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 魏晋南北朝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岂之主编;刘学智副主编;徐兴海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33488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731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832页
- 主题词:学术思想-思想史-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 魏晋南北朝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魏晋南北朝学术思想史概述1
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65年魏灭,晋立国)3
魏文帝黄初元年 庚子(公元220年)3
仲长统卒3
王象等始撰《皇览》4
丁仪、丁廙被杀5
魏立九品官人之法7
宋忠与荆州学派8
魏文帝黄初二年(蜀昭烈帝章武元年) 辛丑(公元221年)10
魏恢复儒学,并以孔子后裔为宗圣侯10
刘廙卒11
魏文帝黄初三年(吴大帝黄武元年) 壬寅(公元222年)12
支谦居东吴。译出《维摩经》等佛经数部12
域外13
魏文帝黄初四年(蜀后主建兴元年 吴大帝黄武二年) 癸卯(公元223年)13
四月,蜀昭烈帝刘备卒13
域外15
魏文帝黄初五年(吴大帝黄武三年) 甲辰(公元224年)15
嵇康生15
魏立太学16
魏文帝黄初六年(蜀后主建兴三年 吴大帝黄武四年) 乙巳(公元225年)17
钟会生17
魏文帝黄初七年(蜀后主建兴四年 吴大帝黄武五年) 丙午(公元226年)18
魏文帝曹丕卒18
王弼生19
魏明帝太和元年(蜀后主建兴五年 吴大帝黄武六年) 丁未(公元227年)21
魏高柔请求以学行优劣用博士21
魏卫顗请立律博士22
向秀约生于此年22
荀粲与傅嘏论才性23
魏明帝太和二年(蜀后主建兴六年 吴大帝黄武七年) 戊申(公元228年)24
六月,魏诏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24
王朗卒24
魏明帝太和三年(蜀后主建兴七年 吴大帝黄龙元年) 己酉(公元229年)25
康僧会注《安般守意经》25
魏明帝太和四年(蜀后主建兴八年 吴大帝黄龙二年) 庚戌(公元230年)26
魏刻《典论》于石碑26
钟繇卒27
魏明帝太和六年(蜀后主建兴十年 吴大帝嘉禾元年) 壬子(公元232年)28
魏明帝下诏禁“浮华交会”28
张揖撰《广雅》、《古今字诂》等29
曹植卒31
佛图澄生32
域外32
魏明帝青龙元年(蜀后主建兴十一年 吴大帝嘉禾二年) 癸丑(公元233年)32
虞翻约卒于是年32
陈寿生35
魏明帝青龙二年(蜀后主建兴十二年 吴大帝嘉禾三年) 甲寅(公元234年)35
八月,诸葛亮卒35
王戎生37
魏明帝青龙四年(蜀后主建兴十四年 吴大帝嘉禾五年) 丙辰(公元236年)37
张昭卒37
魏明帝景初元年(蜀后主建兴十五年 吴大帝嘉禾六年) 丁巳(公元237年)38
魏改历法38
高堂隆卒39
卫顗约卒于是年后不久41
魏明帝景初三年(蜀后主延熙二年 吴大帝赤乌二年) 己未(公元239年)42
傅玄等撰《魏书》42
魏齐王芳正始二年(蜀后主延熙四年 吴大帝赤乌四年) 辛酉(公元241年)43
魏立三字石经43
康僧会初达建业44
阚泽论三教及佛教诸事47
魏齐王芳正始三年(蜀后主延熙五年 吴大帝赤乌五年) 壬戌(公元242年)48
阮籍为太尉府掾属48
域外49
魏齐王芳正始四年(蜀后主延熙六年 吴大帝赤乌六年) 癸亥(公元243年)50
王弼拜谒裴徽,共论圣人与老子关系50
王弼注《老子》于此年前后51
魏齐王芳正始五年(蜀后主延熙七年 吴大帝赤乌七年) 甲子(公元244年)53
何晏著《道德论》53
魏齐王芳正始六年(蜀后主延熙八年 吴大帝赤乌八年) 乙丑(公元245年)56
魏立王朗《易传》于学官56
何晏等上《论语集解》57
刘劭约活动于此一时期58
魏齐王芳正始九年(蜀后主延熙十一年 吴大帝赤乌十一年) 戊辰(公元248年)61
王弼任尚书郎61
魏沐并提倡裸葬62
阮籍作《达庄论》63
魏齐王芳嘉平元年(蜀后主延熙十二年 吴大帝赤乌十二年) 己巳(公元249年)64
高平陵政变,何晏被杀64
王弼病卒67
王昶陈“治略五事”71
魏齐王芳嘉平二年(蜀后主延熙十三年 吴大帝赤乌十三年) 庚午(公元250年)72
王肃作《家语解》72
竹林七贤之放达74
佛教戒律入华之始78
域外79
魏齐王芳嘉平四年(蜀后主延熙十五年 吴大帝太元二年) 壬申(公元252年)79
四月,吴大帝孙权卒79
吴令周昭等撰《吴书》81
郭象生81
魏齐王芳嘉平五年(蜀后主延熙十六年 吴会稽王建兴二年) 癸酉(公元253年)82
钟会撰《四本论》82
支谦译佛经多种85
魏高贵乡公正元元年(蜀后主延熙十七年 吴会稽王五凤元年) 甲戌(公元254年)86
二月,夏侯玄被杀86
域外88
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蜀后主延熙十八年 吴会稽王五凤二年) 乙亥(公元255年)88
王沈等撰《魏书》88
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蜀后主延熙十九年 吴会稽王太平元年) 丙子(公元256年)89
二月,管辂卒89
四月,魏高贵乡公与诸臣讨论经书91
王肃卒92
吴王蕃作《浑天象说》94
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蜀后主延熙二十年 吴会稽王太平二年) 丁丑(公元257年)95
阮籍作《大人先生传》95
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蜀后主景耀元年 吴景帝永安元年) 戊寅(公元258年)97
十二月,吴置学官,立五经博士97
魏高贵乡公甘露四年(蜀后主景耀二年 吴景帝永安二年) 己卯(公元259年)97
王昶卒97
域外99
魏元帝景元元年(蜀后主景耀三年 吴景帝永安三年) 庚辰(公元260年)99
五月,高贵乡公曹髦被杀99
释朱士行西行求佛法100
魏元帝景元二年(蜀后主景耀四年 吴景帝永安四年) 辛巳(公元261年)102
嵇康撰《与山巨源绝交书》102
魏王基卒103
陆机生104
杨戏卒105
魏元帝景元三年(蜀后主景耀五年 吴景帝永安五年) 壬午(公元262年)106
陆云生106
魏元帝景元四年(蜀后主炎兴元年 吴景帝永安六年) 癸未(公元263年)106
嵇康被杀106
向秀入洛阳110
冬,阮籍卒110
阮咸卒113
刘徽注《九章算术》114
魏元帝咸熙元年(吴末帝元兴元年) 甲申(公元264年)116
正月,钟会被杀116
李登撰《声类》118
孙炎撰有《周易春秋例》、《尔雅音义》等119
域外120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123
晋武帝泰始元年(魏元帝咸熙二年 吴末帝甘露元年) 乙酉(公元265年)123
吴主孙皓议毁僧寺123
竺法护自西域还123
臣瓒为《汉书》作解124
晋初,武帝崇儒兴学126
域外128
晋武帝泰始三年(吴末帝宝鼎二年) 丁亥(公元267年)128
裴頠生128
晋武帝泰始四年(吴末帝宝鼎三年) 戊子(公元268年)129
正月,晋颁行新律129
陈寿举为孝廉130
晋武帝泰始五年(吴末帝建衡元年) 己丑(公元269年)131
应贞卒131
域外133
晋武帝泰始六年(吴末帝建衡二年) 庚寅(公元270年)133
谯周卒133
晋武帝诏修国史134
域外134
晋武帝泰始七年(吴末帝建衡三年) 辛卯(公元271年)135
裴秀卒135
吕忱撰有《字林》136
晋武帝泰始八年(吴末帝凤皇元年) 壬辰(公元272年)137
山涛任吏部尚书137
向秀约卒于此年138
晋武帝泰始九年(吴末帝凤凰二年) 癸巳(公元273年)141
韦昭被杀141
成公绥卒142
晋武帝泰始十年(吴末帝凤凰三年) 甲午(公元274年)143
陈寿上《诸葛亮集》,始撰《三国志》143
郑冲卒144
四月,荀顗卒145
晋武帝咸宁四年(吴末帝天纪二年) 戊戌(公元278年)147
傅玄卒147
晋武帝初立国子学151
晋武帝咸宁五年(吴末帝天纪三年) 己亥(公元279年)152
汲郡得竹简古书152
荀勖领秘书监,著《新簿》155
晋武帝太康元年(吴末帝天纪四年) 庚子(公元280年)156
九月,康僧会卒156
郑默卒158
晋武帝太康二年 辛丑(公元281年)159
陆机撰《辨亡论》159
晋武帝太康三年 壬寅(公元282年)159
皇甫谧卒159
薛莹卒161
朱士行于于阗遣弟子送正本《般若经》至洛阳162
晋武帝太康四年 癸卯(公元283年)163
葛洪生163
山涛卒164
晋武帝太康五年 甲辰(公元284年)165
闰十二月,杜预卒165
王宏卒168
枣据卒168
晋武帝太康六年 乙巳(公元285年)169
刘毅卒169
晋武帝太康七年 丙午(公元286年)171
华峤上《汉后书》171
晋武帝太康十年 己酉(公元289年)173
十一月,荀勖卒173
杨泉被举荐175
卫恒作《四体书势》176
晋惠帝永熙元年 庚戌(公元290年)178
群臣议《晋书》断限178
晋惠帝元康元年 辛亥(公元291年)178
居士竺叔兰译《放光般若经》178
卫瓘被诛179
晋惠帝元康二年 壬子(公元292年)181
鲍靓造《三皇经》,事败被诛181
鲁胜任建康令182
晋惠帝元康三年 癸丑(公元293年)183
裴頠等奏修国学183
诏国子学以品第简选诸生184
晋惠帝元康七年 丁巳(公元297年)184
陈寿卒184
王衍崇玄学186
晋惠帝元康九年 己未(公元299年)187
帛法祖讲佛经于长安187
道士王浮撰《老子化胡经》188
鲁褒约于此一时期著《钱神论》189
阎缵论皇族子弟教育之失190
孙盛约生于是年191
晋惠帝永康元年 庚申(公元300年)192
四月,张华被杀192
裴頠被杀193
欧阳建被杀194
裴楷被杀196
束皙罢归197
晋惠帝永宁元年 辛酉(公元301年)198
陆机撰《文赋》198
晋惠帝太安元年 壬戌(公元302年)199
徐苗卒199
晋惠帝太安二年 癸亥(公元303年)200
陆机、陆云被杀200
葛洪避地南土202
晋惠帝永兴元年(永安元年) 甲子(公元304年)202
正月,乐广卒202
晋惠帝永兴二年 乙丑(公元305年)204
六月,张辅被杀。曾论班、马之异同204
左思约卒于是年205
王戎卒206
道士许谧生207
域外208
晋惠帝光熙元年 丙寅(公元306年)208
司马彪约于是年前后卒208
晋怀帝永嘉四年 庚午(公元310年)210
刘寔卒210
江统卒211
佛图澄至洛阳213
前赵刘渊卒213
晋怀帝永嘉五年 辛未(公元311年)214
五月,挚虞卒214
王衍被杀216
潘尼卒217
庾?卒219
晋怀帝永嘉六年 壬申(公元312年)219
郭象卒219
释道安生225
顾荣卒225
卫玠卒226
费氏《易》大兴,而梁丘、施雠、高氏《易》衰227
域外228
晋愍帝建兴二年 甲戌(公元314年)228
竺法护的佛经翻译活动228
孙绰生231
释支遁生231
张璠撰《后汉纪》、《周易集解》232
晋愍帝建兴四年 丙子(公元316年)233
鲁诗亡于西晋233
鲍敬言撰成《无君论》233
东晋十六国(公元317年—公元420年)239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 丁丑(公元317年)239
葛洪撰成《抱朴子》内外篇239
李充定四部分类法,撰《学箴》以抑虚浮之学241
梅赜献《孔传古文尚书》243
干宝约于是年撰《晋纪》246
荀崧上疏崇儒兴学,请增经学博士248
“中兴名士”与玄谈249
王导奏请复兴太学251
东晋元帝大兴二年 己卯(公元319年)252
贺循卒252
虞预撰《晋书》253
竺僧敷撰《神无形论》255
石勒尊崇儒学255
东晋元帝大兴三年 庚辰(公元320年)257
孔衍(孔子二十二世孙)卒257
域外258
东晋元帝永昌元年 壬午(公元322年)258
华谭卒258
玄学名士南渡259
东晋明帝太宁二年 甲申(公元324年)260
郭璞被杀260
王敦卒261
东晋成帝咸和元年 丙戌(公元326年)262
邓粲撰《晋纪》262
东晋成帝咸和三年 戊子(公元328年)263
卞壶卒263
东晋成帝咸和五年 庚寅(公元330年)264
九月,道士杨羲生264
域外264
东晋成帝咸和六年 辛卯(公元331年)264
应詹卒264
东晋成帝咸和七年 壬辰(公元332年)266
韩康伯生266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 甲午(公元334年)266
道姑魏华存卒266
释慧远生268
东晋成帝咸康二年 丙申(公元336年)268
三月,干宝卒268
域外272
东晋成帝咸康三年 丁酉(公元337年)272
支遁出家272
袁环上书复兴国学273
释法显约生于此年274
东晋成帝咸康五年 己亥(公元339年)274
后赵石虎令立五经博士274
七月,王导卒274
域外276
东晋成帝咸康六年 庚子(公元340年)276
庾冰奏请沙门应尽礼王者,引起争议276
王隐所撰《晋书》奏上277
孙盛与殷浩就玄学与《周易》多次辩论279
东晋成帝咸康八年 壬寅(公元342年)280
虞喜著《安天论》以难浑天说与盖天说280
东晋康帝建元二年 甲辰(公元344年)282
庾冰卒282
释鸠摩罗什生283
谢沈卒283
东晋穆帝永和元年 乙巳(公元345年)285
七月,庾翼卒285
东晋穆帝永和二年 丙午(公元346年)286
正月,何充卒286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 丁未(公元347年)287
常璩撰《华阳国志》287
东晋穆帝永和四年 戊申(公元348年)289
十二月,佛图澄卒289
东晋穆帝永和五年 己酉(公元349年)290
释道安避难至护泽290
东晋穆帝永和八年 壬子(公元352年)292
徐广生292
东晋穆帝永和十年 甲寅(公元354年)292
释慧远赴恒山就道安出家292
域外293
东晋穆帝永和十一年 乙卯(公元355年)294
竺道生生294
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 丙辰(公元356年)294
殷浩卒294
永和清谈295
域外298
东晋哀帝隆和元年 壬戌(公元362年)298
支遁至晋都城298
东晋哀帝兴宁元年 癸亥(公元363年)298
葛洪卒298
东晋哀帝兴宁三年 乙丑(公元365年)302
陶渊明生302
杨羲创立道教上清派302
东晋废帝太和元年 丙寅(公元366年)303
闰四月,支遁卒303
始造敦煌莫高窟306
东晋废帝太和五年 庚午(公元370年)307
孙盛卒307
上清派传人许翙卒309
何承天生310
裴松之生310
域外311
东晋简文帝咸安元年 辛未(公元371年)311
孙绰卒311
东晋简文帝咸安二年 壬申(公元372年)313
释顺道开高句丽佛教之先313
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 癸酉(公元373年)314
桓温卒314
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 甲戌(公元374年)315
竺潜卒315
释道安撰成《综理众经目录》317
道士许逊卒318
东晋孝武帝宁康三年(前秦苻坚建元十一年) 乙亥(公元375年)319
十月,前秦苻坚禁止老、庄及图谶之学319
王坦之卒319
桓石绥主持校四部书321
宗炳生322
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 丙子(公元376年)322
袁宏卒322
道士许谧卒323
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前秦苻坚建元十五年) 己卯(公元379年)325
习凿齿撰《汉晋春秋》325
苻坚攻拔襄阳获道安、习凿齿325
王羲之卒327
域外328
东晋孝武帝太元五年(前秦苻坚建元十六年) 庚辰(公元380年)328
八月,韩康伯卒328
道安与竺僧朗、释法和泰山金舆谷之会330
张湛约于是年前后撰《列子注》330
域外333
东晋孝武太元七年(前秦苻坚建元十八年) 壬午(公元382年)333
九月,苻坚派吕光征西域,并嘱获求高僧鸠摩罗什333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前秦苻坚建元十九年) 癸未(公元383年)334
寇谦之始修道教334
邓粲撰《元明纪》335
域外336
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前秦苻坚建元二十年) 甲申(公元384年)336
十月,习凿齿卒336
释僧肇生338
颜延之生338
王嘉约卒于是年339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前秦苻丕太安元年) 乙酉(公元385年)341
二月,释道安卒341
七月,谢安卒343
释鸠摩罗什至凉州345
谢灵运生345
释昙无谶生346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后燕慕容垂建兴元年) 丙戌(公元386年)347
董统撰《燕史》347
释慧远入住东林寺347
雷次宗生348
道士杨羲卒348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后秦姚苌建初二年) 丁亥(公元387年)349
竺法汰卒349
蔡谟卒350
范宣、范宁倡导经学351
域外353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前秦苻登太初四年) 己丑(公元389年)353
苻朗卒353
域外354
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后秦姚兴皇初二年) 乙未(公元395年)355
释昙徽卒355
戴逵卒355
域外357
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后秦姚兴皇初三年) 丙申(公元396年)357
释昙始(一名惠始)往辽东传布佛教357
贾弼撰成《姓氏簿状》358
域外358
东晋安帝隆安元年(后秦姚兴皇初四年) 丁酉(公元397年)359
徐邈卒359
小乘毗昙大师僧伽提婆到达建康360
葛巢甫始创道教灵宝派361
东晋安帝隆安二年(后秦姚兴皇初五年 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 戊戌(公元398年)363
北魏道武帝诏建佛寺塔殿于平城363
桓玄奏请沙汰佛僧363
范晔生364
北魏道武帝实施汉化教育364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后秦姚兴弘始元年 北魏道武帝天兴二年) 己亥(公元399年)365
十二月,殷仲堪被逼杀365
北魏道武帝广集天下经书367
孙恩起义367
释法显西行求佛法369
东晋安帝隆安四年(后秦姚兴弘始二年 北魏道武帝天兴三年) 庚子(公元400年)369
释僧肇拜鸠摩罗什为师369
东晋安帝隆安五年(后秦姚兴弘始三年 北魏道武帝天兴四年) 辛丑(公元401年)371
十二月,鸠摩罗什被迎至长安371
十二月,北魏道武帝主持纂成《众文经》372
后秦主姚兴设置僧官,僧?初为僧正372
葛巢甫创灵宝经箓373
范宁卒374
东晋安帝元兴元年(后秦姚兴弘始四年 北魏道武帝天兴五年) 壬寅(公元402年)376
七月,释慧远等结白莲社,刘遗民撰《发愿文》376
邓渊撰《代记》378
东晋安帝元兴二年(后秦姚兴弘始五年 北魏道武帝天兴六年) 癸卯(公元403年)379
关于佛徒应否礼敬王者的辩论再次展开379
刘义庆生381
东晋安帝元兴三年(后秦姚兴弘始六年 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 甲辰(公元404年)381
释智猛、竺道嵩等往天竺求佛法381
北魏仪曹郎董谧向道武帝献上《服食仙经》382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后秦姚兴弘始七年) 乙巳(公元405年)383
顾恺之约卒于是年383
东晋安帝义熙二年(后秦姚兴弘始八年) 丙午(公元406年)386
道士陆修静生386
东晋安帝义熙四年(后秦姚兴弘始十年 北魏道武帝天赐五年) 戊申(公元408年)386
释慧远派弟子释法净、法领往天竺386
东晋安帝义熙六年(后秦姚兴弘始十二年 北魏明元帝永兴二年) 庚戌(公元410年)387
刘程之(遗民)卒387
佛教戒律《四分律》初入中国389
域外390
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后秦姚兴弘始十三年) 辛亥(公元411年)390
谢灵运到寻阳并上庐山见释慧远390
域外391
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北魏明元帝永兴五年,后秦姚兴弘始十五年) 癸丑(公元413年)391
四月,鸠摩罗什卒391
释法显自天竺回到建业395
东晋安帝义熙十年 甲寅(公元414年)396
释僧肇卒396
东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后秦姚兴弘始十七年 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 乙卯(公元415年)398
十月,寇谦之在嵩山托神造经398
王韶之撰《晋安帝阳秋》399
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北魏明元帝泰常元年) 丙辰(公元416年)400
八月,释慧远卒400
徐广《晋纪》撰成403
《晋中兴书》撰成404
后秦姚兴卒404
刘谦之撰《晋纪》405
东晋恭帝元熙元年(北魏明元帝泰常四年) 己未(公元419年)406
北魏“道人统”释法果卒406
陆翙撰有《邺中记》407
南北朝(公元420年宋建国—公元589年陈亡)411
宋武帝永初元年(北魏明元帝泰常五年) 庚申(公元420年)411
释法勇与僧猛、昙朗等西行天竺求取佛法411
宋武帝永初三年(北魏明元帝泰常七年) 壬戌(公元422年)412
谢灵运作《辨宗论》412
释法显约卒于是年413
宋少帝景平元年(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 癸亥(公元423年)416
四月,北魏明元帝观石经,撰《新集》416
周续之卒417
宋文帝元嘉元年(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 甲子(公元424年)419
三月,寇谦之献上《录图真经》419
范晔始撰《后汉书》420
宋文帝元嘉二年(北魏太武帝始光二年) 乙丑(公元425年)422
徐广卒422
域外424
宋文帝元嘉三年(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 丙寅(公元426年)424
傅亮卒424
裴松之始为《三国志》作注425
宋文帝元嘉四年(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 丁卯(公元427年)426
四月,陶渊明卒426
宋文帝元嘉五年(北魏太武帝神?元年) 戊辰(公元428年)429
谢灵运撰成《十四音训叙》429
范泰卒430
宋文帝元嘉六年(北魏太武帝神?二年) 己巳(公元429年)430
裴松之《三国志注》撰成进上430
释佛陀跋陀罗卒431
宋文帝元嘉七年(北魏太武帝神?三年) 庚午(公元430年)433
竺道生重返庐山讲坛433
《大涅槃经》传至建业434
常爽归魏。撰有《六经略注》435
宋文帝元嘉八年(北魏太武帝神?四年) 辛未(公元431年)436
正月,罽宾僧求那跋摩到达建业。九月卒436
谢灵运编成《四部目录》437
宋文帝元嘉十年(北魏太武帝延和二年) 癸酉(公元433年)438
三月,释昙无谶遇刺身亡438
释慧琳撰《白黑论》引起争议439
谢灵运被杀441
宋文帝元嘉十一年(北魏太武帝延和三年) 甲戌(公元434年)443
十月,竺道生卒443
殷淳卒445
宋文帝元嘉十二年(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 乙亥(公元435年)446
王韶之卒446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 丙子(公元436年)447
何尚之建南学(儒学)447
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北魏太武帝太延四年) 戊寅(公元438年)447
宋文帝立“四学馆”447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 己卯(公元439年)448
释僧叡卒448
宋文帝元嘉十八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二年) 辛巳(公元441年)450
沈约生450
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 壬午(公元442年)450
正月,北魏太武帝诣道坛受符箓450
宋文帝元嘉二十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 癸未(公元443年)452
居士宗炳卒452
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 甲申(公元444年)453
正月,北魏太武帝下诏禁绝私养沙门巫觋453
正月,刘义庆卒454
九月,释玄高被杀456
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 乙酉(公元445年)457
十一月,范晔被诛457
宋文帝令全国使用《元嘉历》460
释僧祐生460
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 丙戌(公元446年)460
三月,北魏太武帝诏令灭佛460
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 丁亥(公元447年)462
何承天卒462
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 戊子(公元448年)464
五月,道士寇谦之卒464
雷次宗卒465
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年) 己丑(公元449年)466
裴松之卒466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 庚寅(公元450年)469
范缜生469
宋赠《易林》等书于百济470
六月,崔浩被杀470
谢庄改《左传》为国别史,制立体地图472
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北魏太武帝正平元年) 辛卯(公元451年)472
裴骃撰成《史记集解》472
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 壬辰(公元452年)474
十二月,北魏文成帝拓跋浚令恢复佛教474
宋文帝元嘉三十年(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 癸巳(公元453年)476
王微卒476
宋孝武帝孝建三年(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 丙申(公元456年)476
道士陶弘景生476
颜延之卒477
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 丁酉(公元457年)479
裴景仁撰《秦记》479
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 戊戌(公元458年)480
七月,宋孝武帝下诏沙汰佛徒480
苏宝生卒481
夏,殷绍奏上《四序堪舆》482
何偃卒483
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 庚子(公元460年)483
释师贤卒483
释昙曜复兴佛教,并主持开凿云冈石窟484
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北魏文成帝和平三年) 壬寅(公元462年)485
九月,令沙门致敬王者485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北魏文成帝和平五年) 甲辰(公元464年)485
祖冲之奏上《甲子元历》485
宋明帝泰始元年(北魏文成帝和平六年) 乙巳(公元465年)486
沈怀远撰《南越志》486
陶弘景得葛洪《神仙传》487
宋明帝泰始三年(北魏献文帝皇兴元年) 丁未(公元467年)488
顾欢撰《夷夏论》488
刘勰约生于是年489
宋明帝泰始四年(北魏献文帝皇兴二年) 戊申(公元468年)490
释求那跋陀罗卒490
周颙《三宗论》约撰于此年491
宋明帝泰始五年(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 己酉(公元469年)492
裴子野生492
宋明帝泰始六年(北魏献文帝皇兴四年) 庚戌(公元470年)493
九月,宋明帝设“五部学”493
宋明帝泰始七年(北魏孝文帝延兴元年) 辛亥(公元471年)493
陆修静撰成《三洞经书目录》并进上493
北魏献文帝笃信佛教495
宋后废帝元徽元年(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 癸丑(公元473年)496
王俭造《七志》496
宋后废帝元徽三年(北魏孝文帝延兴五年) 乙卯(公元475年)498
释道猛卒498
徐爰卒498
宋后废帝元徽四年(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 丙辰(公元476年)500
释昙鸾生500
宋顺帝昇明元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 丁巳(公元477年)500
三月,道士陆修静卒500
三月,北魏孝文帝命与僧徒论佛义502
袁粲卒502
释法献西行求佛法到达芮芮国503
宋顺帝昇明三年(南齐高帝建元元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 己未(公元479年)504
苏侃卒504
襄阳发现科斗文《考工记》505
刘瓛与《孝经》、《月令》506
南齐高帝建元二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 庚申(公元480年)506
齐初置史官,江淹与檀超共掌国史506
熊襄撰《齐典》508
檀道鸾撰《续晋阳秋》509
南齐高帝建元四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六年) 壬戌(公元482年)509
沈约奉诏撰齐国史509
竟陵八友510
南齐武帝永明元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 癸亥(公元483年)510
顾欢卒510
王亮、谢朏造秘阁藏书《四部目录》513
南齐武帝永明二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 甲子(公元484年)514
道士陶弘景始拜孙游岳为师514
南齐武帝永明三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 乙丑(公元485年)515
正月,北魏孝文帝令禁《孔子闭房记》515
王僧虔卒515
南齐武帝永明五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 丁卯(公元487年)517
正月,高允卒517
十二月,北魏孝文帝诏令李彪、崔光改析国纪518
释智林卒519
释慧可约生于此年520
萧子良集学士撰《四部要略》520
南齐武帝永明六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 戊辰(公元488年)521
二月,沈约修撰《宋书》初成521
臧荣绪卒523
陶弘景往茅山,得杨、许手书《上清经》真迹524
南齐武帝永明七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 己巳(公元489年)524
二月,齐竟陵王集僧人造《经呗新声》524
萧子良及宾客与范缜辩因果与神灭525
张绪卒526
南齐武帝永明八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 庚午(公元490年)527
道士孟景翼撰《正一论》,论佛、道本旨为一527
南齐武帝永明十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 壬申(公元492年)528
道士陶弘景辞官隐居528
南齐明帝建武元年(齐隆昌元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 甲戌(公元494年)529
十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529
陆澄卒530
南齐明帝建武二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 乙亥(公元495年)532
四月,北魏孝文帝亲祠孔子庙532
北魏孝文帝立少林寺532
王逡之卒533
南齐明帝建武三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丙子(公元496年)533
释道登卒533
北魏孝文帝下令改鲜卑贵族姓氏为汉姓534
南齐明帝建武四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 丁丑(公元497年)535
姚方兴伪造孔传《舜典》535
张融卒536
北魏孝文帝令译《孝经》538
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 己卯(公元499年)538
陆厥卒538
刘献之撰《三礼大义》等540
张吾贵与刘献之同称儒宗541
南齐东昏侯永元二年(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 庚辰(公元500年)542
北魏宣武帝诏于伊阙造石窟(龙门)542
祖冲之卒542
南齐东昏侯永元三年(和帝中兴元年 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 辛巳(公元501年)544
刘勰《文心雕龙》约撰成于是年544
裴子野据沈约《宋书》删成《宋略》546
孔珪卒547
贾渊卒548
谢赫论绘画六法549
梁武帝天监元年(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 壬午(公元502年)549
伏曼容卒549
褚仲都撰《易义》551
崔觐撰《周易注》及《周易统例》551
萧琛献《汉书》秘本551
梁武帝天监二年(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 癸未(公元503年)552
任昉编集秘阁藏书目录552
沈驎士卒553
梁武帝天监三年(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 甲申(公元504年)553
北魏崔鸿始撰《十六国春秋》553
四月,梁武帝亲制《舍道事佛文》556
祖暅之改《大明历》,并撰有《天文录》等557
梁武帝天监四年(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 乙酉(公元505年)558
江淹卒558
梁武帝天监七年(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 戊子(公元508年)560
严植之卒560
任昉卒561
梁武帝天监八年(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 己丑(公元509年)562
五月,梁武帝敕令释宝亮撰《大涅槃义疏》562
梁武帝天监九年(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 庚寅(公元510年)563
贺玚卒563
梁武帝天监十二年(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 癸巳(公元513年)564
闰三月,沈约卒564
刘芳卒566
梁武帝天监十三年(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 甲午(公元514年)567
崔灵恩归梁,任国子博士567
梁武帝天监十四年(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 乙未(公元515年)568
范缜卒568
江式卒570
李谧卒571
何思澄等撰《华林遍略》572
梁武帝天监十七年(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 戊戌(公元518年)573
五月,佛教律师僧祐卒573
冬十一月,释惠生赴西域求佛经575
钟嵘卒575
崔光上奏修补洛阳石经578
梁武帝天监十八年(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 己亥(公元519年)579
荀济上书力斥佛法579
释慧皎撰《高僧传》580
梁武帝敕令裴子野撰《众僧传》581
顾野王生582
何之元被荐。著有《梁典》582
刘昭集注《后汉书》583
梁武帝普通元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 庚子(公元520年)584
九月,印度高僧菩提达磨来华初抵南海584
北魏孝明帝令佛道两家于殿庭论辩587
吴均卒588
梁武帝普通二年(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 辛丑(公元521年)590
刘峻卒590
周兴嗣卒591
梁武帝普通三年(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 壬寅(公元522年)592
冬,释惠生、宋云等自西域返回洛阳592
王僧孺卒。僧孺与谱学593
郭祖深上封事反对梁佞佛594
刘勰卒596
袁昂作《古今书评》599
梁武帝普通四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 癸卯(公元523年)600
十一月,崔光卒600
阮孝绪撰成《七录》601
梁武帝普通六年(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 乙巳(公元525年)604
徐勉撰《五礼注》毕,奏上604
梁武帝大通元年(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 丁未(公元527年)606
三月,梁武帝往同泰寺舍身为寺奴606
郦道元卒607
张率卒610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 己酉(公元529年)611
徐遵明卒611
萧琛卒613
元延明卒614
域外614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北魏长广王建明元年) 庚戌(公元530年)615
裴子野卒615
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北魏节闵帝普泰元年) 辛亥(公元531年)616
四月,昭明太子萧统卒616
颜之推约生于此年617
何胤卒618
李德林生619
梁武帝中大通四年(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 壬子(公元532年)619
许懋卒619
梁武帝中大通五年(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 癸丑(公元533年)620
姚察生620
梁武帝中大通六年(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 甲寅(公元534年)620
北魏儒学620
北魏佛教624
《法宝联璧》撰成625
梁武帝大同二年(西魏文帝大统二年 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 丙辰(公元536年)626
三月,道士陶弘景卒626
十月,阮孝绪卒629
十月五日,菩提达磨卒630
梁武帝大同三年(西魏文帝大统三年 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 丁巳(公元537年)632
萧子显卒632
梁武帝大同四年(西魏文帝大统四年 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 戊午(公元538年)634
释智顗生634
梁武帝大同六年(西魏文帝大统六年 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 庚申(公元540年)635
贾思同与卫冀隆辩《春秋》学之异635
梁武帝大同七年(西魏文帝大统七年 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 辛酉(公元541年)636
十二月,百济求《涅槃》诸经疏及《毛诗》博士,许之636
梁武帝大同八年(西魏文帝大统八年 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 壬戌(公元542年)636
释昙鸾卒636
梁武帝撰《孔子正言章句》638
卢景裕卒638
梁武帝大同九年(西魏文帝大统九年 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 癸亥(公元543年)639
信都芳明算学历法639
梁武帝大同十年(西魏文帝大统十年 东魏孝静帝武定二年) 甲子(公元544年)640
贾思勰著《齐民要术》640
刘焯生642
梁武帝大同十一年(西魏文帝大统十一年 东魏孝静帝武定三年) 乙丑(公元545年)642
皇侃卒642
牛弘生644
梁武帝中大同元年(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 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 丙寅(公元546年)644
孔子祛卒644
苏绰卒645
梁武帝太清元年(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 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 丁卯(公元547年)646
杨衒之撰《洛阳伽蓝记》646
梁武帝太清二年(西魏文帝大统十四年 东魏孝静帝武定六年) 戊辰(公元548年)648
释真谛抵梁都648
梁武帝太清三年(西魏文帝大统十五年 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 己巳(公元549年)649
五月,梁武帝萧衍卒649
六月,萧方等卒651
李业兴卒653
何敬容卒654
释吉藏生655
梁简文帝大宝元年(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 东魏孝静帝武定八年) 庚午(公元550年)655
李公绪批评佛教655
李铉与邢邵、魏收参议礼律656
常景卒658
刘炫约生于是年658
梁豫章王天正元年(北齐文宣帝天保二年 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 辛未(公元551年)659
梁萧纲卒659
域外660
梁元帝承圣三年(北齐文宣帝天保五年 西魏恭帝元年) 甲戌(公元554年)660
二月,释慧皎卒660
三月,魏收《魏书》撰成奏上662
十二月,梁元帝被杀664
李庶等人讼魏收《魏书》不平被致死665
柳虬卒666
梁敬帝绍泰元年(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 西魏恭帝二年) 乙亥(公元555年)667
十月,北齐文宣帝令禁断道教667
梁敬帝太平元年(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 西魏恭帝三年) 丙子(公元556年)668
陆诩出使百济传礼学668
陈武帝永定元年(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 后梁宣帝大定三年) 丁丑(公元557年)669
释杜顺生669
欧阳询生669
陈武帝永定二年(北齐文宣帝天保九年 后梁宣帝大定四年) 戊寅(公元558年)669
许善心生669
虞世南生670
陈武帝永定三年(北齐文宣帝天保十年 北周明帝武成元年) 己卯(公元559年)670
杜弼卒670
陈文帝天嘉元年(北齐孝昭帝皇建元年) 庚辰(公元560年)672
释智顗于大苏山谒慧思禅师672
张崖为尚书仪曹郎。撰五礼673
陈文帝天嘉二年(北齐武成帝太宁元年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 辛巳(公元561年)673
三月,释灌顶生673
陈文帝天嘉四年(北周武帝保定三年) 癸未(公元563年)674
沈文阿卒674
陈文帝天嘉六年(北齐后主天统元年 北周武帝保定五年) 乙酉(公元565年)675
李百药生675
陈废帝光大元年(北周武帝天和二年) 丁亥(公元567年)675
卫元嵩上书请省寺减僧675
陈废帝光大二年(北周武帝天和三年) 戊子(公元568年)676
六月,释慧思自光州入南岳676
刘璠卒677
陈宣帝太建元年(北周武帝天和四年) 己丑(公元569年)678
正月,释真谛卒678
三月,北周武帝令道俗议三教先后优劣680
四月,居士傅大士卒681
顾越卒682
陈宣帝太建二年(北周武帝天和五年 北齐后主武平元年) 庚寅(公元570年)683
二月,甄鸾上《笑道论》,批评道教683
许亨卒684
域外684
陈宣帝太建三年(北齐后主武平二年) 辛卯(公元571年)685
卫元嵩撰《元包》685
李靖生686
陈宣帝太建四年(北周武帝建德元年 北齐后主武平三年) 壬辰(公元572年)686
二月,北齐诏修《玄洲苑御览》686
魏收卒687
释法琳生688
陈宣帝太建五年(北周武帝建德二年 北齐后主武平四年) 癸巳(公元573年)689
十二月,北周武帝召集道俗辨释三教次序689
陈宣帝太建六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 北齐后主武平五年) 甲午(公元574年)689
五月,北周禁断佛道二教689
八月,周弘正卒691
孔颖达生692
陈宣帝太建七年(北周武帝建德四年 北齐后主武平六年) 乙未(公元575年)692
九月,智顗入天台山创立伽蓝692
域外693
陈宣帝太建九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 北齐幼主承光元年) 丁酉(公元577年)693
六月,释慧思卒693
北周武帝继续灭齐境内之佛教696
王延整理道教文献,编撰《珠囊》697
陈宣帝太建十年(北周武帝宣政元年) 戊戌(公元578年)698
熊安生卒698
陈宣帝太建十一年(北周宣帝大成元年) 己亥(公元579年)699
二月,北周宣帝复兴佛教699
道教类书《无上秘要》编成700
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北周静帝大象二年) 庚子(公元580年)701
释道信生701
魏徵生701
域外702
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北周静帝大定元年) 辛丑(公元581年)702
戚衮卒702
顾野王卒702
北朝儒家经学704
陈宣帝太建十四年(隋文帝开皇二年) 壬寅(公元582年)707
傅縡卒707
陈后主至德元年(隋文帝开皇三年) 癸卯(公元583年)708
沈重卒708
陈后主至德四年(隋文帝开皇六年) 丙午(公元586年)710
陆琼卒710
陈后主祯明三年(隋文帝开皇九年) 己酉(公元589年)711
张讥卒711
南朝儒家经学712
附录716
古代文献716
研究文献722
后记731
热门推荐
- 1614120.html
- 452579.html
- 2782590.html
- 3494521.html
- 245530.html
- 2755899.html
- 2632385.html
- 102648.html
- 3365063.html
- 16483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4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289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830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074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01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503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96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383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34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68256.html