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 历史视野与哲学思考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倪邦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4972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48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284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 历史视野与哲学思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开天辟地前后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1
第一节 中国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选择2
一 十月革命与留学青年共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
二 青年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实现救亡图存的社会理想6
三 马克思主义引进到中国首先且重点是在青年中传播的7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创立前后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10
一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形成10
二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揭开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新篇章1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方式和载体13
一 创办报刊和书店介绍马克思主义14
二 成立青年社团宣传新思想、新文化16
三 利用课堂传播马克思主义19
四 在与竞争力量的争辩对比中传播马克思主义20
第二章 艰辛建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23
第一节 大革命中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23
一 青年团的成立使马克思主义更有组织地在青年中传播24
二 积极创设或参与创设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26
三 一批进步刊物的创办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想阵地和舆论阵地28
四 在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中传播马克思主义31
第二节 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32
一 重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阵地33
二 团校和党团训练班培养出一大批马克思主义青年骨干35
三 在与错误思想斗争中坚守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36
四 青年共产国际对中国共青团和青年运动的影响39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41
一 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形成和毛泽东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42
二 积极发展党团员和强化传播骨干力量培训44
三 爱国青年与知识分子奔赴延安寻求革命真理46
四 把马克思主义传播融入拯救民族危亡进程之中48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50
一 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50
二 适应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传播马克思主义52
三 培养一批专门的高级理论研究者和传播者54
四 借助学校教育和团校重建传播马克思主义56
五 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和载体更加丰富多样58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积累的宝贵经验59
一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59
二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必须与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61
三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必须与青年的需求相结合62
四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必须与青年特点相结合64
第三章 奠基与探索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67
第一节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67
一 毛泽东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最主要内容68
二 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的初步构建69
三 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青年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必备内容73
四 共青团成为在青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74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76
一 掀起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的热潮77
二 学习雷锋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78
三 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学校教育体系的初步建构79
四 广大青年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接受马克思主义传播80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81
一 推行极“左”路线,肆意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82
二 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遭受严重冲击82
三 学习毛泽东著作演变成极端个人崇拜83
四 日常生活严重泛政治化84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经验和教训85
一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积累的宝贵经验85
二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留下的深刻教训87
第四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89
第一节 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阶段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89
一 完整准确地理解和宣传毛泽东思想90
二 围绕改革开放开始传播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92
三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科学化和体系化93
四 以新风尚和新生活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95
五 意识形态渗透给马克思主义传播带来的冲击与反思9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阶段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101
一 邓小平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最主要内容101
二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传播马克思主义104
三 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106
四 互联网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机遇、新挑战107
五 青年群体分化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109
第三节 全面建设和建成小康社会阶段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111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成为在青年中传播的最主要内容111
二 把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提升到战略工程高度115
三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贯彻“三贴近”原则118
四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弘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平台120
五 马克思主义在“两新组织”青年中传播方式和手段的拓展122
第四节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新特点和新经验124
一 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125
二 意识形态从被动防御到重在建设的转变126
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方式、手段和载体的多样化、立体化129
四 适应青年的分层分化,扩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范围131
五 充分彰显青年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主体性地位132
第五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主体与客体135
第一节 从不平等到平等:传播主客体关系的根本变化135
一 灌输论时期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136
二 后灌输论时期走向平等的主客体关系139
第二节 从封闭到开放:传播主体面临的竞争力量141
一 市场的力量141
二 社会的力量143
三 西方的力量147
四 宗教的力量151
第三节 从一体到多元:传播渠道和方式的革命153
一 新媒体的崛起与信息源的革命性变化153
二 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扁平化传播的兴起155
三 信息的不确定性与“把关人”权力的分散156
第四节 从听其言到观其行:传播客体的接受特点158
一 政治控制的地位旁落与利益导向决定的理念认同159
二 对传播者知行合一的当然认可与行胜于言的应然要求160
三 传播者的纵向思维与受众更加注重横向思维的差异163
第五节 从统一到分化:传播客体的结构分化165
一 青年政治精英与普通青年166
二 传统单位体制内青年与体制外青年166
三 白领青年与弱势群体青年167
第六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目标与层次169
第一节 传播的总体目标169
一 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170
二 实现国家富强172
三 实现民族振兴173
四 实现人民幸福174
第二节 目标的基本要求176
一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76
二 做到三个“永远热爱”178
第三节 目标的最高要求181
一“真学、真懂、真信、真用”181
二 影响和带动别人183
三 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84
第七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内容与形式18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内容与青年需求187
一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主要内容188
二 青年受众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的需求190
三 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的宏观叙事与青年受众的具体指导需求之间的差异19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形式与青年喜好192
一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主要形式192
二 青年受众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形式的期盼195
三 马克思主义对传播形式的路径依赖与青年受众的创新求异需求的分岔197
第三节 青年偏好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创新197
一 青年传播偏好的主要表现198
二 基于青年偏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选择和传播形式创新200
三 实现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创新与传播形式创新的动态统一201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理想与现实203
第一节 社会蓝图与现实感知的落差203
一 长远目标与当下诉求不吻合204
二 社会问题对社会蓝图的冲击206
三 在传播中坚持对青年的说服209
第二节 无差别的受众假设与多元化的青年群体210
一 无差别的受众假设的理论缺陷211
二 社会分化分层视角下当代青年的新特征214
三 分层分类分重点的传播策略215
第三节 传播的价值导向与接受的利益导向217
一 马克思主义传播以价值导向为根本遵循的理想状态217
二 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利益导向为主要原则的现实境况218
三 价值导向尊重并引导利益导向220
第九章 典型传播案例分析及借鉴223
第一节 典型塑造案例分析:“最美”人物223
第二节 重要节点传播案例分析:建党90周年庆祝活动228
第三节 网络思想传播案例分析:道德模范评选232
第四节 影视传播案例分析:《建国大业》236
索引241
主要参考文献245
后记247
热门推荐
- 1350229.html
- 2265743.html
- 1349176.html
- 2221555.html
- 548830.html
- 2700734.html
- 1340974.html
- 1682759.html
- 140019.html
- 8444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21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49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075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033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98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43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69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848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51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7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