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
  • 樊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6037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92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719页
  • 主题词:伦理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实践理性”与“伦理精神”1

第一节 道德形而上学难题及其理论假设1

第二节 “实践理性”?“精神”?2

一 “实践理性”的追问2

二 康德的本意4

三 黑格尔的“精神”7

第三节 “伦理精神”9

一 道德哲学的“精神”概念9

二 “伦理精神”13

第四节 体系与方法15

一 道德哲学与道德形而上学15

二 “自由的观念”与现象学16

三 “自由的意志”与法哲学19

四 民族伦理精神与历史哲学20

第一章 逻辑体系:伦理理念的价值生态及其资源意义25

第一节 “伦”—“理”生态与伦理实体26

一 “伦”—“理”生态26

二 “伦理”资源29

第二节 “道”—“德”生态与道德自我30

一 “道”—“德”生态30

二 “道德”启迪33

第三节 “德”—“得”生态与人生智慧35

一 “德”——“得”生态35

二 人生智慧38

第四节 “人文力”生态与意义世界40

一 “人文力”生态40

二 “德”—“得”相通43

第五节 结语:作为价值生态的中国伦理理念45

第二章 历史体系:道德体系的现实生态及其源始性价值资源难题48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48

第二节 道德体系的人文之根与价值之始50

一 历史的“实然”50

二 理论的“应然”53

三 “必然”的难题56

第三节 “最好的动力”与“最强的动力”的“冲动力体系”60

一 道德体系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逻辑模型61

二 道德体系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矛盾运动64

三 市场体制下“相适应”的辩证复归69

第四节 法哲学体系中道德—法律的生态互动73

一 逻辑体系:以黑格尔法哲学为参照73

二 家—国一体的法哲学体系78

三 法哲学体系中的道德—法律“相协调”82

第五节 简短的结语87

第三章 “经济决定伦理”91

第一节 哲学本体论的解读、泛读与误读92

一 本体论逻辑92

二 “决定论”与历史唯物主义93

三 本体论之真理性限度95

第二节 道德价值论的僭越96

一 本体论与价值论97

二 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99

三 自然、实然、应然、必然101

第三节 实践论的虚妄103

一 历史合理性103

二 实践上的虚妄105

第四章 “理想类型”113

第一节 “理想类型”的二重向度:道德哲学与历史哲学114

一 “理想类型”与“理型”、“终极实体”114

二 “理想类型”与“规律”117

第二节 “宗教—伦理—理性经济行为”:道德哲学结构119

一 方法论诠释119

二 三维结构122

三 理论合理性与实践合理性126

四 内在矛盾132

第三节 文化霸权的历史哲学取向134

一 两种风范134

二 潜隐的霸权136

三 精神谱系140

第四节 “儒家资本主义”:一个错位的回应?!143

第五章 “经济伦理”146

第一节 问题:“经济伦理”的可能性与合理性146

第二节 价值悖论:目的—工具的两难150

一 两难价值150

二 目的行为、工具行为、策略行为152

第三节 规范悖论:“立法者”—“解释者”的僭越155

一 一般悖论与特殊悖论155

二 “立法者”?“阐释者”?“社会代言人”?156

三 伦理主体、经济主体159

第四节 实践悖论:制度化的“围城”160

一 “结构伦理”与“信念伦理”160

二 制度化危机162

第五节 简短结论:虚拟命题164

第六章 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何种“相适应”167

第一节 为何“相适应”?超越而涵摄的价值理念168

一 自然过程,还是价值过程168

二 诠释“相适应”的诸价值理念:增长;进步;发展;至善169

第二节 如何才是“相适应”?“不适应”的几种性状173

一 体系不匹配174

二 供给不足176

三 互动无力178

第三节 何种“相适应”?生态“相适应”179

一 “生态相适应”179

二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生态相适应”180

三 生态合理性181

第七章 “伦理世界观”184

第一节 问题与方法184

第二节 从“道德世界观”到“伦理世界观”186

一 黑格尔的“道德世界观”186

二 “道德世界观”的内在否定性与“伦理世界观”的逻辑演绎188

第三节 现象学与法哲学中的“伦理”—“道德”190

一 “伦理”与“道德”的矛盾及其诠释190

二 “伦理世界观”的概念规定192

第四节 “伦理世界观”的精神体系194

一 “道德自我意识”与“社会伦理精神”194

二 “伦理世界观”的辩证结构195

三 “伦理世界观”的两次飞跃200

第五节 “伦理世界观”的价值品性203

一 两大公设203

二 “伦理世界观”与“伦理型世界观”204

三 “伦理世界”、“伦理规律”、“伦理实体”205

第八章 从“本体世界观”到“生态世界观”210

第一节 生态觉悟的文明本质212

一 本体思维与本体世界观212

二 生态觉悟与生态世界观213

第二节 本体伦理世界观的三种形态215

一 形态一:存在论的本体伦理世界观216

二 形态二:价值论的本体伦理世界观218

三 形态三:人伦本体的伦理世界观220

第三节 伦理世界观的文明转换:从本体到生态221

一 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方法论221

二 “概念图解模式”223

第九章 伦理—经济生态:一种道德哲学范式的转换225

第一节 “第四种理念”225

一 “原子的观点”226

二 “道德世界观”227

三 “本体思维”228

四 “第四种理念”230

第二节 从“生态实体性”出发231

一 实体性与生态实体性231

二 “道德哲学革命”232

三 “原子”的虚妄与陷阱235

第三节 “实体”的“伦理世界观238

一 生态形而上学与“伦理世界观”239

二 “伦理的共体”与“不道德的个体”241

三 “实体伦理”242

第四节 生态思维245

一 本体思维与文明霸权245

二 “生态思维”247

三 两种文化战略:本体归责与生态修复250

第十章 道德形而上学的方法论体系及其辩证转换256

第一节 “理性”向“精神”的辩证转换256

一 “实践理性”的悖论257

二 转换的课题258

三 “理性”向“精神”、认识向实践的过渡259

第二节 “冲动”与“冲动的合理体系”261

一 “理性”向“精神”转换的概念中介261

二 “冲动”与“冲动的体系”262

三 “冲动的合理体系”264

第三节 从“冲动的合理体系”到“冲动力的合理体系”267

第十一章 冲动形态的伦理及其道德哲学意义270

第一节 冲动形态的伦理271

一 认知形态的伦理与冲动形态的伦理271

二 作为道德哲学概念的“冲动”272

三 伦理冲动的两种道德哲学形态274

第二节 伦理感280

一 “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感281

二 实体感284

三 精神感286

第三节 道德感288

一 “得道感”289

二 “敬重情感”290

三 义务感292

第四节 耻感的道德哲学意义293

一 耻感的两种道德哲学传统和道德哲学体系294

二 耻感的伦理根源与伦理动力298

三 耻感的道德本性303

四 从“免而无耻”到“有耻且格”307

第五节 谁偷走了伦理?308

第十二章 伦理的实体与不道德的个体313

第一节 伦理—道德的悖论与悲剧313

第二节 个体、集体与实体315

一 个体316

二 集体319

三 实体322

第三节 实体与主体328

一 谁是道德的主体?328

二 主体与实体334

三 伦理的实体与不道德的个体337

第四节 伦理实体诸形态的辩证发展及其伦理—道德悖论341

一 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实体——家庭343

二 过渡的或否定性的伦理实体——市民社会349

三 复归的或否定之否定的伦理实体——国家354

第五节 简短的结语:两种形态的个人主义与道德哲学的转向360

第十三章 “经济冲动”的法哲学结构及其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转换362

第一节 作为道德哲学概念的“经济冲动”364

第二节 “经济冲动”的道德哲学模型369

第三节 从“需要”到“需要的体系”374

第四节 从“劳动”到“集体行动”380

第五节 从“财富”到“幸福财富”385

第十四章 伦理一经济概念互释与理论移植中的意义对话及其价值异化388

第一节 概念互释与理论移植的解释学规律389

第二节 “意义”对话与价值互动393

第三节 意义对话中的价值异化400

一 过度解释400

二 价值霸权403

三 价值异化404

第四节 “价值生态”与创造性的意义对话408

第五节 个案分析:“诚信”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411

一 问题的提出:“诚信”的三种诠释向度与道德难题411

二 本体世界的道德真理413

三 意义世界的本体外化417

四 生活世界的意义真谛424

五 一个新问题:到底应当如何劝善429

第十五章 “冲动的合理体系”的法哲学概念431

第一节 “冲动”及其“冲突”433

第二节 “庄严的哲学格式”439

第三节 “满足的总和”444

第十六章 冲动“力”的“合理体系”451

第一节 冲动的“共同媒介”:“力”452

第二节 “合理体系”要素一:冲动“力”的大小457

一 “伦”:文化传统及其“集体记忆”458

二 “理”:“伦”之人性化与普遍性459

三 “道”:由理性形态向冲动形态的转换与道德同一性461

四 “德”:“教养”与“教化”462

五 “德”—“得”相通: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沟通合一463

第三节 “合理体系”要素二:冲动“力”的方向469

一 伦理冲动的“力”469

二 经济冲动的“力”472

三 义利互动与冲动力的“合理体系”473

第四节 “合理体系”要素三:冲动“力”的作用点476

第五节 “冲动合理体系”的“力”学模型:平行四边形原理483

一 “冲动力合理体系”的平行四边形逻辑模型484

二 “力”的原理、法则及其形上基础485

第十七章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历史哲学结构492

第一节 意识—意志的“精神”复归及其历史运动492

第二节 “伦理精神”—“民族精神”的道德哲学统一497

第三节 伦理精神“哲学的历史”504

第四节 法哲学向历史哲学的概念过渡:人文力508

一 “人文力”与历史哲学508

二 “冲动力”的历史哲学概念510

三 “人文力”概念的道德哲学意义512

第十八章 传统伦理体系的精神哲学形态515

第一节 儒家的“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516

一 特殊的文明路径与中国社会的基本课题516

二 “伦理世界”519

三 道德世界与道德世界观524

四 伦理精神的同一性529

第二节 道家伦理的精神哲学意义537

一 “道”—“德”智慧与道德形而上学的本体建构538

二 入世与隐世542

三 心与身、人伦原理与人生智慧544

四 道家为何不能成为中国伦理精神的主流547

第三节 “康德公设”与佛家伦理精神的结构性地位550

一 道德世界观的基本矛盾与佛家伦理的精神哲学贡献551

二 佛家伦理与儒家伦理的精神会通558

第四节 儒、道、佛三位一体与中国伦理的精神哲学形态561

一 中国道德哲学的历史形态562

二 中国伦理的精神形态与精神生态:自给自足568

三 民族伦理精神的内在矛盾570

第十九章 “冲动体系”的历史哲学运动576

第一节 “冲动体系”的历史哲学形态577

第二节 “自然”的“冲动体系”584

一 “自然”的“冲动”585

二 “自然”的“体系”588

三 “自然”的合理性591

第三节 计划经济的伦理条件594

一 被“计划”的“冲动”595

二 “计划”的“冲动体系”598

三 “计划”的“冲动合理体系”的伦理条件601

第四节 “冲动”的“市场”及其“体系”605

一 “个人利益的战场”606

二 “需要的体系”608

三 市场经济的“冲动合理体系”612

第二十章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形态616

第一节 有“精神”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616

第二节 道德形而上学精神哲学基础的逻辑形态623

第三节 道德形而上学精神哲学基础的历史形态627

第四节 道德形而上学精神哲学基础的哲学形态631

第五节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辩证法634

一 精神哲学基础的“变”与“不变”635

二 精神哲学基础与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伦理精神体系之间的“互变”638

结语 伦理精神“预定的和谐”642

第一节 伦理精神的形上“预定”:冲突,还是和谐?642

第二节 伦理精神的概念真理:“和谐”的“实体”646

第三节 “伦理世界”的和谐:“神的规律”和“人的规律”652

一 “伦理世界”:家庭与民族653

二 伦理规律:“人的规律”与“神的规律”657

三 个体与实体660

四 “伦理世界”和谐的复归662

第四节 “道德世界”的和谐:“道德规律”与“自然规律”666

一 道德与自然之间“预定的和谐”668

二 “义务与现实之间被设定的和谐”671

三 “道德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和谐672

四 关于道德世界和谐的辩证675

第五节 走向“和谐伦理679

参考书目681

后记6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