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功能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功能
  • 李万忍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694053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91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504页
  • 主题词:技术经济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功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功能的几个问题3

篇首语 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火车头3

第1章 科技的社会经济功能不断强化——当代发展的最显著特征5

第一节 科技功能强化的主要特征5

第二节 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是科技的社会经济功能不断强化的源泉12

第三节 继承创新,是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15

第2章 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原理22

第一节 简述:人类发展观的历史演进22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基本原理25

第三节 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38

第3章 科学与人文结合发展的三大优势效应56

第一节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发展,可以促进两者合力功能的整体发挥,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产生优势效应56

第二节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类知识结构的完善58

第三节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可收双赢之良效59

第一节 科学精神定义65

第4章 科学精神的人文内涵65

第二节 科学和人文的内涵特征,决定了科学精神中具有显明的人文要素66

第三节 科学精神内涵中人文要素的功能特征70

第5章 科技革命与社会经济的“跳跃发展”79

第一节 “四种革命”的结合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79

第二节 科学革命在“四种革命”过程中的先导功能79

第三节 科技革命在社会经济“跳跃发展”中的关键作用82

第二篇 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基本特征87

篇首语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87

第6章 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构成的一个基本要素90

第一节 理应把现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规定为四个90

第二节 马克思明确地把科学规定为工业时代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93

第三节 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新特点,决定了科技是生产力的一个基本要素96

第四节 人类生产劳动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决定了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构成和发展的关键要素104

第五节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构成中的杠杆作用,决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个基本要素109

第六节 关于科技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几个争论的焦点问题115

第7章 科学技术的储备与进步是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先导126

第一节 近代世界经济中心的几次转移127

第二节 科学技术先导作用的五个基本特征131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先导作用135

第8章 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最大动力因素137

第一节 经济效益概念的规定性137

第二节 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最大动力因素139

第三节 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最大动力因素和最根本的途径141

第四节 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经济管理的效能154

第9章 高科技抵御金融危机的功能特征分析157

第一节 亚洲三年金融危机的两个效应特征157

第二节 高科技的创新发展及其成果产业化,具有抵御金融危机的旺盛功能158

第三节 高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高投资与高回报两个因素的辩证结合运行,赋予了高科技抵御金融危机的强劲功能161

第10章 技术引进中自力创新的基本特点分析163

第一节 成功的仿制,是引进创新的技术前提163

第二节 对引进技术进行再改造,是提高引进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164

第三节 三种成功的引进创新形式166

第四节 技术引进的几个认识问题169

第五节 日本技术引进的成功特点分析177

第11章 科技进步与人类史上六次生产力革命182

第一节 生产力革命的六个特征182

第二节 人类史上六次生产力革命的基本内容分析191

第三节 四点结论232

第12章 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36

第一节 体制改革是全面的改革236

第二节 新的比较完善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240

第三节 为科技人才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环境245

第四节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加快结构调整253

第13章 信息时代与马克思公有制学说260

第一节 信息财产形式的变化与财产占有权的存在261

第二节 信息时代的到来,有利于促进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历史进程265

第三节 经济时代与社会形态268

第一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历史趋势274

第14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知识经济时代274

第二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从实质上析明了知识经济的核心特征277

第三节 知识人才的壮大,是知识经济兴旺发达的关键282

第三篇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基本特征291

篇首语 科学和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291

第15章 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六个基本特征292

第一节 无阶级性,有公用性,是科技属性基本特征292

第二节 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力量293

第三节 科技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297

第四节 高科技发展的水平和速度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299

第五节 当代中国的发展公式中,科学技术处于关键地位300

第六节 先进科学技术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303

第16章 科学技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306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共生共荣306

第二节 科学技术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着更大更多312

的精神文明312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本身的革命性决定了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315

第17章 科学文化与文明进步320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320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324

第三节 电子计算机与社会文明329

第18章 科学技术与人的素质333

第一节 科学技术进步是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333

第二节 人的智力的开发与进步,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337

第三节 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之高低与脱贫致富之快慢呈正相关346

第19章 科技进步与人的世界观350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人的世界观起源350

第二节 科技进步促进世界观进步354

第三节 未来科技与唯物主义世界观360

第20章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的观念转变367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人的世界观367

第二节 科技进步促进世界观进步374

第三节 未来科技与唯物主义世界观377

第一节 思维与思维要素382

第21章 科学技术与创造性思维382

第二节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思维要素趋于完善385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387

第22章 科学技术与道德规范393

第一节 科技进步是建设道德文明的基石393

第二节 20世纪科学技术进步与伦理道德新问题398

第三节 科学技术道德规范的整体性及其社会功能402

第23章 强化全民族科技意识408

第一节 强化技术引进中的自力创新精神408

第二节 强化“优势结合”的意识410

第三节 树立发展的长远观念和大协作精神410

第四节 进一步强化“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意识411

第四篇 先进的现代科技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417

篇首语 把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同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说,必然产生优势加优势的发展效应417

第一节 传统和谐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化之特点422

第24章 现代科技与中华和谐精神之弘扬422

第二节 传统和谐精神中的人文特征424

第三节 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429

第四节 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批判继承传统和谐文化,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435

第25章 现代科技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优秀民族精神的强化438

第一节 “自强不息”内涵的基本特征438

第二节 “厚德载物”内涵的基本特征443

第三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450

第四节 把科技创新同传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相结合,必然产生优势加优势的发展效应454

第26章 现代科技与传统仁德治世文化460

第一节 传统仁德文化内涵的基本特征460

第二节 儒家仁学内涵六大要点466

第三节 仁德治世是传统仁德文化的本质功能470

第四节 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特征,促使传统仁德文化内涵发生了新变化476

第五节 现代科学技术同传统仁德文化相结合4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