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保健食品的进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保健食品的进展
  • 于守洋,崔洪斌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4127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203页
  • 文件大小:72MB
  • 文件页数:124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保健食品的进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中国保健食品的发展现况与理论基础1

第一章 中国保健食品概论1

第一节 中国保健食品的发展1

一、推动中国保健食品发展的东方饮食文化1

二、推动中国保健食品发展的社会需求基础2

三、中国保健食品发展规模与现况3

第二节 中国保健食品的概念4

一、国外有关保健食品概念的一些主张4

前言5

二、中国保健食品的概念及对它的理解7

三、关于中国保健食品概念的讨论9

第三节 发展中国保健食品的理论基础与有效物质原料资源10

一、现代营养科学理论基础以及各类营养物质资源10

二、中医药学理论基础以及中药类有效物质原料资源11

三、生命科学理论基础及据此提出有效物质原料资源11

一、法律法规根据与基本要求13

第四节 中国保健食品的质量控制与检测方法规范13

二、保健食品食用安全性质量控制与方法规范14

三、保健食品保健功能质量控制与方法规范15

四、中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必备的条件16

第五节 中国保健食品持续发展的前景展望16

第二章 发展中国保健食品的现代营养科学理论基础18

第一节 对现代营养科学及其基础理论的理解18

一、人体的热能消耗19

第二节 人体能量的营养平衡与保健19

二、热能平衡与保健20

第三节 蛋白质营养与保健20

一、蛋白质20

二、氨基酸与必需氨基酸21

三、我国居民蛋白质与氨基酸的营养保健23

四、保健食品蛋白质的评价26

第四节 脂类与保健26

一、脂肪酸的命名27

二、必需脂肪酸28

四、脂类与营养保健29

三、脂类的生理功能及其在营养上的意义29

第五节 碳水化合物与营养保健30

一、碳水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30

二、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与保健31

第六节 无机盐(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与营养保健33

一、钙34

二、钠35

三、磷35

四、铁36

五、锌37

六、碘38

七、硒39

第七节 维生素与营养保健40

一、维生素简介40

二、维生素A与胡萝卜素41

三、维生素D42

四、维生素E44

六、维生素B1(硫胺素)45

五、维生素K45

七、维生素B2(核黄素)46

八、烟酸47

九、维生素B647

十、叶酸48

十一、维生素C(抗坏血酸)49

十二、生物类黄酮(维生素P)50

第八节 膳食参考摄入量及其参考数据50

一、关于膳食参考摄入量及其参考数据50

二、膳食参考摄入量的参考数据51

第三章 养生保健的中医学理论基础55

第一节 中医饮食养生保健的历史沿革55

一、饮食养生保健的起源55

二、饮食养生保健学的形成56

三、饮食养生保健学的成熟56

四、饮食养生保健学的发展58

第二节 中医有关饮食养生保健的认识60

一、饮食与健康60

二、饮食与五脏62

三、饮食与精、气、血、神63

四、饮食与形体65

第三节 饮食养生保健的原则66

一、食饮有节66

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67

第四节 饮食养生保健的方法69

一、谨和五味69

二、按时节量70

三、避免偏嗜70

四、宜清淡忌厚味71

五、饮食卫生72

第五节 食养与食补的作用73

一、扶正祛邪73

二、调整阴阳73

三、调整脏腑功能74

四、调理气血75

二、生命科学的研究内容76

一、生命科学的定义76

第一节 生命科学概述76

第四章 养生保健的生命科学理论基础76

三、现代营养学与生命科学84

第二节 自由基、抗氧化与人体健康86

一、自由基与生命86

二、活性氧是人体健康的杀手88

三、氧化应激产生的途径89

四、与氧自由基有关的疾病90

五、机体内源性抗氧化防御系统--抗氧化酶93

六、抗氧化剂的作用96

第三节 生命科学的国内外进展100

一、基因工程的意义、应用及发展远景100

二、细胞工程的研究内容、现状及发展101

三、酶工程的定义与应用102

四、发酵工程102

五、生物技术在医药中应用102

一、生长发育的概念105

第一节 促进生长发育保健功能105

第五章 促进生长发育与智力的保健功能105

第二篇 中国保健食品保健功能的研发105

二、胎儿的生长发育106

三、儿童生长发育特征106

四、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的主要标志107

五、中国儿童少年身体发育水平110

六、影响人体生长发育的因素110

一、学习的定义及类型111

第二节 促进智力的研究进展111

二、记忆的定义及类型112

三、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113

四、学习记忆的结构基础119

第六章 改善生育与哺育的保健功能121

第一节 改善性功能障碍的保健功能121

一、性功能障碍概述121

二、性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122

三、性功能障碍的病因123

四、中医学对性功能障碍的论述126

五、对性功能保健的要求127

第二节 泌乳的保健功能131

一、争取对婴儿更高的母乳喂养率131

二、乳房的发育与结构132

三、乳汁的分泌及其有关激素132

四、乳汁分泌量及其营养成分134

五、影响正常泌乳与哺乳的因素136

六、产后乳汁不足的保健药膳137

一、免疫功能概述140

第一节 免疫调节的保健功能140

第七章 增强机体应激能力的保健功能140

二、免疫器官系统的组成141

三、免疫应答151

四、营养与免疫152

五、免疫调节剂及其应用153

第二节 抗疲劳的保健功能159

一、疲劳的概念159

二、疲劳的症状与意义160

三、疲劳的生理生化本质160

第七节 企业及市场状况与发展前景162

四、抗疲劳举措及有抗疲劳功效的物质162

二、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164

第三节 耐缺氧保健功能164

一、关于缺氧的概念164

三、缺氧对机体物质代谢的影响165

四、增强对缺氧的耐受力166

一、辐射的基本概念169

第四节 抗辐射原保健功能169

二、辐射的生物学作用171

三、辐射对营养代谢的影响173

四、辐射防护与营养保健178

五、抗辐射营养保健食品的开发180

第八章 延缓衰老与抗氧化保健功能185

第一节 延缓衰老的保健功能185

一、衰老及延缓衰老185

二、国内外有关衰老理论简述185

三、延缓衰老的中医理论186

四、如何延缓衰老187

第二节 抗氧化的保健功能194

一、口腔与消化吸收195

第一节 消化系统及其主要功能195

第九章 改善胃肠功能的保健功能195

二、咽、食管与消化吸收196

三、胃与消化吸收196

四、小肠与消化吸收197

五、大肠、肛门与消化吸收198

六、胰腺与消化吸收198

七、肝胆与消化吸收198

第二节 增强食欲与提高食物消化吸收率的保健功能199

一、食欲与进食调节199

二、消化吸收202

第三节 改善便秘与腹泻的保健功能204

一、排便的生理基础204

二、改善便秘205

三、改善腹泻206

第四节 肠道微生态及其保健功能209

一、肠道微生态209

二、肠道主要有益菌及其作用210

一、龋病的流行情况和相关因素212

三、肠道菌群失调213

四、肠道微生态的调整213

第五节 保护胃肠粘膜的保健功能215

二、胃肠粘膜受损的可能原因215

一、胃肠粘膜的生理作用215

三、胃肠粘膜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216

四、胃肠粘膜损伤的防治措施216

一、缺铁性贫血概述218

第一节 营养性贫血218

第十章 遏制营养性贫血与骨质疏松保健功能218

二、人体含铁化合物及其功能220

三、人体对铁的需要224

四、人体铁的营养水平226

五、膳食铁的吸收利用230

六、关于营养性贫血营养保健防治工作的讨论234

七、结束语238

第二节 遏制骨质疏松症保健功能239

一、什么是骨质疏松症239

二、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239

三、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发病因素、病理生理240

四、骨质疏松症的分型241

五、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241

六、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243

八、保健食品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245

七、骨质疏松症的实验模型及改善骨质疏松症的保健食品功能检测方法245

九、结束语247

一、糖尿病概述248

第一节 控制高血糖保健功能248

第十一章 控制高血糖与减肥的保健功能248

二、糖尿病临床表现及诊断249

三、糖尿病治疗249

四、糖尿病人的保健250

五、糖尿病病人保健--运动锻炼259

六、糖尿病的保健食品261

第二节 减肥的保健功能262

一、肥胖病的定义及诊断标准262

二、肥胖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与分类264

三、肥胖对人类健康的危害269

四、肥胖病的流行病学271

五、肥胖的预防和治疗272

第十二章 调控血脂、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的保健功能275

一、血脂概述275

第一节 调控血脂的保健功能275

二、血脂的功能与代谢276

三、高脂血症278

四、高脂血症的调控280

第二节 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保健功能280

一、动脉粥样硬化概述280

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281

三、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措施285

第三节 调控高血压的保健功能290

一、高血压的流行情况291

二、高血压的类型和诊断标准291

三、高血压的的危害性292

四、影响高血压的因素292

五、高血压的预防293

六、高血压的治疗294

第十三章 抗致突变与抑制肿瘤的保健功能296

第一节 抗致突变保健功能296

一、概述296

二、细胞突变与癌的发生及遗传性缺陷297

三、食品的抗致突变作用298

四、中草药的抗致突变作用299

五、抗致突变作用的评价300

六、抗致突变保健食品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300

一、保健食品可以有抑制肿瘤作用301

二、肿瘤的基础知识301

第二节 抑制肿瘤的保健功能301

三、恶性肿瘤发生的原因及机制303

四、恶性肿瘤的发生与机体免疫状态305

五、恶性肿瘤的预防306

六、食品及保健食品在癌预防中的作用307

七、抗致突变与抗化学性致癌实验方法简述308

第十四章 防龋、祛斑与保护视力的保健功能312

第一节 防龋的保健功能312

二、病因学及其最新研究进展313

三、龋病的预防316

第二节 祛斑的保健功能319

一、概述319

三、黄褐斑322

二、祛斑的保健功能及其应用322

四、雀斑324

第三节 保护视力的保健功能325

一、眼的解剖学结构325

二、眼的临床屈光326

三、视力及其检查法328

四、保护视力的眼镜选择328

五、视力保护329

第十五章 保肝、清咽润喉与排铅的保健功能332

第一节 保护化学性肝损伤的保健功能332

一、化学性肝损伤的概述332

二、化学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333

三、化学性肝损伤的保健措施334

第二节 清润咽喉的保健功能335

一、咽喉的结构与功能335

二、中医学对咽喉的认识336

三、咽喉部常见疾病336

四、慢性喉炎339

五、清润咽喉的保健措施340

第三节 促进体内蓄积铅排出的保健功能343

一、人体铅蓄积的来源343

二、铅的毒性343

三、铅中毒的临床表现与诊断344

四、防治铅中毒的基本举措与营养保健344

第三篇 特殊人群的营养保健347

第十六章 婴幼儿、孕妇与乳母的营养保健347

第一节 婴幼儿营养保健问题及需求347

一、母乳喂养347

二、人工喂养与婴儿配方食品的研制生产与需求350

三、婴幼儿断奶期的营养--婴幼儿辅助食品354

四、幼儿的饮食安排356

第二节 孕妇营养保健356

一、孕妇营养保健概述356

二、孕妇营养特点357

三、孕期的营养需要358

四、营养不良对母亲的影响360

五、妊娠期与产后孕产妇的保健360

一、乳母的营养需要及供给量366

第三节 乳母的营养保健366

二、乳母的膳食368

三、乳母的营养保健370

一、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372

第十七章 儿童、青少年与中老年人的营养保健372

第一节 儿童、青少年的营养保健372

二、儿童少年对营养的需要374

三、儿童青少年的合理膳食379

四、膳食制度要合理380

第二节 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及营养保健需求382

一、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和特点383

二、老年人群营养保健需求的特点386

三、中老年人的营养保健食谱391

第十八章 常见疾病康复与营养保健398

第一节 对病人营养保健膳食的理解与运用398

一、病人的基本营养保健膳食398

二、控制疾病配合治疗的保健膳食400

三、改变给食途径和方式为营养支持疗法用保健膳食401

第二节 几种常见病的营养保健膳食402

一、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保健膳食402

二、病毒性肝炎的营养保健膳食403

三、缺铁性贫血的营养保健膳食403

四、糖尿病的营养保健膳食404

五、急性肾炎的营养保健膳食405

六、心、脑血管疾病的营养保健膳食406

七、高血压病的营养保健膳食408

八、骨质疏松症的营养保健膳食409

九、防治癌症的营养保健膳食409

第十九章 饮食养生之道412

第一节 食物营养、结构、平衡膳食与膳食指南412

一、食物营养413

二、食物结构414

三、平衡膳食415

四、膳食指南423

第二节 强化食品425

一、食品强化的概念和进展426

二、对食品强化的基本要求428

三、我国强化食品的规范431

四、国外有借鉴意义的强化食品437

五、强化食品生产工艺概要441

第三节 药膳442

一、药膳的起源和发展443

二、药膳的特点与分类447

三、药膳应用原则449

四、常见病药膳方例451

第四节 保健食品458

一、对中国营养保健食品消费者的希望458

二、对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开发研制生产经营企业家的建议459

三、对代表各级主管部门对中国营养保健食品执行监督管理人员的建议459

一、牛磺酸461

第四篇 中国保健食品的原料资源461

第一节 几种有特定保健功能的氨基酸、活性肽与蛋白质461

第二十章 有特定保健功能的营养物质461

二、谷氨酰胺462

三、精氨酸463

四、活性肽与某些蛋白质463

第二节 肉碱的营养保健464

一、肉碱简介464

二、肉碱生物功能465

三、肉碱的生物合成及膳食食物来源466

四、肉碱与婴儿营养468

五、肉碱的应用469

第三节 核酸的营养保健473

一、核酸的化学组成与结构473

二、核酸的生理功能475

三、饮食核酸的营养保健作用476

四、饮食中的核酸481

五、核苷酸与婴儿营养485

第四节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几种动植物油489

一、基本概念489

二、膳食中的脂肪酸491

三、脂肪酸的生理功用493

四、DHA与EPA的营养保健494

五、几种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植物种籽油的营养保健496

六、必需脂肪酸适宜摄入量500

七、几点总结意见500

一、膳食纤维503

第五节 膳食纤维与多元糖醇503

二、多元糖醇505

第六节 低聚糖508

一、功能性低聚糖的生理功能508

二、大豆低聚糖509

三、低聚果糖509

四、异麦芽酮糖510

第七节 几丁质与几丁聚糖511

一、基本概念511

二、生产、开发与用途512

三、食用安全性的毒理学评价512

四、营养保健功能及防病作用513

第八节 功能性微量营养物质515

一、功能性微量营养物质的特定保健功能515

二、功能性维生素515

三、功能性微量元素517

一、多元酚类519

第二十一章 植物性功能物质资源519

第一节 植物化学物及其相关保健功能活性物质519

二、葡萄糖硫甙520

三、植物甾醇520

四、植物雌激素520

五、植物皂甙521

六、硫化物521

七、营养性抗氧化剂521

八、抗氧化酶类522

十一、姜黄素523

十、花青甙类523

九、单萜烯类523

十二、叶绿素524

十三、有促诱生干扰素效应的植物525

十四、植物化学物与抗癌526

第二节 有特定保健功能的常见植物及其制品528

一、粮谷类与油料528

二、瓜果类533

三、菜蔬类534

第三节 具有改善记忆防治老年性痴呆与延缓衰老功能的植物及其功效成分539

一、芹菜甲素539

二、黄皮酰胺541

五、银杏543

三、辣椒素543

四、石松543

六、人参544

七、知母544

八、胆碱544

九、钴铵素544

十、褪黑激素545

十一、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545

十二、单不饱和脂肪酸545

十三、叶酸545

十四、硼545

十五、其他物质546

与抗衰老功能有关的植物546

第二十二章 动物性功能物质资源552

第一节 已有开发的主要畜禽类功能物质资源552

一、牛初乳552

二、牛奶与免疫奶粉558

三、牛羊骨髓559

四、牛黄560

五、牛前列腺560

六、麦拉托宁561

七、熊胆及其他熊产品562

八、鹿产品563

九、驴皮阿胶563

十、猪蹄563

十一、比克蛋563

一、鲨鱼软骨564

第二节 已有开发的其他动物性功能物质资源564

二、牡蛎568

三、鲑鱼籽569

四、蚯蚓569

五、几种海洋生物中功能物质资源569

六、蚂蚁570

七、桑蚕及其制品571

一、羊肉572

第三节 传统认为的功能性食物示例572

三、乌骨鸡573

二、猪血573

四、鹌鹑574

五、鲨鱼574

六、鳗鱼575

七、带鱼575

八、黄鱼576

九、鲤鱼576

十、鳖576

十一、螃蟹578

十二、海龙578

十三、鲍鱼579

十四、文蛤579

十五、海参580

十六、海蜇581

十七、田鸡581

十八、燕窝581

一、大豆的营养价值583

第一节 大豆的营养价值及生物活性物质583

第二十三章 大豆及其生物活性物质583

二、大豆中的生物活性物质585

第二节 大豆磷脂586

一、概述587

二、磷脂的化学结构587

三、磷脂的性质590

四、磷脂的功能592

五、磷脂的研究594

六、磷脂的应用599

第三节 大豆低聚糖602

一、大豆低聚糖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602

二、大豆低聚糖的生物学活性603

三、大豆低聚糖的生产及应用604

第四节 大豆皂甙604

一、大豆皂甙的来源、分布与分子结构605

二、大豆皂甙的生理活性606

一、乳酸杆菌606

三、大豆皂甙的应用前景608

第五节 大豆异黄酮610

一、大豆异黄酮的结构、性质、组成及分布610

二、大豆异黄酮与人体健康关系615

三、大豆异黄酮作为保健食品的应用前景617

第一节 概述619

第二十四章 中药材和“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原料资源619

一、性味620

第二节 保健养生中药的性能620

二、升降浮沉621

三、补泻622

四、归经622

第三节 药物补养的原则与注意事项622

一、预防为先623

二、调补为主623

三、辨证用药624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625

五、补充物质626

六、调整功能627

七、防治疾病627

八、延缓衰老628

九、药补的注意事项629

第四节 中药材与“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原料资源分类介绍630

一、益气类630

二、养血类638

三、滋阴类644

四、温阳类649

五、祛寒类654

六、活血化瘀类656

七、理气类659

八、止咳平喘类663

九、固涩类665

十、解表类668

十一、清热类673

十二、消导类685

十三、其他类687

第二十五章 有特定保健功能的菌藻类696

第一节 乳酸杆菌与双歧杆菌696

二、双歧杆菌698

三、乳酸菌及双歧杆菌制品的生产工艺701

四、双歧杆菌及其促进因子异构化的乳糖在食品中的应用702

第二节 蕈菌类705

二、巴西菇706

一、蘑菇706

三、金针菇707

四、香菇708

五、猴头菇709

六、灵芝710

七、银耳711

八、黑木耳711

第三节 红曲菌、酵母菌与海藻类712

一、红曲菌712

二、酵母菌715

三、海藻715

四、海带716

五、紫菜716

第四节 螺旋藻717

一、螺旋藻简介717

二、螺旋藻的营养成分构成719

三、有特殊保健意义的几种营养素介绍722

四、应用于几种常见疾病的防治和健身的研究进展729

五、螺旋藻应用于水产养殖的经济价值736

六、螺旋藻的生产技术736

第五篇 中国保健食品生产工艺741

第二十六章 中国保健食品生产工艺概论741

第一节 原料粉碎741

一、原料粉碎的目的意义741

二、原料粉碎的基本理论741

三、原料粉碎方法742

第二节 微胶囊造粒技术745

一、微胶囊的基本概念745

二、微胶囊壁材料的选择745

三、微胶囊在营养保健食品中的典型应用745

四、微胶囊技术的功能特性746

五、微胶囊造粒技术及方法747

二、浸出技术749

一、压榨技术749

第三节 压榨技术及浸出技术749

第四节 萃取与过滤技术750

一、液--液萃取技术750

二、超临界萃取技术751

三、过滤技术753

第五节 沉降、分离与混合技术755

一、沉降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755

二、离心分离技术756

三、膜分离技术758

四、混合技术762

第六节 浓缩、蒸发与干燥技术763

一、冷冻浓缩和反渗透浓缩763

二、蒸发技术764

三、干燥技术767

第七节 贮存与杀菌技术770

一、贮存技术770

二、杀菌技术778

第一节 乳酸菌的分类800

第二十七章 乳酸菌发酵食品生产工艺800

第二节 乳酸菌发酵机制801

第三节 酸奶生产工艺803

一、凝固型酸奶804

二、搅拌型酸奶807

五、玉米酸奶808

四、饮料型酸奶808

三、果汁型酸奶808

第四节 双歧杆菌酸奶生产工艺809

一、双歧杆菌的加工特性809

二、双歧杆菌酸奶生产工艺809

三、黑米双歧杆菌酸奶811

四、SOD双歧杆菌酸奶811

第二十八章 中药材的炮制813

第一节 中药材炮制的概念与研究进展813

一、中药材炮制的概念813

二、中药材炮制的研究进展813

第二节 中药材炮制的目的与分类814

一、中药材炮制的目的814

二、中药材炮制的分类815

第三节 中药材炮制对性、味、制剂与临床疗效的影响816

一、中药材炮制对药材性味的影响816

三、中药材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817

二、中药材炮制对制剂的影响817

四、中药材炮制对理化性质的影响818

第四节 中药材炮制辅料和常用方法820

一、中药材炮制的辅料820

二、中药材炮制常用方法821

第二十九章 中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825

第一节 有关中国保健食品生产的法规、政策和规定825

一、食品卫生法825

二、食品工厂卫生规范825

一、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826

三、保健食品管理办法826

第二节 保健食品生产的企业自身卫生规范826

四、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826

二、HACCP是保证保健食品卫生质量的最佳管理方式827

三、HACCP管理方式在保健食品生产上的应用830

第六篇 中国保健食品的管理与质量监控规范831

第三十章 一些国家与地区保健食品发展动态与质量监控规范831

第一节 美国的健康食品与膳食补充剂832

一、美国政府对居民营养的宏观调控832

二、美国的健康食品833

三、美国的膳食补充剂835

四、美国对保健食品的社会认识836

五、美国对健康食品与膳食补充剂的现行管理法规、要求与审批程序837

第二节 日本的特定保健用食品841

一、日本特定保健用食品的概念及其发展841

二、日本特定保健用食品的市场简况842

三、日本特定保健用食品的审批842

四、日本特定保健用食品的标签844

一、欧洲功能性食品概况844

第三节 欧盟与美国的功能食品844

二、欧洲功能食品的科学研究845

三、消费者舆论847

四、英国功能食品的市场动态848

第四节 加拿大与其他国家的功能性食品849

一、加拿大849

二、其他国家852

第五节 台湾地区的健康食品853

一、台湾地区健康食品发展沿革853

二、台湾地区健康食品市场规模854

三、台湾地区健康食品管理现况855

四、结论857

第六节 保健食品发展中的世界性问题857

一、保健食品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857

二、对保健食品的基本要求858

三、保健食品概念及相应举措有待研究858

四、保健食品开发的技术路线858

六、保健食品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运作859

五、保健食品的政府干预859

第三十一章 中国保健食品发展、管理规范与市场现况860

第一节 保健食品在中国的发展背景860

一、 中国传统医学中养生保健理论是保健食品发展的东方饮食文化基础860

二、强烈的社会需求是保健食品发展的动力860

三、现代科学理论进展及其指引下有效物质资源的开发是食品发展的理论与物质的保证861

四、政府宏观导向和质量监控,也是中国保健食品发展的重要背景条件之一861

第二节 保健食品在中国的管理规范861

二、保健食品的定义862

一、保健食品监督管理的法制依据862

三、保健食品的质量要求863

四、保健食品的申报864

五、保健食品的审批864

第三节 中国保健食品市场概况865

一、对生产企业卫生要求865

二、凭《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经销保健食品865

三、中国已批准的保健食品概况865

一、动物实验结果外延于人体的可信性及其构成因素870

第一节 动物实验中的实验动物870

第三十二章 中国保健食品的食用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方法与卫生质量控制规范870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871

三、动物实验按带染生物体的分类874

四、动物实验的环境条件876

五、各种动物实验的营养与饲料878

六、常用实验动物的一般处理879

七、动物实验结果判定的注意点882

二、检测程序和试验项目选择883

第二节 关于保健食品食用安全性的毒理学检测883

一、一般要求883

三、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项目、目的和结果判定884

四、进行食品安全性评价时须要考虑的因素885

第三节 保健食品的卫生学检验、稳定性试验和功效成分检验886

一、保健食品的卫生检验886

二、保健食品的稳定性试验887

三、保健食品功效成分的试验888

四、各类保健食品检验的主要参考指标888

二、实验动物891

一、被检样品891

第一节 保健功能检测评价的若干方法学基础891

第三十三章 中国保健食品功能的检测方法基础与检测方法规范要点891

三、动物实验剂量分组及样品处理892

四、人体干预试验892

五、关于设对照组892

六、保健功能检测要按既定规范执行892

七、建立保健食品市场抽验制度892

八、加大力度提高保健食品科技含量893

第二节 中国保健食品保健功能检测方法规范要点893

二、检测指标与方法902

第三十四章 促进生长发育与改善生育和哺育的保健功能检测方法902

一、实验设计原则902

第一节 促进生长发育功能检测方法902

第二节 研究学习记忆功能的方法学903

一、概述903

二、各种类型的学习记忆实验方法904

三、记忆障碍模型911

四、影响学习记忆的电生理方法--大鼠海马突触传递长时间增强(LTP)的测定913

第三节 改善性功能检测方法919

一、实验设计原则919

二、动物实验919

三、人体试食实验921

第四节 促进泌乳功能检测方法922

一、实验设计原则922

二、动物实验923

三、人体试食实验923

一、人体试食实验925

第一节 免疫调节功能检测方法925

第三十五章 增强应激功能检测方法925

二、动物实验928

第二节 抗疲劳保健功能检测方法932

一、负重游泳实验932

二、爬杆实验933

三、血清尿素氮测定933

四、肝糖原测定(蒽酮法)934

五、乳酸测定 蒽酮法936

一、常压耐缺氧实验937

第三节 耐缺氧保健功能检测方法937

二、减压耐缺氧实验938

三、亚硝酸钠中毒存活实验938

四、急性脑缺血性缺氧实验939

第四节 抗辐射功能检测方法939

一、实验设计原则939

二、亚急性实验940

三、亚慢性实验940

二、动物实验942

第一节 润肠通便功能检测方法942

一、实验设计原则942

第三十六章 改善胃肠道功能检测方法942

三、人体试食实验943

第二节 改善肠道菌群功能检测方法943

一、实验设计原则943

二、动物实验944

三、人体试食实验946

第三节 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检测方法946

一、实验设计原则946

二、动物实验947

三、人体试食实验947

第四节 保护胃粘膜损伤功能检测方法949

一、实验设计原则949

二、动物实验949

三、人体试食实验950

二、动物实验952

一、实验设计原则952

第三十七章 改善几种代谢性疾病功能检测方法952

第一节 改善糖尿病功能检测方法952

三、人体试食实验953

一、实验设计原则954

第二节 减肥功能检测方法954

二、抑制肥胖的动物实验955

三、减肥的动物实验956

四、减肥功能人体试食试验956

一、实验设计原则957

二、动物实验957

第三节 调节血脂功能检测方法957

五、实验结果判定957

三、人体试食实验958

四、评估样本是否具有调节血脂质功能之检测方法959

第三十八章 延缓衰老与抗氧化、补钙与改善骨质疏松功能的检测方法962

第一节 延缓衰老功能检测方法962

一、实验设计原则962

二、果蝇生存实验963

三、哺乳动物生存实验964

四、哺乳动物抗氧化实验965

五、人体延缓衰老试食实验965

一、补钙功能966

第二节 补钙与改善骨质疏松功能检测方法966

二、改善骨质疏松968

第三十九章 改善贫血、防龋护齿与保护视力功能的检测方法970

第一节 改善贫血功能的检测方法970

一、动物实验970

二、人体实验972

三、保健食品中铁的生物利用率测定972

第二节 防龋护齿功能检测方法975

二、体外实验975

一、实验设计原则975

三、动物致龋实验976

四、人体试食实验976

第三节 改善视力功能检测方法976

一、实验设计原则976

二、实验对象选择977

三、实验处理977

四、检测指标与方法978

五、实验结果判定978

第一节 对化学性肝炎损伤的保护功能检测方法980

一、实验设计原则980

二、动物实验980

第四十章 保护化学性损伤、排铅与清咽润喉功能检测方法980

三、人体试食实验982

第二节 促进机体排铅功能检测方法982

一、实验设计原则983

二、动物实验983

第三节 清咽润喉功能检测方法984

一、实验设计原则984

二、观测指标985

三、功能判定标准985

第四十一章 抗突变抑制肿瘤功能的检测方法与方法学研究以及此类功能食品的开发986

第一节 抗突变抑制肿瘤功能的检测方法986

一、体外实验方法986

二、活体内抗突变抑癌功能实验992

二、转基因小鼠肿瘤模型的应用995

一、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995

第二节 抗突变抑制肿瘤方法学的研究动态995

三、端粒和端粒酶996

第三节 研究开发抗突变与抑癌功能食品的设计原则997

一、基本设想997

二、设计原理与依据997

三、原料资源选择998

四、研究程序1001

五、工艺选择原则1002

六、适用人群1002

二、动物实验1004

第四十二章 改善睡眠、祛斑与控制血压功能检测方法1004

一、实验设计原则1004

第一节 改善睡眠功能检测方法1004

三、实验结果判定1005

第二节 祛斑功能检测方法1005

一、诊断标准1005

一、实验设计原则1006

第三节 调节血压功能检测方法1006

三、现代检测方法1006

二、功能评定标准1006

二、动物实验1007

三、人体试食试验1007

第四十三章 保健食品中功能性菌与藻类的检测鉴定方法1009

第一节 乳酸菌类的检测鉴定方法1009

一、乳酸菌类的分离鉴定1009

二、保健食品中乳酸菌类的活菌计数方法1017

第二节 保健食品中常用藻种的检测鉴定方法1024

一、螺旋藻的形态学鉴定1024

二、小球藻的形态学鉴定1024

第一节 产品简介1027

第七篇 中国保健食品范例介绍1027

第四十四章 渴康南瓜营养汁1027

第二节 本产品社会需求与研制开发的理论根据1029

一、产品的社会需求1029

二、产品研制开发的理论依据1029

第三节 生产工艺1031

一、配方与工艺流程1031

二、工艺配方要求制定依据1031

二、理化指标1032

第四节 产品质量指标1032

一、感官指标1032

四、营养(功效)成分指标1033

五、保质期(稳定性)实验1033

第五节 安全性毒理学评价1033

三、微生物指标1033

第六节 调节血糖保健功能实验1034

一、检验登记1034

二、对高血糖动物模型降血糖作用的测定1034

三、人体临床功效试验1035

二、市售品降糖功能追踪观察检测1037

第七节 目前产品市场状况与应用进展1037

一、市场状况1037

第四十五章 天菊大豆低聚糖1040

第一节 产品简介1040

一、产品一般情况1040

二、证明文件1040

二、理论依据1041

第二节 产品配方与理论依据1041

一、产品配方1041

第三节 生产工艺说明1042

一、生产工艺1042

二、工艺说明1042

三、大豆低聚糖的理化性质1042

第四节 产品质量标准1043

一、感官指标1043

二、理化指标1043

二、稳定性试验1044

一、毒理检测1044

第五节 食用安全性毒理学、卫生学检验证明1044

三、微生物指标1044

第六节 保健功能实验1045

第七节 市场状况与发展设想1045

第四十六章 北冰洋海狗油胶囊1047

第一节 产品简介1047

一、产品一般情况1047

二、企业与产品合法证明文件1047

二、生产工艺说明1048

第二节 产品配方理论依据1048

一、北冰洋海狗油胶囊生产工艺流程图1048

第三节 生产工艺1048

第四节 产品质量标准1049

一、感官指标1049

二、理化指标1049

三、微生物指标1050

第五节 食用安全性毒理学、卫生学检验证明1050

一、毒理检验报告1050

二、卫生学检验报告1051

三、稳定性检验报告1051

第六节 保健功能评价报告1052

一、延缓衰老作用试验报告1052

二、调节血脂作用试验报告1053

第七节 市场状况与发展设想1053

一、龙丹壮骨奶粉简况1055

第四十七章 龙丹壮骨奶粉1055

第一节 产品简介1055

二、生产企业与本产品合法证明文件1056

第二节 产品配方、理论依据及社会需求1056

一、龙丹壮骨奶粉配方1056

二、配方设计的理论依据1056

第三节 生产工艺及原料要求1058

一、工艺流程及说明1058

二、理化与营养指标1059

一、感官要求1059

第四节 产品质量指标1059

二、原料要求1059

三、卫生指标1060

第五节 产品的卫生检验与稳定性检验证明1061

一、卫生检验结果1061

二、稳定性实验结果1061

第六节 保健功能实验1061

第二节 产品配方、理论根据与社会需求1064

二、生产企业与产品的合法证明文件1064

一、产品配方1064

第一节 产品简介1064

一、益生回春胶囊简况1064

第四十八章 益生回春胶囊1064

二、产品配方理论根据1065

三、对本产品的社会需求1066

第三节 益生回春胶囊的生产工艺与原料要求1066

一、产品生产工艺1066

二、对原料物质的质量要求1066

第四节 产品质量指标1067

一、感官指标1067

二、理化指标1067

三、微生物指标1068

四、产品中功效成分1068

第五节 产品食用安全性检测证明1068

一、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1068

二、卫生检验1069

一、雌雄两性果蝇生存试验1070

第六节 产品保健功能检测1070

三、稳定性实验1070

二、大鼠抗氧化功能试验1071

第七节 市场状况与发展设想1071

第四十九章 大庆牌降糖奶粉1072

第一节 产品简介1072

一、大庆牌降糖奶粉产品简况1072

二、大庆牌降糖奶粉有关合法证明文件1072

二、产品配方依据1073

一、产品配料表1073

第二节 产品配方、理论根据与社会需求1073

第三节 生产工艺与原料要求1074

一、生产工艺1074

二、原料要求1075

第四节 质量标准1076

一、感官指标1076

二、理化指标1076

一、食用安全性毒理学检验1077

第五节 食用安全性毒理学、卫生学检验证明1077

三、微生物指标1077

二、卫生学检验1078

三、稳定性检验1079

第六节 保健功能检测1080

一、降血糖动物试验1080

二、人体降糖功效实验1081

一、市场状况1082

二、发展设想1082

第七节 市场状况与发展设想1082

第五十章 秋林多糖胶囊1084

第一节 产品简介1084

第二节 产品配方、理论依据与社会需求1084

一、海藻多糖是强抗氧剂1085

二、海藻多糖是人体细胞的保护剂1085

三、海藻多糖是高效的机体免疫增强剂1086

第三节 生产工艺、原料资源与要求1086

一、原料来源和要求1086

二、理化指标1087

一、感官指标1087

三、微生物指标1087

第四节 产品质量指标1087

第五节 食用安全性毒理学、卫生学检验1088

一、毒理学检验1088

第六节 保健功能1089

一、免疫调节功能检测1089

二、卫生学检验与稳定性检验1089

二、调节血脂功能检测1091

第七节 市场概况及发展展望1092

一、多糖药物和保健食品1092

二、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食品1093

三、免疫调节和降血脂的药物和保健食品1094

四、中医中药1094

一、彼阳牦牛骨髓壮骨粉说明书1096

第一节 产品简介1096

二、生产企业与产品合法证明文件1096

第五十一章 彼阳牦牛骨髓壮骨粉1096

三、社会需求1097

二、配方依据1097

第三节 彼阳牦牛骨髓壮骨粉的生产工艺及原料要求1097

一、产品生产工艺1097

一、产品配方1097

第二节 产品配方、理论依据与社会需求1097

第四节 产品质量指标1098

一、感官指标1098

二、原料要求1098

一、毒理实验概况1099

第五节 产品食用安全性检测证明1099

二、卫生学检测结果1099

三、稳定性实验1099

三、微生物指标1099

二、理化指标1099

二、增加骨密度1100

一、免疫调节1100

第七节 市场前景展望1100

第六节 产品保健功能检测1100

第一节 产品简介1102

一、产品基本情况1102

第五十二章 庆土香菇露1102

一、产品配方1103

第二节 产品配方、理论依据与社会需求1103

二、理论依据1103

二、产品合法说明文件1103

三、社会需求1104

一、生产工艺1105

二、原料要求1105

第三节 生产工艺与原料要求1105

三、微生物指标1106

二、理化指标1106

四、营养成分指标1106

一、感官指标1106

第四节 产品质量指标1106

二、卫生学检验1107

一、食用安全性毒理学1107

三、稳定性检验1107

第五节 食用安全性检验证明1107

一、迟发型变态反应(DTH)1108

二、半数溶血值(HC50)的测定及脏器/体重比值测定1108

第六节 保健功能实验1108

第七节 市场状况与发展设想1109

一、市场状况1109

三、小鼠碳廓清实验1109

二、发展设想1110

第一节 产品简介1112

一、本产品概况1112

第五十三章 东方百年牌多肽养生液1112

二、企业与产品合法证明文件1113

第二节 产品的配方1113

第三节 生产工艺特点1114

第四节 质量指标与功成分1115

第五节 食用安全性、毒理学检验与卫生学检验1116

三、微生物指标1116

一、毒理学检验1116

一、感官指标1116

二、理化指标1116

二、稳定性试验与卫生学检验1117

第六节 保健功能检测1118

一、免疫调节动物实验1118

二、保护胃粘膜人体试食试验1119

三、多肽养生液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粘膜损伤机制理论概述1119

第七节 市场状况与今后发展开拓设想1120

第五十四章 奇特散冲剂(几丁聚糖)1122

第一节 产品简介1122

一、产品概况1122

二、企业与产品合法证明文件1123

第二节 产品配方1123

一、生产工艺流程图1124

二、生产工艺说明1124

第三节 生产工艺1124

三、保健功能1125

二、感官要求1125

四、理化指标1125

一、原料要求1125

第四节 质量标准1125

第五节 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卫生学、稳定性1126

一、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1126

五、微生物指标1126

二、卫生学检验1127

三、稳定性试验1128

第六节 保健食品功能检验1128

第七节 市场状况与发展设想1129

一、当年无暇美容胶囊产品说明书1130

第一节 产品简介1130

二、生产企业与产品的合法证明文件1130

第五十五章 当年无暇美容胶囊1130

一、产品配方1131

二、配方理论依据1131

第二节 产品配方及配方依据1131

第四节 产品质量指标1134

一、感官指标1134

第三节 当年无暇美容胶囊的生产工艺1134

一、食用安全性毒理实验概况1135

第五节 产品食用安全性检测证明1135

二、卫生学检验结果1135

三、稳定性实验结果1135

三、微生物指标1135

二、理化指标1135

二、养颜祛痤疮1136

一、养颜美容(祛黄褐斑)1136

三、延缓衰老1136

第六节 产品保健功能检测1136

第七节 市场前景展望1137

二、生产企业与产品的合法证明文件1138

一、饮泰思通冲剂简要说明1138

第二节 产品配方、理论根据与社会需求1138

一、产品配方1138

第一节 产品简介1138

第五十六章 饮泰思通冲剂1138

二、配方理论根据1139

一、生产工艺1140

第三节 饮泰思通冲剂生产工艺与原料要求1140

二、对原料物质的质量要求1140

三、本产品的社会需求1140

一、感官指标1141

二、理化指标1141

第四节 产品质量指标1141

第五节 产品食用安全性检测证明1142

四、产品中功效成分1142

一、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1142

三、微生物指标1142

二、卫生检验1143

第六节 产品保健功能检测1144

一、小鼠小肠推进试验1144

三、稳定性实验1144

二、小鼠排便频率与排便量测定1145

第七节 本产品市场状况与发展设想1145

第一节 产品简介1147

一、龙丹助寿奶粉简况1147

第五十七章 龙丹助寿奶粉1147

二、生产企业与本产品合法证明文件1148

第二节 产品配方、理论依据及社会需求1148

一、龙丹助寿奶粉配方1148

二、配方设计的理论依据1149

第三节 生产工艺及原料要求1150

一、工艺流程及说明1150

二、原料要求1151

第四节 产品质量指标1151

一、感官要求1151

二、理化指标1152

三、卫生指标1153

第五节 产品的卫生检验与稳定性检验证明1153

一、卫生检验结果1153

二、稳定性实验结果1153

二、抗氧化能力试验1154

一、果蝇生存试验1154

第七节 产品市场状况与发展前景1154

第六节 保健功能实验1154

一、芹维康胶囊简况1156

第一节 产品简介1156

二、生产企业与产品的合法证明文件1156

第五十八章 芹维康胶囊1156

一、产品配方1157

二、产品配方理论根据1157

第二节 产品配方、理论根据与社会需求1157

三、对本产品的社会需求1158

第三节 芹维康胶囊的生产工艺与原料要求1159

一、产品生产工艺1159

一、感官指标1160

第四节 产品质量指标1160

二、理化指标1160

二、对原料物质的质量要求1160

第五节 产品食用安全性检测证明1161

四、微生物指标1161

一、食用安全性毒理学评价1161

三、产品中功效成分1161

二、卫生检验1162

三、稳定性试验1163

第六节 产品保健功能检测1164

一、雌雄两性果蝇生存实验1164

二、大鼠抗氧化功能实验1164

第七节 市场状况与发展设想1164

第五十九章 比克蛋1166

第一节 产品简介1166

一、比克蛋简况1166

二、生产企业与本产品合法证件1166

第二节 产品配方原理1167

第三节 生产工艺1167

第四节 产品质量指标1167

一、感官指标1167

第五节 比克蛋食用安全实验1168

一、毒理学实验1168

二、稳定性实验1168

二、理化指标1168

第六节 保健功能实验1169

一、动物实验1169

二、人体实验1170

三、比克蛋的保健价值1170

第七节 市场营销1171

一、市场/产品分析及广告策划选择1171

二、市场细分及定位1172

三、传播策略的确立1173

二、营养强化的必要性1175

一、我国人民营养现状1175

三、营养强化应遵循的原则1175

第六十章 天天维他牌复合营养素1175

五、产品介绍1176

六、使用“天天维他”复合营养素的优点1176

四、公司简介1176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中国食品卫生法有关条文摘抄1178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6号保健食品管理办法1180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摘抄1185

附录四 化学元素表1188

附录五 常用统计符号1192

附录六 希腊字母表1196

附录七 本书编著人员联系地址(同封面名单顺序)1197

二、生产工艺19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