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
  • 李乾明,谢建明,胡继明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722006638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160MB
  • 文件页数:419页
  • 主题词:中小学-教师-素质教育-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与基础教育改革3

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与人文素质3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分析3

一、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3

二、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应然”研究5

第二节 教师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哲学反思8

一、人文与科学的概念解释9

二、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关系12

第三节 中小学教师人文素质的层次结构14

一、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知识15

二、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精神18

三、中小学教师的人文化教育行为20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与当前的教育思潮25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与素质教育25

一、素质教育依赖于教师的人文素质25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26

三、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27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与创造教育29

一、创造教育的目标定位29

二、创造教育的重要内容30

三、创造教育的原则32

第三节 教师人文素质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34

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34

二、文化选择与课程编制35

三、世界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和我国课程改革的特征36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材38

第二编 人文知识:中小学教师人文素质的基础45

第三章 人类知识的哲学思考45

第一节 知识的内涵与分类45

一、什么是知识45

二、知识的类别47

第二节 知识的价值与知识的选择51

一、知识的价值51

二、知识的选择54

第三节 教师的知识结构58

一、什么叫知识结构58

二、知识结构的特点59

三、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原则59

四、教师的知识结构61

第四节 教师的学习63

一、学习的必要性63

二、教师的学习意味着什么64

第四章 人文学科、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68

第一节 人文学科与人文世界68

一、人文学科理论的演进68

二、人文学科的特征72

第二节 人文知识与人文课程74

一、课程目标要唤起学生的“人文需要”75

二、课程知识要能够加深人生理解76

三、课程教材应围绕人生意义的追寻77

四、教学方法切忌“灌输”和“绝对化”78

第三节 人文教育的基本观念及价值追求79

一、与人文教育相关概念的辨析79

二、人文教育的基本观念80

三、人文教育的价值追求87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与教育教学活动91

第一节 关于美的基本问题91

一、美的本质问题91

二、美的分类问题94

第二节 教师与审美97

一、教师的审美素质97

二、教师的外在美98

三、教师的内在美102

第三节 教学与审美106

一、学科渗透美育106

二、教学艺术化108

三、审美化教学109

四、整个教育活动的审美化113

第六章 教师的文艺鉴赏知识与教育117

第一节 音乐鉴赏与教育117

一、音乐艺术的教育作用117

二、音乐鉴赏的审美范畴120

第二节 美术鉴赏与教育122

一、美术鉴赏的实质122

二、美术鉴赏的教育作用123

第三节 舞蹈鉴赏与教育125

一、舞蹈艺术的魅力126

二、舞蹈鉴赏的审美教育作用127

第四节 文学鉴赏与教育128

一、文学艺术的功能129

二、抒情作品与叙事作品的鉴赏131

第三编 人文精神:中小学教师人文素质的核心137

第七章 教师形象的异化与角色定位137

第一节 教师形象的异化137

一、教师形象的神化137

二、教师形象的物化140

三、教师形象的低俗化144

第二节 教师角色的定位147

一、教师与教师角色147

二、教师角色的历史演进148

三、现代教育视野中的教师角色150

四、对教师角色隐喻的分析153

第三节 教师角色的个人修养156

一、热爱学生156

二、献身事业159

三、勇于创新161

四、完善个性163

第八章 教师的人格精神166

第一节 人格的心理学解释166

一、人格的内涵166

二、与人格相关的几个概念167

三、人格的基本特征169

第二节 儒家的人格观与人格教育的方法170

一、儒家的人格观170

二、儒家人格教育的方法173

第三节 教师的健全人格与修养178

一、教师健全人格的内涵178

二、教师具备健全人格的必要性180

三、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的方法183

第九章 教师正确的学生观188

第一节 教育视域中人之形象的哲学考察188

一、教育知识传统中人的形象188

二、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192

三、教育的理想状态——培养完人195

第二节 现代社会学生作为人的完整内涵196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98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200

三、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201

四、学生是责权主体202

第三节 学生主体人格的开发204

一、维护学生的自尊感205

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207

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09

四、锻炼学生的意志力211

第十章 教师教育活动中的法律意识214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的法律意识214

一、教师应当具有的法律意识215

二、教师的权利、义务和有关法律责任215

三、教师申诉制度225

第二节 教师工作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举隅227

一、涉及学生受教育权问题的案例227

二、涉及体罚学生有损其尊严的案例229

三、涉及学生的其他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案例233

四、学校里发生意外事故责任问题的案例234

第四编 教育行为:中小学教师人文素质的外显243

第十一章 教师教学语言的人文关怀243

第一节 教师教学语言的类别与特点243

一、教师教学语言的类别243

二、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245

第二节 教师教学语言的语用原则和基本要求248

一、教师教学语言的语用原则248

二、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251

第三节 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259

一、讲述260

二、讲析261

三、解说261

四、描述262

五、讲评262

六、抒情263

第四节 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264

一、加强文化修养264

二、加强语言修养265

三、加强实践训练266

第十二章 教师人文化的教学设计268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确立与陈述268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268

二、分清教学目标的水平269

三、陈述具体行为目标274

第二节 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277

一、指导教学课堂结构277

二、引导教学课堂结构278

三、自导教学课堂结构278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优化279

一、教学方法的本质与特征279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与优化选择280

三、优化教学方法的实施281

第四节 教学评价的设计286

一、过程性评价286

二、定量与定性评价288

三、表现性评价289

四、档案袋评价289

五、论文题评价291

第十三章 教师人文化的教学模式292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念292

一、教学模式的定义292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293

三、教学模式的变量294

四、教学模式的意义294

第二节 人文化教学模式评介295

一、情境教学模式295

二、自学辅导模式299

三、协同教学模式303

四、互动教学模式307

五、创造性教学模式310

第十四章 教师以人为本的班集体建设315

第一节 班级与班集体315

一、班级的起源与班级的管理问题315

二、形成班集体的标志316

三、班集体建设功能的发挥321

第二节 班主任与班集体建设323

一、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323

二、建设班集体的教育原则325

第三节 班集体建设新思维328

一、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328

二、班主任与学生同步发展332

三、优秀班主任的素质结构336

第五编 提高中小学教师人文素质的途径与方法341

第十五章 师范教育与师范生的人文素质341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改革341

一、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341

二、师范教育的特征343

三、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趋势347

第二节 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概论349

一、师范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分析349

二、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351

三、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355

四、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特征357

第三节 提高师范生人文素质的措施359

一、增强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359

二、改革高校的课程360

三、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367

第十六章 教师培训与人文素质的获得372

第一节 教师的在职培训372

一、我国教师在职培训的发展概况372

二、我国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374

三、我国教师在职培训的目标和任务377

第二节 教师的人文素质与教师培训的改革379

一、教师在职培训改革的必要性379

二、教师在职培训改革的措施385

第三节 教师人文素质培训模式389

一、反思性教学培训模式389

二、进修提高模式392

三、自我研修模式397

参考文献399

后记4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