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清末民初民间儒教对主流儒学的吸收与转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钟云莺著 著
- 出版社: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 ISBN: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09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5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清末民初民间儒教对主流儒学的吸收与转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壹、「宗教的庶民儒学」:儒学研究中尚待开发的新领域1
一、「以教解经」的儒家经典诠释5
二、儒家思想在民间的发展与转化14
贰、「民间儒教」概念的确立20
参、「性即理」的人性论:民间儒教对理学的认识与转化25
肆、良知准则的修心观:民间儒教对心学的理解与转化29
伍、气的流行:民间儒教对气学的认识与转化36
一、贯穿宇宙与个体之本的先天之气38
二、作为物质材料的后天之气:兼论其与实学的关系42
陆、小结46
第二章 光月老人之《四书说约》及其对气学的吸收与转化49
壹、光月老人与《四书说约》的流传49
贰、《四书说约》诠释《四书》之方式及其内容53
一、光月老人撰述《四书说约》之因由及其命题所在53
二、光月老人诠释《四书》思想的方式57
(一)、同条共贯、通体合看58
(二)、不拘章旨、得意忘言60
参、光月老人《四书说约》之内容安排所呈现的意义61
一、〈太极统说〉置於全书首篇的意义62
二、〈总结性命不二心法〉置於全书之末的意义65
肆、光月老人对《孟子》思想的诠释:「气」的观点70
一、「养气」:孟子道破天机之处71
(一)、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72
(二)、养气的步骤与方法78
1、「心」的活动与存养78
2、直养无害、集义所生81
二、理在气中、非气之外,别有一理85
三、养气与践形86
伍、光月老人以「养气」思想解读《孟子》所呈现的宗教意义89
陆、小结92
第三章 王觉一之《大学解》及其对理学与心学的吸收与转化95
壹、王觉一与《大学解》95
贰、王觉一对「大学」的解释及其范畴98
一、「大学——学天」的思维:「性即理」思想下的解释100
二、「大人之学」的内容110
参、「学天」思维下的人性问题:「理、气、象」三界结构的人性论116
肆、「学天」思维下的知行论:王觉一对「格物致知」的诠释126
一、由心法之传,论王觉一对朱、陆二人「格物致知」说的反省127
二、修持「格物致知」的步骤130
(一)、明理、气、象之宇宙循环,以回归理天为要131
(二)、尊德性、道问学二说之融合133
三、「格物致知」的终极目标135
(一)、救劫观:明天地生灭之始末,拯救世人免於劫火之灾135
(二)、渡世观:明德、新民、至善及於人人的终极理想137
伍、小结139
第四章 观礼堂之《孔教真理》及其对朱学与王学的吸收与转化141
壹、观礼堂与《孔教真理》的写作背景141
一、观礼堂与《孔教真理》的流传141
二、《孔教真理》撰述之主因:息邪说、复圣学146
贰、《孔教真理》之本《大学》解《论语》的思维150
一、朱子学的影响:笃敬与毋自欺152
二、阳明学的影响:事上磨练与知行合一158
三、「天理」思想的传衍163
参、《孔教真理》对「忠恕」的解释169
一、以「不欺」解释「忠恕」173
二、以「修己」、「责己」阐释「忠恕」的践行177
肆、小结183
第五章 救世新教《大学证释》之《大学》改本及其对实学的回应187
壹、救世新教与《大学证释》的写作背景187
一、救世新教与《大学证释》187
二、神圣他者的厘订190
贰、《大学证释》对《大学》之改写与段落安排193
参、《大学证释》之《大学》改本及其结构分析201
一、从纲领——「亲亲新民」谈起201
二、从「全书纲领」与「总结纲领」的结构谈论209
三、就纲目标题与其内容谈论211
肆、实学思想的契入(一):「明明德」与「止至善」之用/体、外/内之说217
一、明明德为用:外在事功之行218
二、止至善为体:内在本体之修221
伍、实学思想的契入(二):以「明物顺情」诠释「格物致知」225
陆、小结231
第六章 结论233
壹、主流儒学注疏与宗教注疏的比较235
贰、辟异端:民间儒教对朱熹与三教末流的批判242
一、共同批判的对象——朱熹243
二、对三教末流的批判247
参、民间儒教「修」之功能性概念研究的开展:修心、修炼、修道的宗教观点251
肆、救劫讯息与感时忧国261
参考书目273
人名索引293
名词索引301
热门推荐
- 168591.html
- 1684698.html
- 3455054.html
- 839630.html
- 2568558.html
- 8494.html
- 3865873.html
- 2114632.html
- 3312815.html
- 10508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997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996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59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69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28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2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33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015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37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6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