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地理 第5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经济地理 第5版
  • 胡欣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 ISBN:754290230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25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647页
  • 主题词:经济地理-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地理 第5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研究经济布局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1

目录1

二、介于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之间的学科2

四、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地理学在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3

三、地理学轻视区域地理研究,经济学重视区域经济3

一、经济发展及世界地缘经济新格局5

第一节 我国经济发展与布局的展开5

第一章 经济布局概论5

二、大区域布局失衡与“西部大开发”,经济重心沿海化与经济区域多元化6

三、市场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7

第二节 影响经济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8

四、经济发展的区域化趋势及问题8

一、自然资源“约束”对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影响增大9

二、人力资源能力,知识与智力因素对经济布局的影响力更趋明显,高素质劳动者已成为资本的载体,并直接影响科技含量高的一些部门的配置10

三、生产技术与工艺流程的变化13

四、政治环境和政策变化14

五、地域文化及商帮影响18

一、布局问题涵盖19

第三节 经济布局合理化:理想与现实19

二、重要教训20

三、基本思路21

二、农业经济发展及其结构演变31

一、农业内涵的变化31

第二章 农业布局31

第一节 农业经济结构和布局的变化31

入世促使我国加快农业改革及结构调整32

三、32

四、农业生产的地域性33

一、区域特色及区域比较优势34

第二节 区域比较优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34

五、问题与忧虑34

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35

二、向区域化、优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35

二、水稻育种技术突破与稻作地理,长江流域水稻带36

一、谷物生产国际比较36

第三节 世界主要谷物生产国36

三、小麦生产地理分布,专用小麦带建设、布局40

四、玉米生产地理分布,专用玉米优势区建设、布局42

五、大豆生产长期萎缩,大豆振兴计划与优势区域布局43

一、人均耕地递减,耕地总体质量不高44

第四节 建设商品粮基地,粮食增长中心北移44

二、二十年建成商品粮基地45

四、全国粮食增长中心北移,“南粮北调”悄然结束46

三、粮食减产与粮食安全46

五、北粮南运与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48

第五节 经济作物生产与布局49

二、棉区布局大调整50

一、我国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发展和布局特征50

三、油料作物种植及其地理分布56

四、糖料作物地理分布,蔗区布局大调整58

五、烟草、茶叶种植和蚕茧生产及其地理分布的变化59

六、水果生产及其地理分布62

二、森林的非采伐性贡献开始受到重视64

一、林业定位重大转变64

第六节 林业定位变化,分区域林业建设与布局64

三、森林资源及其配置状况是林业发展基础65

四、森林资源的地理分布及林业布局66

五、中止数十年超强度采伐,保护天然林,营造人工林70

七、荒漠化危害及对策72

六、总体布局设想与分区域林业建设72

一、牧业经济发展和布局现状73

第七节 牧业发展中的过牧危害及生态灾难,牧业基地建设73

三、牧业地理分布,过牧危害与草原生态灾难74

二、牧业结构变化,新的产业链及产业化模式74

四、牧业发展前瞻,重点建设的牧业基地77

第八节 渔业:由捕捞转向养殖79

二、渔业产业结构变化80

一、渔产居世界之首,但加工差距大80

三、发展渔业的资源条件81

四、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海底生态荒漠化趋势,休渔与轮渔82

五、长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83

七、专属经济区制度对海洋捕捞业的重要影响84

六、从资源条件变化到发展战略调整,建立三个优势区84

八、渔业地理分布的变化85

九、主要渔港、渔场、渔获物产地88

一、能源资源总量大,但油气资源相对不足90

第一节 能源资源与能源结构90

第三章 能源布局90

二、能源结构矛盾突出91

第二节 煤业布局由北向西延伸92

三、能源结构正在改善,但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92

二、北煤南运、西煤东运格局长期存在93

一、保有储量大,分布相对集中,但优质资源渐少,必须考虑煤炭资源安全93

三、主要产煤基地94

四、体制调整与布局变化96

六、煤业发展与布局前瞻97

五、生产集中度仍较低97

一、油气资源探明不足,东部油藏减少98

第三节 石油:探明资源不足,布局几经转移98

三、石油安全与经济安全99

二、石油工业发展及地位变化,勘探开发布局转移99

四、石油工业地区分布概况100

五、陆上主力油田102

七、主要石油企业市场份额及经营格局103

六、海上油田103

九、在周边国家寻求稳定油源,石油输入选择与战略105

八、新的石油发展格局:国内增产,国际合作开发105

一、天然气工业发展滞后,“油气产量比”失调107

第四节 天然气:气源偏西,用户居东,西气东输布局态势分析107

三、已发现的天然气富集地108

二、资源总量仍然不足,运输距离过长108

四、陆上主力气田109

五、海底天然气田111

六、周边气源,俄气南下与澳气北上112

二、主要炼油基地的形成114

一、炼厂布局原则变迁114

第五节 炼厂布局114

四、新厂择深水岸线而建115

三、炼厂沿江、沿海布局比较分析115

一、二次能源及其布局特征116

第六节 电力:优化区域结构与电源结构116

二、电力瓶颈一相对富余一区域缺电117

四、优化区域结构与电源结构118

三、水火电之比几经起伏118

五、火电布局及环境选择,燃煤电厂选址119

六、水电布局与主要水电基地,有利地段过密,开发亦有隐忧121

七、三大核电基地,核电站选址125

八、绿色电力——风电:资源、政策、布局128

九、潮汐、潮流、地热发电130

十一、利用新能源发电,减少对石油依赖131

十、抽水蓄能电站开发131

二、跨省电网及其布局132

一、能源地理分布的局限性,大地域范围能源资源优化配置132

第七节 西电东送,全国联网132

三、全国联网、西电东送主要涉及的地理区,效益与负面影响135

四、西电东送主通道136

五、西电东送与宏观经济布局138

一、制造业全球生产经营的传统方式139

第一节 世界制造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布局的新变化139

第四章 制造业布局139

一、制造业发展概况140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结构重组及地位变化140

二、制造业跨国公司的新变化140

三、制造业主要部门结构、地域结构概貌141

二、在世界制造业中地位变化141

五、尚未成为“世界工厂”142

四、制造业人工成本优势明显142

第三节 冶金:产业集中度仍较低143

一、钢铁业从“夕阳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45

二、钢铁工业的特殊敏感性,其发展的国际比较和布局变化146

三、产业集中度仍较低,过度、无序投资扰乱合理布局148

四、结构调整,布局转移149

五、主要钢铁企业、生产基地特色150

金属工业151

六、关联度高的有色151

七、有色金属工业布局变迁153

一、机械工业发展水平,布局变化158

第四节 机械电子:组建企业集团,调整布局158

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的结构、布局演变159

三、汽车工业格局初步确立,跨国公司在华布局基本完成162

四、船舶制造业基地的分散与整合164

一、化工大发展及其结构、布局特征166

第五节 化工:结构调整对布局有重大影响166

二、主要化工行业地域分布167

四、化肥生产发展快,但存在结构与布局问题168

三、基本化工产品生产基地168

五、有机化工生产基地,石化基地形成规模效益169

七、周边石化产业集群对我国石化的影响171

六、化工园区的建设与布局171

二、主要建材部门的生产及地理分布172

一、建材资源分布172

第六节 “建筑时代”来临与建材业发展及布局变化172

一、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其结构、布局调整174

第七节 纺织:生产力布局区域性转移174

二、棉纺织业及其主要生产基地175

四、麻纺织业及其生产中心178

三、毛纺织业及其生产中心178

五、茧丝绸产业格局179

七、区域性“纺织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延伸180

六、化学纤维纺织业及其生产基地180

三、糖业布局的区域性转移181

二、轻工业布局演变181

第八节 轻工:结构调整与布局调整181

一、我国轻工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181

四、食品工业原料特征及其加工业布局183

五、烟草加工业布局西移和全球最大烟草市场186

六、造纸业对环境的重污染促使其原料结构与生产布局发生变化187

一、运输线路延长189

第一节 运输网布局改善189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189

二、运网构成及布局变化190

一、铁路运输地位有所下降191

第二节 铁路主通道与高速铁路191

二、路网布局特点及前瞻192

四、提速铁路网络194

三、八纵八横主通道,近期路网建设及布局改善194

五、高速铁路发展与布局195

二、公路网建设及分布,亚洲公路网形成对我国公路网建设与布局的影响198

一、公路运输地位呈上升趋势198

第三节 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国道主干线架构198

三、高速公路201

一、发展水运的条件202

第四节 水运主通道建设与布局202

二、水运业发展概况203

四、主要水运企业204

三、从泊位不足到重复建设,但公用码头设施和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仍不足204

五、港口、航线布局206

七、水运主通道建设与布局213

六、港口码头发展与布局中的问题213

三、主要航空集团,航线资源及枢纽基地214

二、周转量居世界前列214

第五节 航线资源与机场布局214

一、快速运输的优势214

四、机场布局与空域资源优化配置216

五、主要航空线(218)六、支线航空219

七、国际航线220

三、中国管道运输发展与布局221

二、战后世界管道运输蓬勃发展221

第六节 管道运输快速发展及布局抉择221

一、管道运输优势无可替代221

四、新建陆地输油管线,西油东送主管222

五、国际输油管(安大线、安纳线、泰纳线)地理走向之争,中哈线战略意义223

六、西气东输主干线226

八、海底输油气管道、固体浆料管道228

七、俄气、澳气输送管网路径意向228

二、新的经济增长点230

一、在城乡分割的体制环境下发展起来230

第六章 乡镇企业发展和布局调整230

第一节 乡镇企业发展及其特征230

三、过度分散型的工业化与“农村病”蔓延231

二、结构分析232

一、发展趋势232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结构和地域组合232

比较234

三、地域组合:东、中、西部234

四、高聚集地区:苏浙粤比较236

五、温州模式、苏南模式237

一、布局分散化、乡土化及忽视环保的不良后果238

第三节 乡镇企业布局调整238

二、与布局调整有关的变化239

四、工业园区、特色园区的规划、布局,专业镇“集群经济”240

三、新建乡镇企业布局原则240

一、城市的出现与城市发展阶段242

第一节 城市发展历程242

第七章 城市发展与城市布局242

二、城市发展与区域的关系243

一、城市化内涵与误区244

第二节 城市化244

三、中外城市化进程比较245

二、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的关系245

四、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246

一、城市发展定位等认识上的偏差247

第三节 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分析247

二、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协调248

三、有些城市发展脱离区域,各自建设管理,城乡差距拉大249

四、许多城市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落后250

五、城市个性发展被忽视,“失忆症”与特色危机251

六、城市病出现及原因分析252

七、明星城市、贫困城市同时出现255

八、城市化政策研究滞后256

一、城市设置标准长期以来只考虑少数指标257

第四节 城市设置与分类257

二、中外城市设置比较259

三、设市城市划分,按行政级别分组262

四、按城市市辖区总人口分组263

五、按市辖区非农业人口分组266

二、大城市是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脊梁,我国大城市仍有待于充分发育270

一、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特点与趋势270

六、国外城市划分比对270

第五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和布局270

组团式结构273

三、外溢式还是273

四、国际大都市应具有国际公认性274

五、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275

一、城市发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276

第六节 城市化地域差异和城市布局调整276

三、我国城市布局的调整,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目标279

二、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279

四、西部城市发展策略281

第一节 区域内涵283

第八章 区域、区域经济联系283

一、行政区与行政区经济,行政区划调整创新势在必然284

第二节 行政区与经济区284

二、经济区与经济区划的涵义285

三、确定经济区划的原则286

一、经济区网络的涵义及其发展历程288

第三节 经济区网络,七大经济区288

二、经济技术协作区的几个层次,七大经济区290

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表现294

第四节 三大经济地带294

二、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拉大296

四、影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分析297

三、流动人口特征297

五、区域协调发展与西部大开发的主要目标298

一、世界区域经济联系变化与经济中心转移299

第五节 区域经济联系变迁299

二、中国区域经济联系变化与经济中心转移,区域增长极301

三、经济热点地区及经济中心转移规律302

一、经济特区与沿海开放城市306

第一节 沿海开放格局306

第九章 对外开放格局,国际产业转移306

一、沿江开放城市307

第二节 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格局307

二、扩大沿海开放地区307

三、由点到面的开放格局307

一、开放地区经济发展与布局的基本态势308

第三节 开放地区经济发展及布局308

二、沿边开放城镇308

三、内陆开放城市308

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区域影响310

三、国际产业转移及其部门结构与地域特征311

四、国际资本流量及流动的地域趋势312

五、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特征、投资方式、领域、地域变化313

七、大区域布局失衡,“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地域多元化314

六、区域开放模式及其利弊314

一、以“产业集聚”为目的的特定地理区域,中、美开发区比较316

第四节 各类开发区建设和发展316

二、各类开发区发展及地理分布317

四、开发区建设与布局的政策和措施319

三、开发区建设、发展和布局的主要特点319

一、气候条件与地貌特征对经济发展有利,但洪涝灾害频繁325

第一节 受惠于自然325

第十章 华东地区经济325

二、受惠于海洋,却污染海域327

一、具有全国专门化意义的机械电子工业328

第二节 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328

二、全国最大的化工生产区329

三、重点开发的石油、煤炭和电力工业330

四、精品钢材生产基地,但近年出现投资过“热”333

六、传统纺织工业对产品结构和布局进行了大调整334

五、铜基地建设对我国铜工业布局的影响334

一、农业发展地位突出335

第三节 商品化、多样化的农业经济335

二、渔业经济专门化程度高337

一、路网布局改善,平衡运力338

第四节 发育良好的综合运输网338

三、农业区划338

二、杭州湾公路大通道,烟大铁路轮渡340

三、水运设施布局扩展快,但有重复建设341

四、洋山深水港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345

五、沪浙关于深水港布局之争346

六、航空网络形成,长三角机场密度过大347

二、省域经济特征及发展前景348

一、区内差异及其特征348

第五节 区内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348

三、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协作区、都市圈355

一、城市化进程较快360

第六节 主要城市与经济中心,开发区与经济特区360

二、城市内在扩张力强,竞争力居前列361

四、主要经济中心、增长中心362

三、城镇空间布局引导,都市圈发展策略362

五、经济特区(374)六、主要开发区377

第一节 区位因素有利382

第十一章 中南地区经济382

第二节 粮、棉、油、糖、热带作物综合开发384

一、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385

二、甘蔗、棉花和油料的重要生产区域386

一、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三峡”最优水位方案选择387

第三节 能源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387

三、全国热带经济作物基地387

二、“有色金属之乡”390

三、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工业392

四、以汽车制造为主的机械制造业393

五、电子信息产业形成规模效益394

六、有机化工崛起395

七、布局大调整的制糖业396

二、经向陆路构成我国南北交通主轴398

一、陆经水纬398

第四节 完善南北通道398

三、水运:内河、海运并行发展,沿海货柜码头布局呈过密趋势400

五、空运由弱到强,南部国际机场布局过密403

四、高速公路基本成网403

一、区内差异及其特征406

第五节 区内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406

二、省域经济特征及发展前景408

三、区域经济技术协作、城市经济协作区、沿海经济开放区411

一、城市与城市化概况416

第六节 主要城市与经济中心,经济特区与开发区416

三、主要经济中心、增长中心417

力强417

二、部分地域城市化进程快,城市竞争417

四、经济特区425

五、主要开发区430

一、首都周边,地缘优势435

第一节 京畿之地435

第十二章 华北地区经济435

二、生态屏障严重受损436

三、地下资源富饶438

一、煤炭资源的开发及布局439

第二节 全国能源基地439

二、电力工业布局及煤电联营442

三、陆、海油气资源开发初具规模443

四、其他工业基地444

二、牧业布局变迁448

一、粮食、经济作物布局448

第三节 农牧业发展布局及其教训448

一、交通运输地位显要449

第四节 新的陆、空、海交通网络449

三、草原退化,土地沙化与荒漠化,经济结构与布局调整449

二、以运能干线为主的铁路网450

三、以首都为中心的航空运输451

四、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公路网452

五、海运量大,海港布局有过密倾向453

一、区内差异,省域经济特征及发展前景455

第五节 区内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455

二、经济区、经济协作区458

一、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很大462

第六节 主要城市与经济中心,开发区462

三、中心城市,资源型城市463

二、城市发展缺乏大区域意识及涵盖整个区域的总体规划、区域城镇体系规划463

四、京津冀北地区城市空间发展471

五、主要开发区472

第一节 自然资源优势迅速弱化478

第十三章东北地区经济478

二、冶金工业基地地位下降480

一、曾是中国最发达地区480

第二节 老工业基地的衰退与改革480

四、石油开采地位和重要性下降482

三、曾长期是国家的装备工业基地482

五、化工基地483

六、煤炭工业衰落484

七、全国最大森林工业基地衰变485

一、粮、豆生产商品率高487

第三节 全国商品粮、豆主产区487

三、不同的作物类型组合区488

二、主要农作物地理分布488

第四节 铁路主导型交通网络489

四、新的“大豆、玉米轮作计划”489

二、为完善路网功能而构筑快速入关通道、南部跨海通道、东部边境通道490

一、铁路五横七纵布局490

三、北方最便利的水运系统491

五、国际陆海联运493

四、公路运输493

六、民航和早已发展的管道网494

一、东北三省差异,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及存在问题495

第五节 区内差异与经济联系495

二、经济区、城市经济技术协作联合体498

一、城市化进程开始较早,城市化水平较高500

第六节 主要城市与经济中心、开发区500

二、四大经济中心城市501

三、资源型城市506

四、主要开发区507

一、盆地精华511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主要地域载体511

第十四章 西南地区经济511

二、三江并流遗产512

三、资源集中度高514

四、已有初步开发515

五、重点加强勘查与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集中区516

六、荒漠化、地质灾害、生态恶化等对经济发展布局的约束作用516

第二节 新兴能源、金属、化工基地517

一、构筑宏大的能源产业平台,“西电东送”与跨国输电主要源头517

二、攀西大裂谷以及新兴的冶金工业基地524

三、以磷、硫为特色的化学工业525

四、“军转民”机械、电子工业,装备制造业基地526

五、建设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带527

六、少数轻纺部门优势及地缘因素527

第三节 种植业、养畜业和桑蚕、柑橘产区528

二、中稻为主,薯类占先529

一、经济作物地位上升,烟草、橡胶产业布局扩展529

三、林业发展曾走入破坏生态的误区530

第四节 构筑出海和外运通道531

五、草原过牧与沙化危害531

一、从“茶马古道”到外运、出海通道531

四、牧业发展和布局特色531

二、铁路主通道532

三、进藏铁路布局及选线方案比较536

四、公路“西南出海大通道”及国际通道537

五、从“驼峰航线”到现代航空运输539

六、内河运输、出海通道及国际水运541

第五节 区内差异与经济联系543

一、区内差异,省域经济特征及发展前景543

二、经济协作区547

第六节 主要城市与经济中心、开发区548

一、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滞后548

二、经济中心、增长中心、资源型城市549

三、主要开发区555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亦为生态环境脆弱之地557

一、价值34万亿元的矿物财富557

第十五章 西北地区经济557

二、水是开发利用大西北的关键558

三、黄河上的“水力富矿”559

四、生态环境恶化,农牧业资源有待保护和适度利用560

五、荒漠化危害严重561

六、经济布局应相对集中561

第二节 特色农牧业经济562

一、优质长绒棉商品基地562

七、重点加强勘探与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集中区562

二、“面包小麦”563

三、采用滴灌技术,开发节水农业563

四、细毛羊基地和牧业生产条件衰退564

五、水源涵养,三江源生态保护,塔里木河生态治理565

第三节 原材料和能源工业开发初具规模565

一、“西气东输”最大源头,陆地石油战略接替区566

二、“西煤东运”、“西电东送”重要基地567

三、以镍、铜、铝、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基地569

四、盐湖化工与石油化学572

五、其他工业基地574

六、主要产业群体及其地理分布574

第四节 延伸西北通道575

一、从古代“丝绸之路”到现在的西北大通道575

二、铁路网骨架576

三、大区域公路枢纽建设579

四、国家与地方共同进行机场布局规划建设580

五、新建大口径长输管道581

第五节 区内差异与经济联系582

一、区内差异及其特征582

二、省域经济特征及其比较优势584

一、城市化进展缓慢,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滞后587

二、生态脆弱地区的城市化587

第六节 主要城市与经济中心、开发区587

三、主要中心城市588

四、主要开发区591

第一节 香港经济:国际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593

一、香港经济发展结构及其地理基础593

第十六章 特别行政区域经济593

二、全球名列前茅的自由经济区域594

三、国际金融中心(595) 四、国际贸易中心595

五、制造业兴衰与工业再配置构想596

六、香港与内地,“自由贸易区”与“更紧密经贸关系”(CEPA)597

七、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业成为优势产业598

八、旅游购物中心600

九、城市用地开拓600

十、创意中心,数码港601

十一、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601

第二节 澳门经济:独具特色的旅游博彩业602

一、“缩微经济”及其演变603

二、以客流兴旺为特色的航空运输603

三、旅游博彩业,赌业经济发展演变605

四、特有产业链及地缘关系606

五、“文化澳门”及其地缘关系606

六、城市建设与城市布局变迁607

一、深受海洋之惠608

二、经济发展历程,产业升级;资金外流、产业外移608

第三节 台湾经济:技术密集产品输出基地608

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结构演变610

四、未来612

产业发展目标612

五、经济布局特征及“群聚效应”613

六、新竹科学园区崛起613

七、工业布局向境外延伸615

八、两岸科技产业研发资源布局态势615

九、对外贸易与地域结构(616)十、海峡两岸经济贸易616

十一、台资登陆617

十二、交通运输网络618

十三、城镇体系,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619

十四、六大都会区621

十五、主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比较分析622

一、“泛珠”概念缘起及地域涵盖623

二、中国最大规模的区域合作工程623

第四节 不同体制框架下的区域(以“泛珠”为例)经济合作6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