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典戏曲诗性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易勤华著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004567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92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00页
- 主题词:古代戏曲-戏剧文学-文学评论-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典戏曲诗性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论题缘起1
1.2 研究范围4
1.3 论述架构5
第二章 戏曲诗性的质疑与界说7
2.1 成说辨析9
2.1.1 黑格尔的偏见:中国没有戏剧体诗10
2.1.2 古代曲学家的痴迷:诗剧基本不分12
2.1.3 王国维的矛盾:在诗与剧之间徘徊16
2.1.4 余上沅的诗剧观:徜徉在古典的空灵之境21
2.1.5 张庚的二元论述:“剧诗说”和“表演中心论”24
2.1.6 张庚戏曲诗性理论的缺陷及被误读36
2.2 诗性界说44
2.2.1 戏曲诗性:诗剧与剧诗44
2.2.2 戏曲诗性:形态论与本质论46
2.2.3 戏曲诗性:诗意诗情与具体表现形态50
2.2.4 戏曲诗性与戏剧性、剧场性之关系58
第3章 戏曲诗性的总体把握66
3.1 艺术历程66
3.1.1 似乎一个悖论:戏曲的早出和晚熟66
3.1.2 戏曲成熟的标志:表演与诗歌的结合68
3.1.3 诗人的介入:从演员戏剧到作者戏剧75
3.2 曲为本位79
3.2.1 曲:音乐严整性和诗歌整一性79
3.2.2 元杂剧:最佳处不在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82
3.2.3 明清传奇:基本上延续了元杂剧曲为本位的艺术形态85
3.3 逞才肆情89
3.3.1 诗词正统的接续: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89
3.3.2 戏曲作品:逞才肆情的载体93
3.4 中和含蓄98
3.4.1 中和含蓄的诗艺观98
3.4.2 戏曲艺术的中和之美99
3.4.3 戏曲艺术的含蓄写意107
第4章 戏曲诗性的文学表现113
4.1 情感基调113
4.1.1 相思之苦:爱情上的疏离感114
4.1.2 感士不遇:政治上的失意情结119
4.2 结构类型125
4.2.1 叙事结构:非情节的故事展示方式125
4.2.2 情感渲染:戏曲的主要结构线索127
4.2.3 意境:叙事结构与情感结构之关系139
4.3 人物形象143
4.3.1 剧中人物:以代言体的诗歌来塑造144
4.3.2 剧作家与戏剧主人公的关系:融入其中又置身其外152
4.3.3 剧中人物之关系:冲突的诗意化159
4.4 语言运用167
4.4.1 戏曲文学:诗化语言的至高地位167
4.4.2 节奏韵律:戏曲语言诗化的外在形式170
4.4.3 诗情画意:戏曲语言诗化的内在品格177
4.4.4 以雅为正:戏曲语言风格的整体诗化181
第5章 戏曲诗性的舞台呈现187
5.1 演员诗人187
5.1.1 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两椅189
5.1.2 人物容饰的写意:脸谱和服饰197
5.1.3 舞台动作的写意:身段的魅力206
5.2 表演形式212
5.2.1 歌舞化表演:戏曲写意性的重要手段212
5.2.2 诗化的内容:表演形式歌舞化的决定因素217
5.2.3 有意味的形式:歌舞化表演的诗性品格224
5.3 故事本体230
5.3.1 来源:故旧之事231
5.3.2 性质:故事即寓言236
第6章 戏曲诗性的文化生成246
6.1 文学传统246
6.1.1 戏曲:中国本土抒情文化的产物246
6.1.2 抒情诗传统:仅仅是戏曲诗性生成的基因251
6.2 艺术精神260
6.2.1 理念之自然:一生爱好是天然262
6.2.2 内涵之自然:人心与自然的共鸣264
6.2.3 表达之自然:音乐与曲词的简约和严整266
6.2.4 接受之自然:戏曲诗性成为一种构念性的记忆269
6.3 民族意识271
6.3.1 主观感应:中国思维之特质272
6.3.2 感应型模式:戏曲的诗化原则275
小结279
参考文献283
后记292
热门推荐
- 1649131.html
- 3368684.html
- 2514665.html
- 470151.html
- 3176900.html
- 135282.html
- 2257409.html
- 1406986.html
- 3414364.html
- 20160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941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994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14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81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253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448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646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78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29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9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