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唯识学之缘起思想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唯识学之缘起思想研究
  • 孟领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2284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61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68页
  • 主题词:唯识宗-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唯识学之缘起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早期佛教缘起思想及其演变趋势12

第一节 早期佛教缘起思想要义12

一 缘起法则与因果法则12

二 缘起法则的实际展开15

(一)流转思想16

(二)还灭思想25

(三)中道思想30

(四)缘生思想32

第二节 佛教缘起论的方法论意义34

一 三法印34

二 一实相印36

三 缘起中道印37

第三节 佛教缘起论的悬疑与部派佛教41

一 无我说与轮回解脱的载体问题42

二 关于外境的假实问题46

三 关于无为法的问题49

四 佛陀对缘起的显说与隐说51

第四节 大乘佛教的缘起论根据52

一 大乘与小乘的根本区别52

二 大乘佛教的缘起论证明54

第二章 唯识学的本识思想57

第一节 安立本识57

一 本识的安立与证明57

二 本识的异名61

第二节 依止本识安立末那识64

第三节 本识和转识的互为因果关系68

一 种子说68

二 熏习说72

三 种子和现行的互为因果关系74

第四节 无著杂染赖耶说的理论困惑77

第三章 唯识学的流转思想(上)82

第一节 唯识学的缘生法83

第二节 种子赖耶缘起说87

第三节 现行八识缘起说90

一 第一能变的主要思想91

二 第二能变的主要思想94

三 第三能变的主要思想96

第四节 见分相分缘起说98

一 难陀、安慧的识分说98

二 陈那的识分说101

(一)建立自证分101

(二)建立双重相分102

三 护法对识分说的抉择106

第五节 种子实有与见相异种109

第六节 护法的识变思想体系112

一 因能变与果能变112

二 因缘变与分别变116

第四章 唯识学的流转思想(下)119

第一节 轮回与业力119

第二节 业种子与名言种子123

第三节 从身、口、意三业到思业127

第五章 唯识学的还灭思想130

第一节 无漏种子的来由130

一 种子本有说131

二 种子新熏说133

三 种子本有和新熏各有说134

第二节 唯识学的体用简别模式137

第三节 所转依:持种依和迷悟依147

第六章 唯识学的中道思想163

第一节 唯识三性说的源流163

一 三自性与五法163

二 唯识三性说167

第二节 唯识三性与唯识中道171

一 唯识与中道171

二 三性与三无性173

三 唯识三性说与中道177

(一)中观二谛说与唯识三性说177

(二)唯识古学与中道181

(三)唯识新学与中道184

参考文献190

附录一 佛教因果报应的运作机理探析——兼驳三世报应论的谬误196

一 引言196

二 业力推动的命运演化197

三 三世报应论是一个流传悠久的谬论200

(一)有无现世报应202

(二)现世报应缘由203

(三)宿业能否消失205

(四)来生如何受报206

(五)自作是否自受209

(六)报应何以公平211

四 结语214

附录二 浅析唯识显现的世界:人人都是创世主216

附录三 从济公形象看僧团佛教的堕落226

一 济公形象的原态:道济226

二 僧团眼中的济公:疯子228

三 民众心中的济公:活佛230

四 结语233

附录四 不同视角中的佛教戒律234

前言234

一 依缘起正理去分析佛教戒律235

二 用佛教的根本精神去衡量佛教戒律236

三 从佛陀的制戒本怀去理解佛教戒律236

四 正知正见是佛教戒律的生命240

附录五 亚当·斯密“经济人”思想的佛学考量242

一 利己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243

二 不同的利己及其评价245

(一)伪劣的利己245

(二)世俗的利己246

(三)超越的利己249

附录六 唯识三十论颂253

后记2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