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大事记 1950-2003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大事记 1950-2003
  • 刘展翼,李进敏主编;王小力等编写;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506037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68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660页
  • 主题词: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大事记-1950~2003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大事记 1950-2003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7月1

水利部组织查勘龙门—孟津河段坝址1

一、泥沙研究所(1950—1956年)1

1950年1

3月1

查勘龙门—孟津河段坝址1

派员赴南京水利实验处学习2

11月2

8月2

黄委会决定成立泥沙研究所2

10月2

黄委会泥沙研究所正式成立2

开展土壤压实试验3

探索颗粒分析方法3

12月3

完成郑州新所址设计及概算4

7月4

1951年4

3月4

继续派员学习水土试验4

4月4

派员协助河务局做土工实验4

5月4

支援治淮工程4

完成黄河泥沙测验报告5

12月5

8月5

滴漏管法颗粒分析在全国推广5

11月5

举办颗粒分析学习班5

确定出黄河泥沙来量6

派员学习试验操作及规程6

1952年6

3月6

开展挟沙能力测验6

5月6

开展桃花峪水库钻探7

10月7

完成淤积土么重测试7

7月7

新所址建房开始7

首批建房任务完成8

12月8

11月8

颗粒分析经验交流会召开8

黄河泥沙研究会议召开9

4月9

1953年9

3月9

迁入郑州新址9

混凝土试验设备安装10

10月10

5月10

开展桃花峪及束水河口钻探试验10

6月10

完成1843年三门峡最大洪水量试验10

9月10

挟沙能力测验研究10

流速仪校正槽开始施工11

完成束水河口地基试验11

11月11

黄河泥沙的一些特性12

5月12

1954年12

3月12

精密泥沙测验资料整理方法交流会召开12

黄河泥沙沉速试验12

再次进行陕县1843年洪水流量试验13

7月13

完成芝川水库土工试验13

6月13

苏联专家来所指导工作13

开展多种协作项目14

11~12月14

7~9月14

配合治黄规划进行各种试验14

10月14

三门峡水库工程试验开始14

室内水流挟沙能力试验开始15

3月15

1955年15

2月15

麦乔威调入黄委会泥沙所工作15

2~3月15

脱产学习俄语15

编制黄河精密泥沙测验规范16

活动玻璃水槽建成16

4月16

静水泥沙沉淀试验16

导流板试验开始16

6月16

西峰镇杨家沟、董庄沟量水槽试验17

完成黄河下游滞洪分洪模型试验17

9月17

玻璃水槽挟沙能力试验开始17

全国泥沙研究工作会议召开18

浑水拌制混凝土试验18

围绕治黄规划工程加紧试验18

12月18

基建情况及全所职工人数19

开展水库淤积泥沙么重调查20

崔光第出席全国水利先进代表大会20

1956年20

3月20

大力推进试验与协作研究工作20

4月20

黄河泥沙特性研究21

6月21

开挖试验小渠21

5月21

引黄渠道流速及含沙量垂线分布研究21

浑水基本特性试验21

渠系挟沙能力公式产生22

8月22

7月22

黄河下游查勘22

苏、波专家来访23

11月23

9月23

完成三门峡施工导流试验23

10月23

中、苏、越三国灌溉科技交流会召开23

基建情况及全所职工人数24

黄河几种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24

花园口试验场初步规划24

报送建制和请求25

启用黄委会水利科学研究所印模25

二、黄委会水利科学研究所(1957~1999年)25

1957年25

1月25

开展西北地区灌溉泥沙测验调查26

3月26

2月26

简易试验厅建成26

提交三门峡水库泥沙测验工作的意见27

苏联专家来访27

为黄河设计院试验室培训干部27

李延安所长深入水保站了解情况27

4月27

开展整风运动28

开展黄河下游河道动床模型试验准备工作28

完成石头庄分洪试验28

5月28

越南实习生来所实习29

9月29

7月29

水力冲填坝研究29

开展花园口枢纽工程模型试验29

8月29

印度学生来所实习29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科研工作会议召开30

11月30

黄河水流挟沙能力研究30

10月30

中苏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考察黄土高原30

黄科所职工人数31

黄河大堤防渗研究31

12月31

引黄扩建渠首闸模型试验31

首次爆破筑坝试验32

3月32

1958年32

1月32

干部下放32

2月32

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中国工作组成立32

黄河下游研究组成立33

5月33

4月33

引黄渠系泥沙技术经验交流会召开33

召开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讨论会34

苏联专家再次来黄河指导渗流研究工作34

6月34

鲁布契可夫来黄河指导渗流研究工作34

7月34

全国水土保持试验研究训练班在郑举办35

8月35

开展黄河下游典型河段(花园口至东坝头)动床模型试验35

引黄渠首闸模型试验36

开展黄河下游河道河床演变预报及整治工程野外大模型试验36

水土保持减沙效果研究36

9月36

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37

完成黄河下游糙率特性分析37

完成黄河三盛公枢纽模型试验37

苏联专家来访38

11月38

10月38

三门峡水库淤积与渭河回水发展预报试验38

细砂混凝土试验研究39

开展黄土区沟壑土坝试验研究39

白马泉堤段基础渗流试验结束39

12月39

黄科所职工人数及成果统计40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科研会议召开41

2月41

1959年41

1月41

三门峡水库修建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初步估计41

开展黄河下游糙率问题研究41

爆破筑坝学习班开学42

4月42

3月42

黄河中游地区水利化、水保措施对径流、洪水泥沙变化影响研究42

越南学生来所实习42

进行黄河下游渠首防沙调查43

开展东平湖围坝渗流研究43

完成位山水利枢纽整体水工试验43

陆浑水库左岸砂砾石断面渗流试验44

6月44

5月44

花园口枢纽南岸大堤渗流研究44

完成桃花峪坝址砂基爆炸液化加密试验44

反右倾斗争开始45

故县水库基坑开挖渗流研究45

故县水库堆石坝透水基础防渗铺盖研究45

8月45

完成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研究初步报告46

完成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模型试验46

水工试验厅扩建工程开工46

9月46

编写黄河自然模型试验法成果报告47

黄河下游渠道设计方法研究47

10月47

黄河下游沉沙池规划设计及运用经验总结47

桃花峪细砂混凝土试验研究47

11月47

黄河下游河床冲淤特性分析48

进行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特性分析48

12月48

苏联专家来所访问48

黄科所职工人员及成果统计49

三门峡水库淤积与渭河回水发展模型试验提出初步报告49

完成位山枢纽十里铺进湖闸模型试验49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学术讨论会50

2月50

1960年50

1月50

召开黄河第二届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50

开展黄土爆破筑坝试验50

桃花峪枢纽下游河床演变及水流情况初步预估51

提出黄河下游河道地质资料整理报告51

完成花园口枢纽工程模型试验52

完成黄河位山枢纽十里铺进湖闸消能试验52

3月52

苏联专家哈尔杜林等来访52

开展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河床演变研究53

4月53

东平湖泥沙淤积问题分析53

废黄河河床演变问题调查53

开展桃花峪水库拦河土坝渗透稳定性试验54

5月54

编制闸坝水工模型试验常用手册54

完成花园口枢纽泄洪闸闸基电拟渗流试验54

黄河防汛材料试验55

位山十里铺进湖闸电拟渗流试验55

开展脆性模型材料试验55

花园口枢纽泄洪闸地基静力荷载试验55

6月55

提交东平湖坝基渗流稳定分析及处理意见56

开展黄河下游两岸放淤调查56

完成黄河下游河床演变预报及整治工程试验56

7月56

开展天然坝调查57

8月57

召开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及整治技术讨论会57

开展1855年铜瓦厢决口后黄河下游历史演变过程中的若干问题研究57

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及整治会议58

11月58

9月58

召开三门峡水库淤积及渭河回水发展影响讨论会58

黄科所职工人数及试验研究完成情况59

开展结构物因弹性模量不同对应力影响的光弹试验59

水利水保措施对径流泥沙影响研究59

水泥试验培训班59

防止渠道淤积试验61

黄河下游胶泥的工程性质及其在治河上的应用61

1961年61

3月61

黄河下游河道查勘61

4月61

成立河南省引黄灌区泥沙防治研究中心组62

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后孟津至辛寨河段河床演变分析62

5月62

提出花园口枢纽泄洪能力分析及汛期防洪措施的建议63

7月63

6月63

γ—γ法测定淤泥容重63

三门峡水库腾空冲刷试验63

黄河下游规划中的河床演变及泥沙问题64

9月64

环氧树脂光弹塑料光学性能试验64

8月64

黄河下游辛寨至柳园口河段1960年河道测验资料整理分析64

开展红旗渠引水整治措施研究65

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后铁谢至辛寨河床演变分析65

10月65

三门峡水库淤积资料分析66

提出黄河下游河道整治问题的报告66

共产主义渠及人民胜利渠引水防沙措施研究67

12月67

东平湖水库围坝极细沙、细沙的反滤层研究67

11月67

召开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学术讨论会67

黄科所职工人数及研究项目完成情况68

几种测定地面蒸发量方法的比较试验68

召开三门峡水库改变运用方式会议69

热量平衡法测定地表蒸发的研究69

1962年69

2月69

1961年黄河下游险情分析69

开展三门峡水库低水头运用后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特性分析70

5月70

3月70

三门峡水库异重流排沙经验总结70

4月70

“卡口”工程在黄河下游河道整治中的作用试验研究70

贯彻广州会议精神及科研工作十四条71

“603”大型光弹仪制造成功71

东平湖水库围坝渗透问题处理措施试验研究71

多沙河流修建大型蓄水水库后下游游荡性河道演变趋势及治理研究72

7月72

6月72

黄河下游多来多淤多排输沙规律的提出72

灌溉农田总蒸发量和热量平衡分析72

三门峡水利枢纽问题座谈会73

γ—γ密度计研究进入现场试验阶段73

三门峡水库冲淤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分析73

黄河下游河道的前途及河道整治问题分析74

10月74

8月74

对三门峡水利枢纽改建的建议74

9月74

黄河下游东坝头河段整治意见74

三门峡水库低水头运用后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特性分析75

12月75

11月75

贯彻广州会议精神,向委党组提交三条意见75

完成陆浑水库泄洪洞水工模型试验76

开展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渠首引水进沙情况调查76

黄科所职工人数及研究成果统计77

完成花园口枢纽泄洪闸破坏原因水工模型试验78

2月78

1963年78

1月78

开展陆浑水库泄洪洞、溢洪道试验78

黄土高原小流域泥沙来源研究79

4月79

3月79

三门峡水库改变运用方式及增建泄流排沙设施后下游河床变形计算79

γ—γ射线密度计通过技术鉴定79

完成黄河下游河床演变预报试验80

5月80

闹德海水库修建前后柳河下游河床演变调查分析80

关于三门峡水库续建方案排沙效果计算方法及对续建的意见81

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可能趋向探讨81

6月81

三门峡水库增建后不同控制运用方案水库及下游河道冲淤量估算82

9月82

7月82

召开三门峡水利枢纽问题第二次技术讨论会82

8月82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防沙引淤问题调查82

完成张庄入黄闸模型试验83

三门峡水库建成后对控制渭河上游来沙量和减缓渭河回水影响的分析83

拦泥库研究84

11月84

黄河下游粉细沙地基渗透变形分析84

10月84

人造洪峰冲刷下游河道的分析84

黄科所职工人数及试验研究完成情况85

提交1963年水保研究成果简介85

12月85

603大型光弹仪通过技术鉴定85

陆浑水库泄洪洞补充试验86

3月86

1964年86

1月86

崔光第、刘雨人获“先进生产者”称号86

2月86

位山以下河道治理经验总结86

完成伊东渠渠道防沙模型试验87

5月87

4月87

陕北黄土地区土壤下渗和毛管水上升运动的试验分析87

水土保持研究人员调离黄科所87

人造洪峰冲刷下游河道问题研究88

位山枢纽破坝前后测验资料分析88

6月88

子洲径流站测流槽试验89

泥沙培训班结束89

7月89

近期黄河下游河道整治问题研究89

完成黑石关铁桥过水能力试验90

9月90

8月90

机械震动三轴仪试验成功90

黄河河口查勘90

半自然河工模型法91

深入工地试验研究91

汾河流域水库调查91

10月91

近期黄河下游治理座谈会召开91

三门峡水库改建前后水库上下游河床演变特点及水库增建泄流排沙设施后情况的预估92

11月92

进行三门峡库区及黄、渭、洛河查勘92

黄科所职工人数、试验基础设施建设及研究成果统计93

治黄会议召开93

12月93

治黄规划领导小组成立94

3月94

1965年94

1月94

成立巴家咀拦泥试验工程指挥部94

完成十八亩台坝前软土地基上土坝加高室内模型试验95

坝前淤土加高水库调查和室内试验95

4月95

内蒙古三盛公枢纽水工模型试验95

5月95

陆浑水库三向渗流电拟模型试验96

12月96

6月96

开展拦泥库技术经济效益研究96

8月96

完成陆浑水库泄洪洞水力学试验96

黄科所职工人数及其他情况97

规划人员提出成果97

粗泥沙来源研究98

安排1966年科研任务98

1966年98

1月98

黄科所职工人数99

“文化大革命”开始99

巴家咀拦泥坝加高工程基本竣工99

5月99

混凝土灌注桩现场承载力试验100

9月100

1967年100

1月100

完成石洼、林辛闸水工试验100

完成石洼进湖闸桩基拖拉板试验100

黄科所职工人数101

黄河河口查勘101

10月101

完成黄河下游河道演变情况分析报告102

6月102

1968年102

1月102

编制河口治理规划102

3月102

小浪底枢纽宽缝重力坝光弹应力分析102

三门峡水库进一步改建必要性的观测研究103

10月103

8月103

军宣队、工宣队进驻黄委会103

9月103

无级高速离心机制成103

全所职工赴淮阳参加“斗批改”104

12月104

东平湖石洼分洪闸灌注桩实验104

天桥发电灌溉工程泥沙冲淤调查105

7月105

1969年105

5月105

完成巴家咀水库土坝加高试验105

6月105

四省治黄会议召开105

完成三门峡水库深孔下底孔水工模型试验106

完成三门峡水库溢流坝段泄流排沙底孔水工模型试验106

8月106

完成石洼闸充水试验106

9月106

黄科所职工人数107

完成天桥电站整体布置方案试验107

完成故县水库工程水工模型试验107

11月107

三门峡溢流坝段底孔不同衬砌形式光弹试验108

4月108

1970年108

3月108

完成天桥电站导截流试验108

黄河河口调查109

完成三门峡电站钢管下卧自重光弹试验109

5月109

完成三门峡深孔坝段坝体光弹试验109

6月109

完成三门峡水库泥沙问题经验总结110

黄河天桥电站泄洪闸结构模型试验110

7月110

小浪底工程黄土地基湿陷性试验110

8月110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坝线选择方案试验111

黄河河口基本情况与治理问题研究111

9月111

天桥电站土坝浸润线测试112

11月112

10月112

三门峡枢纽溢流坝段底孔三向光弹应力试验112

γ—γ泥沙容重仪应用112

黄科所职工人数113

完成故县水库整体模型水工试验113

12月113

泥沙对水轮机水泵磨损调查113

天桥泄洪闸结构问题的研究114

5月114

1971年114

3月114

水库泥沙观测研究座谈会召开114

4月114

天桥水库泥沙容重测量114

河口村水库泄水建筑物整体方案模型试验115

10月115

6月115

三门峡混凝土大坝底孔应力释放试验115

9月115

利用γ—γ放射性同位素测量河水含沙量115

黄科所职工人数及其他情况116

鲇鱼山水库电站洞光弹试验116

河口村水库压力泄洪洞试验116

泾、渭河及宁蒙灌区放淤调查117

4月117

1972年117

2月117

完成豆腐窝分洪分凌闸模型试验117

3月117

引黄淤灌水泵泥沙磨损及防止措施的调查117

开展黄河小浪底工程混凝土溢流坝段孔口光弹结构应力试验118

完成黄河小浪底水库溃坝模型试验118

小浪底水利枢纽坝线选择试验118

5月118

黄河小浪底设计审查会议召开119

8月119

6月119

完成天桥电站筑坝材料试验119

7月119

三门峡水库闸门振动原型观测119

三门峡水库修建前后北干流及渭河下游的冲淤特性120

11月120

9月120

天桥电站土坝坝体砂砾石填料试验120

10月120

完成天桥电站河床覆盖层管涌试验120

黄河河口现行河道基本资料分析与发展趋势预估121

12月121

三门峡水库修建前后黄河下游冲淤及输沙特性121

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保持有效库容的研究分析122

黄河流域水库泥沙观测研究成果交流会召开122

闸门轮压轨头接触应力模型试验122

黄科所职工人数123

铁山河拱坝结构模型试验123

天桥排沙底孔水工模型试验124

4月124

1973年124

2月124

浑水对挡水建筑物侧压力影响试验124

3月124

三门峡枢纽双层泄水孔原型观测124

完成二洞合一输水道的调查研究125

完成天桥电站泄洪闸渗流模型试验125

三维光弹“冻结法”研究接触应力问题125

5月125

完成麻湾分洪闸桩基试验126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会议召开126

用有限元法分析复杂岩基上的小浪底重力坝126

6月126

张峰水库黄土特性试验127

8月127

7月127

陕晋水坠坝试验研究工作组成立127

完成黄河三盛公枢纽增建电站水工试验127

完成陆浑水库灌溉发电洞试验128

豆腐窝分洪闸上双曲拱桥原型观测128

9月128

完成天桥电站第二次整体试验128

10月128

沁河张峰水库土石坝渗流试验129

11月129

山东齐河大桥桥墩冲刷试验129

渗流计算方法的研究130

豆腐窝分洪闸实腹梁平板闸门应力及挠度观测130

黄河下游治理工作会议召开130

12月130

石砭峪堆石坝爆破筑坝观测131

三门峡水库运用研究131

巴家咀拦泥库淤积情况总结131

黄科所职工人数132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趋势预估133

2月133

1974年133

1月133

麻湾分凌分洪闸水工模型试验133

成立人民引洛渠高含沙浑水淤灌经验总结小组134

4月134

3月134

召开黄河泥沙研究工作协调会议134

完成故县重力坝布置方案试验134

黄委会批复兴建抗磨及高速水流试验装置试验楼134

天桥电站土料试验及建议135

王圪堵水库渗流试验及坝体稳定分析135

抗磨涂料在青铜峡电厂开展试验135

黄河三盛公电站选择站址动床模型试验136

黄河三盛公电站动床模型试验136

5月136

天桥电站水轮机材质化验136

编制三维连续体应力分析标准程序137

7月137

6月137

柘溪电站事故闸门现场试验137

上刘家川水坠坝试验138

11月138

9月138

完成山西省河曲县桃儿嘴水力冲填试验坝试验报告138

10月138

完成故县水库混凝土矮宽缝重力坝试验138

渭河水沙变化及发展趋势研究139

渭河下游1973年洪水位升高原因分析139

麻湾分洪闸混凝土灌注桩计算分析139

12月139

黄科所职工人数140

黄河流域不同地区来水来沙对黄河下游冲淤的影响140

陆浑水库调压塔水工模型试验141

参加治黄规划学习班、进行治黄规划141

1975年141

1月141

召开黄河泥沙研究工作第二次协调会141

3月141

完成黄河三盛公水库修电站后库区冲淤动床模型试验142

4月142

李册峪爆破筑坝施爆观测142

FH—422型大中含沙量计通过技术鉴定143

天桥电站第二期导截流工程试验143

5月143

王圪堵水库泄洪排沙洞水工试验143

完成黄河下游变动河床洪水位预报144

9月144

新技术研究楼批准兴建144

8月144

有限单元法计算单桩垂直承载力144

王圪堵水库土坝渗流试验与计算145

天津北大港电厂浅海取水进排水渠工程委托试验通过验收145

编制土坡稳定分析计算程序145

10月145

完成胡家旮旯水坠坝试验报告146

陆浑水库溢洪道弧形闸门振动观测146

完成曲峪冲填坝筑坝土料试验146

11月146

黄河河口的基本情况和河口治理问题147

12月147

黄河水库泥沙观测研究、处理利用经验交流会召开147

黄河河口淤积延伸对下游河道影响的分析147

编制黄河下游洪水位预报计算程序147

黄科所职工人数148

洛河故县坝址基岩大型抗剪试验148

完成麻湾分凌进水闸充水试验148

水坠坝室内模型试验研究148

完成天桥水电站混合坝渗透试验149

工程塑料抗磨在水轮机上应用的初步研究149

1976年149

1月149

推导出坝坡比与坝高经验关系149

王圪堵水库建筑物水工模型试验150

3月150

2月150

完成天桥电站坝体截渗墙对比计算150

天桥电站土坝坝基覆盖层渗透变形及反滤料试验150

黄河泥沙协调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150

陆浑水库水工建筑物试验151

6月151

4月151

小浪底、桃花峪两工程坝基抗震稳定性试验151

《水坠坝施工须知》发行152

7月152

小浪底、桃花峪两水库对黄河下游河道减淤效果分析152

东平湖石洼进湖闸改建方案模型试验152

核子含沙量计的改进与研制153

定向爆破筑坝技术研究153

9月153

兰考县三义寨引黄闸机架桥承载能力观测153

进行黄土湿陷性指标测定中的几个问题探讨153

10月153

人民引洛高含沙浑水淤灌小组扩大业务范围154

12月154

11月154

完成渠村分洪闸模型试验154

编制三向稳定渗流计算程序155

黄河河口改道清水沟资料分析155

小浪底工程溃坝模型试验156

完成天桥电站运用方案水工试验156

黄科所职工人数157

全国泥沙模型及测验技术经验交流会召开157

黄河中游地区用洪用沙会议召开157

黄土台地建筑物地基预浸水和不预浸水湿陷系数试验159

3月159

1977年159

2月159

细砂及极细砂饱和强度液化试验159

重新修订水坠坝施工规程中几个问题的试验研究159

水利机械防腐抗磨会议召开160

5月160

水坠坝施工期坝坡稳定计算160

4月160

石膏模型粘结材料性能试验160

黄河口流路规划研究161

6月161

泥沙协调小组召集黄河流域中小型水库水力吸泥清淤试点现场会161

浆河形成规律的探讨161

轻、中粉质壤土水坠坝经验坡比关系161

综合评述建筑物中的气穴气蚀问题162

故县水库导流隧洞水工模型试验162

王圪堵水力拉沙坝抗震分析163

渠村分洪闸引水试验163

8月163

王圪堵非常溢洪道再试验164

黄河流域大型水库泥沙观测研究成果交流会164

9月164

完成太沙基理论固结计算程序164

10月164

黄河邢庙分洪闸闸基渗流试验165

11月165

全国水轮机抗泥沙磨损经验交流会召开165

李保如等同志调入黄科所166

黄河中游地区1977年暴雨后小型坝库工程情况调查166

黄河下游渠村分洪闸墩承载力试验166

黄科所职工人数及其他情况167

土的应力应变非线性参数的测定167

12月167

1977年高含沙引水技术总结167

黄河干流粗细泥沙的沿程调整和多来多排的内在机理研究168

黄河中下游干流河道冲淤计算方法研究168

1978年168

1月168

总结黄河动床河工模型的相似原理及计算方法168

2月168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169

3月169

加压式毛细管黏度计研制成功169

黄河泥沙研究协调小组召开第五次协调会议170

4月170

河道模型试验变率的选择方法研究170

废黄河尾闾河段调查170

东平湖提高防洪运用标准后围坝渗透稳定性及处理措施研究171

7月171

黄河高含沙水流试验研究协作会议召开171

5月171

编制比奥平面固结有限元程序171

6月171

模型砂的选配和模型加糙方法研究171

浆河形成的再论证172

8月172

渠村分洪闸闸门主梁应力观测172

水工闸门轮压接触应力试验172

黄河动床模型试验方法的初步探讨173

利用小浪底水库高浓度调沙解决黄河下游泥沙问题的建议173

揭河底冲刷现象机理探讨173

三门峡水库发电以来水库运用方式的初步研究174

9月174

各种治黄措施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影响估计的报告174

巴家咀坝前淤土各层固结度的计算174

开展黄河极细沙含量对挟沙能力影响机理的初步探讨175

多沙河流水库淤积问题的总结175

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渭河下游冲淤特征及淤积延伸规律的分析175

黄河下游来水来沙特性及河道冲淤规律的研究176

黄河下游大洪水分洪时河道影响的初步研究176

完成渠村闸分洪动床模型试验176

黄河中游规划治理拦沙效益及对中游治理若干问题探讨177

黄河中游淤地坝拦泥作用的探讨177

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成立178

10月178

高含沙水流的基本特性研究178

不均匀沙的群体沉降试验178

黄河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治理方向研究179

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时花园口河段的河床调整分析179

黄河口淤积延伸对下游河道影响分析179

编制冻结式双向光弹应变主应力计算数值表180

开展工程抗震程序的研究180

黄河特大洪水可能输沙量研究180

何国桢赴荷兰进修180

11月180

黄土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参数测定181

12月181

中小型水库水力吸泥清淤试点会召开181

泥沙研究培训班开学181

黄科所职工人数及其他情况182

几项获奖成果182

陆浑水库西坝肩三向渗流试验182

完成陆浑水库特大洪水保坝方案试验183

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183

1979年183

1月183

天桥电站泄洪闸弧形闸门震动观测184

黄河高含沙水流问题研究184

2月184

故县水库提高防洪标准后水工试验185

混凝土管柱透水排桩防护根石试验185

3月185

陕北水坠坝水毁情况调查186

甄别复议工作结束186

4月186

泥沙群体沉降的特性试验186

石膏模型内部应力观测技术试验研究187

全国水坠坝技术经验交流现场会召开187

仝允杲、崔光第等受表彰187

5月187

有限元法在土坝三向稳定渗流中的应用188

巴家咀拦泥库坝前加高坝体整体稳定性验证188

6月188

完成黄河龙羊峡电站导截流试验188

同位素铟示踪沙测定浑水中泥沙颗粒沉速研究189

7月189

计算机在黄河下游泥沙研究中得到应用189

王圪堵水库土坝透水混凝土反滤试验190

8月190

环氧金刚砂浆抗泥沙磨损配方及施工工艺获奖190

废黄河河口治理经验总结190

TQ—16电算机并行操作输出通道及系统软件的修改补充设计获奖191

完成小岭沟水坠坝坝体稳定计算191

对长期保持可用库容问题的商榷191

激光多普勒效应测速仪研制成功192

小浪底水库调沙放淤和浑水入海几个技术问题的论证解释192

9月192

小浪底水库抬高运用拦沙期对下游河道影响的计算分析192

黄河中下游治理规划学术讨论会召开193

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输沙的一些特性分析193

10月193

编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应力二维通用程序194

改进河工模型进口流量及尾部水位自动控制系统194

全国流体力学会议在扬州召开194

完成水轮机浑水磨损、气蚀试验装置设计194

JHS—16型γ—γ地基密度计研制成功195

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在故县泄洪底孔模型上的应用195

12月195

渠村分洪闸充水试验195

黄科所基建及全所职工人员结构196

黄河河口与下游河道关系及治理问题分析197

龙毓骞、吴以敩等受表彰197

1980年197

1月197

原设计院实验室人员回归设计院197

黄科所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

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外国专家来黄科所访问198

3月198

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198

4月198

完成天桥电站排沙、排冰、消能运行情况分析报告199

引黄灌区泥沙处理技术会议召开199

全国海岸河口学术讨论会召开199

5月199

黄河河口拖淤试验200

捷克专家来所参观访问200

黄河下游决口对主河道冲淤影响分析200

故县大坝导流底孔应力试验201

故县水库加大泄洪规模后工程适应性试验201

6月201

小浪底料场土料试验201

小浪底水库淤积问题分析202

故县水库左岸基础处理及坝段半整体结构模型试验202

冻结式双轴光弹应变计的研制与应用202

完成比奥固结理论非线性计算203

黄河下游大堤抗震稳定分析203

制定预算包干和收入留成实施细则203

γ—γ正比管低含沙量计通过技术鉴定203

7月203

上刘家川冲填坝运用期动力分析204

联合国防洪考察团来黄河考察204

1977年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的输沙和演变分析204

8月204

故县低坝围堰分期导流试验205

水坠坝抗震性能的若干问题研究205

黄河龙羊峡电站非常溢洪道试验206

黄河高含沙浑水流变特性的探讨206

9月206

完成故县水库导流洞水工模型试验206

黄河泥沙来源及组成的初步研究207

吴以敩赴澳大利亚考察207

黄河河口观测研究规划座谈会召开207

10月207

小浪底水库可用库容的估计研究208

11月208

全国“三工”仪器会议召开208

三门峡水库修建前后渭河下游河道泥沙问题的研究209

三门峡水库综合利用效益分析209

黄河高含沙量洪水的河床演变及泥沙输移的初步研究209

完成黄河三盛公总干渠电站水工模型试验210

黄河下游堤坝水闸地基渗透变形原因及临界坡降的分析210

12月210

论非牛顿体高含沙水流治理黄河的理论基础研究211

姚孟电厂灰场大坝二向渗流试验211

开展砂土液化标准试验211

黄科所职工人数及基建情况212

麦乔威被聘为黄科所顾问212

完成光弹试验辅助设备的研制212

小浪底水库土坝二向稳定渗流计算213

完成小浪底水库筑坝土料试验213

1981年213

1月213

黄河三角洲沿岸潮汐分析214

同位素铟示踪法测流速获得成功214

故县水库左岸三维渗流计算214

用爱因斯坦方法修正黄河河道全沙输沙能力超大规模研究215

三门峡水库调水调沙及冲淤特点总结分析215

小浪底土石坝筑坝材料稳定计算215

2月215

完成故县水库工程二、三期导流模型试验216

完成故县水库整体水工模型试验216

完成龙羊峡电站1981年度汛方案水工模型试验216

滚轮接触应力试验217

黄科所举办水坠坝现场观测培训班217

3月217

开展龙羊峡电站导流洞限流闸门底缘型式验证试验218

FT—1型含沙量计通过鉴定218

开展黄河极细沙含量对挟沙能力影响机理的分析研究218

水流阻力探讨218

小浪底水库工程抗震研究219

黄河小浪底土坝二向非稳定渗流及坝坡稳定计算219

完成流变特性对比试验219

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成立220

泄流底孔紊流边界层发展与紊动特性研究220

5月220

故县水库运用期电站和底孔稳定温度场试验220

河口村水库坝体渗流计算和防渗墙施工缺陷对防渗效果影响221

推导出黄河下游堤坝弱透水层及均质透水坝基渗流计算公式221

6月221

小浪底黄土压实特性影响因素探讨221

7月221

巴家咀土坝加高坝体固结计算222

8月222

全国(北方组)泄水建筑物磨损情况调查222

砂土液化及其对水利工程的危害分析222

黄河小浪底水库工程布置方案试验223

故县水库工程坝下冲刷试验223

巴家咀水库土坝前淤土上加高坝体的试验、设计与施工研究223

9月223

黄河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洪水泥沙来源与产沙关系分析224

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后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分析225

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与河口淤积延伸分析225

同位素低含沙量计应用学习班开课226

11月226

利用γ—γ法测饱和砂卵石覆盖层天然容重获得成功226

黄土水坠坝坝体稳定问题探讨226

赵口引黄闸闸基渗流计算226

不同类型水库下游河床演变分析227

减压箱建成227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模型试验227

人类活动对黄河环境的改变及河床演变的影响分析228

浑水空化试验228

黄河下游多来多排输沙机理及水流挟沙力关系分析228

1981年汛期黄河洪水的水沙特点及对三门峡水库和下游河道的影响分析229

粗糙明渠高含沙均质水流阻力试验研究229

12月229

黄科所基建情况及职工人数230

王咸儒赴美进修231

黄河口流路改道规划意见231

1982年231

1月231

小浪底水库高含沙水流调沙放淤座谈会召开231

完成天桥电站黄石涯沟排洪试验232

对1981年洪水特征的几点看法232

故县水库溢流坝宽尾墩消能工试验233

故县水库永久泄洪底孔反弧挑流型式试验233

黄河河口演变与治理研究论述234

石膏矽藻土三轴力学试验234

2月234

龙毓骞、赵业安等受表彰234

黄河流域水坠坝会议召开234

开展激光多普勒流速仪浑水静动态试验235

黄科所工会组织恢复235

河口侵蚀基准面的探讨235

利用透水桩坝整治山东黄河河道模型试验235

刘家峡水库拦门沙坝问题分析236

大理河流域产沙方式调查236

3月236

完成黄河小浪底库区运用期滑坡涌浪试验237

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输移特性及河床形成问题研究237

4月237

黄河小浪底土石坝抗震技术讨论会237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万诺尼来访237

开展黄河下游大堤淤背土体液化分析238

东平湖重点堤段渗流计算238

完成黄河龙羊峡导流工程1982年度汛试验239

确定毛细管黏度计(α+β)值的方法239

编制完成土坝及地基地震反应分析教材239

小浪底土石坝心墙裂缝冲蚀试验240

子结构法解三维稳定渗流计算研究240

6月240

土坝地震应力的简化计算研究240

石泉水电站中孔工作闸门振动观测241

浑水对空化初生影响的研究241

7月241

水轮机抗气蚀材料性能试验241

低水头枢纽引水防沙模型试验242

同位素示踪测速仪水槽异重流试验242

8月242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泥沙处理经验沉沙淤灌经验总结242

1981年三门峡水库汛期库区冲淤情况分析243

1981年渭河下游汛期洪水水沙特征及河道冲淤变化分析243

9月243

1981年汛期黄河下游冲淤特性分析244

青铜峡水库泥沙运动规律分析244

10月244

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及其对下游淤积影响的研究获奖245

高硬度滚轮承载力试验245

不饱和聚酯砂浆耐磨蚀性能试验246

11月246

完成网坝、防沙帘、蜂窝滤水管水槽试验及防沙网帘试验246

水温对挟沙能力影响的探讨246

《水坠坝研究与推广》、《高含沙引洪淤灌》成果获奖246

黄河东明铁路大桥模型试验247

12月247

李保如出席东南亚河流泥沙讨论会247

黄科所基建情况及职工人数248

黄科所举办土坝地基抗震学习班248

利用钚238测量临河底含沙量248

无定河流域综合治理减水减沙效益调查分析249

2月249

1983年249

1月249

粟成锁、屈毓彤等受表彰249

程秀文赴意大利访问249

黄河三门峡水库调水调沙控制运用经验总结250

3月250

黄河下游坝埽根石情况及防止根石走失方法研究250

葛洲坝12.5万千瓦水轮机中环材料汽蚀性能试验250

天桥电站黄石涯沟壑治试验251

黄河下游各河段粗中泥沙和细泥沙输沙量计算方法的分析251

黄河大堤淤背土体液化分析及在淤背体上加高大堤的稳定性分析252

对黄河下游各河段输沙特性分析及冲淤计算方法的修正252

应用泥沙单位线预报沟道流域输沙过程研究252

黄河天桥电站泄水建筑物运用情况综合分析253

编制太沙基理论固结计算程序(TAVO)253

4月253

静止浑水中泥沙沉降的研究253

进行洛河故县水库过水堰垣运用总结254

河口发展趋势及预估计算方法研究254

溃坝水力计算几个问题的探讨254

5月254

高含沙水流的阻力计算255

6月255

不同砂浆材料抗气蚀性能试验255

渗流场空间坐标仪研制256

小浪底水库工程导流洞试验256

利用同位素钚238射线吸收法测量颗粒级配256

完成小浪底水库工程泄洪圆塔试验257

8月257

防止滚河的试验研究257

黄科所工会改组257

葛洲坝电站水轮机叶片、转轮室用材抗气蚀性能试验258

提出治黄战备设想258

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潼关至三门峡库区河槽调整及其对潼关高程影响分析258

9月258

完成三门峡双层孔门槽减(常)压试验259

再论无定河流域产沙量259

完成博克拉水利工程沉沙池退水闸模型试验260

核子含沙量计在黄土沟道小流域得到使用260

高含沙洪水对下游河道的影响分析260

10月260

同位素含沙量计在全国核展会展出261

河口村水库枢纽布置中的水力学问题研究261

进行高含沙浑水流变模型和流动状态试验262

谢松林、董爱国在委直技术工人考核中取得好成绩262

G87不锈钢及其焊接材料通过部级鉴定262

11月262

小浪底水库调节汛期水沙对山东河道冲淤影响分析262

开展三门峡工程双层孔坝段三向光弹试验263

黄河径流扩散问题研究263

12月263

黄科所基建情况及职工人数264

濮阳至开封输油管道穿黄工程爆破试验成功264

完成透水桩坝整治山东黄河河道动床模型补充试验265

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对下游河道冲淤影响分析265

1984年265

1月265

非牛顿高含沙层流明渠弯道主流特征计算266

2月266

故县水库混凝土坝温度场试验266

黄河河口1983年的情况分析266

美国水文代表团来访267

4月267

三门峡水库春灌蓄水运用探讨267

3月267

开展高强度水泥砂浆抗冲磨试验267

三角洲岸线变迁中的河流纵剖面试验268

进行故县泄洪底孔弧形闸门支座三向光弹应力分析268

进行三门峡水库大坝无声爆破模拟试验269

河流平衡纵剖面问题探讨269

提出黄河口计划改道流路规划意见269

5月269

异重流试验水槽通过验收270

完成东坝头至高村游荡性河道整治动床模型试验270

完成巴家咀水库溢洪道水工试验270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情况分析及1984年~1995年发展趋势预估271

葛洲坝电站水轮机用材通过鉴定271

开展粗糙明渠高含沙均质水流阻力试验271

6月271

小浪底水库工程溢洪道水工试验272

编制龙、华、河、洑至潼关河段冲淤计算程序272

完成石砭峪大坝右岸排水孔减压试验272

编撰《三门峡修建后黄河的泥沙问题》泥沙专著273

开展小浪底工程防渗土料分散性研究273

γ—γ地基密度计、同位素示踪测速仪通过技术鉴定273

小浪底与桃花峪水库在利用高含沙量洪水排沙入海中的地位与任务研究274

8月274

7月274

小浪底水库对黄河下游减淤作用分析274

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水沙变化及对黄河影响分析275

开展小浪底工程圆塔方案模型试验275

小浪底水库修建后50年河口影响预估计算276

完成人民胜利渠沉沙池前期运用小结276

开展三门峡水库调节泥沙粗细的分析276

开展浑水地形仪研制277

举办系统工程学习班277

黄河河口近况与发展预估277

牟金泽、高懿堂参加陕北、晋西水保考察278

10月278

9月278

国际水工模型缩尺影响讨论会召开278

完成故县水库永久泄洪底孔出口段方案比较278

完成小浪底工程ⅢD方案总体试验279

完成三门峡单底孔减(常)压试验终结报告279

完成小浪底工程ⅢD方案200米高程泄洪洞水工试验280

11月280

黄河下游粗细泥沙来源及粗颗粒泥沙来量对河道输沙影响分析280

开展凹形轨道与双曲滚轮接触应力试验281

无定河流域综合治理减沙效益分析281

封丘县顺河街引水口网帘防淤试验281

三门峡双层泄水孔门槽破坏问题试验282

现场测定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曲线282

12月282

黄河高含沙洪水的输沙特性及河床形成问题分析282

黄科所完成基建情况283

巴家咀水库土坝左岸三向渗流计算283

小浪底水库调节泥沙粗细对下游河道冲淤影响284

故县水库整体水工模型试验284

1985年284

1月284

耐磨铸石板的预粘结工艺研究285

完成故县水库溢流坝断面模型试验285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应邀来访285

能源用钢及耐蚀材料获奖285

三门峡大坝导流底孔光弹应力试验成果综述286

新型消能工体型探索286

3月286

进行小浪底土坝左岸三向渗流计算287

4月287

小浪底大坝反滤料振动三轴试验287

知识分子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工作287

建立防腐抗磨科技成果推广联合体287

小浪底枢纽小圆塔方案整体动床模型试验288

喷射薄壁防渗墙水泥土配方强度试验288

5月288

1984年汛期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分析289

骨干淤地坝在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地位、作用和前途论证289

高含沙水流对泄流能力影响的研究289

小浪底土坝左岸混凝土面板防渗方案三向渗流计算290

坝前冲淤形态初步分析290

刘一心被批准为国际水力研究学会委员291

故县水库泄洪中孔水工模型试验291

提出黄河河口治理的意见291

人民胜利渠水沙分布规律观测总结291

小浪底水库电站防沙模型试验292

6月292

黄科所确定为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92

小浪底水库闸门槽及底坎防冲蚀研究293

完成小浪底水库泄洪洞多级孔板方案水工模型试验293

7月293

小浪底泄洪底孔阻尼孔板光弹应力分析293

8月293

小浪底枢纽孔板消能泄洪洞方案终结布置下游消能冲刷模型试验294

9月294

多级孔口消能工的清浑水消能效果试验研究294

高村至陶城铺河道整治对输沙能力影响分析295

开展小浪底土坝左岸三向渗流试验与有限元计算295

小浪底工程消能孔板抗磨蚀防护措施试验研究296

黄委会号召向赵业安同志学习296

三门峡枢纽双层泄流排沙孔的水力学问题探讨296

黄科所制订经费核算标准296

小浪底枢纽龙抬头方案(A)整体布置动床模型试验297

10月297

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及支流治理减沙效益分析297

孟庆枚赴日本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297

泄水建筑物前漏斗分析298

小浪底枢纽龙抬头方案(B)整体布置动床模型试验298

小浪底泄洪导流底孔阻尼孔板结构应力分析299

完成小浪底水库龙抬头泄洪洞多级孔板消能方案模型试验299

三向稳定渗流问题的边界元法研究300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的整治方向研究300

小浪底工程结构物空化、空蚀及磨损防护设计研究300

《水坠法筑坝的研究和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01

十八户分流对小清河口影响分析301

泥沙含量对空化、空蚀的影响分析301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人工淤滩刷槽有关问题研究302

黄河龙门至潼关河段河道冲淤特征及河床形态调整规律分析302

11月302

小浪底水库180米明流泄洪洞模型试验303

黄河北干流冲积河段滩地微地貌旋回变形规律研究303

潘恕赴哥伦比亚考察303

小浪底土坝静力分析及地震永久变形和残余孔隙水压力的计算304

三门峡水库冲淤基本情况及1933年型洪水水库区冲淤计算分析304

应用模糊数学计算岩基局部冲刷系数305

12月305

空化现象的速度效应研究305

河工模型浑水地形仪研制305

小浪底土石坝防渗土料在高压力下的强度、应力应变特性分析306

黄河口门段演变特性分析306

黄河河口演变及其对下游河道影响分析306

小浪底堆石坝心墙土料及反滤料渗透试验307

完成黄河大堤淤背机械高浓度处理入渠泥沙试验307

小浪底枢纽多级孔板消能气流模型试验307

黄科所基建情况及职工人数308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学术讨论会召开308

反弧面上急流突扩水力特性研究308

完成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简支梁原型静载试验308

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分析310

三门峡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泥沙问题经验总结310

1986年310

1月310

赵业安获“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310

2月310

堤坝饱和—非饱和渗流的数值分析311

三维渗流计算子区域法研究311

小浪底土石坝防渗土料物理力学试验311

提交小浪底工程整体试验研究综合报告311

3月311

黄河龙门以下干流河道冲淤量估算方法研究312

第三次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312

黄科所试行课题管理暂行条例312

4月312

国家计委主任宋平来所视察312

黄河中上游来沙减少原因分析313

完成黄河东明段护岸工程模型试验313

美国教授彼得·曼茨来所访问313

5月313

河龙区间水沙变化及发展趋势分析314

6月314

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计算方法的简化研究314

黄甫川来沙未见减少原因分析314

关于黄河口近期规划问题的研究315

高速水流室与美国尤尼罗伊尔公司合作进行聚氨脂抗磨材料实验315

黄河中上游近期水沙变化研讨会在郑州举行315

窦国仁、谢鉴衡来黄科所指导工作315

钱意颖、牟金泽出席泥沙学术讨论会316

黄河下游夹河滩至南小堤河段滚河可能性及防护措施试验316

完成故县大坝整体三维渗流有限元计算316

7月316

黄河三角洲海岸淤进和蚀退研究317

8月317

黄科所划定为社会公益型研究所317

张永昌参加水电部科技授奖大会317

大型电液伺服粗粒土动静三轴试验机通过验收317

核辐射悬移质输沙率计在小浪底水文站试用318

完成三门峡水库双层泄流排沙孔门槽脉动压力试验318

网帘防沙技术在位山闸推广使用318

9月318

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河道冲淤特性及历史河势变化规律研究319

提出三门峡水库冲淤基本规律及对库区治理的意见319

10月319

张永昌、刘茂兴获全河劳动模范319

完成龙门水利枢纽导流工程模型试验320

完成小浪底土坝右岸三向渗流有限元计算320

11月320

黄河大堤典型断面稳定分析320

12月320

黄科所职工人数321

1986年获奖成果321

进行准格尔煤田地表形态环境评价321

完成夹河滩至南小堤动床模型试验322

3月322

1987年322

2月322

小浪底水库高含沙异重流试验322

完成小浪底防渗土料高压三轴试验报告322

黄河下游河口段的发展与对策研究323

黄河下游河道减淤途径研究323

全沙输沙率计算方法的修正和应用323

开展多沙河流水库水沙调节指标研究324

黄科所制定《科研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324

故县水库泄洪中孔坝段三向光弹试验324

赵业安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24

5月324

Ni4钢激光表面处理后抗气蚀性能的试验325

黄河河口段演变特征及发展分析325

黄河大堤渗流有限元计算325

黄河丁坝冲刷及根石走失试验326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对排洪输沙能力影响研究326

6月326

黄河北干流高含沙洪水观测326

完成黄河龙门河段淤积土现场试验327

积极开展“双增双节”活动327

7月327

进行碧口电站排沙洞原型观测327

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参数的确定327

8月327

完成三门峡水库春灌蓄水问题研究328

9月328

水泥土防渗、防冻性能在黄河下游的应用328

完成黄河流域水坠坝科研协调组工作总结328

中美黄河下游防洪措施学术讨论会召开329

进行黄河下游变动河床洪水模型试验329

编制完成区域性地下水计算程序329

刘一心出席国际水力学研究会年会329

10月329

引黄灌区泥沙处理技术研究获奖330

黄科所使用世界银行农业教育科研贷款应用情况330

核辐射悬移质输沙率计研制成功330

含沙水流对水翼空化参数的影响分析331

12月331

11月331

磨蚀示踪涂料试验331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的气流模型研究331

完成土坝静动应力、永久变形有限元计算程序331

太沙基理论的固结计算程序被确定为土石坝设计专用程序332

小浪底枢纽塑料沙模型试验332

小浪底水库压力泄洪洞水工试验332

黄科所职工人数333

黄土高原沟壑区坡耕地土壤流失方程的探讨333

黄河下游网帘防、引水渠淤积试验334

黄河下游沿黄地区机械化施工(清淤)现状调查334

1988年334

1月334

黄科所研究室管理办法试行334

小浪底土石坝心墙土料高压固结特性试验335

2月335

小浪底枢纽多级孔板泄洪洞中门方案水工模型试验335

黄河口概况及入海泥沙对大口河海区影响初步分析335

小浪底枢纽多级孔板泄洪洞中门明流洞方案水工模型试验336

特细砂碾压混凝土试验336

小浪底水利枢纽明流洞方案整体动床模型试验337

4月337

3月337

黄河险工混凝土四面体防护效果试验研究337

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资源利用调查337

潘贤娣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337

小浪底堆石坝防渗土料高压三轴试验338

高含沙洪水黄河下游严重淤积的主要原因与解决途径研究338

编制小浪底水库高含沙调沙与下游河道冲淤计算程序338

清水沟流路淤积发展形态研究339

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域基本情况分析339

5月339

治黄规划座谈会召开339

神朔铁路黄河府谷大桥模型试验成果鉴定会召开340

6月340

黄河下游夹河滩至高村段滚河可能性试验340

黄河险工灌注桩防护效果试验340

黄河三门峡水电站动应力测试340

进行小浪底黏土心墙堆石坝的应力应变计算341

黄河小浪底多级孔板消能方案碧口中间试验341

黄河夺汾夺渭研究341

7月341

张永昌、杨文海受国务院表彰341

黄河险工根石走失防护途径试验342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1988年汛期洪水调查342

黄委会批复TQ—16型电子计算机报废342

8月342

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有压隧洞复合衬砌模型试验裂纹测试343

完成沁河武陟大樊堤段测压管设计343

非稳定游荡性河道取水口和引水渠的防沙防淤与清淤技术试验研究343

黄委会职称改革结果公布343

9月343

黄河水沙变化研究基金会召开344

对刘家峡等水库修建前后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及对龙羊峡水库运用的研究344

防腐抗磨室实行内部承包345

利用同位素仪器和微机对洗煤厂煤浆浓度观测研究345

10月345

黄河口外流场及其变化分析345

重力侵蚀及其防治方法研究346

完成黄河大堤洪水浸润线形成过程及坡降观测仪器埋设任务346

11月346

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方式对下游河道造床流量的影响分析346

完成小浪底土石坝左岸增加排水三向渗流计算347

秃尾河河道冲淤对水沙变化影响分析347

黄委会首届青年科技成果交流会召开347

12月347

小浪底土石坝堆石材料湿化试验348

大规模复杂三维渗流微机程序的优化研究348

淤地坝坝面过水聚合物防冲护面层试验348

《水工建筑物光弹试验》一书出版349

三向渗流模拟试验测量仪获奖349

黄科所举行首届青年学术讨论会349

天桥电站水轮机叶片防磨蚀覆盖技术获奖349

黄科所职工人数350

签订黄科所1989年承包任务书351

4月351

1989年351

3月351

巴家咀高含沙水库泥沙问题研究351

潘贤娣赴京参加人大会议351

1988年汛期水沙特点及潼关至三门峡库区冲淤情况分析352

1988年汛期三门峡库区潼关以上河道冲淤情况分析352

小浪底枢纽1∶100整体水工模型试验352

5月352

赵业安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353

黄河中游地区土坝过水方案论证353

1988年汛期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情况分析353

1988年汛期黄河流域降雨及水沙情况分析354

龙羊峡水库初期蓄水运用对黄河中下游河道冲淤影响分析354

小北干流河道摆动研究354

张永昌获“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355

7月355

6月355

黄河河口拦门沙及其治理355

1988年汛期黄河水沙情特性、三门峡库区及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情况分析355

小浪底土石坝地基和坝体饱和土的地震稳定性试验356

9月356

三门峡水库优化调度运用研究356

人大代表潘贤娣率队考察黄河上游地区356

神府东胜矿区防治新增水土流失及土地沙漠化规划通过验收356

黄河下游河道床沙组成实测资料分析357

10月357

美国乔治·海克教授来所访问357

气垫防淤技术试验研究357

饱和—非饱和土渗流研究358

12月358

《泥沙手册》出版358

第四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358

黏性土断裂强度和防止裂缝冲刷措施的研究359

黄科所科学研究论文集出版359

黄河口加大排沙入海条件的研究359

4NMB—250型耐磨泵通过技术鉴定359

黄科所职工人数360

“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项目工作汇报及成果交流会在北京召开361

3月361

1990年361

1月361

全沙计算方法与悬移质输沙率的改正361

完成三维非稳定渗流有限元程序编制361

对裂隙岩体三维渗流有限元计算需要处理问题的探讨362

党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