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谭史斋论稿六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谭史斋论稿六编
  • 葛志毅著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7107596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64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484页
  • 主题词:史学-中国-古代-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谭史斋论稿六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最后的士大夫与中国文化——论陈寅恪民族文化之史的研究1

小引:陈寅恪的民族历史文化关怀1

一、近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文化观2

二、关于佛学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影响11

三、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的研究16

四、迈向世界学术的努力及向中国史研究本原的回归23

结语:陈氏的家世出身对其学术文化思想的影响30

陈寅恪的身世人格及其对中国文化的眷恋崇敬32

一、陈寅恪的家族身世及其士大夫情怀32

二、道德人格及文化理想上的士大夫精神遗传38

三、以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对传统士大夫精神的重铸42

四、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恋慕崇敬48

我的老师张政烺先生53

黄帝与中华上古文明60

史学为中国文化托命之本66

一、史学对中国古代文化特质的总体塑造66

二、史学与中国古代的伦理社会及王朝国家69

三、史学与中国古代的学术智慧72

四、近代史学意识的膨胀76

五、余论:史学传统在现代79

释中——读清华简《保训》82

一、天地阴阳中和之气82

二、中、中和与中正85

三、中、中正与治道理想89

四、极、皇极与中及中正92

五、孔子与中庸96

六、一个推测:《保训》之“中”与河图洛书101

七、“保训”释义之商榷106

东夷考论109

一、东夷是上古时期重要的部落集团109

二、汉武帝灭朝鲜设四郡及其影响变化113

三、淮泗东夷的渊源118

四、徐偃王史迹考122

论丹砂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意义与巴寡妇清其人131

一、丹砂在古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广泛应用131

二、丹砂产地及古代对丹砂生产的管理136

三、丹砂与古代医药及神仙金丹之关系140

四、关于巴寡妇清名氏身份的考察推测148

中国古代医药及导引养生诸术考论156

一、药物本草学的起源与发展156

二、中国古代的医疗与食疗养生167

三、导引养生176

四、余论:养生诸术的贵族性及其与古代社会文化的关系189

中国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与主体自觉意识192

儒学之渊源特质与荀子论儒199

一、儒之内涵释义199

二、孔子儒学渊源于周代师儒教育制度204

三、孔子儒学对儒的改造208

四、荀子论儒家人格道业211

五、荀子以儒为标准的社会类群划分之说及其意义217

《春秋》命义考221

一、《春秋》命名辨义221

二、《春秋》命义与西周春秋时代礼制间的关系228

三、余论:“春秋”概念起于夏商之际与纪年记事方式的形成231

论《易·彖传》所揭“时”“时义”“时用”三者内涵实乃六十四卦卦义通例241

一、《彖传》所言“大时”十二卦241

二、《彖传》与大时之义243

三、大时之义乃六十四卦卦义通例247

邹衍的社会历史观及其影响250

一、战国时关于世界起源及其存在形式的睿智思索250

二、邹衍的社会历史观252

三、邹衍学说的社会历史影响258

汉代今文经学之发展及其特征267

一、章句之学与汉代经学分派267

二、章句解经方法268

三、今文章句繁碎之弊270

四、官学禄利与章句分析272

五、朝廷对今文章句的控制273

六、章句之学与师法、家法276

七、章句固陋与今文衰敝278

汉代古文经学的发展及其学术影响281

一、古文经学与训诂考据之法281

二、古文经学与古文字学284

三、古文经学与文献校勘学288

四、文献考据取代师说口传289

论“道术为天下裂”的学术思想史意义——诸子蜂起与中国古代轴心期292

一、“道术为天下裂”与诸子蜂起争鸣互驳292

二、西汉对诸子的批评总结311

三、崇重大一统对诸子的影响317

四、诸子的致治追求320

五、对轴心期思想突破的评价325

论中国古代学术史研究之原起333

一、学术史研究与古代学术文化的起源333

二、孔子修定六经对学术史研究的开启意义344

《庄子·天下》与中国古代学术史351

小引:国学与四部目录学351

一、古代学术起源于社会政教实践352

二、《天下》对汉以后学术思想发展的影响363

论中国古代的学术史研究——史传与目录368

一、中国古代学术史研究资料的范域性质问题368

二、司马迁与中国古代的学术史研究371

三、汉代学术文化之发展与刘向父子的校书活动375

四、刘向父子的校雠目录学381

五、校雠目录学的学术史影响390

六、目录学的局限及其与学术史的分离396

中国文化的人文理性传统在现代社会400

一、小引:理欲与义利之辩400

二、中国文化的人文理性传统402

三、科学功利主义对现代社会的蛊惑性影响404

四、中国人文理性传统与人性觉悟及内在精神重建406

论所谓“史学危机”与目下的“历史热”409

一、“史学危机”与政治化史学的终结409

二、“历史热”和市场经济下的历史文化412

三、史界同仁的自觉意识415

从“百家争鸣”看国学“兼容并包”的发展趋势417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几个问题419

一、对文化概念的理解419

二、文化史的研究体例421

三、文化史分期问题421

四、中外文化比较问题422

五、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423

在《金景芳全集》发行式上的讲话426

《古代社会与政治——周代的政体及其变迁》序427

清代与民国学术——《顾颉刚“层累说”与20世纪中国古史学》序432

一、乾嘉考据学的近代影响432

二、清代与民国学术间的思想逻辑关联434

大学建设与文化未来439

历史以及人们对历史的认识446

附录:孔子、儒学、儒家经籍再思考——葛志毅先生访谈录451

后记4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