节 眼部创伤分类410

一、眼外伤的伤情分类410

二、机械性眼外伤分类410

第二节 眼部创伤感染分类与病因411

第三节 眼部创伤感染的诊断与治疗411

一、创伤细菌性角膜炎411

二、创伤真菌性角膜炎412

三、创伤棘阿米巴角膜炎413

四、创伤感染性眼内炎413

五、全眼球炎415

六、眶蜂窝织炎416

七、眼部创伤引起的其他感染性疾病416

第二十八章 颌面口腔创伤感染418

第一节 口腔颌面部感染418

一、概述418

二、第三磨牙冠周炎419

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420

四、颌骨骨髓炎423

五、面颈部淋巴结炎426

六、颜面部疖痈427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创伤429

一、概论429

二、口腔颌面部创伤的急救处理430

三、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432

四、牙和牙槽突损伤434

五、颌骨骨折434

六、颧骨、颧弓骨折436

第二十九章 耳鼻咽喉创伤感染438

第一节 绪论438

第二节 耳部创伤感染440

一、外耳创伤感染440

二、中耳创伤感染440

三、内耳创伤感染442

第三节 鼻部创伤感染442

一、外鼻创伤感染442

二、鼻窦创伤感染443

第四节 咽喉创伤感染444

一、咽喉部闭合性创伤444

二、开放性咽喉损伤445

第五节 耳鼻咽喉特殊类型的创伤感染446

一、中耳气压创伤感染446

二、鼻窦气压性损伤446

三、耳鼻咽喉吸入性损伤并感染446

四、耳鼻咽喉创伤医源性感染449

五、高原及海洋环境下耳鼻咽喉部创伤感染449

第三十章 胸部创伤感染451

第一节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51

一、临床表现451

二、微生物学诊断451

三、气管内分泌物452

四、呼吸道远端痰液标本获取452

第二节 脓胸的外科治疗453

第三节 坏死性肺炎和肺坏疽454

一、发病机制455

二、危险因素455

三、微生物学455

四、临床表现456

五、诊断456

六、治疗与转归456

七、小结457

第四节 复杂肺实质感染的外科治疗457

一、坏死性肺炎457

二、肺脓肿457

三、肺坏疽458

四、结论458

第五节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458

一、症状和体征459

二、评估459

三、处理459

四、再手术探查460

五、小结461

第三十一章 腹部创伤感染462

第一节 腹部创伤感染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462

一、分类462

二、临床表现462

三、诊断463

第二节 处理原则463

一、清创463

二、引流464

三、损伤控制外科464

四、肠瘘466

五、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的处理468

六、炎性肠梗阻的处理470

第三节 腹膜炎470

一、病因470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470

三、临床表现471

四、辅助检查471

五、诊断471

六、治疗472

第四节 腹腔脓肿472

一、分类472

二、病因病理473

三、临床表现473

四、辅助检查473

五、预防治疗473

第五节 腹腔间隙综合征474

第六节 腹部战伤的特殊处理477

第三十二章 四肢(包括关节)创伤感染480

第一节 四肢创伤感染的一般原则480

一、病因学480

二、诊断方法482

三、治疗484

第二节 长骨感染——骨髓炎484

一、分类484

二、骨髓炎的病理演变及病程484

三、血源性骨髓炎485

四、硬化性骨髓炎487

五、骨髓炎导致的并发症487

六、骨髓炎的治疗488

第三节 关节部位的感染490

一、临床流行病学490

二、微生物学特点490

三、发病机制及诊断490

四、治疗方法491

第四节 骨关节结核及其他少见感染493

一、骨关节结核493

二、病毒性骨炎和关节炎496

三、放线菌病496

四、莱姆病496

五、真菌感染497

六、球孢子菌病497

七、芽生菌病497

八、组织胞浆菌病497

九、隐球菌病497

十、孢子丝菌病498

十一、棘球蚴病498

第三十三章 儿童创伤感染499

第一节 儿童软组织创伤感染499

一、概述499

二、诊断499

三、治疗500

第二节 儿童颅脑创伤感染501

一、概述501

二、发病情况501

三、病原菌502

四、临床表现502

五、诊断503

六、治疗503

第三节 儿童胸部创伤感染505

一、概述505

二、儿童创伤后胸腔感染505

三、儿童创伤后肺部感染506

第四节 儿童腹腔创伤感染507

一、概述507

二、诊治特点507

第五节 儿童泌尿生殖系统创伤感染509

一、概述509

二、儿童肾创伤感染509

三、儿童膀胱创伤感染511

四、儿童尿道创伤感染512

五、儿童阴茎、阴囊及其内容物创伤感染513

第六节 儿童创伤性骨关节感染515

一、儿童创伤性骨髓炎515

二、儿童创伤性关节感染517

第三十四章 老年创伤感染522

第一节 老年创伤感染的病理生理特点522

一、老年人的生理特点522

二、老年人创伤后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其对创伤感染的影响523

三、老年人创伤感染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特征524

第二节 老年创伤感染的诊断和防治524

一、老年创伤感染的诊断524

二、老年创伤感染的防治525

第三十五章 创伤感染护理530

第一节 创伤感染病区的护理管理530

一、病区设置与护理管理530

二、手术室设置与护理管理531

第二节 创伤感染的护理评估532

一、创伤感染的病因评估532

二、常见创伤感染标本采集532

三、创伤感染常见症状评估和护理533

第三节 创伤感染侵入性操作技术与护理535

一、脑室引流技术535

二、胸腔引流技术535

三、腹腔引流术536

四、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技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537

五、留置导尿术538

六、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技术538

第四节 创伤感染治疗技术与护理539

一、清创缝合的护理539

二、负压封闭引流的护理540

三、切开减压术的护理541

四、截肢手术的护理541

第五节 感染伤口的护理542

一、伤口评估542

二、敷料选择543

三、伤口局部处理技术544

第六节 特殊创伤感染的护理546

一、破伤风546

二、气性坏疽547

第七节 创伤感染并发症的护理548

一、感染性休克的护理548

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护理548

索引5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