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证券交易制度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证券交易制度论
  • 何杰著(南开大学)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 ISBN:780127802X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68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证券交易制度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

一、对证券交易制度的关注1

二、研究范围6

三、研究目的7

第二节 本书的突破与研究方法8

一、对海内外研究证券交易制度文献的简要评价8

二、本书的创新与突破10

三、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11

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基本框架及主要观点12

一、本书的布局特点12

二、本书的主要观点14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8

第二章 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交易制度设计20

第一节 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起源20

一、证券市场的功能与证券市场理论20

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起源21

第二节 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发展轨迹26

一、基于存货的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26

二、现代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29

第三节 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市场绩效36

第四节 基于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分析框架39

一、本书研究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核心目的是为交易制度设计服务39

二、本书基于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分析框架44

第一节 证券交易所的功能与交易制度目标48

一、证券交易制度设计是证券交易所与生俱来且最重要的职能48

第三章 证券交易制度目标48

二、证券交易制度的目标设计51

第二节 四大目标与交易所的目标及“三公”原则的关系58

第三节 证券交易制度目标间的矛盾与协调60

一、各目标间的矛盾60

二、影响交易制度目标取舍的因素63

三、目标间的协调64

第四章 证券交易制度的中介目标及其监控67

第一节 证券交易制度的中介目标67

一、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67

二、主要交易所的中介目标68

第二节 主要交易所的交易监控制度72

一、监控制度概述72

二、主要交易所的监控制度74

第三节 中国大陆交易所的监控制度及其改进85

一、大陆交易所的监控制度85

二、有关改进建议87

第五章 证券交易制度手段之一——委托方式91

第一节 委托的种类91

一、按委托限定价进行区分91

二、按委托限定存在系统的有效期分类93

三、按委托所限定的数量来划分94

四、其他特殊委托95

第二节 委托方式的国际比较96

第三节 不同委托方式对交易制度目标的影响100

一、市价委托101

二、限价委托101

三、止损委托102

四、学者的有关论述103

一、委托种类设计要考虑的因素106

第四节 中国大陆证券市场可借鉴的委托方式106

二、大陆证券市场有待改进之处107

第六章 证券交易制度手段之二——价格形成方式110

第一节 NASDAQ与NYSE的交易制度110

一、NASDAQ交易制度的基本结构110

二、NYSE交易制度的基本结构116

三、做市商与专家制度的区别123

第二节 做市商与专家制度的运作原理及存在的问题分析124

一、做市商与专家制度的运作原理124

二、NASDAQ做市商制度的重大变革128

三、专家制度的弊端与NYSE竞争力的下降133

一、世界主要证券市场的归类137

第三节 委托驱动市场与报价驱动市场的区别及形成原因分析137

二、不同价格形成方式的主要区别140

三、不同价格形成方式的原因分析141

第四节 不同价格形成方式对交易制度目标的影响142

一、对流动性的影响142

二、对透明性的影响143

三、对稳定性的影响144

四、对有效性的影响146

第五节 将做市商制度引入中国大陆证券市场的可行性探讨146

一、大陆证券市场是否缺乏流通性147

二、引入做市商制度的成本效益分析151

第一节 交易系统自动化的现况及发展历程154

一、证券市场的自动化与交易系统的自动化154

第七章 证券交易制度手段之三——交易方式154

二、主要交易系统的发展状况及电脑化的发展历程156

第二节 交易系统自动化的分类161

第三节 交易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165

一、未来交易系统自动化设计要考虑的因素165

二、交易系统自动化的趋势166

第四节 不同交易方式对市场绩效的影响169

一、对有效性及公平性的影响169

二、对流动性的影响170

三、对稳定性的影响171

四、对透明性的影响171

第五节 不同交易方式的利弊分析173

一、主要交易所的交易时间176

第一节 交易时间及竞价方式176

第八章 证券交易制度手段之四——撮合竞价方式176

二、不同交易时间的竞价方法178

第二节 撮合竞价原则的国际比较181

一、撮合成交优先顺序的一般分析181

二、主要交易所开盘竞价原则的比较182

三、主要交易所连续竞价原则的比较186

第三节 不同竞价方式对交易制度目标的影响188

一、对流动性的影响188

二、对稳定性的影响190

三、对有效性的影响191

四、对透明性的影响191

第四节 中国大陆证券交易所的撮合制度及其改进192

一、交易时间及竞价方式192

二、集合竞价194

四、对“特别转让”制度的简要评析195

三、连续竞价195

第九章 证券交易制度手段之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198

第一节 全球主要交易所交易信息披露状况198

一、主要交易所的交易信息披露198

二、上述主要交易所交易信息披露的特点202

第二节 影响交易信息披露程度的因素及有关理论分析203

一、认识上的不一致203

二、价格形成方式的影响205

三、交易规模的影响205

四、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208

五、交易所信息披露的成本及系统处理效率209

一、交易信息发布的渠道210

第三节 与透明性有关的两大问题210

二、交易信息所有权的保护与费用的收取213

第四节 中国大陆证券交易所交易信息的披露及其改进215

一、大陆证券交易所的交易信息披露215

二、大陆证券交易所交易信息发布的改进216

第十章 证券交易制度手段之六——市场稳定措施及交易制度的选择性手段221

第一节 股市波动与稳定措施221

一、基本因素222

二、市场结构因素222

三、投机与炒作因素222

四、市场制度的影响222

第二节 主要交易所稳定市场的措施223

一、涨跌幅限制措施223

二、市场断路措施(CircuitBreaker)与暂停交易(TradingHalt)226

三、限速交易228

四、特别报价制度(SpecialBidandAskedQuotes)229

五、申报价及成交价档位限制230

六、专家或市场中介人调节232

七、调整信用交易保证金比率232

八、股市稳定基金233

第三节 稳定市场措施效果的理论与实证分析236

一、有关稳定市场措施的争论236

二、有关实证研究239

第四节 中国大陆证券交易所的稳定措施及其改进242

一、大陆证券交易所采用的稳定市场措施242

二、有关改进建议245

第五节 证券交易制度的选择性手段247

一、市场推广及服务247

二、编制与调整股价指数249

三、调整结算保证金250

四、调整交易手续费250

五、道义劝告250

第十一章 证券交易所的相对独立性探讨252

第一节 证券交易所的组织与自律管理252

一、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原则252

二、主要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态253

三、证券交易所自律管理的优势256

四、证券交易所自律管理的内涵258

第二节 自律管理与政府管理的合作与协调263

一、政府对自律组织的监管263

二、政府管理与自律管理的合作与协调265

第三节 英国、美国、台湾、香港证券交易所的独立性266

一、英国交易所的独立性266

三、交易所独立性的表现266

二、美国证券交易所的独立性268

三、台湾交易所的独立性268

四、香港联交所的独立性269

第四节 中国大陆证券交易所的独立性及其改进271

一、中国大陆证券交易所的独立性271

二、有关改进建议273

附录一:市场微观结构的信息理论的几个主要模型275

第一节 做市商定价策略模型275

一、Glosten—Milgrom(1985)模型275

二、Easley和O Hara(1987)模型281

一、Kyle集合竞价机制下知情交易商交易策略模型286

第二节 知情交易商交易策略模型286

二、Kyle连续竞价交易模型290

三、Holden-Subrahmanyam(1992)有关多个知情交易商的交易策略模型(H-S)模型292

第三节 不知情交易商的交易策略模型294

一、假设条件294

二、模型296

三、Admati—Pfleiderer模型的意义297

四、A—P模型的局限性297

附录二: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FIBV)1998年市场准则298

一、宗旨298

二、组织与运作298

三、市场进入300

四、金融产品的上市和信息披露300

五、交易301

七、技术基础设施302

六、清算与交收302

八、风险管理303

九、纠纷、投诉处理及仲裁制度303

十、监管、监察和执法303

十一、投资者保护304

十二、商业行为304

十三、透明性307

十四、外国投资308

十五、对FIBV推荐建议的遵从308

附录三: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FIBV)1998年收支概览309

一、FIBV会员交易所的特征310

二、交易所的收入315

三、交易所按职能区分的支出321

四、结论322

一、全球主要市场1999年股票上市公司一览表(主板及平行市场)324

附录四: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FIBV)会员1999年市场表现及基本情况324

二、全球主要市场1999年底境内股票市值一览表(主板及平行市场)327

三、全球主要市场1999年股票基金交易值一览表(主板及平行市场)330

四、全球主要市场1999年其他股票交易数据一览表(主板及平行市场)333

五、1999年全球主要市场集中度一览表336

六、1999年全球主要市场境内公司筹资额一览表338

七、1999年全球主要市场股票指数表现一览表341

八、全球主要股票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一览表(1998年)346

参考文献348

一、中国大陆文献348

二、台港地区文献349

三、英文文献352

有关专家对本书的评价363

后记3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