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现代方志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现代方志学
  • 曹子西,朱明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方志出版社
  • ISBN:780192471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88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616页
  • 主题词:方志学-中国-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现代方志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中国现代方志学是当代中国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1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方志学的创建3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方志学的历史继承3

一、中国修志历史悠久3

二、中国志书名品佳作众多6

三、中国修志理论基础深厚11

四、中国修志充分发挥社会作用17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方志学的现实依据18

一、新一轮修志实践呼唤方志学理论创新与丰富18

二、方志队伍水平能力需有新的提高22

三、国家对地方志工作发展的政策规定25

四、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国方志的倡导29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方志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和学科地位38

第一节 方志概述38

一、方志定义38

二、方志演进45

三、方志种类51

四、方志属性54

五、方志功能59

六、方志特征75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方志学的理论基础79

一、指导思想79

二、编纂原则84

三、事业建设90

第三节 中国现代方志学的基本特征97

一、现代方志学研究对象98

二、现代方志学的价值102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方志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113

一、与地理学的关系114

二、与历史学的关系115

三、与文献学的关系116

四、与社会学的关系118

五、与经济学的关系119

六、与文化学的关系121

七、与政治学的关系122

八、与城市学的关系123

九、与自然科学的关系125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方志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和学科结构体系127

第一节 学科理论体系127

一、方志政治理论128

二、方志基础理论132

三、方志应用理论132

四、“方志三个理论”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134

第二节 学科结构体系137

一、方志政治理论即方志政治学137

二、方志基础理论即方志基础学138

三、方志应用理论即方志应用学139

第三节 牢牢把握现代方志学理论体系与学科结构而不断发展丰富142

第一篇 中国现代方志学基础理论研究145

第一章 历代方志撰修与研究147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147

一、方志渊源148

二、类同形式151

第二节 秦汉隋唐时期153

一、主要撰述形式154

二、重要撰修成果159

三、理论研究161

第三节 宋元时期163

一、方志体例164

二、重要撰修成果166

三、理论研究171

第四节 明清时期179

一、方志编纂概况179

二、重要撰修成果182

三、理论研究185

四、方志学和方志目录学起源190

第五节 民国时期194

一、方志编修194

二、理论研究196

第二章 新中国方志纂修与方志事业发展200

第一节 新中国方志事业的兴起200

一、方志事业的新起步201

二、主要撰修成果203

三、理论研究204

四、社会作用205

第二节 方志事业发展的新阶段207

一、工作方针208

二、事业发展211

三、部分撰修成果215

四、理论研究217

五、社会作用231

第三节 新一轮方志纂修启动235

一、新一轮方志纂修要求236

二、新一轮方志纂修研究237

第三章 方志撰修体裁与编撰程序243

第一节 撰修体裁243

一、序言244

二、凡例246

三、概述248

四、专志251

五、图、表254

六、人物传257

七、大事记259

八、附录261

第二节 编撰特色要求262

一、体现时代特色262

二、体现地域特色263

三、体现专业特色264

第三节 成志程序264

一、准备阶段264

二、分编(章、节)编撰265

三、全志通纂265

四、评议审定266

五、出版发行266

六、入藏267

第四章 各类志书撰修269

第一节 政治军事类志书撰修269

一、党派群团志的撰修270

二、政权(政府)、政协志的撰修271

三、司法志的撰修273

四、军事志的撰修273

第二节 经济类志书撰修274

一、经济综合志的撰修274

二、农业志的撰修276

三、工业志的撰修277

四、交通邮电志的撰修278

五、商业服务志的撰修278

六、财税金融志的撰修279

七、城乡建设志的撰修280

第三节 文化类志书撰修281

一、文化艺术志的撰修282

二、教育志的撰修283

三、卫生志的撰修284

四、体育志的撰修284

第四节 社会类志书撰修285

一、民俗志的撰修285

二、方言志的撰修286

三、民族志的撰修286

四、宗教志的撰修287

五、人物志的撰修288

六、人口志的撰修289

七、社会志及其他内容的撰修290

第五节 科学类及其他志书撰修291

一、科学技术志的撰修292

二、社会科学志的撰修293

三、建置志的撰修294

四、自然环境志的撰修295

第五章 方志资料的搜集、整理与运用297

第一节 志书资料的种类298

一、资料来源298

二、资料分类299

第二节 志书资料收集方式301

一、资料收集准备301

二、资料收集基本途径303

三、资料收集具体方法306

第三节 志书资料加工整理308

一、资料鉴别308

二、资料整理与分类311

三、资料整理步骤与方法312

第四节 志书资料选用方法315

一、资料选用标准315

二、资料选用方法318

第六章 方志篇目设计321

第一节 方志篇目设计的重要作用322

一、方志篇目的基本概念322

二、篇目设计的重要作用323

第二节 方志篇目设计的基本原理324

一、篇目设计的一般原则324

二、篇目设计的基本方法330

第三节 篇目设计的基本形式334

一、纲目体334

二、章节体338

第七章 方志比较研究的原理与作用344

第一节 方志比较研究的基本原理345

一、方志比较研究的概念345

二、方志比较研究的基本原则346

第二节 方志比较研究的方法与作用348

一、方志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348

二、方志比较研究的重要作用349

第三节 古今、中外的方志(年鉴)比较研究349

一、古今方志的比较研究349

二、中外方志(年鉴)的比较研究356

第四节 海峡两岸方志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特点364

一、新中国方志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特点364

二、中国台湾地区方志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特点367

第八章 志书质量标准374

第一节 志书政治质量标准375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375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76

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377

第二节 志书体例质量标准379

一、方志的结构标准379

二、方志的体裁标准381

三、方志的章法标准385

第三节 志书资料质量标准386

一、方志资料的全面性387

二、方志资料的科学性388

三、方志资料的价值性389

第四节 志书著述质量标准390

一、著述要全面390

二、著述要深刻391

三、著述要有特色391

四、著述要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394

五、著述要有一定的创新性394

六、著述的文字要朴实简洁395

第五节 志书的出版质量标准396

一、出版的“四道关口”396

二、出版的“两项工作”397

第六节 志书其他质量标准398

一、入志照片的质量标准398

二、志书设计与编排标准398

三、志书的排版印刷标准399

四、志书发行等其他工作标准399

第七节 志稿评议400

一、志稿评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401

二、志稿评议的基本方法与创作401

第八节 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403

一、ISO质量管理内容404

二、志鉴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做法405

第九章 方志事业的组织与管理407

第一节 方志管理制度与管理职能408

一、方志管理制度408

二、方志管理特征411

三、方志管理职能412

第二节 方志管理组织与方法414

一、方志管理组织414

二、方志管理方法416

第三节 方志管理内容417

一、方志决策管理417

二、方志组织管理419

三、方志编纂管理422

四、方志质量管理424

五、方志效益管理425

第四节 方志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427

一、方志工作加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性428

二、方志工作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428

第二篇 中国现代方志学应用理论研究431

第一章 方志应用理论建设434

第一节 提供科学决策与管理依据435

一、制定科学决策目标与方案的依据436

二、客观记录决策实施的全过程437

三、加强经济管理与政务管理的借鉴439

四、提高领导素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参照440

第二节 记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441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小康社会政治建设442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小康社会经济建设445

三、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推进小康社会446

整体风貌建设446

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推进小康社会精神文明建设448

第三节 促进生产力发展,建设物质文明450

一、客观记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历程中有价值的资料450

二、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深化改革451

三、推动扩大开放,融入世界经济合作452

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453

第四节 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454

一、为治国方式和管理模式的选择提供历史依据和历史借鉴455

二、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提供教材456

三、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逐步推进提供借鉴458

第五节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459

一、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459

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哲学社会科学461

三、承载传播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促进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463

四、推动文化改革创新,促进各类文化事业的发展464

第六节 发挥城市中心作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466

一、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规划466

二、记述反映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普遍规律的资料468

三、促进城市管理基础的社区建设470

四、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471

第七节 开展国外境外学术研讨与交流473

一、志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交流474

二、吸收国外对中国方志与国情文献研究成果475

三、广泛开展方志学术国际交流476

四、海峡两岸方志界交流推动祖国统一大业477

五、提高方志学术地位与应用价值478

第八节 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480

一、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史480

二、弘扬民族精神,陶冶人们的思想道德和情操481

三、读志用志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483

第九节 传承方志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85

一、借鉴和吸收中国历史上的“和”文化,树立科学的发展观486

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488

三、方志文化促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489

第二章 方志专业教育与培训492

第一节 方志专业人员的主要培养途径493

一、方志干部培养的途径与内容494

二、各类方志人员的培训要求495

第二节 高等院校开展地方志专业课程教育498

一、开设地方志课程的高校498

二、高校开展方志专业教育的做法499

第三节 高校方志专业教学组织与教学计划500

一、方志专业招生500

二、方志专业教学计划安排502

第四节 方志专业课程设置509

一、方志专业课程设置原则509

二、方志专业课程内容513

第三章 方志信息化工程建设520

第一节 方志馆建设521

一、方志馆的性质及其规模与内容521

二、方志馆的各项建设524

三、方志馆的咨询服务和资料利用527

四、信息化方志馆建设530

第二节 方志信息中心建设532

一、方志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533

二、国情地情资料库的功能与网络系统功能及应用534

第三节 建立方志信息中心的实践538

一、建立“地方志信息中心”由来538

二、“地方志信息中心”的功能特征540

三、“地方志信息中心”作用的发挥542

第四章 方志与年鉴及方志文化产业545

第一节 年鉴与方志的相互关系546

一、年鉴和方志是有机结合的相互组成部分547

二、年鉴应体现当前社会发展的历程和成就551

三、方志与年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553

第二节 年鉴编辑556

一、年鉴的性质、种类与特征和作用557

二、年鉴编撰指导思想与总体设计、条目撰写564

第三节 发展方志文化产业571

一、方志是一种文化产业571

二、方志发展已呈现产业化趋势574

三、发展方志文化产业势在必行577

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构建现代方志新学说(代后记)&陆奇580

主要参考书目5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